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异型心绞痛心律失常特点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患者,心绞痛发作时伴发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临床观察88例VA患者,均采用18导联心电图或CM5和CMavF导联系统进行24小时监测(Holter),记录VA患者心肌缺血时间的长短、伴发心律失常的有无、类型及发作时相,并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有无以及病变部位。结果:88例VA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有48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4.5%。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均有发生;在前壁心肌缺血发作时,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其中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9例),室性期前收缩21例,心室颤动2例。下壁心肌缺血发作时常见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房室传导阻滞。48例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中,缺血持续时间平均为9.24分钟,而在40例未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中,缺血持续时间平均为4分钟;42例患者(87.5%)的心律失常发生在缺血闭塞期,6例患者(12.5%)的心律失常发生在缺血再灌注期。结论:①VA可并发闭塞期和再灌注期心律失常,但以前者为多;②右冠状动脉痉挛引起下壁心肌缺血时,易造成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前壁心肌缺血时,则易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和或严重室性心律失常;③VA发作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具有相关性,且直接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RFCA)在治疗飞行员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飞行员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航空医学鉴定标准。方法对13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飞行员进行了电生理(EP)检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E)2例,阵发性心房纤颤(AF)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例,房性心动过速(AT)1例。对其中12例采用RFCA治疗。结果RFCA即刻成功率为100%,全组无并发症发生。1例房性心动过速未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所有飞行员术后地面观察6个月后,返院进行随访复查,同时进行飞行鉴定。12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后6个月24h动态心电图、12导联心电图检查和食道电生理检查均未检测到术前的同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延迟成功率为100%,医学鉴定合格。1例AT仍有发作,飞行不合格。结论对于飞行员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心脏电生理检查应作为飞行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医学鉴定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沈瑞音  杜鹃 《人民军医》1998,41(7):402-402
预激症候群(W-P-W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酷似室性心动过速,两者极易混淆,W-P-W综合征并发房颤如处理不当,可产生严重后果〔1〕。1985年8月~1996年10月,我们对W-P-W综合征合并房颤与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心电图(ECG)分析,以探讨其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和鉴别要点。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W-P-W综合征合并房颤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11~63岁,平均39岁。室性心动过速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13~82岁,平均62岁。1.2 方法 应用日本单导心电图机,记录12导联ECG,分析心律失常时及其发作前后ECG各种特征。2 结 果2.1 发病情…  相似文献   

4.
快速心律失常的急诊药物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俊 《武警医学》2005,16(9):643-646
快速心律失常虽种类繁多,但并非都需要急诊处理。一般来讲,需要急诊处理的是那些快速心室率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出现明显不适,或有可能使原发疾病加重者。对此类患者,药物处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配合某些非药物治疗,往往能使患者转危为安。1需要急诊处理的快速心律失常1.1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重点是找出窦速的原因进行治疗(如心衰,发热,缺氧等),而不是强行减慢心率,否则可造成缓慢心律失常、低血压等严重的情况。房性心动过速:主要指持续、无休止发作和某些频繁的短阵发作。折返性者可以终止发作,自律性增高者(如慢性持续性房速…  相似文献   

5.
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 ( impla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能够显著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 ,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采用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一例恶性心律失常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性患者 ,68岁 ,基础心脏病原因不明 ,因发作性心悸、晕厥 1次 ,心电监测显示发作时为室性心动过速 ,于 2 0 0 2 - 0 9- 0 5入院 ,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于 2 0 0 2 - 0 9- 2 5经静脉植入 ICD。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 ,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插入 Mitronic Sprinti6942 - 65 cm除颤起搏电极 ,电极尖端…  相似文献   

6.
龚希丛  王征  王华 《放射学实践》2003,18(10):772-772
病例资料病例1,男.49岁.反复发作性胸闷、心悸3年,加重1d.以“室胜心律失常”人院。有高血压病史5年,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胸片示左肋膈角浅钝(图1).诊断为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胸透亦考虑为左侧胸腔积液。患者近2年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41岁,因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5年入院,发作频率多达10次/月,每次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室速频率150~180次/分之间,伴有胸闷、心悸、乏力、无晕厥及意识丧失,用维拉柏米可终止室速发作,给予普罗帕酮、乙胺碘呋酮治疗无效。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时心电图(ECG)为右束支阻滞型(RBBB),伴电轴左偏,同时有左前分支阻滞。体检、超声波、胸片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诊断为左室特发性心动过速(ILVT)。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连接12导联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室性心律失常性电风暴,是指心室颤动(VF)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性心动过速(VT)在24 h内反复发作≥20次或≥4次/h,通常需要电除颤或电复律中止VF或VT,绝大多数ACS后电风暴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多见于前降支或右冠近端闭塞后,可在血运重建后发生。  相似文献   

9.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为扭转型室速)是一种与一般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完全不同的特殊类型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其病理基础是心室肌的弥漫传导障碍。我们收洽1例,报道如下: 患者刘××,女,55岁。因发作性昏厥1周于1977年9月15日入院。患者于9月8日无任何诱因突感心慌、心悸,旋即昏倒,四肢无抽搐,口无白沫,持续3~5分钟自行缓解。曾去某医院求治,心电图  相似文献   

10.
<正>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常伴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但也有一些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运动员中偶尔见到此种心律失常,本文报道2例,其中1例随访近20年。  相似文献   

11.
陈仕迅  陈彬 《西南军医》2008,10(3):66-67
目的了解拉萨地区高原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7年6月诊治的343例高原心脏病患者作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按发生心律失常类型以及有无心力衰竭进行统计。结果在343例患者中有214例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25例,窦性心动过缓27例,窦性停搏11例,室上性早搏159例,房性心动过速67例,心房颤动14例,室性早搏133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30例,束支传导阻滞8例;单一心律失常100例,发生心力衰竭14例;两种及两种以上心律失常113例,发生心力衰竭48例。结论成人高原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心电图表现多种多样,同一患者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发生率也较高,说明缺氧既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又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心电图检查尤其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心律失常型高原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学科  杨满光 《人民军医》1998,41(9):528-529
我们自1996年11月,应用射频消融(RFCA)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15例,疗效较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临床症状及体表心电图提示快速心律失常15例。年龄31~62岁,平均40.2岁。病程1~20年。合并高血压病(期)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例。其余11例无明显的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至少5个半衰期。经电生理检查(EPS)确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13例。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例,心房扑动(AF)1例。左室特发性心动过速(ILVT)1例。1.2 电…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报告   病人男,23岁,反复特发性胸闷、心悸1年,再发5 d 入院.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体检、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心电图示电轴左偏,呈右束支加左前分支阻滞型室性心动过速;QRS 时限0.12s,心室率136/min.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心动过速24 h无休止发作.诊断:无休止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相似文献   

14.
心动过速可诱发心肌病^[1]。少数不良窦性心动过速^[2]患者也可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即不良窦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3]。笔者回顾性分析了6例不良性窦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09至2010—09在我院治疗并且已经确诊的86例心肌病患者,其中符合不良性窦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诊断者6例。6例中,女5例,男1例,年龄15  相似文献   

15.
胡翠芝  李旭 《人民军医》1999,42(9):532-533
三磷酸腺苷(ATP)被广泛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心肌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等。近年来ATP临床应用所致的严重心律失常和过敏反应较多,现综述如下。1 严重心律失常1.1 缓慢性心律失常 毕展文[1]报道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例,顺传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例,给ATP20mg,静注后出现窦性静止和室性逸搏,4~5s后,叩击心前区1或2次,转为窦性心律。PSVT1例,在心电监护下静注ATP约12mg时,突然面色青紫,意识丧失,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继之心脏停搏,经紧急处理,恢复窦性心律[2]。PSVT2例在心电监护下,静注ATP20mg,…  相似文献   

16.
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很多,因体位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并不多见,我科收治了1例由体位改变频繁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患者,女,67岁.胸闷气短两年余,1990年7月2日中午起床时突感头晕,摔倒在地,神志不清,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缺血10min和缺血60min两种模型观察缺血性心律失常,观察发生率最高的缺血10min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照组和参麦注射液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参麦注射液1.5ml/kg,动态Ⅱ导心电图监测室性早搏(PVB)、室性心动过速(VT)及心室颤动与扑动(VF)的发生率。结果参麦注射液可明显减少缺血10min和60min心律失常PVB、VT、VF的发生率(P〈0.01),亦可明显减少再灌注10min心律失常VT(P〈0.05)及VF(P〈0.01)的发生率。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明显减少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1981年3~11月,我们对60例发作性晕厥、眩晕及心悸患者进行了动态心电图(简称DCG)监测,发现他们可能与某种心律失常有关。DCG监测检出心律失常占73.3%,而常规心电图(ECG)检查为51.6%,晕厥组以显著窦性过缓为主;眩晕组缓慢性及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不多一样;单纯心悸组则以发作性房、室早搏为主,次为短阵的房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各5例)。各组症状与血液动力学的关系研究表明,晕厥组的心排血量及心脏指数明显降低,眩晕组次之,心悸组则仍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射频消融多条折返径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附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2 1例由多条折返径路引起的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从 1993年至 2 0 0 2年 12月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890例 ,其中具有多条折返径路的心动过速 2 1例 ,占 3%。均有反复发作心动过速病史。行常规心电生理检查 ,摆放高右房 (HRA)、希氏束(HIS)、右室心尖部 (RV)及冠状窦 (CS)电极。分别行心房程序刺激和心室递增刺激检测房室结前传和逆传功能 ,并试图诱发心动过速 ,必要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依据心房、心室起搏或心动过速发作时HIS、CS、HRA、心室激动顺序判断折返机制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多条径路折返的判断 :①窦性心律、心房起搏时 ,有不同心室激动顺序或δ波 ;②显性预激者 ,窦性心律时最早心室激动与AVRT时最早心室激动不在同一部位 ;③ )心室起搏或顺向AVRT时心房激动顺序不同 ;④消融过程中心房顺序发生改变而心动过速不终止或仍然可诱发心动过速 ;⑤顺向和逆向AVRT最早心房和心室激动不在同一部位。消融时采用“剥笋式”操作流程。结果  2 1例患者 ,体表心电图显性 ...  相似文献   

20.
急性雪山一支蒿中毒心电图的特点(附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西藏雪山一支蒿中毒的心电图特点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病人入院后 0 .5 h~ 2 d内常规记录治疗前后 1 2导心电图。结果 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 6例占 3 7.5 % ,交界性心律 2例占 1 2 .5 % ,室性 (单源或多源频发性 )过早搏动 8例占 5 0 % ,室上性 2例占 1 2 .5 % ,室性心动过速 5例占 3 1 .2 5 % ,心室颤动 2例占 1 2 .5 % ,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 8例占 5 0 %。同一病人可同时表现出 2种以上或多种形式的心电图。结论 雪山一支蒿毒素直接和间接作用于心脏 ,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且严重程度与中毒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