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旁肝肿瘤的热消融术中评估胆囊损伤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射频或微波消融治疗的患者40例,共42个胆囊旁肝肿瘤。采用常规超声检查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胆囊壁厚度变化情况的同时,消融术中即时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胆囊壁血流灌注情况,判断胆囊壁损伤情况,并进行后续处理。通过随访评估胆囊旁肝肿瘤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术前、术中及术后胆囊壁厚度的比较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与消融术前比较,40例接受消融治疗患者的胆囊壁术中评估有8例患者胆囊壁明显增厚。术中超声造影检查除2例评估为胆囊壁血流灌注缺损外,其他患者胆囊壁灌注较好,这2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病理证实胆囊壁热损伤坏死(其中1例出现胆囊穿孔),另有4例患者因多发胆囊结石行切除胆囊。34例保留胆囊患者中有6例在术后3 d内复查仍有胆囊壁增厚,后续随访中4例恢复,2例保持胆囊壁增厚状态,但均未出现胆囊消融热损伤相关症状。患者术中、术后的胆囊壁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00 mm(4.00~6.25 mm) vs 3.50 mm(3.00~5.00 mm),Z=-3.741,P<0.001;5.0 mm(3.0~8.0 mm) vs 3.5 mm(3.0~5.0 mm),Z=-3.735,P<0.001]。术后1个月增强CT/MRI检查证实41个病灶消融完全,完全消融率为97.6%(41/42),所有消融完全病灶至随访结束均未发生局部肿瘤进展。 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胆囊旁肝肿瘤消融术中即时行超声造影检查能够通过反映胆囊壁血流灌注状态判断胆囊壁消融热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三维可视化术前规划系统辅助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肝内病灶微波消融治疗直径大于5 cm的单病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接受微波消融治疗的40例患者,这些患者病灶均为单发大于5 cm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其中21例接受无三维术前规划的常规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肝内病灶微波消融治疗,19例接受三维可视化术前规划辅助超声引导下肝内病灶微波消融治疗,采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检验比较2组间有无复发生存及总生存的差异。 结果三维术前规划组和无三维术前规划组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7%、38.5%,100.0%、3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0%、64.6%,89.5%、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0,P=0.014)。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消融相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 结论三维可视化术前规划辅助超声引导下肝内病灶微波消融治疗大于5 cm原发性肝癌可提高消融治疗的无肿瘤进展生存率,并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将为消融治疗提供新的辅助手段,为进一步智能消融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热消融治疗胆囊旁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经皮热消融治疗各类胆囊旁肝癌21例共32个病灶,术后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增强CT,观察疗效。结论手术前后Child-pug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腹腔镜下(LUS)超声发现新病灶2例共2个;术前AFP升高的15例患者术后12例显著降低,3例无改变;术后四周复查增强CT,28个病灶完全消融,4个癌灶残留,再次行经皮热消融后达完全消融。随访12个月,2例复发(9.5%)。结论LC联合热消融使胆囊旁肝癌患者获得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4.
实时影像虚拟导航系统在肝癌微创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实时影像融合虚拟导航技术对常规超声显示不佳的肝癌病灶行经皮肿瘤微创治疗,明确此影像技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患者共22个肝癌病灶接受虚拟导航引导下经皮消融术,并于术后1月内经增强CT/MR评定消融效果.结果 20个病灶完全消融,2个病灶有局部残留.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实时影像虚拟导航系统能精确定位病灶,引导穿刺和监控治疗,特别对常规超声不显示的肝癌病灶,虚拟导航技术更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实时影像融合虚拟导航技术对常规超声显示不佳的肝癌病灶行经皮肿瘤微创治疗,明确此影像技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患者共22个肝癌病灶接受虚拟导航引导下经皮消融术,并于术后1月内经增强CT/MR评定消融效果.结果 20个病灶完全消融,2个病灶有局部残留.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实时影像虚拟导航系统能精确定位病灶,引导穿刺和监控治疗,特别对常规超声不显示的肝癌病灶,虚拟导航技术更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对肝癌射频微创治疗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肝癌射频微创治疗的价值。方法:98例肝癌患者126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51例60个病灶,转移性肝癌47例66个病灶。治疗前及治疗后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同期增强CT比较,治疗中51例69个病灶使用了超声造影引导消融。结果:126个病灶治疗1个月后超声造影判定89.7%(113/126)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10.3%(13/126)的病灶消融不全;增强CT判定88.9%(112/126)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11.1%(14/126)的病灶消融不全,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微创治疗中不但起着定位肿瘤、引导穿刺、监测治疗过程的作用,而且是评价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患者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本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对照组患者按肝脏肿瘤及简单的术中常规健康教育,对干预组患者进行微波消融治疗的术前、术中、术后健康教育。采用问卷调查患者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患者对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术操作过程、焦虑程度、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术后肝功受损、肝区疼痛、发热及其他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微波消融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降低患者焦虑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对手术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制定肝癌微波消融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 116例患者,共130个肝癌病灶,微波消融治疗前行常规灰阶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51个病灶(39.2%,51/130)CEUS检查后,病灶的最大径线较常规灰阶超声的测值增大;除了原130个病灶外,CEUS检查后另发现9个常规灰阶超声未能显示的新病灶,这些病灶均经病理或其他影像技术证实;共33个病灶(25.3%,33/130)可清晰地显示滋养血管。根据微波消融治疗入选标准,共111例患者,123个病灶接受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结论在微波消融治疗前,超声造影可以帮助了解患者肝癌病灶的性质、大小、数目和滋养血管等情况,有助于微波治疗适应症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与大血管或肝周器官紧邻且无明显间距的病灶纳为特殊部位病灶,病灶直径≤3 cm.30例患者(39个病灶)在局麻下行超声引导的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观察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微波消融治疗操作均顺利完成.消融后,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2/30),局部复发率为5.1%(2/39).结论 超声引导下对特殊部位肝癌行经皮微波消融治疗为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肝硬化背景下经腹腔镜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经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伴有肝硬化的肝细胞性肝癌患者71例,定期对患者行血清甲胎蛋白(AFP)及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中腹腔镜超声检查,发现7个术前影像学未检出的肝内病灶(6.9%)。共计101个肝肿瘤病灶,均在腹腔镜超声引导下成功完成肿瘤微波消融治疗,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1.4%),无死亡情况。术后1个月后复查,超声造影及增强CT均显示肝病灶完全消融,未见残留。术后随访(11.5±10.1)个月,4个病灶发现局部复发,6个病灶出现远处转移,3个病灶同时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超声引导下的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具有安全、有效、恢复期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介入栓塞化疗(TACE)序贯方案与全身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8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为观察组(全身化疗+微波消融+TACE序贯治疗)与对照组(全身化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预后及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近期客观有效率为66.67%(28/42),高于对照组的42.10%(16/38),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首次治疗后CD3+、CD4+阳性率、CD4+/CD8+比值均显著大于,CD8+显著小于同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观察组中位存活时间26.00个月长于对照组的13.60个月(P<0.05).[结论]在全身化疗基础上,行微波消融+TACE治疗能显著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有效率,明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延长患者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3DCRT)和静态调强(sIMRT)在肝癌放射性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原发性肝右叶癌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3DCRT和 sIMRT放疗,剂量均为50 Gy,分25次照射。比较不同放疗的靶区及危险器官剂量学参数、加速器跳数(MU)和有效治疗时间参数等。【结果】sIMRT放疗的Dmax、Dmin、V95%靶区剂量学分别为(52.9±0.3)Gy、(49.0±0.2)Gy、(99.5±0.2)%,与3DCRT (53.1±0.4)Gy、(46.2±0.6)Gy、(97.4±1.5)%比较剂量明显减少,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RT的肝平均剂量(20.1±4.3)Gy与3DCRT的(21.3±3.4)Gy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3DCRT的 MU为(403±97)与 sIMRT(391±8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CRT有效治疗时间为(2.0±0.1)min少于 sIMRT(4.9±0.6)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IMRT与3DCRT比较,可显著性提高疗效,改善肝癌靶区的剂量覆盖,因此 sIMRT放疗技术是治疗肝癌的更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降期后保乳手术的可行性及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的选择标准。[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本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治疗的52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化疗方案:吡柔比星50 mg/m2,紫杉醇150 mg/m2,21 d为1周期,共3~4周期,符合保乳条件者新辅助化疗完成后行保乳手术。术后常规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结果]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92.3%(48/52),新辅助化疗完成后,13例(25%)临床完全缓解(cC R ),6例(11.5%)病理完全缓解(pC R ),35(67.3%)例临床部分缓解,无进展病例。经过36个月中位随访(18~78个月),局部复发率11.5%(6/52);5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远处转移率9.6%(5/52),其中2例已死亡。保乳综合治疗后满1年进行乳腺外形评估,外形优17.3%(9/52),良40.4%(21/52),差42.3%(22/52)。[结论]经新辅助化疗降期后的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严格把握新辅助化疗后的保乳指征,规范的手术治疗及术后综合治疗是保乳治疗成功,降低局部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微波消融(PMCT )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8例,仅行TACE治疗;观察组32例,先行TACE治疗,2周后再行PMCT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平均生存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643.%(18/28)、429.%(12/28),平均生存时间(161.±32.)个月。观察组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3.%(26/32)、563.%(18/32),平均生存时间(227.±47.)个月,两组生存率、平均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两组耐受性均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PMCT 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肝癌患者,共83个肿瘤结节(直径1.9~6.2cm),采用Lee Veen针(3.5cm/15G十电极),术中定位、穿刺采用超声引导,≤2.0cm结节单点消融,>2.0cm结节采用多点消融,每个肿瘤结节治疗1~3针,每3~6个月CT复查,对新出现的结节再次行RFA治疗.结果 RFA术后3~7d肿瘤完全消融率93.1%(78/83),术后3、6、12、24个月CT检查,肿瘤完全坏死分别为86%、81%、72%、65%,患者存活率分别为96%、91%、84%、67%.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具有创伤小、见效快,并可多次进行、患者痛苦小、体质恢复快,无需输血等优点,是治疗肝癌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E S )联合吡柔比星对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肿瘤生长及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裸鼠乳腺癌模型,将裸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对照组(A组):肿瘤对侧背部皮下注射1&#215;106/0.1 m L正常人成纤维细胞;ES组(B组):肿瘤对侧背部皮下注射1&#215;106/0.1 m L转染了ES的人成纤维细胞。吡柔比星组(C组):尾静脉注射吡柔比星5 mg/kg ,每周1次,共4周,ES+吡柔比星组(D组):肿瘤对侧背部皮下注射1&#215;106/0.1 m L转染了 ES的人成纤维细胞。尾静脉注射吡柔比星5 mg/kg ,每周1次,共4周。ELISA方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微血管密度(M VD )。[结果]B、C ,D三组抑瘤率分别为61.96%,27.33%和75.16%,D组抑瘤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D组VEGF、MVD与其他各组比较明显减低,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ES联合吡柔比星能明显抑制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及新生血管生成,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次立体定向放疗(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FS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瘤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卡氏评分(Karnofsky,KPS)>60分的32例 NSCLC脑转移患者先行全脑放疗(WBRT)30~40 Gy后,给予 FSRT治疗,单次靶区周边剂量为3~5 Gy,总剂量为15~20 Gy,分3~5次完成,50%等剂量曲线包绕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整个放疗过程,未出现任何明显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1.6个月(95%CI为8.6~13.2),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30.4%和11.2%。全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2.1%,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1.7%。治疗后1个月后,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RT用于全脑放疗后疾病进展的肺癌脑转移患者,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VEGF蛋白在50例 TNBC组织石蜡标本(TNBC组)和50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石蜡标本(非TNBC组)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 TNB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TNBC组VEGF阳性表达率50.0%(25/50)显著高于非TNBC组阳性表达率(30.0%,15/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P<0.05);VEGF在 TNBC 组织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脉管内有癌栓密切相关(P <0.05);TNBC组 VEGF阳性表达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6.0%(4/25)和76.0%(19/25),阴性表达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0%(12/25)和96.0%(24/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在 TNBC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提高肿瘤细胞殖能力和转移潜力的作用,且其表达异常增高者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在各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91例、呼吸系统恶性肿瘤78例、生殖系统恶性肿瘤52例、泌尿系统恶性肿瘤10例、乳腺癌21例共252例恶性肿瘤患者及50例健康人血清中GP73水平。【结果】①GP73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M=77.3μg/L)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O.01)。其中肝癌组的GP73水平(M=159.6/xg/L)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②呼吸系统肿瘤中肺癌组血清GP73水平(M=58.2μg/L)高于其他各组(P〈0.05)。③肝癌组GP73水平明显高于肺癌组(P〈0.05),其他恶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M=46.2μg/L)比较血清GP73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73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肺癌组中血清GP73水平虽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远低于肝癌患者,血清GP73有可能成为肝癌较好的血清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下咽癌根治性调强放疗联合化疗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咽癌手术及放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70例下咽癌病例的临床资料,70例患者根据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10例,Ⅲ期22例,Ⅳ期35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根治性调强放疗+化疗组(A组,30例),手术+术后常规放疗组(B组,40例),术后2~4周伤口完全愈合后进行放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结果】70例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58/70),61.5%(43/70),38.5%(27/70)。A组和B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6.7%(20/30),70.0%(28/40),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A组和B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25/30),63.0%(19/30),38.0%(11/30)和82.5%(33/40),58.5%(23/40),39.0%(15/40)。两组1、3、5年生存率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05)。【结论】根治性调强放疗+化疗能获得同手术一样的疗效,且更好地保留了患者的喉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