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空心莲子草醇提物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空心莲子草醇提物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方法:采用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联合诱发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取肝脏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MD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OD活力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LT、AST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表明造模成功。空心莲子草醇提物高、中剂量组较模型组血清MDA含量低(P<0.01,P<0.05),SOD活力升高(P<0.01),ALT、AST活性降低(P<0.01)。低剂量组ALT、AST活性降低,MDA含量低于模型组,SOD活力高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光镜下可见,空心莲子草醇提物组与模型组相比,肝损伤明显减轻。结论:空心莲子草醇提物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肝降酶口服液(HGJMKFY)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l4)、D-半乳糖胺(D-galactosamine,D-GaIN)复制小鼠急性肝损模型。给予护肝降酶口服液(分大、小剂量组),并设联苯双酯阳性对照及空白对照组。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水平。结果:护肝降酶口服液36g/kg剂量组对CCl4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ALT和AST升高有明显降低作用;其36g/kg和18g/kg剂量组对D-半乳糖胺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血清ALT和AST的升高均有明显降低作用。结论:护肝降酶口服液对CCl4、D-GaIN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防治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一次性8.0 mL/kg乙醇灌胃造模)和3种不同浓度的丹参处理组(原液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分别给予原液、稀释3倍、稀释5倍丹参注射液腹腔注射10.0 mL/kg,共连续注射8 d),每组各10只。乙醇处理18 h后经摘眼球取血,立即离心分离血清,按血清检查要求保存待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γ-谷氨酰转移酶(GGT),并观察其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处理。结果模型组小鼠ALT、AST与GG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参原液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丹参注射液可降低小鼠血清ALT、AST与GGT含量,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大蒜油、大蒜素、茶多酚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引起的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 提前给予大蒜油、大蒜素和茶多酚后,一次性灌胃CCl4 80 mg/kg,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力,同时比较各组小鼠的肝脏系数和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CCl4模型组肝脏重量和肝脏系数明显增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蒜油可明显抑制CCl4引起的肝脏肿大,血清ALT、AST活力明显下降(P<0.01),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同时组织病理学检查也表明,大蒜油可预防CCl4引起的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等病理改变;大蒜素和茶多酚对血清ALT和AST活力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肝细胞病理改变有所减轻.结论大蒜油、大蒜素、茶多酚对CCl4引起的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均有预防作用,但大蒜油效果最明显,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大庆  吴明均 《中国药房》2009,(21):1618-1619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均分为6组,即正常、模型、联苯双酯和小檗碱高、中、低剂量(40、20、10mg.kg-1)组。连续灌胃给药5d后腹腔注射0.1%CCl4(10mL.kg-1)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P<0.05或P<0.01),升高小鼠肝脏SOD活性(P<0.05或P<0.01),降低肝脏MDA含量(P<0.05或P<0.01)。结论:小檗碱对CCl4所致的小鼠急性肝脏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小鼠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复方半枝莲胶囊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建立四氯化碳(CCl4)和硫代乙酰胺(TAA)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指标观察复方半枝莲胶囊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复方半枝莲胶囊可以明显降低CCl4、TAA所致小鼠血清ALT、AST水平。结论复方半枝莲胶囊对CCl4、TAA引起的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桑白皮总黄酮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常规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桑白皮总黄酮对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结果桑白皮总黄酮可明显降低四氯化碳(CC14)(P〈0.05,P〈0.01)、对乙酰氨基酚(AAP)(P〈0.05,P〈0.01)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血清ALT、AST的活性,而对硫代乙酰胺(TA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血清ALT、AST活性无明显作用。结论桑白皮总黄酮对CCl4、AAP所致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丝毛飞廉总黄酮对卡介苗(BCG)+脂多糖(LPS)致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尾静脉注射BCG+ LPS造模后,ig给予丝毛飞廉总黄酮,测定小鼠脏器指数、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及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脏器指数及ALT、AST与空白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模型建立成功;给药组与造模组比较,小鼠脏器指数、AST 、ALT的含量、SOD的活性及MDA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丝毛飞廉总黄酮对BCG+LPS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丝毛飞廉总黄酮对卡介苗(BCG)+脂多糖(LPS)致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BCG+LPS造模后,ig给予丝毛飞廉总黄酮,测定小鼠脏器指数、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及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脏器指数及ALT、AST与空白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模型建立成功;给药组与造模组比较,小鼠脏器指数、AST、ALT的含量、SOD的活性及MDA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丝毛飞廉总黄酮对BCG+LPS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变化,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可能性。方法 86例NAFLD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无肝纤维化组(59例)、肝纤维化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ALT、AST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AFLD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NAFLD患者血清ALT、AST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结果 肝纤维化组患者血清FBG、ALT、AST、HA、LN、PCⅢ水平分别为(6.41±1.02)mmol/L、(93.64±10.21)U/L、(61.59±5.23)U/L、(94.64±10.25)ng/ml、(110.79±11.82)ng/ml、(119.24±12.72)ng/ml,均明显高于无肝纤维化组的(5.69±0.97)mmol/L、(71.99±10.39)U/L、(50.68±5.51)U/L、(81.04±6.01)ng/ml、(85.62±8.61)ng/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茵陈色原酮对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茵陈色原酮(高、中、低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6只。给予茵陈色原酮组小鼠相应剂量的茵陈色原酮灌胃7d,第7天时将模型组、茵陈色原酮组小鼠采用50%乙醇12mL/(kg·d)灌胃,禁食12h,致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观察小鼠肝脏组织形态,计算肝脏指数(LI),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肝胞浆乙醛脱氢酶(A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茵陈色原酮(高、中剂量)组均明显降低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P<0.01);高剂量组可减轻肝组织脂肪变性(P<0.05),明显降低血清ALT、AST水平(P<0.01),升高肝胞浆ALDH、GSH-Px水平(P<0.01)与血清TP水平(P<0.01)。结论:茵陈色原酮对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强肝脏清除乙醛和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喹酮组,吡喹酮+二氢杨梅素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肝纤维化模型,药物治疗组于感染8周后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血,测血清中ALT、AST;取小鼠肝脏称重,计算肝脏指数;观察小鼠肝脏形态;另取固定部位肝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测定肝脏Ⅰ和Ⅲ型胶原表达。结果:吡喹酮联合二氢杨梅素治疗较单纯吡喹酮治疗可降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P〈0.05),改善肝组织形态结构,降低肝脏Ⅰ和Ⅲ型胶原表达(P〈0.01)及肝纤维化病理评分(P〈0.05)。结论:二氢杨梅素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HBsAg阳性患者肝功能和血脂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调查1121例HBsAg阳性患者及1121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HBsAg阴性健康对照组肝功能和血脂水平。结果:HBsAg阳性患者ALT、AST、TBIL、DBIL分别为(48±162)U/L、(40±136)U/L、(14.8±15.5)μmol/L、(5.9±13.7)μmol/L,明显比HBsAg阴性对照组高(P〈0.001);而HBsAg阳性患者TC、TG却明显比HBsAg阴性对照组低(P〈0.001),TC分别为(4.55±1.07)、(5.13±1.32)mmol]L,TG分别为(1.16±1.14)、(1.52±1.36)mmol/L。HBsAg阳性患者ALT、AST均以31-40岁组最高,41—50岁组次高;TP、ALB均以≥61岁组最低;TC以41~50岁组最低.≥61岁组次低,31~40岁组稍低。结论:HBsAg阳性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和脂代谢障碍.31~50岁青壮年HBsAg阳性患者肝细胞损伤较重,〉61岁老年HBsAg阳性患者肝细胞合成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魔芋精粉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14只)、魔芋精粉组(16只),用白酒灌胃的方式建立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12周后,测定大鼠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组织水平。结果魔芋精粉组中ALT、AST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大鼠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魔芋精粉对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友俊 《中国医药》2012,7(8):986-987
目的 观察水飞蓟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105例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水飞蓟素片140mg/次,3次/d口服.结果 治疗24个月后,研究组ALT、AST、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2±19)U/L比(51±19)U/L,(32±17)U/L比(52±13)U/L,(17±10)μmol/L比(25±9)μmol/L,均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0.5% (48/53)比75.0% (39/52),x2=4.48,P<0.05].结论 水飞蓟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降脂护肝胶囊治疗脂肪肝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降脂护肝胶囊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0例脂肪肝患者完全随机分为降脂护肝胶囊组和血脂康胶囊组,各95例。降脂护肝胶囊组采用降脂护肝胶囊治疗,血脂康胶囊组采用血脂康胶囊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与体征、肝功能、血脂和B型超声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降脂护肝胶囊组总有效率为96.8%(92/95),明显高于血脂康胶囊组总有效率[76.8%(7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降脂护肝胶囊组和血脂康胶囊组患者AST、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TC及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降脂护肝胶囊组:(32±13)U/L比(67±30)U/L,(43±12)U/L比(89±31)U/L,(47±19)U/L比(96±42)U/L,(5.1±0.4)mmo]/L比(7.2±1.6)mmol/L,(1.5±0.7)mmol/L比(3.4±2.2)mmo]/L,(3.1±2.1)mmol/L比(3.8±1.6)mmol/L;血脂康胶囊组:(44±16)U/L比(69±30)U/L,(55±15)U/L比(87±31)U/L,(60±22)U/L比(99±46)U/L,(6.3±0.7)mmol/L比(7.5±1.4)mmol/L,(2.9±0.8)mmoL/L比(3.4±2.5)mmo]/L,(3.3±1.9)mmoL/L比(3.6±2.1)mmoL/L],HDL—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降脂护肝胶囊组:(1.5±0.6)mmol/L比(1.0±0.7)mmol/L;血脂康胶囊组:(1.2±0.7)mmol/L比(0.9±0.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降脂护肝胶囊组治疗后AST、γ-GT、TC及TG水平均明显低于血脂康胶囊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血脂康胶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脂护肝胶囊具有良好的保肝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扶正化瘀方对实验性急性肝损伤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方对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与部分机制。方法雄性BABL/c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治疗组10只。治疗组小鼠给予扶正化瘀方灌胃,每日2次,连续3d,第4日灌胃后1h开始造模;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与治疗组小鼠以内毒素10μg/Kg、D-氨基半乳糖900mg/Kg刑量,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正常组以等剂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对照。各组小鼠于造模后6h处死,试剂盒法检测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TUNEL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HE染色观察炎症反应与肝细胞坏死;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肝组织细胞凋亡因子bct-2、bax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cl-2和bax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均明显升高,治疗组小鼠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大体病理观察,模型组小鼠肝脏明显肿胀、色泽紫黯、表面见散在点状及片状出血点;治疗组小鼠肝脏肿胀明显减轻、色泽红润、表面未见出血点或少量点状出血点。TUNEL染色显示,正常组小鼠肝组织无或偶见肝细胞凋亡;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见大量凋亡肝细胞弥漫性分布于肝小叶各区,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治疗组小鼠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HE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小叶结构紊乱,肝窦明显充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灶性坏死;治疗组小鼠肝窦充血、炎性细胞浸润与肝细胞坏死均明显减轻。与正常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凋亡调节因子bcl-2基因与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而bax基因与蛋白表达显著增加;扶正化瘀方能促进bcl-2基因与蛋白表达增加,减少bax基因与蛋白表达。结论扶正化瘀方可抑制LPS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的肝细胞凋亡,部分机制与调节凋亡因子bcl-2  相似文献   

18.
江承平  吴碧华 《中国药房》2009,(28):2187-2188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硫普罗宁组)。B组和C组大鼠均以50%乙醇灌胃进行酒精性脂肪肝的造模,C组大鼠在造模后1h灌胃给予硫普罗宁(0.15g.kg-1.d-1),连续5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分别检测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YP2E1表达水平;观察肝组织病理。结果:与A组比较,B组AST、ALT、CYP2E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B组比较,C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病理组织观察发现C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轻于B组。结论:硫普罗宁可能通过降低CYP2E1在肝脏中的表达而具有防治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8~9月39例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用阿苯达唑治疗出现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例肝损害患者中男27例(69.23%),女12例(30.77%)。平均(36.44±9.77)岁。患者口服阿苯达唑400mg,3次/d,疗程3~17d,39例患者的ALT和AST分别由(17.11±7、94)U/L升至(104.07±58.20)U/L,(14、80±3.93)U/L升至(45.48±29.77)U/L。患者经保肝治疗10个月后,其ALT和AST水平均恢复正常。结论: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用阿苯达唑治疗出现肝损害(ALT和AST升高)可能和剂量、疗程以及联合用药有关。患者经保肝治疗后ALT和AST水平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茵栀黄口服液在免疫性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君  何荣芬  高亮 《中国药房》2010,(27):2510-2512
目的:研究茵栀黄口服液在免疫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6组,即空白(生理盐水)、模型(生理盐水)、联苯双酯(150mg·kg-1)及茵栀黄口服液高、中、低剂量(30、20、10mL·kg-1)组。灌胃给药,连续10d。卡介苗(BCG)+脂多糖(LPS)联合静脉注射复制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酶联免疫法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分光光度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茵栀黄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ALT、AST、MDA、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免疫调节作用对免疫性肝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