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NF-κB、COX-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与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NF-κB、COX-2的表达及其与HPV16感染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 TM二步法对46例宫颈癌和31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NF-κB、COX-2蛋白检测,用PCR技术对组织标本的HPV16 DNA进行检测.结果:NF-κB、COX-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F-κB、COX-2的表达与HPV16型的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NF-κB、COX-2呈高表达.NF-κB的活化及COX-2的高表达可能与HPV16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18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在宫颈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HPV16/18感染与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结合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24例慢性宫颈炎和86例宫颈腺癌HPV16/18DNA和COX-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PV16/18DNA和COX-2蛋白在宫颈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1%与86.0%,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8.3%与33.3%(P<0.01)。HPV16/18感染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但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P<0.05)。COX-2表达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有关,G3组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G1组(P<0.05)。COX-2表达与宫颈腺癌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腺癌的发生与HPV16/18感染及COX-2蛋白表达异常相关,宫颈腺癌中COX-2高表达与HPV16/18感染有一定相关性,二者可能协同作用导致宫颈腺癌恶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OX转录反义RNA(LncRNA HOTAIR)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进行宫颈癌切除手术的96例癌组织标本为宫颈癌组,另选取同期6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52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分别为癌前病变组、正常组。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LncRNA HOTAIR相对表达量,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感染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54例)与阴性组(42例)。比较分析LncRNA HOTAIR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HPV16感染的关系,采用Logistic法分析影响宫颈癌患者HPV16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癌前病变组与宫颈癌组LncRNA HOTAI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且宫颈癌组LncRNA HOTAIR表达水平及HPV16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组(P<0.05);LncRNA HOTAIR表达与CIN分级、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分化、HPV16感染显著相关(P<0.05);阳性组LncRNA HOTAI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LncRNA HOTAIR表达为影响宫颈癌患者HPV16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中LncRNA HOTAIR表达水平升高并与HPV16感染密切相关,两者可发挥协同作用而参与宫颈癌发生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蒋燕明  杨岚  弋文娟 《癌症进展》2016,14(6):597-600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前哨淋巴结(SLN)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 DNA表达检测对于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予患者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采用染料法识别SLN的宫颈癌患者有46例,应用基因检测法(FQ-PCR)检测SLN中HPV16/18 DNA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各种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对SLN病理阴性的33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分析SLN中HPV16/18 DNA阳性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46例宫颈癌患者SLN中HPV16/18 DNA阳性表达者共22例,其中13例淋巴结病理阳性患者中有10例阳性,而33例淋巴结病理阴性患者中仅12例阳性(P=0.013);46例患者共检出前哨淋巴结102枚,均用FQ-PCR法检测HPV16/18 DNA,结果13例淋巴结病理阳性患者检出的37枚SLN中有29枚HPV16/18 DNA阳性,而33例淋巴结病理阴性患者检出的65枚SLN中仅有36枚阳性(P=0.033);分析46例成功检出SLN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SLN中HPV16/18 DNA阳性表达仅与临床分期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长期随访33例SLN病理阴性的患者,发现HPV16/18 DNA阳性的患者复发率高于HPV16/18 DNA阴性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检测宫颈癌SLN组织中HPV16/18 DNA表达可能是预测早期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研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三叶因子2(TFF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 材料与方法: 选择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20例、CIN 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C6、TFF2的表达,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HPV16/18 DNA,并对 HPV16/18感染情况与CDC6和TFF2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的阳性率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C6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宫颈癌组织中TFF2的阳性率低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FF2阳性表达率与年龄分组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表达率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无相关关系(P均>0.05);以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为序 HPV16/18 DNA的阳性检出率逐渐升高,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无相关关系(P均>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与HPV16/18感染呈正相关(rs=0.386, P<0.05),TFF2与CDC6、HPV16/18感染呈负相关(rs=-0.356,P<0.05;rs=-0.500,P<0.05)。 结论: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DC6、TFF2表达的改变可能与 HPV16/18感染有关。CDC6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PV感染和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53基因产物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标记(PRINS)技术和S-P法对61例宫颈癌,42例CIN,15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HPV16检测和p53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和CIN组的HPV16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P<0.01);p53基因产物阳性表达率宫颈癌组为47.5%,高于正常宫颈组(P<0.05);p53和HPV16有相关性。结论HPV感染和p53基因产物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HPV可能通过造成p53基因突变失活,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DC6、CDK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进一步寻找宫颈癌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20例、CIN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进行CDC6、CDK1的检测,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结果: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CDK1的阳性率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且CDC6、CDKl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有关,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CDC6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K1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和CDK1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HPV16/18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年龄无关(均P〉0.05)。CDK1和CDC6的表达有正相关性(L=0.529,P〈0.05);CDC6与HPV16/18感染有关(r=0.386,P〈0.05);CDK1与HPV16/18感染无关(rs=0.145,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DC6表达的改变可能与HPV16/18感染有关,且互相作用,共同影响CIN的发展及宫颈癌的发生。这些指标综合分析可能为阐明HPV16/18的恶性转化机制以及为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CDC6、CDK1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可作为宫颈癌筛查、预后判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DC6、CDK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进一步寻找宫颈癌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20例、CIN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进行CDC6、CDK1的检测,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HPV16/18感染情况。结果: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CDK1的阳性率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且CDC6、CDKl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有关,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CDC6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K1阳性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和CDK1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HPV16/18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年龄无关(均P〉0.05)。CDK1和CDC6的表达有正相关性(L=0.529,P〈0.05);CDC6与HPV16/18感染有关(r=0.386,P〈0.05);CDK1与HPV16/18感染无关(rs=0.145,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DC6表达的改变可能与HPV16/18感染有关,且互相作用,共同影响CIN的发展及宫颈癌的发生。这些指标综合分析可能为阐明HPV16/18的恶性转化机制以及为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CDC6、CDK1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可作为宫颈癌筛查、预后判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HPV16DNA和p53蛋白,探讨HPV16型感染和p53蛋白表达与人乳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和分析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HPV16DNA和p53蛋白二者之间的表达关系。结果 癌组中HPV16DNA阳性和HPV16DNA阴性两组阃p53蛋白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HPV16DNA阳性组显示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2)。结论 HPV16感染后导致野生型p53的降解可能涉及HPV16感染后人乳腺上皮细胞癌变的病理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组织中NF-κBp50、p53、Bcl-2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6例子宫颈癌、26例正常子宫颈组织进行NF-κBp50、p53、Bcl-2蛋白检测;用PCR技术对各组织标本的HPV—DNA进行了检测。结果NF-κBp50、p53、Bcl-2蛋白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O.01)。NF-κBp50与p53或Bcl-2之间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p53与Bcl-2之间无相关意义(P〉0.05)。在HPV—DNA阳性子宫颈癌组织中NF-κBp50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p53、Bcl-2的阳性率在HPV—DNA阳性和阴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F-κBp50、p53、Bcl-2的表达与子宫颈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HPV感染与NF-κBp50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HPV高危型阳性的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CIN II-III)、慢性炎症及宫颈癌中HPV感染分型的不同分型和p16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HPV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海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海南籍宫颈疾病患者,其中包括HPV高危型阳性的HSIL患者100例、HPV高危型阳性慢性宫颈炎和宫颈癌患者各25例和HPV阴性慢性宫颈炎25例,收集宫颈病理组织,进行HPV分型和p16蛋白表达检测。结果:HPV高危型阳性宫颈病变中,检测出全部13种高危型亚型,主要为HPV16(16.67%)、HPV52(15.33%)、HPV58(12.67%)、HPV31(12.0%),不同宫颈病变HPV分型结果具有高度统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999);HPV阴性慢性宫颈炎症组织、HPV高危型阳性慢性宫颈炎症组织、HSIL组织、宫颈癌组织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2.0%、72.0%、84.0%、100.0%,不同宫颈病变p16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p16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16蛋白表达与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具有正相关性。结论:海南籍宫颈病变患者其高危型HPV感染分型分布与目前研究一致,随着宫颈疾病进展加重, p16蛋白表达增加,HPV分型和p16蛋白联合检测对于诊断不同宫颈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发病机制中HPV感染对错配修复(mismatchrepair,MMR)基因表达影响的意义。方法:77例子宫颈鳞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PV16、hMSH2与hMLH1的表达。并分析这些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HPV感染与非感染组子宫颈癌hMLH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0%(29/42)和40.8%(12/28),rs=0.260,P=0.029;hMSH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2%(27/42)和46.4%(13/28),rs=0.177,P=0.143。HPV感染、hMLH1及hMSH2阳性表达率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结论:HPV感染组细胞hMSH2与hMLH1蛋白表达上调的现象表明HPV16感染增加子宫颈上皮细胞DNA复制时的碱基错配。因此,这可能是HPV16的致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人乳头状瘤病毒18型D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8型感染与人乳腺癌病因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素标记的分子原位杂效技术检测柳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导管内乳头状瘤和正常乳腺组织中HPV 18 DNA。结果:乳腺癌、导管内乳头状瘤和正常乳腺组织中HPV 18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48.0%、30.0%和16.7%。多种组织学类型的乳腺癌组织中有HPV 18 DNA的存在且以整合型感染为主。癌组中淋巴结转移组HPV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infec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ervical carcinogenesis. Apart from the detection of p16 protein in cervical tissu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esence of HPV DNA in peripheral blood being an auxiliary marker of cervical lesions was examined. METHODS: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and cervical tissues, from 36 cervical tissues from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HSIL) and 31 early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s (EICC), were analyzed for HPV 16/18 DNA and HPV 16/18 E7 mRNA expression, as well as the in situ expressions of p16 and pRb to investigate the in-between association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HPV 16/18 DNA in patients with EICC was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ose of HSIL, in both of cervical tissues and peripheral blood. The presence of HPV 16/18 DNA in peripheral bloo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in cervical tissue, as well as with p16 overexpression in cervical tissues together with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7 mRNA and pRb and p16 protein expressions. DISCUSSION: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HPV 16 or 18 DNA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p16 overexpression in tissu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lesions was confirmed. Together with p16 immunostaining in cervical tissues, the detection of high-risk HPV 16 or 18 DNA in peripheral blood may act as an auxiliary biomarker for HPV-associated neoplastic cervical lesions.  相似文献   

15.
PTEN和survivin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喜梅  刘逢吉  孙雷  郑仁恕 《肿瘤》2006,26(9):847-850,874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和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结合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HPV16/18DNA和PTEN、survivin蛋白在86例宫颈腺癌和24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PV16/18DNA与survivin蛋白在宫颈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1%与67.4%,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P(0.01)。HPV16/18感染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但与survivin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survivin表达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有关,G2、G3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组(P〈0.01)。PTEN与survivin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1)。透明细胞腺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survivin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宫颈黏液型腺癌(P(0.05)。结论:宫颈腺癌的发生与HPV16/18感染及PTEN、survivin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三者在宫颈腺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研究已经成为癌症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表观遗传修饰的异常改变与癌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全基因组范围内的表观遗传修饰改变已经成为癌症的新标志。该研究旨在探讨膀胱癌缺失基因1(deleted in bladder cancer 1,DBC1)启动子甲基化与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的关系及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其能否作为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工具用于子宫颈癌筛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43例正常子宫颈组织、35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组织以及54例子宫颈癌组织进行HPV16、HPV18感染的检测;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上述组织DB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方法检测10例甲基化阴性的正常子宫颈组织和10例甲基化阳性的子宫颈癌组织中DBC1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子宫颈组织、CIN组织及子宫颈癌组织中HPV16的感染率分别为18.6%、34.3%和68.5%;HPV18的感染率分别为2.3%、8.6%和16.7%;DBC1基因发生甲基化率分别为23.3%、40.0%和87.0%;在79例高级别宫颈损伤及子宫颈癌样本中,其中50例HPV16/18感染阳性,29例HPV16/18感染阴性;阳性组中DBC1基因发生甲基化率88.0%,阴性组甲基化率为55.2%(P<0.05);10例甲基化阳性子宫颈癌组织中DBC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10例甲基化阴性正常子宫颈组织(P<0.05)。结论:DBC1基因甲基化可能作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的分子标志物,结合HPV16/18感染检测有助于子宫颈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