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包括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内径、内膜、血流方向及速度,观察动脉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原因。结果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大动脉炎。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发生率较右侧高。部分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0例,完全型6例。结论二维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可以明确诊断多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及病变部位,并能对盗血程度进行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2.
张艳  陈静 《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20-20
头臂综合征又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脑内盗血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使锁骨下动脉近心端狭窄或闭塞所致。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肢出现类似下肢的“间歇性跛行”及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笔者采用针灸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共27例,均经临床检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二维超声显示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椎动脉的内膜及内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流方向及速度。结果引起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动脉硬化23例,大动脉炎4例,其中早期盗血3例,部分盗血9例,完全盗血15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明确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病变部位及盗血程度。  相似文献   

4.
头臂综合征又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脑内盗血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使锁骨下动脉近心端狭窄或闭塞所致。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肢出现类似下肢的“间歇性跛行”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笔者采用针灸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符合《实用神经医学》中头臂综合征诊断标准。经血管造影提示,椎动脉返流及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双椎动脉供血不足。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128例,其中男82例,女4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6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56例。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取穴风池、完…  相似文献   

5.
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颈部血管超声应用临床已多年,但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报道尚较少见.2002年5月-2007年4月,本院对25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颈部血管高频超声常规检查,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7例,现将其影像学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对1例左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确诊,采取经皮血管内成型术和支架置人术,术后积极随访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患者左椎动脉正向血流,血流速度正常,临床症状稳定,无复发。结论:经皮血管内成型术和支架置人术及术后积极随访观察,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在椎动脉起始处近心段狭窄或闭塞,由于虹吸作用(盗血)引起患侧椎动脉中血流逆行,供给患侧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患侧上肢的缺血症状[1]。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动  相似文献   

8.
牛红月 《中国针灸》2007,27(10):789-790
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常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往往与颈椎病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臂丛神经疾患等混淆,常规治疗后,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部分病例难以奏效。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该组症候群被证实主要是由于锁骨下动脉狭窄引起的,因而在治疗取穴时笔者改变了原有处方,  相似文献   

9.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近心端发生狭窄或闭塞,引起同侧椎动脉血流逆行流向锁骨下动脉远端,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产生的症候群[1]。本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晕、视物模糊、复视、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晕厥等症状;患侧上肢也可出现感觉异常、无力、皮肤苍白、发凉、消瘦、麻木等[2]。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该病应属中医学"眩晕"范畴。SSS的内科治疗主要是针对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的相应治疗,而外科治疗多以血管内介入为主[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当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已确诊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40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彩超显示有30例患者的椎动脉在收缩期以及舒张期都是逆流,6例患者的椎动脉发生了部分逆流,4例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出现了大幅减慢的迹象;其中28例患者能够被直接检测出锁骨下动脉的斑块,有2例患者的动脉管壁被显示出已增厚,另外10例患者的动脉状况不能直观地探测到,但是超声显示其有动脉窃血的情况。结论:若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血流在彩色多普勒中显像,脉冲的多普勒中也具有典型的特征,则可诊断其为SSS,彩色多普勒是一种经济、无创又可靠的检壹方法。  相似文献   

11.
患者 ,女 ,5 4岁 ,干部 ,初诊时间为 2 0 0 2年 2月2 1日。主诉头晕、心慌、一过性晕厥发作 1 0余日。查心电图正常。血压右上肢 1 3 .5 /1 0 .5 k Pa(1 0 0 /80mm Hg) ,左上肢测不出。左桡动脉搏动消失。进一步查超声心动示 :左锁骨下动脉狭窄 ,左上肢动脉血流量减少 ,左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上肢彩色多普勒示 :左上肢各动脉 (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 )均狭窄 ,左肱动脉压明显低于右侧 (差约 5 0 mm Hg) ,左手指末梢血流差。据此症状、体征及检查诊为大动脉炎综合征。治疗予温针灸足三里配合针刺。取足三里 (双侧 …  相似文献   

12.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于前斜角肌,使锁骨上窝部臂丛和锁骨下动脉的神经血管束,在经过第一肋骨上缘部或神经根自椎间孔发出,经过颈椎横突的前侧,受前斜角肌压迫而产生神经血管的压迫症状,名为前斜角肌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指由于急慢性损伤、使前斜角肌痉挛、肥厚,压迫臂丛和锁骨下动脉并发颈肩及上肢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该病有的被误诊为"颈椎病,颈肋综合征"等.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治疗该病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静脉在颈肩部胸廓出口处受到各种先天或后天继发因素压迫所致的手及上肢酸痛、麻木、乏力、肌肉萎缩及锁骨下动脉、静脉受压等一系列临床综合表现,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于臂丛神经受压、肌肉萎缩不明显、非骨性压迫者,通过患肢适当制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长期处于强制性体位工作者较常见的颈部多发病.其是指经过第一肋骨上缘部,或颈椎横突前侧的锁骨上窝部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血管神经束,受前斜角肌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血管压迫症状.笔者从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之间,采用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于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SSS)的临床意义,分析锁骨下动脉盗血的不同分期及症状、体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长期处于强制性体位工作者较常见的颈部多发病。其是指经过第一肋骨上缘部,或颈椎横突前侧的锁骨上窝部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血管神经束,受前斜角肌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血管压迫症状。  相似文献   

18.
姜殷 《江西中医药》2007,38(8):70-70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指经过第一肋骨上缘部,或颈椎横突前侧的锁骨上窝部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血管神经束,受前斜角肌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血管压迫症状.笔者在附属医院随师出诊期间,有幸收治多例,诊断明确,经针刺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道一典型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胎儿双侧锁骨下动脉切面观察左无名静脉与双侧锁骨下动脉的位置关系在筛查有无胎儿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的价值。方法:2016年5月至12月,共计3125例孕20~26周筛查胎儿纳入本前瞻性研究,根据常规三血管气管切面(3VT)情况及双侧锁骨下动脉切面观察左无名静脉与双侧锁骨下动脉的位置关系判断有无ARSA。结果:共有3103例3VT切面正常,在双侧锁骨下动脉切面显示左无名静脉与双侧锁骨下动脉位置关系超声表现为:左、右锁骨下动脉对称分布且起始部紧贴左无名静脉后上方,右锁骨下动脉位于气管前,呈"S"形;共有22例3VT切面异常,其中12例ARSA,该12例ARSA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切面显示左无名静脉与双侧锁骨下动脉位置关系超声表现为:紧贴左无名静脉后上方仅见左锁骨下动脉,而右锁骨下动脉远离左无名静脉走行于气管后方,其起始部走向变直与左无名静脉平行,3VT切面显示ARSA为主动脉弓左侧的最后一个分支。结论:ARSA的胎儿左无名静脉与双侧锁骨下动脉位置关系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发现3VT切面异常时可切换至左无名静脉与双侧锁骨下动脉切面,有助于快速诊断有无ARSA。  相似文献   

20.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指由于急慢性损伤、使前斜角肌痉挛、肥厚,压迫臂丛和锁骨下动脉并发颈肩及上肢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该病有的被误诊为"颈椎病,颈肋综合征"等.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治疗该病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