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E-钙黏素(E-cad)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20例正常肺组织、69例癌旁肺组织、69例NSCLC组织中E-cad的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率为30.4%(21/69),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76.8%(53/69),χ2=29.6,P=0.000;低于肺良性病变组织的80.0%(16/20),χ2=15.5,P=0.000;而癌旁组织与肺良性病变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765。E-cad在Ⅲ、Ⅳ期肺癌中表达率低于Ⅰ、Ⅱ期,χ2=4.234,P=0.040。结论E-cad可反映NSCLC的生物学特性,是预测其侵袭转移潜能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 -银染法检测 42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肺癌组织 ,35例癌旁正常组织 ,15例肺良性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 80 9% ,癌旁正常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 ;Ⅰ~Ⅱ期肺癌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 86 7% ,Ⅲ~Ⅳ期阳性率为 77 8% ;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 92 3% ,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为 7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 ;端粒酶可能是肺癌早期诊断的一个很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Survivin、p53、p2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Survivin、p53、p2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NSCLC组织及15例肺非癌组织中的Survivin、p53、p2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p53、p21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及癌旁组织;Survivin、p53、p21表达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不同的病理类型、性别无关。结论:Survivin、p53、p21与NSCL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与NSCL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关;Sur—vivin、p53、p21可作为NSCLC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贲门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ELSIA、PCR-SSCP方法对46例贲门癌组织、配对癌旁黏膜及30例手术残端正常黏膜中端粒酶活性、p53基因突变进行研究。结果贲门癌癌灶、配对癌旁及正常黏膜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分别为82.61%(38/46)、43.48%(20/46)、13.33%(4/30)。p53基因Exon5→8的突变率分别为39.13%(18/46)、14.35%(2/46)、0。上述两组数值癌与非癌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端粒酶-A值癌组1.89±0.41,癌旁1.49±0.43,正常组0.54±0.45,癌与非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组p53基因突变率44.74%(17/38),未表达端粒酶活性组p53基因突变率12.50%(1/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贲门癌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及端粒酶-A值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表明端粒酶激活与贲门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贲门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明显高于非癌组织,且端粒酶活性表达组p53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非表达组,提示p53基因突变使其抑癌功能丧失并促发端粒酶活性,导致贲门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肺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银染法检测42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肺癌组织,35例癌旁正常组织,15例肺良性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82.9%,癌旁正常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I~Ⅱ期肺癌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86.7%,Ⅲ~Ⅳ期阳性率为77.8%;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92.3%,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为75%  相似文献   

6.
iASPP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胜发  卢冰  苏敏  李大中  何常 《肿瘤预防与治疗》2009,22(4):371-376,I000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iASPP蛋白表达规律及其与p53表达状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NSCLC术后同一患者的新鲜肺癌组织、癌旁组织、肺组织共54例用于试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癌组织、正常肺组织中iASPP蛋白表达及癌组织中p53表达以确定各病例的p53表达状态;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中iASPP蛋白表达。结果:p53阴性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癌组织中iASPP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1%,显著高于肺组织的21%(P=0.001)。Western blot显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中表达量逐渐降低(P=0.020);相互间比较发现癌组织iASP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肺组织(P=0.007)、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相一致。p53阳性状态下:免疫组织化学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iASPP蛋白在癌组织、癌旁组织、肺组织中表达元显著性差异。癌组织iASPP蛋白表达在p53阴性时显著高于p53阳性,p53阴性癌旁组织、肺组织iASPP表达与p53阳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53阴性状态下,NSCLC癌组织iASPP高表达,iASPP高表达可能与NSCL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Bcl-2及端粒酶异常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并探讨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端粒重复扩增法(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TRAP-PCR-ELISA)检测NSCLC组织端粒酶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组织Bcl-2蛋白表达。结果在84例NSCLC中,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4.5%。无淋巴结转移者Bcl-2表达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Ⅰ、Ⅱ期Bcl-2表达阳性率高于Ⅲ期(P<0.05)。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6.7%,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显著相关(P<0.01和P<0.05))。此外,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TNM分期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端粒酶活性与Bcl-2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对NSCLC组织中Bcl-2及端粒酶同时进行检测,对临床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ASPP1、ASPP2蛋白表达规律及其与p53表达状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NSCLC术后同一病人的新鲜肺癌组织、癌旁组织、肺组织共54例用于试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肺癌组织、正常肺组织中ASPP1、ASPP2蛋白表达及癌组织中p53表达以确定各病例的p53表达状态;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中ASPP1、ASPP2蛋白表达.结果p53阴性状态Western blot显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中ASPP1表达量逐渐升高(P=0.012),比较发现癌组织ASP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肺组织( P =0.029);ASPP2表达在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53阳性状态下,免疫组织化学与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均显示ASPP1、ASPP2蛋白在癌组织、癌旁组织、肺组织中表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癌组织ASPP1蛋白表达在p53阴性时显著低于p53阳性;癌组织ASPP2表达在p53阴性时与p53阳性无统计学意义.癌旁组织、肺组织中ASPP1、ASPP2表达与p53表达状态无相关性.结论p53阴性状态下,NSCLC癌组织ASPP1表达降低,ASPP2表达无明显变化,ASPP1表达降低与NSCL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非小细胞肺癌中ASPP1、ASPP2蛋白的不同表达状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胜发  卢冰  苏敏  李大中  何常  钟愉 《肿瘤预防与治疗》2008,21(2):123-126,139,23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ASPPl、ASPP2蛋白表达规律及其与p53表达状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NSCLC术后同一病人的新鲜肺癌组织、癌旁组织、肺组织共54例用于试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肺癌组织、正常肺组织中ASPPl、ASPP2蛋白表达及癌组织中p53表达以确定各病例的p53表达状态;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中ASPPl、ASPP2蛋白表达。结果:p63阴性状态:Westernblot显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中ASPPl表达量逐渐升高(P=0.012),比较发现癌组织ASPPl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肺组织(P=0.029);ASPP2表达在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r63阳性状态下,免疫组织化学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ASPPl、AS—PP2蛋白在癌组织、癌旁组织、肺组织中表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癌组织ASPPl蛋白表达在p53阴性时显著低于p53阳性;癌组织ASPP2表达在p63阴性时与r63阳性无统计学意义。癌旁组织、肺组织中ASPPl、ASPP2表达与p63表达状态无相关性。结论:p53阴性状态下。NSCLC癌组织ASPPl表达降低,ASPP2表达无明显变化。ASPPl表达降低与NSCL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为NSCLC肿瘤标记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研究了74例NSCLC组织及周围百癌组织、1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74例NSCLC组织69例(93.24%)有端粒酶活性表达,74例周围非癌组织有9例。  相似文献   

11.
冀学宁  王波  毛利民  王丽辉  吕申  张朝 《癌症》2001,20(5):534-538
目的探讨间叶组织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p53、Rb基因产物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27例间叶组织肿瘤恶性组85例,良性组42例PCNA、p53、Rb基因产物表达情况。结果PCNA、p53、Rb基因产物在恶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7%(72/85),54.1%(46/85),58.8%(50/85);良性组中分别为40%(17/42),16.7%(7/42),21.4%(9/42)。良、恶性肿瘤间各种基因产物表达差异显著(P<0.0005)。PCNA在Ⅰ、Ⅱ、Ⅲ级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17/27)、94.2%(33/35)、95.6%(22/23),Ⅰ级与Ⅱ、Ⅲ级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p53基因产物在Ⅰ、Ⅱ、Ⅲ级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6%(8/27)、60%(21/35)、73.9%(17/23),Ⅰ级与Ⅱ级、Ⅰ级与Ⅲ级间差异显著(分别为P<0.05,P<0.01);Rb基因产物在Ⅰ、Ⅱ、Ⅲ级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17/27)、57.1%(20/35)、56.5%(13/23),随分化程度降低,阳性表达率降低,但各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中PCNA/p53基因产物表达呈正相关(r=0.345,P<0.001);Rb/p53基因产物表达呈正相关(r="0.219,"P<0.05);PCNA/Rb基因产物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①基因产物表达多样性与间叶组织肿瘤恶性程度相关;②检测间叶组织肿瘤PCNA、p53、Rb基因产物表达将有助于判断其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2.
肺癌组织端粒酶亚基的表达及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3.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PCR-ELISA定量及银染定性法,对30例肺手术标本进行端粒酶活 性 的分析。结果 24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 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为75%。肺鳞癌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腺癌。随肿瘤范围的扩 大以及手术分期越晚的患者,其端粒酶阳性率有相对增加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端粒酶激活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人肺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分子病理学模式。方法 采用DNAslotblot、PCR、PCR SSCP等方法 ,先后检测 2 0 0例NSCLC组织DNA标本中C erbB2、C myc、EGFR癌基因扩增 ,抑癌基因中p5 3基因外显子 5~ 8点突变、p15基因的纯合性丢失 ,以及某些与肺癌相关的染色体 3p及 17p13 .3位点的杂合性丢失 (LOH)。结果 多种癌基因共扩增率与肺癌TNM分期呈正相关 (P <0 .0 0 1)。p5 3基因外显子 5~8点突变率为 49.2 % ( 3 1/63 ) ,其中以外显子 8为主。肺癌组织中p15基因出现高频率纯合性丢失 ,并与肺癌TNM分期密切相关 (P <0 .0 0 5 )。 17p13 .3杂合性丢失率为 40 % ( 8/2 0 ) ,并与p5 3基因的点突变相关联。 3p14及 3p2 5位点处的杂合性总丢失率可高达 66.7% ( 10 8/162 ) ,其中肺腺癌中 3p14及 3p2 5二位点的共丢失率明显高于鳞癌 (P <0 .0 5 )。结论 根据上述结果 ,提出上海市区居民的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学的初步模式 :癌前期病变时已可出现 3p丢失 ,原位癌时以p5 3基因突变及 17p13 .3丢失为主 ,浸润癌及向转移性癌过渡时有多种癌基因C myc、C erbB2及EGFR癌基因共扩增 ,并出现p15基因纯合性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和正常组织中Survivin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nC)的表达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4JD例NSCLC组织、15例正常肺组织中Survivin蛋白及MHC的表达情况.结果 NSCLC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在Ⅰ、Ⅱ、Ⅲ期患者中分别是28.57%、30.77%、80.00%,Ⅰ期与Ⅲ期之间及Ⅱ期与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05);Ⅰ+Ⅱ期与Ⅲ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NSCLC中MHC-Ⅰ的失表达率在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中分别是37.50%、42.10%、84.62%,低分化组明显低于高分化组及中分化组(P=0.026,P=0.016);NSCLC中MHC-Ⅱ的阳性表达率与NSCLC病理类型有关(P=0.005),鳞癌及非鳞非腺癌中MHC-Ⅱ表达均低于腺癌(P=0.002,P=0.04);NSCLC中Survivin表达与MHC-Ⅰ、MHC-Ⅱ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urvivin与MHC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联合检测有助于NSCLC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2,TFPI-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NSCLC组织TFPI-2和MMP-9的表达,并分析TFPI-2和MMP-9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NSCLC中临床分期为Ⅰ、Ⅱ、Ⅲ期的患者中TFPI-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8%、25.0%和40.0% (P <0.01),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TFPI-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38.1% (P <0.01),肿瘤直径>5cm和≤5cm的患者TFPI-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5.0%、77.5% (P <0.01).临床分期为Ⅰ、Ⅱ、Ⅲ期的患者中MMP-9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5%、83.3%和93.3% (P<0.01),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MMP-9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4%、85.7% (P <0.01),肿瘤直径>5cm和≤5cm的患者MMP-9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0%、52.5% (P <0.01).NSCLC组织中TFPI-2的低表达与MMP-9的高表达呈负相关(r=-0.476,P=0.001).结论:TFPI-2的低表达和MMP-9的高表达与NSCLC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TFPI-2可能通过抑制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NSCL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常见胸部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价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原发性肺癌、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 ,并以相应的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 :3 2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84 4%( 2 7/3 2 ) ,癌旁组织为 9 4% ( 3 /3 2 ) ,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肺癌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 ,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阳性率 94 7% ( 18/19)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69 2 % ( 9/13 ) ,P <0 0 5 ;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3 7例食管癌端粒酶阳性率为 86 5 % ( 3 2 /3 7) ,癌旁组织为 18 9% ( 7/3 7) ,正常食管组织未检出端粒酶阳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 ,其阳性表达率 10 0 % ( 2 3 /2 3 )高于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者 71 4% ( 10 /14 ) ,P <0 0 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阳性率 10 0 % ( 2 1/2 1)高于非淋巴结转移者 75 % ( 12 /16) ,P <0 0 5。结论 :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肺癌、食管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及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浸润型宫颈癌,152例CIN(CINⅢ级58例、CINⅡ级44例、CIN级Ⅰ50例)和66例正常者的宫颈新鲜组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法-聚合酶链反应(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42例(84.0%);C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33例(56.9%);C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15例(34.1%);CINⅠ级中,端粒酶阳性12例(24.0%)。而66例正常宫颈组织仅有3例(4.55%)端粒酶活性表达,宫颈癌和C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Ⅲ级与正常对照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病变中检测端粒酶活性,对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非小细胞肺癌端粒酶与p53、bcl-2、PCNA表达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p53、bel-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SP免疫组化检测p53、bel-2、PCNA蛋白表达.[结果]NSCLC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肺部良性肿瘤,且端粒酶活性与p53蛋白表达显著性相关(P<0.01),而与bcl-2、PCNA蛋白表达无显著性相关.端粒酶活性与癌细胞分化程度呈显著性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原发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N)、肺癌组织学类型均无显著性相关.[结论]端粒酶活性可做为NSCLC诊断及判断预后的较理想指标.端粒酶活性与p53基因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调控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