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的98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术后,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术后切口感染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Ⅰ期愈合率、感染率、切口愈合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率(6.12%)、切口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20.4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Ⅰ期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积极采取切口感染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和切口愈合时间,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刘勇 《现代保健》2011,(28):46-47
目的探究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找出预防的有效方法。方法对578例阑尾炎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578例阑尾炎手术患者中有23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3.98%。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阑尾切除方式、阑尾病理类型等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结论采取多种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与控制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局部给药预防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阑尾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关闭腹膜后,行甲硝唑联合庆大霉素手术切口同时浸润注射治疗;对照组常规行阑尾切除术,未给予甲硝唑和庆大霉素。结果: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切口感染的分别为坏疽性阑尾炎1例,化脓性阑尾炎2例,穿孔性阑尾炎2例。对照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5.1±1)d,观察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3.3±0.5)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甲硝唑联合庆大霉素可有效降低阑尾切除术的术后切口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对比腹腔镜阑尾切除与开腹小切口阑尾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阑尾炎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开腹小切口阑尾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口感染率为2.5%,对照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2.5,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菌薇乔缝线在胃肠急诊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中的作用,为减少胃肠急诊手术治疗切口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60例胃肠急诊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抗菌薇乔缝线缝合,对照组采用传统丝线缝合,比较影响两组患者切口愈合的危险因素及切口感染率。结果术后3~20d,观察组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2.50%,对照组切口感染9例,感染率11.25%,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切口的感染率观察组为1.25%、对照组为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类切口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手术时间>120 min的感染率观察组为1.25%、对照组则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min时,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菌薇乔缝线与普通缝线相比,可降低手术时间≥120min和Ⅲ类切口胃肠急诊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 对2008年6月-2010年12月胃癌手术后28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0例胃癌术后患者中,切口感染30例,感染率为10.71%;感染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0.0±4.2)d,未感染者(18.0±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全胃切除手术感染率为20.00%,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感染率为5.29%;年龄>65岁、肥胖、营养差、手术使用电刀、围手术期未应用抗菌药物者切口感染率高(P<0.05),术前吸烟、由助手缝合者切口感染率高(P<0.01).结论 改善患者营养、术前预防抗菌治疗、术后避免剧烈咳嗽、关腹前切口清创、提高手术医师的水平、尽量避免开腹时使用电刀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切口切除术在急性阑尾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急性阑尾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予以传统阑尾炎切除术,观察组41例采用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手术切口疤痕遗留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恢复时间、术后感染率、术后遗留疤痕率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切除术的手术切口、手术后恢复时间、术后感染率及遗留疤痕率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手术治疗的阑尾炎患者20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切口;观察组患者术后以1%聚维酮碘溶液和3%过氧化氢处理切口,并给予两组患者优质的临床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中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所占比例为2%;对照组中8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所占比例为8%。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术后以1%聚维酮碘溶液和3%过氧化氢对切口进行处理,可有效降低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因其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因素并探究其预防对策。方法:将我院于2010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入实施阑尾炎相关手术的5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有29例患者在术后发生了切口感染,将其视为观察组,其余29例患者在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将其视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观察,以分析出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结果:经比较研究对象的各项数据可知,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区间等资料上差异并不明显,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而两组在BMI指数、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切除方向、合并糖尿病等资料中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数据分析结果符合P0.05的参考标准,可见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引起阑尾炎切口感染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应针对此类因素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才可有效地降低其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阮宏 《药物与人》2014,(12):333-333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后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980例行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切口感染40例为观察组,余者切口未感染者9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营养状况、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差异,分析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营养状况、合并糖尿病、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项目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营养、合并糖尿病、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因此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并探讨引起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方法 2001年3月至2009年10月进行普外科手术共3894例患者,对其中发生切口感染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82%,其中年龄、肥胖、糖尿病病史、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是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 普外科手术感染并不少见,其中引起感染的因素相对较多,包括年龄、肥胖、糖尿病病史、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根据感染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叶大才 《现代保健》2011,(28):96-97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与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32)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n=32)选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止痛药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恢复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耗时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1例使用止痛药,对照组6例;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病例,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明显并发症,对照组有1例术后切口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在治疗急性阑尾炎时具有疗效确切、效果安全可靠、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患者痛苦小等优点,手术时间比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稍延长,但不影响手术疗效,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术后切口感染诱发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内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共300例,统计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人数,共29例。调查感染患者自身因素(包含肥胖、糖尿病、年龄)以及手术因素(包含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切口引流以及住院时间),了解这些因素是否会成为诱因。结果:本次研究的所有因素均为术后切口感染诱因,其中肥胖、手术时间、切口大小、住院时间这4项影响相对更大(p〈0.01)。结论:引发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手术应尽可能采用微创方式并做好对感染的预防,提升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并运用统计学方法整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80例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引起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术前的准备及手术中的操作、切口状况、主治医师的专业水平等多方面因素。而观察组的不良因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阑尾炎患者切口感染,需从多方面着手,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王宇  吕谦  赵英 《现代保健》2013,(6):31-3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89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用腹腔镜切除阑尾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开腹手术阑尾切除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切口感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老年急性阑尾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阑尾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以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行肺叶切除手术的1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8例施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胸腔镜组),60例进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开胸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头孢西丁预防感染,若出现感染,给予静脉滴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感染率。结果胸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发生切口感染及肺部感染各1例,感染率3.44%,开胸组发生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6例,感染率为16.67%,胸腔镜组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在肺部疾病的治疗中,临床效果确切,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感染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总结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指导临床。方法对118例阑尾炎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并采取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包括术前0.5h使用抗生素、聚维酮碘清洗切口、不使用电刀等。结果单纯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患者28例,切口无感染情况发生;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患者71例,其中4例切口轻度红肿,经对症治疗后1期愈合;阑尾穿孔伴腹膜炎患者19例,其中1例切口轻度红肿,经对症治疗后Ⅱ期愈合,1例切口发生感染,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Ⅲ期愈合。结论对阑尾炎手术切除患者进行行之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分析手术室管理和预防切口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行针对性的手术室管理,针对手术切口特点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管理,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室管理干预效果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观察组98例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该组有2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04%,对照组98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8.16%,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手术室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手术室管理措施均进行干预,能明显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这对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效果,减轻经济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入腹腔前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对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指导临床预防阑尾炎术后感染。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76例,将其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86例,试验组患者在阑尾切除手术入腹腔前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浸泡5min,对照组不经该项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及感染率,同时对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88例、乙级愈合2例,切口感染率为2.22%,对照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75例、乙级愈合9例、丙级愈合2例,切口感染率为12.79%,试验组患者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培养鉴定,共分离出70株病原菌,其中试验组分离出5株,均为大肠埃希菌,对照组分离出的6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7株占41.54%,革兰阴性菌38株占58.46%;所有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1.54%,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0.0%。结论在阑尾切除术入腹腔前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能杀灭多种导致切口感染致病菌,该方法能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值得在临床实施阑尾切除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92例,平均分为LA组和OA组,对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肛门的排气时间及术后切口感染、腹腔脓肿情况进行比较,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患者进行LA后其住院时间、肛门排气的时间都比OA组短,手术时间比OA组长;坏疽穿孔阑尾炎患者进行LA后其肛门排气的时间比OA组短.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切口感染为2.17%、腹腔脓肿为6.52%,与OA组切口感染4.35%、腹腔脓肿8.69%相比明显较低,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相比的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