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搏是儿科最多见的心律失常,对某些顽固病例,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常难奏效,为此,儿科医生甚感棘手,自1983年开始,我院儿科对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顽固性早搏,服用乙胺碘呋酮(下称胺碘酮),效果较好。现将观察的18例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8例中年龄最小者1岁7个月,最大者13岁。其中室上性早搏5例(房性3例、交界性2例),室性早搏13例。诊断为心肌炎的10例,疑似心肌炎6例,心律不齐2例。18例都分别用过异搏停、心得安、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经体检或心电监测发现心律失常80例患儿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横断面随诊.结果 80例患儿中男52例,女28例;足月儿68例,早产儿9例,过期产儿3例;心律失常诊断时日龄平均4 d.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占多数,共45例(56.3%);临床表现不典型,缺氧、感染及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为主要原因;急性期经病因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25例房性期前收缩患儿18例痊愈;21例审性期前收缩患儿10例痊愈;4例室性心动过速患儿2例治愈,1例死亡;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转复后1例复发2次,2例末财发作;5例房室传导阻滞患儿3例治愈.急性期预后室上性好于室性,二者远期预后无明显差别.其中61例随诊(1.2±0.7)a,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痊愈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占多数,多为功能性、暂时性,预后较好,室上性心律失常转归更好,只有少数严重心律失常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种类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在术后早期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并进行1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患儿,共27例,对其术后早期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儿的中位年龄7个月(P25为0.6个月,P75为192个月),中位体重为6 kg(P5为2.5 kg,P75为47 kg),术后Holter检查监测心律失常的中位时间为术后25 h(P25为10 h,P75为146 h).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心律失常以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为主,简单型先天性心脏病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中,严重心律失常以交界性异位性心动过速多见,治疗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降温治疗,死亡1例.结论 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易出现交界性异位性心动过速,发生时间多位于术后24 h内,及时发现并在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治疗下,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利血平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但现已证明利血平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利血平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目前国内尚很少报导。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年龄:1~12岁;性别,男18例;女25例;心律失常类型和例数:窦性心动过速10例,房性早搏13例,交界部性早搏5例,室性早搏15例;另选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1~12岁,男女各半作为对照。均测定其24小时尿香草杏仁酸(VMA)含量。二、治疗组选择标准(一)早搏超过每分钟12次以上。  相似文献   

5.
本院自1982年7月开始应用心律平治疗101例室性心律失常患儿中发现3例用药后加重或诱发心律失常反应。例1.男,5岁半。15个月前感冒后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并发现心律失常,外院检查心电图呈窦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乳酸脱氢酶760u(正常值500u),2个月后下降到200u,谷草转氨酶、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均正常,以疑诊心肌炎给予一般处  相似文献   

6.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远期心律失常的随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uo Y  Zhou AQ  Li F  Huang MR  Yang JP  Li Y  Zhu M  Zhang HY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0):728-731
目的 了解法洛四联症 (TOF)根治术后远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54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患儿 ,男 3 5例 ,女 19例 ;年龄 5~ 14岁 [( 9 4± 2 5)岁 ]。术时年龄 17个月~ 117个月 ,随访年限 2 8~ 9 0年。进行了心电图、2 4小时Holter、二维超声心动图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结果  18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3 3 % ,其中 1例患儿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4例右室收缩压增高者均存在明显室性心律失常 ,右室收缩压正常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2 8% ( 14 / 50例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体外循环时间≥ 90min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53 % ( 10 / 19例 ) ,体外循环时间 <90min的患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2 3 % ( 8/ 3 5例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轻度肺动脉瓣返流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2 1% ( 4 / 19例 ) ,中、重度肺动脉瓣返流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40 % ( 14 / 3 5例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 χ2 =1 989,P >0 0 5)。随访年限 5年以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3 2 % ( 8/ 2 5例 ) ,5年以上患儿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3 4 % ( 10 / 2 9例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 χ2 =0 0 3 7,P >0 0 5)。手术年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与转归.方法 对经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的72例心律失常的儿童进行6~29年随访.观察其治疗与转归.结果 55例频发性早搏患儿,早搏均减少或消失;12例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其中2例为同一家族),8例传导阻滞消失,1例好转,3例无明显变化;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者经射频消融治愈.结论 小儿心律失常预后良好,未见心肌病征象,部分不需要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需心肌营养药及短期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在儿童缓慢性心律失常所致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3例以临时心脏起搏救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所致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儿中1例男性12岁,2例女性均为5岁;均先以药物治疗,病情仍持续加重,在入院后10小时内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血流动力学障碍很快得到改善。1例男性患儿在术后10天、1例女性患儿在术后11天撤除临时心脏起搏器,经短期随访,均预后良好;1例女性患儿在术后21天家属放弃治疗,门诊随访1年,患儿存活,但有心功能不全表现。结论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所致血流动力学紊乱时,及时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装置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246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病人,每例均作常规心电图、右心导管和/或心血管造影检查及心脏直视手术,其中每例心导管检查中均出现程度不同的暂时性心律失常,仅有4例严重心律失常,经治疗于1~10天恢复正常。28例木前心律失常,214例心脏直视手术后早期出现严重心律失常,需药物治疗的仅50例。死亡6例,为严重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与①术前心功能差;②手术操作、切口部位;③缺损的大小、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Carto和Ensite)在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中的安全性、适应证和优越性.方法 ①在Carto指导下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AT)消融8例;年龄(6.2±1.7)岁,体重(18.0±2.0)kg.②在Ensite指导下心律失常消融10例.其中应用Ensite Array系统指导消融8例,包括频发右室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6例,右房AT2例,年龄(11.3±1.2)岁,体重(40.0±5.0)kg;应用Ensite NavX系统指导消融2例,为B型预激综合征.结果 ①在Carto指导下8例AT患儿成功消融,其中"切口"性AT6例,左房耳AT和右房AT各1例;1例"切口"AT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消融成功.②在Ensite Array指导下6例频发右PVCs和2例右房AT患儿成功消融,其中PVCs从术前(32 333±4509)个/24 h下降至0~4个/24 h;1例AT患儿1 d后出现另一种周期的AT.在Ensite Navx指导下成功消融2例B型预激综合征.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 Carto系统适合持续心律失常患儿的检测,而Ensite Array系统适合大于10岁、不持续右心心律失常患儿的检测;Ensite NavX可迅速建模,显示心内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新生儿心律失常42例病因为感染18例,缺氧11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原因不明6例;心律失常表现为室上性心律失常23例,传导异常11例,室性心律心常7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烦燥不安、面色苍白、阵发性发绀、拒奶及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均予营养心肌药物,室上性心动过速者予普罗帕酮,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予利多卡因,预激综合征予普荼洛尔。结果:出院后随访3个月,37例心电图恢复正常,40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以感染及缺氧为主;临床以快速性心律失常多见,表现无特异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心律失常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由于患儿年龄幼小,各系统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增加了诊断的难度,而且药物的选择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预激综合征是小儿最为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新生儿常表现为无休止性心动过速,而且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持续心动过速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当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时,更增加了猝死的风险.新生儿房性心动过速常表现为紊乱性、持续无休止性,可引起心功能失代偿.新生儿心动过速时射频消融受到限制,多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可供儿科医生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极为有限,可供新生儿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心律失常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由于患儿年龄幼小,各系统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增加了诊断的难度,而且药物的选择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预激综合征是小儿最为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新生儿常表现为无休止性心动过速,而且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持续心动过速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当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时,更增加了猝死的风险.新生儿房性心动过速常表现为紊乱性、持续无休止性,可引起心功能失代偿.新生儿心动过速时射频消融受到限制,多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可供儿科医生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极为有限,可供新生儿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心律失常,既与其心脏畸形有关,也可能是外科操作所致.抗心律失常治疗是基于快速和准确诊断.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药物治疗小儿心律失常时需权衡其利弊.近十年来,非药物治疗心律失常逐渐推广到儿科领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与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4年我院NICU住院的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比较新生儿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药物及直流电复律等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结果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新生儿共13例,其中男10例,女3例;足月儿8例,早产儿4例,过期产儿1例;室性心动过速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原发疾病:重度窒息、败血症、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中9例(69.2%)由其他心律失常用药后转化而来。所有病例均使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10例(76.9%)联合使用了直流电复律治疗。13例中12例治疗有效(92.3%)。复律后短期复发或并发其他严重心律失常8例(61.5%),均使用了乙胺碘伏酮,其中4例治愈。室性心动过速患儿均有严重原发病及诱因,病死率50%(4/8);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无一例死亡。结论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新生儿各年龄段及各胎龄,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预后较好,室性心动过速预后差;运用直流电复律加抗心律失常药是治疗新生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抗心律失常药乙胺碘伏酮可能是较好的一种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不同药物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科近年来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7例,共19例次发作。所用药物有利多卡因、毒毛族花子成K、异搏定、心律平,以心律平疗效为最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22个月~13岁。病因:病毒性心肌炎、预激综合征各1例,不明原因5例。心律失常类型层分支性  相似文献   

17.
改良Fontan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律失常是改良Fontan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术后心功能恢复,而且直接关系到预后。分析Fontan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对术前完整地评价手术条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对我院1999年5月~2004年3月行改良Fontan术后4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以期提高对Fontan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相关因素的认识。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行改良Fontan术后的患儿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岁3个月~17岁,平均年龄6.5岁;体重8~35.5kg。术前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18例(45…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心脏电生理研究迅速、深入地发展,对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分型诊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为筛选及评价抗心律失常药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促进不少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的研制生产,使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得到改进和提高.本文着重介绍一  相似文献   

19.
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常不理想,我们自1985年12月~1986年6月采用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生产的心律平片剂治疗早搏16例,属顽固性者8例,起效快、副作用小,确为一高效、速效、安全可靠之抗心律失常新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该科收治的23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结果:该组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病率占3年住院新生儿总人数的3.2%。其中窦性心动过缓14例,占60.87%,其病因与围生期窒息、缺氧有关;其次为传导阻滞6例,占26.08%。重度窒息、先心病、药物中毒性心肌炎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结论:围生期窒息、缺氧易引起新生儿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且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为暂时性、预后好,大多数不需特殊治疗,但对于感染、药物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应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