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法林用于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33%,阿司匹林组为16.66%,两组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例90%的不良反应为出血,但无1例为严重出血。两组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能明显降低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美国医学界有关人士就心房纤颤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问题,于1968年对部分退休老人进行了检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对照及尸解数据,证实心房纤颤患者易患缺血性卒中。近几年来,又进行了心房纤颤患者卒中的一级预防(SPAFⅠ)和二级预防(SPAF Ⅱ)的实验研究,对华法令与阿司匹林在心房纤颤患者动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作用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证实,华法令对减少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的缺血性卒中效果显著,阿司匹林的作用相对较小。作者在1987年~1989年间为研究 SPAF Ⅰ,对1330名房颤患者随机进行了阿司匹林、华法令  相似文献   

3.
药物与外科手术预防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临床研究证实华法令可以减少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和心肌梗塞后病人的卒中危险率;非长期应用抗凝治疗的病人对阿司区林有效,但不及华法令。非心原性脑缺血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都有效,但作用平平;一般不单用潘生丁或苯磺唑预防卒中,但与阿司匹林合用是否比单用阿司匹林更有效还不清楚;阿中司匹林预防卒中的 最佳剂量也未明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低强度华法令抗凝治疗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心房纤颤患者的抗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CHADS2卒中危险评分3~6分、HEMORR2HAGES评分≥2分的心房纤颤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一组为低强度华法令治疗组[1.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另一组为阿司匹林对照组.观察各组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对于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的心房纤颤患者,低强度华法令抗凝能有效减少血栓事件发生,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随机临床研究证实华法令可以减少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和心肌梗塞后病人的卒中危险率;非长期应用抗凝治疗的病人对阿司匹林有效,但不及华法令。非心原性脑缺血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都有效,但作用平平;一般不单用潘生丁或苯磺唑酮预防卒中,但与阿司匹林合用是否比单用阿 司匹林更有效还不清楚;阿司匹林预防卒中的最佳剂量也未明了。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时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减少卒中危险率,对中度颈动脉狭窄是否有效仍不肯定。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预防作用不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华法令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栓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阿司匹林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华法令组采用华法令进行治疗,两组均定期对血凝常规进行复查,并调整华法令剂量,使PTINR为2.0~3.0。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华法令组跟阿司匹林组比较,血栓栓塞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令组有轻微出血事件发生,但无出现严重出血,阿司匹林组无明显出血并发症,但有个别出现胃肠道不适,两组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令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栓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发生,且在将抗凝强度控制为2.0~3.0情况下不会增加严重出血风险,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其可引发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者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性是没有心房纤颤患者的5~7倍,临床常用华法令抗凝治疗预防脑栓塞一般均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1]。本文观察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的抗凝疗效(INR1.5—2.0),并与标准剂量强度(INR2.0-3.0)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联合应用小剂量华法令与阿期匹林预防心房纤颤血栓栓塞的效果,将115例房颤患者分为三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未抗凝组(40例)与阿斯匹林组(39例,75~100mg/d)的血栓栓塞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小剂量华法令(1.5~2.5mg/d)与阿斯匹林合用组(36例),18个月期间无一例发生血栓我一例发生严重出血,与未抗凝组比较,血栓栓塞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有3例  相似文献   

9.
非风湿性心房纤颤病人发生缺血性卒中是由于多种机理所致,包括心原性栓塞。本研究从1330名非风湿性心房纤颤病人的既往病历中筛选出71例卒中病人。将其划分为心脏栓子性卒中(46例、65%)、非心脏栓子性卒中(13例、18%)和原因不明性卒中(12例、17%)三大类,并对每种卒中病人进行了临床、超声心动图以及阿司匹林预防作用的比较。 结果:71例病人均为缺血性卒中。其中,安慰剂组42人;阿司匹林组23人;华法令组6人。71人中70人做了CT和MRI,证实缺血病因,另1人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调节剂量的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老年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97例60-75岁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治疗组每日口服华法林1次,调节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 2.0-3.0。阿司匹林治疗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分两次。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 0.94%,阿司匹林治疗组的年发生率3.9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主要不良反应皆为少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大量出血病例。结论预防老年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发生,调整剂量的华法林比阿司匹林具有更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在脑梗死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给予华法林,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比较两组患者随访2年内预防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脑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华法林能够有效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出现脑梗死,在严密监测并控制INR条件下调整华法林剂量安全有效,不会增加脑出血发生率,且不良反应较少,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0月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职工医院收治的100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年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死亡)。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13/50),低于对照组的56.0%(28/50)(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4/50),对照组为10.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改善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心房纤颤住院患者3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心房纤颤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现状。方法对湖南省衡阳冶金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320例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心房纤颤各占10.9%、4.8%、84.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37.33%)、其次是冠心病(34.12%)、风湿性心瓣膜病(17.1%)。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46.21%心功能Ⅲ~Ⅳ级,与阵发性心房纤颤相比有较大的左房内径[(45.36±8.34)mm:(32.96±6.54)mm,P〈0.05]和较低的射血分数[(56.40±10.98)%:(63.36±10.23)%,P〈0.05]。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6.8%,其中风湿性心房纤颤为非风湿性心房纤颤的4.68倍。心房纤颤患者华法令应用率仅为10%。结论血栓栓塞是心房纤颤的重要并发症。心房纤颤和慢性心力衰竭互为危险因素,两者常常合并发生。  相似文献   

14.
心房纤颤并且正在服用华法令预防血栓形成的病人要注意了。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华法令的临床应用广泛起来,其引起的脑出血病例也呈上升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不适合服用华法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中,对比阿司匹林单药与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CHADS2评分至少为1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98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各种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联合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和总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联合治疗组发生轻微出血7例,阿司匹林组发生轻微出血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HADS2评分≥1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联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有效安全,优于单纯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350名老年慢性心房纤颤患者进行了60个月的随访,观察了华法林对比阿司匹林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和异常患者新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生率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华法林治疗高龄心房纤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80岁高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41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和脑栓塞的发生率。结果随访3年内,治疗组发生脑栓塞1例(5.0%),对照组发生脑栓塞5例(9.3%)、外周动脉栓塞1例(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19,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轻微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危险因素分层后,中危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χ2=0.847,P〉0.05),高危患者治疗组栓塞事件(1例)少于对照组(5例),有统计学意义(χ2=4.102,P〈0.05)。结论高危组的高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与未抗凝的原因以及华法令预防血栓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98例慢性房颤患者与抗凝有关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应用抗凝药物不同分为:华法令组(53例)、阿司匹林[300mg/d,33例]和阿司匹林[(100~150)mg/d,45例]3组进行对比。结果①144例(72.7%)伴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53例(36.8%)采用了华法令抗凝,78例(54.2%)予以阿司匹林抗栓。②91例(63.2%)未用华法令原因:53.8%为医生指导问题,33.0%为患者问题。③三组比较仅见华法令组与阿司匹林(100~150mg/d)两组间栓塞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①房颤患者中华法令应用不足,加强医生常见相关知识,积累华法令应用经验,对患者进行脑卒中预防常识的普及,有助于提高华法令的正确使用率。②华法令疗效肯定、用药安全、副作用少,应根据危险分层权衡栓塞和出血的利弊,使大多数卒中高危的房颤患者能从合理的抗凝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的抗凝疗效(INR 1.5~2.5),并与标准剂量强度(INR 2.0~3.0)进行对比.方法 选择我院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组77例(INR 1.5~2.5),华法令用量2.500~3.750mg/d;对照组(标准剂量强度华法令组)83例(INR 2.0~3.0),华法令用量3.125~6.250mg/d.华法令用量根据INR调整,用药1年.分别观察栓塞、出血、死亡例数.结果 研究组年栓塞率为1.3%,而对照组年栓塞率为1.2%,两组患者年栓塞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脑出血率和死亡率均为0,而对照组脑出血率和死亡率均为1.2%,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应用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进行抗凝,使INR保持在1.5~2.5,既具有抗凝效果,降低了脑栓塞的危险性,又与标准剂量华法令组疗效间无差异,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湖北省阳新县目前心房纤颤的患病率、知晓率、脑卒中发病率及服药情况。方法:随机抽取阳新县城一个社区和农村一个行政村,年龄在3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2435人。以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阳新县心房纤颤患者20例,患病率为0.82%、知晓率为40.0%。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患病率、知晓率增高。男性心房纤颤患病率和知晓率明显高于女性(0.91%:0.73%,45.5%:33.3%,P0.01)。心房纤颤病人中瓣膜型与非瓣膜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6%(4/2435)和0.66%(16/2435)。心房纤颤病人脑卒中率明显高于非心房纤颤人群(20.0%:2.2%,P0.001)。服药情况:绝大多数心房纤颤患者从不服药,在服用的药物中,阿司匹林服药率较高,占30.0%,其次为地高辛20.0%,β受体阻滞剂10.0%,华法令5.0%。结论:阳新县心房纤颤患病率较高、知晓率低、脑卒中发病率较高、服药情况十分不理想,需加强对心房纤颤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