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中miRNA-21、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临床上早期诊断及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分为:缺血缺氧组49例;正常对照组29例,共计78例。两组于生后24~48h内采血5mL。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中miRNA-21和HIF-1α的表达水平。结果缺氧缺血组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缺血组血清中miRNA-21和HIF-1α均呈现高表达(P0.05)。结论血清中miRNA-21和HIF-1α的高表达与缺氧缺血性脑病有关,并可作为早期判断脑损伤的有用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亚低温使用过程中部分环节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短期预后的影响,为HIE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8月3日—2018年12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90例中重度HIE患儿亚低温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中度HIE患儿73例,重度HIE患儿17例。按照不同时间窗(6 h vs.12 h)分组,在6 h组再按照窒息复苏后是否进行复温分为升温组及降温组两组,收集亚低温治疗前后的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数据、住院时间、一般临床特征。结果 重度HIE患儿窒息复苏后6~12 h开始亚低温治疗,不同时间窗治疗后aEEG图形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4±2.06 vs.3.00±1.41,t=2.27,P<0.05)。窒息复苏后尽快进行主动降温组与进行保暖复温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结束后24 h主动降温组的aEEG图形评分更高,且重度患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3±2.06 vs.7.00±1.00,t=-2.37,P<0.05)。结论 窒息复苏后尽早进行亚低温治疗可升高治疗后aEEG图形分值,改善神经系统表现,一定程度上改良短期预后,长期预后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1,ICAM-1)水平的表达情况及与新生儿神经行为(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8年1月间张家港澳洋医院收治的HIE患儿9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于该院分娩的足月健康新生儿5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健康新生儿与HIE患儿血清中IL-8、TNF-α、ICAM-1水平和NBNA评分,同时比较不同程度和不同患病时期HIE患儿血清中IL-8、TNF-α、ICAM-1水平和NBNA评分,并分析HIE患儿血清中IL-8、TNF-α、ICAM-1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组患儿血清IL-8、TNF-α、ICAM-1水平分别为(16.29±3.17)pg/L、(129.05±28.26)pg/L、(145.09±24.37)pg/ml,高于对照组的(12.01±2.85)pg/L、(105.39±23.18)pg/L、(88.18±7.32)pg/ml,研究组NBNA评分为(34.85±1.52)分,低于对照组的(38.65±0.83)分(均P<0.05);随着HIE病情的加重,患儿血清IL-8、TNF-α、I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而NBNA评分显著下降(P<0.05);急性期HIE患儿血清IL-8、TNF-α、ICAM-1水平分别为(18.82±4.23)pg/L、(142.21±31.02)pg/L、(191.68±35.19)pg/ml,高于恢复期HIE患儿的(14.24±3.02)pg/L、(118.37±26.07)pg/L、(107.29±20.83)pg/ml,急性期HIE患儿NBNA评分为(31.43±1.76)分,低于恢复期HIE患儿的(37.62±1.53)分(P<0.05);HIE患儿血清IL-8、TNF-α和ICAM-1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r=-0.415、-0.522、-0.428,P<0.05)。 结论 血清IL-8、TNF-α和ICAM-1参与HIE患儿脑损伤过程,且与NBNA评分密切相关,可以辅助用于临床诊断HIE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与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相关性,为预防早产儿HIE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8年6月—2020年6月诊断为HIE的早产儿25例(HIE组)和未发生HIE的早产儿138例(非HIE组),比较两组母亲和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的水平,并对HIE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与非HIE组比较,HIE组早产儿宫内窘迫发生率较高、1 min Apgar评分较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875,t=10.854、7.166,P<0.01);HIE组母亲和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非H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6、2.092,P<0.05),HIE组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比例(64%)明显高于非HIE组(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P<0.05);两组母亲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出生时25-(OH)D水平呈正相关(HIE组r=0.825,非HIE组r=0.682,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E的危险因素包括宫内窘迫(OR=1.137,95%CI:1.105~1.209)、1 min低Apgar评分(OR=1.170,95%CI:1.085~1.443)、机械通气时间(OR=1.431,95%CI:1.275~1.610)和低25-(OH)D水平(母亲OR=1.234,95%CI:1.010~1.511;早产儿OR=1.505,95%CI:1.191~1.899)。 结论 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比例达50.9%(83/163),母亲及早产儿出生时低维生素D水平是早产儿HIE发生的高危因素,应注重孕期和早产儿出生后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5.
王青霞 《中国校医》2018,32(6):459-46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rh-EPO剂量将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45例新生儿HIE患儿分为观察组(24例)与对照组(21例),所有患儿均接受新生儿HIE常规治疗及全身亚低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再接受大剂量rh-EPO,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再接受小剂量rh-EPO。结果 ⑴治疗前,2组患儿全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全血RBC、Hb、Ret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出生时,2组患儿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4,P>0.05)。出生后7 d、14 d、28 d后,观察组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分别=4.072、3.583、3.7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⑶2组患儿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心肌酶谱、电解质检查结果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大剂量rh-EPO与小剂量rh-EPO治疗新生儿HIE对患儿红细胞检测参数的影响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安全性相当,但是前者可以更好地改善患儿NBNA评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母体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alpha,HIF-1α)、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尿酸、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与新生儿Apgar评分、体质量情况的关系。 方法 选取150例GDM孕妇(GDM组)、正常妊娠妇女150例(对照组),收集时间2016年1月-2017年6月,检测并比较两组孕24~28周的血清HIF-1α、ET-1、尿酸、内脂素水平,并随访至分娩结束,观察两组新生儿的分娩结局,探讨上述指标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 结果 孕24~28周,GDM组的HIF-1α、ET-1、尿酸、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和对照组的分娩方式、胎膜早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的分娩孕周、1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DM组新生儿的体质量大于对照组(P<0.05);GDM组孕妇血清HIF-1α、ET-1水平与新生儿的1 min Apgar评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GDM组孕妇血清尿酸、内脂素水平与新生儿的体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GDM孕妇的HIF-1α、ET-1、尿酸、内脂素水平均升高,并且与新生儿Apgar评分、体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张勇 《中国校医》2020,34(8):606
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8 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本次研究对象,以同期50名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2组均行振幅整合脑电图,对比2组脑电图的连续性以及睡眠-觉醒周期(SWC),并对重度、中度、轻度患儿进行随访,比较其发育商(DQ)、智力指数(MI)评分和癫痫发作率。结果 观察组连续型脑电图、成熟型SWC检出率分别为38.00%、18.00%,低于对照组的100.00%、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重度组MI、DQ评分较中度、轻度与对照组更低,癫痫发作率(75.00%)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振幅整合脑电图可通过脑电图的连续型脑电图及SWC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做出有效诊断,且其分类对患儿预后评估具有较佳效果,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早期不同时间窗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123例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时间窗不同分为A组(出生6 h内)、B组(出生6~24 h)、C组(出生24~48 h),各41例。3组患儿均接受条件相同的综合性治疗2个疗程,于3月龄、6月龄、12月龄归院检查评估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 A组3、6、12月龄MDI评分分别为(77.45±8.38)分、(83.42±9.12)分、(93.21±6.65)分,B组分别为(69.21±8.02)分、(76.42±9.08)分、(84.41±9.34)分,C组分别为(65.76±7.83)分、(75.03±8.68)分、(82.37±9.96)分;A组3、6、12月龄PDI评分分别为(82.68±9.71)分、(89.42±9.12)分、(97.27±2.22)分,B组分别为(71.35±9.02)分、(82.63±10.98)分、(88.64±10.63)分,C组分别为(67.95±8.75)分、(80.58±10.03)分、(85.18±10.07)分;干预后,随着时间延长,3组患儿MDI、PDI评分均不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MDI、PDI评分高于同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同龄患儿MDI、PD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时间窗开始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明显不同,出生6 h内接受治疗的患儿预后优于出生6 h后接受治疗的患儿,出生6 h内可能是治疗的最佳时间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与高龄产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生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防治策略。方法 2010年1月-2016年6月期间选取128例住院分娩的高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是否被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分为两组:HIE组:住院期间被诊断为HIE的患者(n=66);对照组:与HIE组同期出生正常的新生儿(n=62)。回顾性收集研究对象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HIE病例组妊娠期贫血(χ2=13.84)、妊娠期糖尿病(χ2=21.27)、妊高症(χ2=3.98)、胎盘早剥(χ2=4.43)、脐带缠绕(χ2=3.70)、宫内感染(χ2=9.16)和羊水污染(χ2=8.27)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或<0.0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妊娠期贫血(OR=8.24)、妊娠期糖尿病(OR=11.14)、妊高症(OR=6.78)、胎盘早剥(OR=6.94)、脐带缠绕(OR=6.51)和羊水污染(OR=3.11)是HI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 妊娠期贫血、妊娠期糖尿病、妊高症等孕期并发症以及胎盘早剥、脐带缠绕和羊水污染会增HIE的发生风险;对HIE新生儿应该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以降低HI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S100B蛋白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新生儿HIE 75例,分为轻度组33例,中度组21例,重度组21例;另选取正常新生儿21例作为对照组。常规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S100B蛋白水平。结果 HIE各组血清S100B蛋白[轻度组(0.49±0.15)μg/L、中度组(0.79±0.20)μ g/L、重度组(0.91±0.24)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23±0.08)μg/L](P<0.05),其中HIE各组间血清S100B蛋白依次增高,重度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中度组又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HIE各组血清CK、CK-BB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度组、重度组的CK、CK-BB又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K-BB一样,S100B蛋白也可作为新生儿HIE患儿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并对其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左甲状腺素(L-T4)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 brain damage, 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 HIF-1α)的调节作用。方法 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HI)、溶剂组及L-T4低、高剂量组。低、高剂量L-T4干预组及溶剂对照组分别于HIBD后当日起腹腔注射2 μg/100 g L-T4、3.5 μg/100 g L-T4及等体积溶剂, 每日1次, 共5 d。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鼠脑HIF-1α蛋白, RT-PCR法检测HIF-1αmRNA。结果 缺氧缺血组缺血侧大脑皮质HIF-1α蛋白(72.795±6.121)及HIF-1αmRNA(0.448±0.035)表达较假手术组(依次为38.581±2.846, 0.174±0.015)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T4低、高剂量干预组缺血侧大脑皮质HIF-1α蛋白(依次为117.350±9.374, 142.842±8.948)及HIF-1αmRNA(依次为0.618±0.042, 0.711±0.049)表达较缺氧缺血组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L-T4对HIF-1α的影响具有剂量依赖性, 即随剂量增加, HIF-1α蛋白及HIF-1αmRNA表达增加,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大鼠HIBD时, L-T4可上调HIF-1α蛋白及其mRNA表达, 从而对HIBD起保护作用, 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浆IL-6、IL-8与TNF-α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HIE患儿(HIE组)生后1、3、7 d外周血IL-6、IL-8与TNF-α的变化,并与正常足月新生儿4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IE组患儿在生后1、3d血浆IL-6明显降低[分别为(52.3±24.5)ng/L比(80.1±28.6)ng/L和(56.9±28.5)ng/L比(78.6±28.9)ng/L],而IL-8与TNF-α明显升高[分别为IL-8:(0.68±0.23)ng/L比(0.47±0.13)ng/L和(0.63±0.22)ng/L比(0.40±0.16)ng/L,TNF-α:(1.17±0.30)ng/L比(0.91±0.30)ng/L和(1.14±0.29)ng/L比(0.96±0.34)ng/L],P<0.01或<0.05.结论 IL-6、IL-8与TNF-α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了新生儿窒息后HIE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新生儿生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和尿S-100B蛋白的变化,探讨其判断病情及其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8例HIE新生儿和25例正常对照儿生后1、3 d和7 d血清和尿S-100B 蛋白,并对HIE患儿在1岁时做了随访观察。 结果 HIE组生后1、3 d和7 d血清和尿S-100B蛋白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0.01),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一致,即S-100B蛋白越高,病情越重;预后异常组生后1 d和3 d血S-100B和生后3 d和7 d尿S-100B蛋白明显高于预后正常组(P<0.05或<0.01)。以血S-100B>5 μg/L和尿S-100B>3 μg/L作为判断HIE不良预后的界值,生后1 d和3 d血S-100B>5 μg/L判断预后的准确性分别为88.1%和77.3%;生后3 d和7 d尿S-100B>3 μg/L判断预后的准确性分别为 90.5%和85.7%。血和尿S-100B蛋白对判断HIE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IE新生儿生后血清和尿S-100B蛋白升高与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S-100B蛋白对判断新生儿HIE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血清tau蛋白水平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比较本院收治的68例HIE新生儿(轻度29例、中度21例、重度18例)和16例对照组新生儿0、3、5、7d及14d时的血清tau蛋白水平的差异以及分析与神经系神经系统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出生后血清tau蛋白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并于第5天达峰值,但第14天时仍处于较高水平。对照组各时间点tau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HIE组(P0.05)。同时间点tau蛋白水平: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随访期内,神经预后不良患者15例,其中轻度HIE组1例(3.4%)、中度组4例(19.0%)、重度组10例(55.6%),重度组预后不良率与其他组相比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的患者各时间点血tau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的患者(P0.05);ROC曲线表明第14天时血清tau蛋白水平667.1pg/ml可较准确的预测HIE新生儿的神经发育不良预后,AUC=0.96,敏感度93.33%,特异度90.57%,此时的阳性预测值也最大(73.68%)。结论血清tau蛋白可以作为反映新生儿HIE的严重程度的标志物,持续较高水平的血清tau蛋白可能预示不良的神经系统发育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生命早期母婴分离对成年期异常行为、情绪问题及体内催产素及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新生期母婴分离组(NMS组),NMS组新生鼠生后第1~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2 h,6周龄进行行为学测试,包括旷场测试、三厢社交测试、高架十字迷宫和强迫游泳测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CD38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大鼠血清OX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MS大鼠成年后自身梳理时间[(29.19±3.55)s,(55.90±4.03)s,P<0.001]和次数(6.67±0.74,9.53±0.73,P<0.05)均显著增加,提示刻板行为增加;与同伴互动时间减少[(350.40±41.25)s,(260.30±33.43)s,P<0.05],提示社交功能受损;对新环境的探索时长[高架开放臂:(78.15±20.95)s vs.(36.45±5.35)s,P<0.05;旷场中央区:(153.70±34.41)s vs.(13.84±4.80)s,P<0.01]减短、排便次数增多(1.72±0.24,3.25±0.26,P<0.001),提示焦虑样行为增加;强迫游泳试验中首次不动潜伏期缩短[(59.02±8.64)s,(33.97±5.87)s,P<0.05],提示抑郁样行为加重。此外,NMS大鼠下丘脑CD38蛋白表达水平(P<0.01)、血清OXT含量(P<0.05)明显降低。结论 1)生命早期母婴分离可能导致大鼠成年后出现孤独症样行为,焦虑、抑郁样行为。2)母婴分离可能通过降低大鼠下丘脑组织中CD38蛋白表达,进一步引起OXT释放减少,导致相关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血清神经丝蛋白(NFP)、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水平与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的关系,为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1年4月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窒息足月新生儿91例为观察对象,根据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气分析为轻度窒息组40例与重度窒息组51例,根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脑损伤组36例和非脑损伤组55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产科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无窒息缺氧史、无神经系统疾病、无宫内感染)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NFP、Nrf2水平,Pearson法分析脑损伤组新生儿血清NFP、Nrf2水平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清NFP、Nrf2对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新生儿血清NFP、Nrf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NBN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94.939、208.932、286.915,P<0.001),重度窒息组新生儿血清NFP、Nrf2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NBNA评分显著低于轻度窒息组(P<0.001);脑损伤组新生儿血清NFP、Nrf2水平显著高于非脑损伤组,NBNA评分显著低于非脑损伤组(t=12.841、12.539、14.248,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损伤组新生儿血清NFP、Nrf2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性(r=-0.527、-0.401,P<0.05);血清NFP、Nrf2联合诊断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的敏感度为94.44%,特异度为81.82%,曲线下面积为0.925。结论 窒息新生儿血清NFP、Nrf2水平升高,与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有一定相关性,且血清NFP、Nrf2联合检测对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维生素A缺乏(VA)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病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门诊患儿206例,检测其血清VA水平,比较不同VA水平患儿的感染性肺炎发病率,按照是否罹患感染性肺炎以及肺炎的严重程度不同,比较分组间VA水平的差异;对于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VA 1 500 U/d,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206例新生儿中,116例存在VA缺乏,51例存在边缘型VA缺乏,39例正常水平。VA水平越低,感染性肺炎发病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P=0.007)。2)肺炎组患儿VA水平[(0.182±0.079) mg/L]显著低于非肺炎组[(0.236±0.09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0,P<0.001)。重度肺炎患儿血清VA[(0.125±0.041)mg/L]显著低于轻度肺炎患儿VA水平[(0.212±0.07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P<0.001)。3)VA辅助治疗后实验组患儿气促、咳嗽、呛奶、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血清VA水平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病存在紧密联系,低剂量维生素A佐治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临床症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