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瘢痕疙瘩的疗效与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相关性,初步探索高频超声在瘢痕疙瘩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作用。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接受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瘢痕疙瘩74例患者,分别就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及使用高频超声监测瘢痕的治疗过程。结果耳部与胸背部瘢痕疙瘩,单发与多发瘢痕疙瘩,不同大小瘢痕疙瘩,无自觉症状与有疼痛和瘙痒症状瘢痕疙瘩,既往曾接受手术治疗与曾接受皮损内糖皮质激素注射者的瘢痕疙瘩患者在治愈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次性切除与分次切除治疗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联合放射治疗与联合皮损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频超声可用于监测药物注射层次,还可以通过瘢痕超声图像特征及皮损与周围正常皮肤厚度的比值监测疗效。结论瘢痕疙瘩疗效与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有关。高频超声可以作为瘢痕疙瘩治疗及随访过程中的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2.
瘢痕疙瘩是皮肤科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中医药治疗瘢痕疙瘩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通过对近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及作用机制分类综述,认为中医药治疗瘢痕疙瘩简便易行,安全有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比较困难,临床多采用综合疗法。外科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或者联合瘢痕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一线疗法。放疗通常有浅层x线、电子束,其致癌性通常较小。硅凝胶片和压力疗法通常作为基础性辅助治疗,对不同病期的瘢痕疙瘩均有一定疗效,表现为瘢痕变软、变平,主观症状得到改善。抗瘢痕疙瘩药物主要包括积雪草苷和α-积雪草苷乳膏、5%咪喹莫特乳膏等。基因治疗和某些生物制剂可能是瘢痕疙瘩治疗的发展方向。个性化评估瘢痕疙瘩患者的病情,综合运用以上治疗方法可以较好地减轻皮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肌能饮联合壳聚糖季铵盐硅凝胶对瘢痕疙瘩修复的效果。方法 98例瘢痕疙瘩患者使用该方法治疗后3个月,按照显效、有效和无效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用中药肌能饮联合壳聚糖季铵盐硅凝胶治疗瘢痕疙瘩患者3个月后,瘢痕疙瘩修复的有效率为93.9%,未见不良反应。3个月后随访,患者情况基本稳定。结论中药肌能饮联合壳聚糖季铵盐硅凝胶对瘢痕疙瘩的修复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的评估方法,以便于临床准确有效地评估瘢痕疙瘩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09年12月确诊为瘢痕疙瘩患者223例,对患者进行复方倍他米松皮损内注射治疗.以体积、硬度、痛痒觉、外观自我评价4项因素为研究指标,制定出瘢痕疙瘩注射疗效评估方法.然后采用该评估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新收集的145例瘢痕疙瘩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验证评估方法的合理性.结果:对145例瘢痕疙瘩患者数据应用该疗效评估方法进行分析,各组例数分布均呈正态性分布趋势.各组间体积、硬度、痛痒觉、自我评价4项指标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30、0.01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以上指标为评价瘢痕疙瘩疗效的重要因素;而各组间年龄、性别、家族史、病程因素比较P值分别为0.975、0.225、0.489、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治疗疗效的评估方法,可操作性强,结果客观准确,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瘢痕疙瘩患者的注射治疗疗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瘢痕疙瘩是一种皮肤组织的过度增生性反应。易发生瘢痕疙瘩的患者年龄常〈30岁,有遗传倾向。胸前部、肩部和上臂、耳垂、面颊是瘢痕疙瘩的好发部位。瘢痕疙瘩治疗较困难,复发率高。联合治疗的疗效比单一治疗效果更佳,且复发率相对较低。最终选择哪一种治疗方法治疗瘢痕疙瘩往往取决于皮损的大小和位置、患者年龄、复发率、美容要求以及临床医师的经验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瘢痕疙瘩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皮肤科确诊为瘢痕疙瘩患者的资料,采用χ2检验初步筛选瘢痕疙瘩复发的影响因素,再将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中进行分析。结果:①共收集瘢痕疙瘩患者209例,男女性别比为1.90:1,中位年龄为36岁,瘢痕疙瘩主要分布在前胸部(31.58%)、后背肩部(19.62%),腹部及臀部(16.75%),轻中度瘢痕疙瘩占72.73%,重度瘢痕疙瘩占27.27%;②209例患者中,手术联合放射治疗132例(63.16%),手术治疗42例(20.1%);非手术治疗35例(16.75%)。治疗总有效率为68.9%,复发率为21.5%,经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后,13.6%的患者出现急性不良反应,8.3%的患者出现晚期不良反应;③瘢痕疙瘩严重程度(β=3.602,P<0.001,OR=36.67)和伤口感染史(β=4.566,P<0.001,OR=96.159)是瘢痕疙瘩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患者采用手术联合放射进行治疗,有一定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瘢痕疙瘩严重程度和伤口感染史是其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下埋植扩张器治疗大面积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7年8月,60例瘢痕疙瘩患者共65个部位的瘢痕疙瘩接受瘢痕疙瘩下埋植扩张器治疗。扩张器容量70~600 m L。经50~126 d注水扩张,行瘢痕疙瘩切除或部分切除、扩张器取出和扩张皮瓣转移术,术中即时给予残留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以及术后浅层电子束照射联合治疗。术后随访12~50个月不等。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评价疗效。结果:61个部位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4个胸部扩张器因外露提前取出。随访12个月以上,治愈47个部位(占77%);部分复发14个部位(占23%);完全复发0个部位。术前和术后12月的总POSAS评分分别为(59.31±4.94)分和(18.15±1.51)分(P0.05)。结论:瘢痕疙瘩下埋植扩张器是治疗大面积瘢痕疙瘩较为理想的选择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瘢痕疙瘩是严重影响美容的皮肤疾病,32磷敷贴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传统有效的方法,但治愈率不高,为了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我们采用32磷敷贴联合外用海普林软膏治疗瘢痕疙瘩,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将11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龄6~59岁,平均23岁,病程1个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并发表皮囊肿的瘢痕疙瘩的临床认识,为改进其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并发表皮囊肿的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表现、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该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多见,病史均较长,好发于胸部、腹部、背部及外生殖器。主要表现为瘢痕疙瘩反复破溃、流脓。其中41例患者术中可见表皮囊肿结构。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有完整表皮囊肿结构者62例,可见表皮囊肿炎症反应者37例。常规治疗同时彻底清除表皮囊肿,随访2~5年均未复发。结论:临床上病史较长,有反复破溃流脓的中、老年瘢痕疙瘩患者更易并发表皮囊肿。治疗中彻底清除表皮囊肿可减少其破溃。  相似文献   

11.
手术加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较大瘢痕疙瘩的有效方法。方法:沿瘢痕疙瘩边缘切开皮肤,分离瘢痕疙瘩,切除瘢痕类似核的组织,保留表皮,形成表皮、瘢痕表面真皮组织环形皮瓣,再原位缝合,伤口愈合后继续行非手术治疗。结果:对54例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观察,28例痊愈,20例明显改善,痊愈率为51.9%,有效率为88.9%。结论:核心切除联合非手术治疗是治疗较大瘢痕疙瘩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瘢痕疙瘩是临床皮肤科的常见病,由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所以疗效不能令人满意。目前提倡根据临床表现施以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综述近几年国外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方面的一些具体经验并作评价,建议治疗瘢痕疙瘩应以硅凝胶片和压力衣作为基础治疗,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作为第一线治疗,严格掌握外科手术适应证及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等。  相似文献   

13.
瘢痕疙瘩是一种以皮肤结缔组织增生和侵袭性生长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性瘢痕。多在外伤、炎症、手术后形成,好发于胸前、肩胛部、耳垂等部位。暴露部位瘢痕疙瘩影响美观,功能区皮损影响局部活动,且瘢痕疙瘩常伴瘙痒、疼痛、局部过度敏感等,对患者造成沉重心理负担,严重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虽然瘢痕疙瘩在临床上治疗方法多样,但因其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复发率高,故是外科治疗的难题。皮损内注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瘢痕疙瘩的治疗,本文对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瘢痕疙瘩是一种慢性异常纤维增生性皮肤病,可引起身体功能障碍和外观的缺陷。瘢痕疙瘩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目前尚无广泛认可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研究证实,妊娠可影响瘢痕疙瘩的形成和发展。而妊娠期瘢痕疙瘩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有限,本文综述了妊娠期瘢痕疙瘩的特点和其预防和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皮肤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开始我科采用局部注射曲安奈德、伤口局部浅层X照射配合手术切除治疗皮肤瘢痕疙瘩患者22例。结果除2例术后3个月复查伤口有轻度瘢痕增生外,其余患者随访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绝大多数对疗效满意。结论在目前对皮肤瘢痕疙瘩无特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临床采用手术切除配合局部药物注射、浅层X光照射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常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瘢痕疙瘩是临床皮肤科的常见病,由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所以疗效不能令人满意。目前提倡根据临床表现施以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综述近几年国外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方面的一些具体经验并作评价,建议治疗瘢痕疙瘩应以硅凝胶片和压力衣作为基础治疗,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作为第一线治疗,严格掌握外科手术适应证及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等。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型环钻切除术联合电子线在下颌瘢痕疙瘩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进行微型环钻切除术联合电子线治疗的下颌瘢痕疙瘩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23.80岁,中位病程32个月。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评估瘢痕疙瘩严重程度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瘢痕疙瘩评分。结果 36例患者伤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前瘢痕疙瘩严重程度评分(7.11 ± 1.46)分,术后12个月为(2.33 ± 0.47)分,治疗前后比较,t = 13.85,P = 0.008。治疗后12个月,治愈15例,显效17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88.89%。结论 微型环钻切除术联合电子线可有效治疗下颌瘢痕疙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瘢痕疙瘩进行手术、瘢痕注射、浅层放疗等综合治疗,并着重对手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以获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 658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均采用平削植皮术和/或瘢痕核心切除。患者术后1~5 d进行浅层X线放射治疗,剂量为400 Rad,70~100 KV,照射范围严格控制在瘢痕皮损的范围内,每周1次共4次(总剂量16 Gry)。所有患者均持续观察至少2年。对于部分术后1年内复发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合药物瘢痕内注射治疗(含糖皮质激素、5-氟尿嘧啶、玻尿酸酶等)及增加2~4次的浅层放疗。结果 1 658例瘢痕疙瘩患者中有1 602例患者临床治愈,术后2年无复发。52例2年内多次加强治疗,仍有轻度复发现象。4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电话随访有复发现象。结论瘢痕疙瘩患者需结合浅层放疗等综合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率,通过改进的微创手术能明显减少瘢痕疙瘩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注射得宝松加术后早期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 12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159处瘢痕疙瘩全部行手术切除,治疗组术中在切缘处皮肤真皮内注射得宝松,术后24 h内对手术部位行放射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2~24个月,治疗组显效率为86.2%,与对照组58.3%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瘢痕疙瘩,术中注射得宝松加早期术后放疗能够有效提高瘢痕疙瘩的显效率。  相似文献   

20.
瘢痕疙瘩是一种颇为常见的疾病,治疗比较困难.我们自1984年以来采用损害内注射复方确炎舒松—A的方法治疗46例瘢痕疙瘩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