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BRAF基因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结直肠腺癌患者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BRAF基因突变情况,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7例BRAF基因突变结直肠腺癌病例中,16例为15外显子突变,1例为11外显子突变。16例中,突变位于15外显子第600位密码子14例,包括第1 799位碱基T突变为A(Val600Glu,V600E)13例(92.9%),第1 799、1 800位碱基T、G突变为A、A(Val600Glu,V600E)1例;突变位于15外显子第594位密码子2例,均为第1 780位碱基G突变为A(Asp594Asn,D594N)。1例11外显子突变位于第468位密码子,第1 403位碱基G突变为C(Gly468Va,G468V)。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组织学分级为Ⅲ级的BRAF基因突变患者数多于Ⅱ级(P=0.029);临床分期为Ⅳ期的BRAF基因突变患者数多于Ⅱ期、Ⅲ期(P=0.011)。结论:BRAF基因突变与结直肠腺癌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随着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加,BRAF基因突变率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BRAF基因突变和D2-40、CK19、cyclinD 1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RMS法)检测63例PTC和34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织中BRAF基因突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D2-40,CK19,cyclinD 1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BRAF基因突变率和D2-40、CK19和cyclinD 1蛋白阳性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显著高于乳头状增生组(P0.0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BRAF基因突变率和D2-40、cyclinD 1蛋白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CK19蛋白阳性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BRAF基因突变和D2-40、CK19,cyclinD 1蛋白表达的联合检测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同时可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法,对6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和45例其他类型甲状腺疾病患者石蜡组织BRAF V600E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32例存在突变;而在其他类型甲状腺疾病组中未发现突变。BRAF V600E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肿瘤直径组之间的比较差异以及在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肿瘤的大小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65例结直肠癌患者BRAF,KRAS,NRAS和PIK3CA基因突变及其病理特征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的265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BR AF基因(15外显子600密码子),KR AS基因(12,13,61密码子突变),NRAS(2号与3号外显子的12密码子、13密码子与61密码子常见的12个突变位点)及PIK3C A(第9,20外显子)基因的突变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65例患者中存在BRAF基因突变率为6.8%(18/265),KRAS基因突变率为32.1%(85/265),NRAS基因突变率为5.7%(15/265),PIK3CA基因突变率为11.3%(30/265)。NRAS基因和KRAS基因突变与年龄有关(P0.05),与性别、原发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均无关(P0.05);BRAF,PIK3CA基因在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升高(P0.05),但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NRAS,PIK3CA基因在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率较低。KRAS,NRAS基因突变与年龄相关,BRAF,PIK3CA基因与肿瘤原发部位相关,联合检测这些基因的突变情况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患者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 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PTC患者34例,其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1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23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记录肿瘤直径、边缘、纵横比、有无钙化等特征;取手术切除的PTC组织和癌旁组织各34份,采用DNA测序法检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情况。比较有、无颈部淋巴结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及超声声像特征。结果 PTC组织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52.94%)高于癌旁组织(0)(P0.05);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超声声像示肿瘤钙化比率(81.82%)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43.48%)(P0.05),肿瘤直径[(21.36±7.54)mm]、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45.45%)、纵横比1比率(63.64%)和肿瘤边缘不光整比率(72.73%)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8.29±6.93)mm、56.52%、78.26%、69.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组织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较高,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超声声像示肿瘤钙化者可能更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AU碱基富集元件RNA结合因子1(AUF1)表达水平对食管癌患者病理分期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118例食管癌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癌组织(食管癌组)及对应癌旁组织(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PC-3、AUF1表达水平,分析GPC-3、AUF1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食管癌组GPC-3、AUF1阳性表达率(76.27%、74.58%)均高于癌旁组(38.98%、41.53%)(P<0.01)。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GPC-3、AUF1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中/高分化、TNM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P<0.01)。GPC-3阳性表达食管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63.33%,低于GPC-3阴性表达患者89.29%(P<0.01);AUF1阳性表达食管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62.50%,低于AUF1阴性表达患者90.00%(P<0...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癌组织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水平对其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到2016年10月池州市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60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其癌组织标本、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中COX-2、VEGF-C蛋白表达水平,分析癌组织COX-2、VEGF-C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COX-2、VEGF-C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生存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组织标本中COX-2、VEGF-C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COX-2表达阳性率与VEGF-C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r=0.388,P<0.05);食管癌患者COX-2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EGF-C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无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OX-2阳性患者12个月生存率低于COX-2阴性患者,VEGF-C阳性患者12个月生存率低于VEGF-C阴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OX-2、VEGF-C表达水平患者12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COX-2、VEGF-C表达水平高,且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也有一定关联,对预后生存的影响尚不明显,但临床检测COX-2、VEGF-C仍可为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R-1在淮安地区食管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4例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1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 (1)淮安地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miR-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48 4±0.013 1)、(0.136 9±0.025 7),癌组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t=3.065,P0.01);(2)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iR-1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有关,随Ⅰ、Ⅱ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Ⅱ期患者癌旁组织中miR-1水平显著低于Ⅰ期患者(t=2.422,P0.05);(3)食管癌miR-1表达水平与发生部位有关,食管上段及中段癌组织miR-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t=-2.522,P0.05;t=-2.931,P0.01),而食管下段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iR-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51,P0.05)。结论 miR-1参与淮安地区食管患者食管癌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应用Taqman-ARMS方法检测164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基因总突变率为11.59%(19/164),均为V600E突变,BRAF基因突变在黑色素瘤亚型和临床分期Ⅰ或Ⅱ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BRAF基因存在一定的突变率,且慢性日光损伤型或非慢性日光损伤型及Ⅲ或Ⅳ期恶性黑素瘤BRAF基因突变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发生过程中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与细胞角蛋白19(CK19)、人骨骼内皮细胞标志物(HBME-1)分子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分别检测62例甲状腺癌患者组织和6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对照)的CK19、HBME-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62例甲状腺癌患者和6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BRAF基因突变状况。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CK19在甲状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0%,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的19.35%(χ~2=16.534,P=0.001)。HBME-1在甲状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96.77%,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的6.45%(χ~2=17.854,P=0.002)。BARF T1997A在甲状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9.68%,而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没有出现BARF T1977A突变。甲状腺癌组患者组织中的BRAF基因突变阳性率与肿瘤直径、TNM分期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与CK19以及HBME-1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蛋白标志物CK19以及HBME-1对甲状腺癌的病理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癌发生密切相关,有利于临床确诊甲状腺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TIN2)基因突变与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提取其术后胃癌组织标本、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96份)中DNA,行PCR扩增后对TIN2基因的6号外显子进行测序,经序列分析找出TIN2基因突变位点,对突变者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并比较TIN2基因突变与未突变患者临床病理资料、2年内生存预后。结果 24例(25. 00%)胃癌标本发现TIN2基因2个突变点,其中6例TIN2基因6号外显子第90位碱基C/C突变为C/T,18例胃癌TIN2基因6号外显子第241位碱基G/G突变为A/A,胃癌组织TIN2基因突变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 08%(2/96)(P 0. 05); 2个突变点均为错义突变,SNP突变位点预测显示,TIN2基因6号外显子第90位碱基C/C突变为C/T较第241位碱基G/G突变为A/A对TIN2蛋白功能的影响更大;肿瘤直径≥5 cm、分化程度低、TNM分期Ⅲ期的胃癌患者TIN2基因突变率高于肿瘤直径5 cm、分化程度中高、TNM分期Ⅰ~Ⅱ期者(P 0. 05); TIN2基因突变患者1年、2年生存率96. 51%、52. 77%低于TIN2未突变者100. 00%、60. 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胃癌患者易发生TIN2基因错义突变,其中6号外显子第90位碱基C/C突变为C/T对蛋白功能影响更大,TIN2基因突变也与胃癌患者病理特征、术后预后生存有一定关系,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7(CXCR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蜡块标本60例,经病理证实癌组织类型为鳞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检测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CXCR7的表达,分析食管鳞癌组织中CXCR7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食管鳞癌组织中,CXCR7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呈淡黄色或棕黄色颗粒。食管鳞癌组织中CXCR7的阳性表达率为71.2%(43/60),阴性表达率为28.3%(17/60),癌旁组织中CXCR7的阳性表达率仅为6.7%(4/60),CXCR7在癌旁组织中阴性表达率为93.3%(56/60)。CXCR7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97,P=0.000)。CXCR7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Ⅱ~Ⅲ期的食管癌患者CXCR7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Ⅰ期的食管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淋巴结转移和CXCR7的表达为食管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患者CXCR7的表达高,生存时间更短,低CXCR7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更长(P=0.000)。结论 CXCR7可能参与了食管癌发展和淋巴结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胰腺癌组织EGFR、KRAS、BRAF基因突变状况,为胰腺癌EGFR靶向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胰腺癌及胰腺良性病变石蜡组织切片中基因组DNA,PCR扩增EGFR 18、19、21外显子片段,KRAS2、3外显子片段,BRAF15外显子片段,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其突变状况.结果:32例胰腺癌患者中有24例患者存在KRAS基因突变,10例良性病变组织均未发现突变,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57,P=1.35× 10-4),其中22例12密码子突变(G12D14例,G12V8例);2例61密码子突变(Q61L).所有检测样本中未见BRAF突变.共3例EGFR突变,其中包括1例19外显子突变(de1746-750),2例21外显子突变(L858R),10例良性病变组织未见突变.结论:在胰腺癌中KRAS基因突变可能为EGFR通路失调的主要原因,其次是EGFR突变,BRAF突变未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组织KRAS、NRAS、BRAF和PIK3C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及MMR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RMS)和免疫组化法对122例结直肠癌石蜡组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NRAS、BRAF和PIK3CA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8.4%(59/122)、4.1%(5/122)、5.7%(7/122)和5.7%(7/122)。检出KRAS与PIK3CA双突变病例3例,BRAF与PIK3CA双突变1例,未发现BRAF与KRAS或NRAS基因同时突变病例。女性患者KRAS突变率高于男性患者(P0.05),低分化腺癌KRAS突变率高于高、中分化腺癌(P0.001)。女性患者、有淋巴结转移者和MLH1蛋白表达缺失者与男性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和MLH1表达者比(P0.05),PMS2蛋白表达缺失者比表达者的BRAF突变率更高。黏液腺癌PIK3CA突变率较其他肿瘤组织学类型高(P0.05)。结论该4种基因在结直肠癌的突变率依次为KRAS、 BRAF、PIK3CA、NRAS,不存在4种基因全突变及3种基因突变。BRAF与KRAS、NRAS基因突变存在相互排斥现象。K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Kirsten鼠肉瘤基因(KR AS)、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和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BR AF)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确诊NSCLC患者396例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高通量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肿瘤组织中EGFR,KRAS,A L K和B R A F基因的突变状态,分析基因的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G F R基因突变阳性率为49.24%(195/396例),女性、腺癌、非吸烟患者中突变率较高(P0.05);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为8.59%(34/396例),男性、腺癌、大于60岁老年吸烟患者中突变率较高(P0.05);ALK基因突变阳性率为6.06%(24/396例),60岁以下年轻患者中突变率较高;BRAF基因突变阳性率为3.28%(13/396例)。其中EGFR合并ALK突变共存1例,EGFR合并BR AF突变共存2例,KRAS合并ALK突变共存1例,ALK合并BRAF突变共存1例,KRAS合并BRAF突变共存1例,EGFR,KRAS合并BRAF三基因突变共存1例。结论:NSCLC患者EGFR,KRAS,ALK和BRAF基因突变阳性率与国内外报道相仿,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存在2个及以上基因突变共存,共存突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MMR蛋白、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结直肠癌组织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RM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40例结直肠癌组织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MMR蛋白、p53蛋白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MMR蛋白、p5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14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检测出KRAS基因突变者64例(45.7%),NRAS基因突变者6例(4.3%),BRAF基因突变者13例(9.3%),PIK3CA基因突变者5例(3.6%)。KRAS/BRAF基因双突变者6例,KRAS/PIK3CA基因双突变者4例,NRAS/KRAS基因双突变者1例。KRAS基因在右半结肠、左半结肠、直肠的突变率分别为54.5%、78.4%、24.2%(P=0.0000),在PMS2缺失者中的突变率显著低于无PMS2缺失者中(0 vs 49.6%,P=0.0043)。高分化腺癌、年龄≤30岁者中PIK3CA基因突变率高于中、低分化腺癌、30~60岁及>60岁者(P<0.05);在p53野生型中PIK3CA的突变率显著高于p53突变型(12.9%vs 0.9%,P=0.0087)。NRAS、BRAF基因突变在不同性别、年龄、直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类型、p53突变及MMR蛋白表达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率最高。KRAS、NRAS、PIK3CA与临床病理参数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和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Ezri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于该院接受治疗的9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同时收集30例健康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MMP-14和Ez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年龄、分化程度、TNM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的关系,评估临床意义。结果MPP-14在健康子宫内膜组织、癌旁组织和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38.9%、85.6%,Ezr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0%、43.3%、90.0%。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PP-14和Ezrin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组织和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而健康组织和癌旁组织MPP-14、Ezrin表达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MPP-14在分化程度低、Ⅲ+Ⅳ期、肌层浸润深度大于1/2及有淋巴转移患者中阳性率更高(P0.05),而其表达情况与年龄无关(P0.05)。Ezrin在Ⅲ+Ⅳ期、肌层浸润深度大于1/2及有淋巴转移患者中阳性率更高(P0.05),而其表达与年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MMP-14和Ezrin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阳性率高,且其表达阳性率随着肿瘤的生长、发展、转移而升高,能够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ATM蛋白在早期食管癌和正常食管组织的表达水平,探讨ATM蛋白对于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例食管癌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肠镜下食管组织活检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癌ATM蛋白表达水平,并以健康体检者食管组织ATM蛋白表达水平作对照;分析ATM蛋白表达水平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癌变分期及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 ATM蛋白在40例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5.0%,在40例健康体检者食管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7.5%,两组ATM蛋白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分化食管癌的ATM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2.6%、81.8%和100.0%,低分化食管癌的ATM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中、低分化食管癌的ATM蛋白阳性率(P0.05);早期食管癌的ATM蛋白阳性率为72.2%,进展期食管癌的ATM蛋白阳性率为9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M蛋白在淋巴转移性患者中的阳性率为95.8%,在非淋巴转移性患者中的阳性率为68.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M蛋白表达水平与早期食管癌病变及发展呈正相关,并与癌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及癌细胞淋巴转移密切相关,提示ATM蛋白参与早期食管癌的癌变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食管癌手术切缘组织P53基因突变,并对食管癌切除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PCR-SSCP对60例食管癌组织、切缘组织P53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切缘病理切片无癌细胞残留).结果 60例原癌组织中有28例(45%)切缘组织检测P53基因突变,切缘组织P53突变患者预后差,其肿瘤复发率(54%)(15/28),而P53基因无突变者无1例复发.两组复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切缘组织P53基因突变为"分子定界",可作为食管癌切除后残端复发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KRAS及BRAF基因突变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病理临床证实是否存在肝外转移,分为转移组86例、非转移组72例,采集所有患者的血液,检测KRAS、BRAF基因以及突变情况,分析两组KRAS、BRAF基因的突变率以及突变的情况。结果转移组KRAS基因突变率明显比非转移组高(P<0.05),两组BRAF基因均未出现突变(P>0.05)。结论有肝外转移的患者KRAS存在突变,且突变率较高,而转移和非转移均未出现BRAF基因突变,因此可根据KRAS基因突变来判断原发性肝癌是否存在转移,其对原发性肝癌是否存在转移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