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国外报道发病年龄65~75岁,中位年龄68岁,男女比例2.5:1,国内发病年龄比国外低10岁,男女比例相近。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10%,常侵犯多个系统,临床表现不典型,报道误诊率69.1~74.1%。以神经系统首发的占11.1%。现就我院2006年收治1例MM误诊为颅骨骨髓瘤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予浅析。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恶性增殖和异常聚集为特征的肿瘤。约占恶心肿瘤的1%,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的10%左右,近年来有发病增多的趋势。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容易误诊漏诊,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现将我院一例已腰痛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氟康唑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用0.2%氟康唑滴眼治疗26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溃疡面积达6MM或小于6MM而有前房积脓者每半小时滴眼1次,溃疡面积小于6MM者每小时滴眼1次,视病情好转可减少点眼次数。抽2005年以前确诊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住院病人18例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3.08%,总有效率达92.31%,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0.2%氟康唑滴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有较好疗效,无毒副作用,痛苦小,既经济又方便病人。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病程迁延,病情反复发作,可累及多系统多脏器。35%~90%患者有肾脏累及的临床表现,有学者报道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肾活检中肾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为5%~10.2%,它通常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纤溶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较常见的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初步调查发病率为0.075%,在女性中高达0.115%,主要侵犯18~40岁中青年女性,但成年男性和儿童也有较少发病。因本病具有多系统、多器官、多部位损害的特点,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尤其在早期误诊率较高。现将我院1994年12月-2004年12月46例误诊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6例多发性骨髓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单克隆的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为常见的浆细胞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年发病率为3/10万,约占造血系统肿瘤的10%,由于本病起病隐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特异性差,因此误诊率高,为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认识,现报道我院自1998-2000年共误诊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韦格纳肉芽肿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确诊的WG病人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3.8岁,症状以上呼吸道为主92.3%,可累及多个系统或器官,肺脏受累76.9%,肾脏受累76.9%,胞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cANCA)阳性率46.1%,病理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炎细胞浸润的血管炎。结论:WG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多系统或器官病变的症候群,以上、下呼吸道及肾脏受累最多见;病理特点为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  相似文献   

8.
零号乾坤胶囊化疗并用治疗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零号乾坤胶囊配合化疗对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61例初治缓解后复发的MM病例随机分组,观测组给予COAP方案化疗,同时口服零号乾坤胶囊;对照组给予COAP方案化疗。结果:观测组CR率90%,有效率(CR+PR)100%,2年无病生存率83.3%,2年总生存率90%;对照组CR率51.6%,总有效率87.1%,2年无病生存率45.2%,2年总生存率71.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CR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零号乾坤胶囊对提高复发性MM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常见肿瘤,临床表现以溶骨性骨质破坏,外周血和/或尿液中单克隆球蛋白增高,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增高等为主。MM合并实体肿瘤并不常见,一方面,MM免疫系统受损,但是否是合并实体肿瘤的危险因素还存在争议;另一方面,MM患者应用烷化剂化疗,烷化剂的用量与继发性肿瘤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例MM继发实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期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联合VAD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难治复发性MM9例,观察有效率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总有效率88.8%,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VAD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M有较高的缓解率,具有副作用少、耐受性好、给药方便、疗效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疾病,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8%。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因此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治疗目的仅为减轻关节炎症反应,缓解症状,抑制病变发展,防止和减少不可逆骨质破坏和畸形,尽可能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近几年中医中药治疗此病的报道颇多,本文就此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EHF)近年来流行较广,是一种多脏器损害性疾病。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7年7月共收EHF患者118例,诊断标准符合1981年全国出血热会议拟定的标准,现将临床表现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1.1性别男,76例(64.4%),女,42例(35.6%)。1.2年龄13~64a。13~20a,5例(4.2%)。21~35a48例(40.7%),36~45a39例(33.0%),46~60a17例(14.4%),60a以上9例(7.6%)。1.3城乡差别城镇9例(7.6%),农村109例(92.4%)。1.4季节发病于1~5月份,其中2~4月份96例(81.4%)。2临床资料2.1临床表现见表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2008年在我院就诊的48例MM患者,对所有患者同时进行核素骨显像和X线摄片检查,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有4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骨显像阳性者为43例,阳性率89.6%,X线检查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81.3%,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显像检查共发现病灶148处,其中放射性浓聚灶135处,占91.2%,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13处,占8.8%。骨显像发现肋骨异常的概率为20.12%,高于X线的14.0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异常部位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显像作为一种全身性的显像方式,具有灵敏度高等优点,可以做到对MM早发现、早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我院1996年6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药疹347例,占同期住院人数的1.47%,其中伴有肝、肾、心脏及血液等系统损害的有194例,发生率为55.9%,现就其病因,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等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96年6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药疹347例,占同期住院人数的1.47%,其中伴有肝、肾、心脏及血液等系统损害的有194例,发生率为55.9%,现就其病因,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等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复合性溃疡的临床综合情况。方法对我院最近5a间有症状的15236例患者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对所检出复合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内镜检查、幽门螺杆菌(H.pylori)检查、病理结果、治疗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复合性溃疡260例,总检出率为1.7%,占消化性溃疡的7.9%;中年男性多见,平均病程4.6a;临床以腹痛最为多见(97.3%),其次为呕吐(59.2%),黑便或呕血(43.5%);胃镜检查溃疡以胃角及胃窦部多见,十二指肠溃疡以前壁及大弯多见;病检绝大多数为一般活动性慢性消化性溃疡,H.pylori阳性率胃部为91.2%,球部为95.8%。结论复合性溃疡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中年男性多见,病检多为一般活动性慢性消化性溃疡,H.pylorl阳性率高,复合性溃疡经检查均排除恶变的可能,因此内科治疗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诊断相关问题,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结合有关文献回顾性分析自2006—2010年我院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68例MM临床资料。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骨痛、乏力,确诊需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论:对疑似MM病例,应早期做99Tcm—MDP全身骨扫描检查,能整体观察全身骨骼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诊治特点。方法选择我院4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47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免疫血指标检测结果、治疗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①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占63.8;乏力,占48.9%;皮肤出现搔痒,占44.6%;纳差,占29.8%;腹胀,占23.4%;另外还有其他症状存在。②ALP升高,占82.9%;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占80.9%;ALT升高,占55.3%;AST升高,占85.1%;总胆红素为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占63.8%;血沉升高,占34.0%。③在免疫球蛋白中以IgM升高为主,14例患者IgM升高;35例患者AMA和AMA—M2阳性。20例抗核抗体阳性,9例抗磷脂抗体阳性,5例可溶性核蛋白抗体阳性。④17例患者行肝穿刺病理检查,其中15例符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理特点。⑤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等药物治疗,2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肝衰竭,除4例失访外,其余39例均存活。结论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来说,多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常表现为黄疸、消化道症状、皮肤瘙痒等;诊断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等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发性骨髓瘤(MM)系浆细胞增生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具有贫血、骨痛及反复感染、肾损害、高黏血症等多形性特点。现就其肾损害特点,对我院1999年5月-2004年3月间住院诊断为MM且有肾损害的25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是一种具有特征形态学表现的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以中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饱胀、泛酸、烧心、食欲不振、呕血、便血等为主,多发于30-59岁,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为2.5%~3.7%,内镜检出率为1.22%-3.3%。电子胃镜下可见多个丘疹样或条索状隆起,表面见有脐孔样凹陷,中央有糜烂,多见于胃窦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