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研究与探索人参的基本作用是治病之基础,研究人参配伍用药则是提高疗效之升华;如人参配半夏、人参配干姜、人参配黄芩、人参配茯苓、人参配黄连、人参配柴胡、人参配麦冬、人参配白术、人参配当归、人参配石膏、人参配蜀椒、人参配细辛、人参配大黄、人参配芒硝、人参配竹叶、人参配黄柏,权衡与斟酌人参基本作用与用药调配之间密切相关,亦即配伍主导治病,量变主导药效,药效因量而变。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1996,(3)
单位:公斤,元品名 人参西洋参 党参太子参北沙参 三七 当归 川芍 生地 黄茂 麦冬 松贝 白芍 白芷 白术 牛膝黄连 山药 天冬旱半夏 桔梗元胡柴胡 巴戟拘祀砂仁厚朴杜仲黄柏辛夷花款冬花菊花银花冬虫草获荃 僵蚕土鳖虫全蝎水蛙地龙干清平玉林长沙荷花池安国西安昆明80支,180国统,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其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  相似文献   

4.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功擅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之证. 药理研究证明,方中人参有消除疲劳、强壮机体及合成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黄芪、当归、陈皮有增加末梢血流量的作用,当归、人参有抗贫血的作用,柴胡、升麻、甘草有抗过敏作用及类固醇的作用,甘草、升麻、生姜还有健胃作用.  相似文献   

5.
方药组成: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丹参、月季花、郁金、白芷、辛夷、何首乌、菊花、侧柏叶、藁本各适量。有湿热征象者可加苍术、黄柏、黄芩、苦参、龙胆草;有肝郁兼证者可酌选柴胡、枳壳、香附等;有气血不足征象者可酌加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山茱萸、枸杞?..  相似文献   

6.
<正> 一、写出下列方剂的药物组成。 1.九味羌活汤:本方由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等组成。 2.补中益气汤:本方由黄芪、人参(或党参代)、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等组成。 3.血府逐瘀汤:本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等组成。 4.温经汤:本方由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或党参代)、桂枝、阿胶、丹皮、半夏、甘草、麦冬、生姜等组成。  相似文献   

7.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源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等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配人参、炙甘草补脾胃而生气;佐以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调理且散甘药之滞;少佐升麻、柴胡之气轻味薄之性,引胃气上复本位,升举下陷清阳.  相似文献   

8.
贾运河 《河北中医》2007,29(5):445-445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中的代表方剂,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组成.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甘温补脾益气;陈皮和胃散滞,使补而不滞;当归甘温生阴血以"阴长阳生",调和气血;升麻、柴胡引胃中清气上行,扭转下陷之势,是方中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1.中药针剂在基层中医院的常用品种。目前各基层中医院里比较常用的中药针剂仅有柴胡、板蓝根、鱼腥草、黄连素、穿心莲、天麻、当归、麝香、川芎嗓、丹参(复方丹参),清开灵、醒脑静等十余种注射剂。2.中药针剂在基层中医院的常用适应症。大多数基层中医院习惯把柴胡注射液作为解热剂,用治各种外感发热证;把板蓝根、鱼腥草、黄连素、穿心莲注射液作为抗感染剂,用治各种感染性炎症疾病。其中板蓝根、鱼腥草常用于呼吸系炎症及外科痈疡,而黄连素、穿心莲常用于消化系、泌尿系炎症;当归、天麻、麝香注射液常作为抗风湿止痛剂,用治各种神经性、损伤性疼痛及风湿、类风湿病疼痛;川芎嗪、丹参注射  相似文献   

10.
刘军  郑立明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5):315-315,316
乌梅丸方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组成 ,有安蛔止痛之功。原主治蛔厥及寒热错杂之久痢等症 ,现临床医师在此基础上谨守病机 ,辨证施治 ,随证化裁 ,收到显著疗效 ,故总结如下 :1 治疗头痛、眩晕1.1 血管神经性头痛梅和平[1 ] 用乌梅丸养血疏肝 ,和中止呕 ,平调寒热治之。处方为 :乌梅 30 g,细辛、柴胡、黄连各 6 g,干姜、黄柏、桃仁、当归、制附子、桂枝各 10 g,党参、白芍各 15 g。服 3剂 ,头如释重负 ,余症减轻。用上方加吴茱萸 6 g,连服 6剂 ,诸恙皆除。何红…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规律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来源,系统收集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对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内风病证常用药对配伍:当归与柴胡,茯苓与柴胡,茯苓与泽泻,茯苓与山药,当归与黄芪等;三味药常用配伍:当归、柴胡、茯苓,半夏、竹沥、生姜,茯苓、人参、陈皮,半夏、陈皮、钩藤,当归、黄芪、人参等;四味药常用配伍: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等;五味药常用配伍: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等。结论关联规则分析在古籍医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反映病证药物配伍情况以及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方药:人参10g,白术20g,黄连6g,槟榔10g,当归10g,赤芍10g,地榆15g,干姜6g,吴茱萸2g,海螵蛸15g,甘草6g加减:腑实者加大黄6g;肝郁者加柴胡15g,枳壳6g;湿热者加黄芩、黄柏各6g;热毒甚者加蒲公英20g;气阴不足者加...  相似文献   

13.
白虎明  蔡效红 《陕西中医》2009,30(2):146-147
目的:观察疏肝、逐瘀类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采用疏肝逐瘀汤(香附、川芎、柴胡、郁金、当归、人参)治疗本病64例,并设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1%,对照组72%,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疏肝解郁,逐瘀活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方出于<脾胃论>,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的著名方剂,方中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用黄芪补气以固表。人参、甘草、补脾气,和中焦而清虚热,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升麻、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新用     
樊建平 《河南中医》2008,28(10):16-17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用以治疗蛔厥证.方由乌梅、附子、黄柏、人参、桂枝、细辛、黄连、当归、川椒、干姜组成,临床用于寒热错杂,气机不利之证,兹列数例,以求正于同仁.  相似文献   

17.
<正> 治疗方法:以柴胡疏肝散合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柴胡(醋炒)、川穹各9g,郁金、赤白芍各15g,人参5g(单煎另兑),黄芪30g,当归6g,香附、地龙、桃仁、红花各10g。  相似文献   

18.
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药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综述了目前对小儿病毒性肺炎几种重要治法(包括开肺化痰法、清肺解毒法、活血化瘀法、扶正祛邪法)和对几种单味中药(包括穿心莲、莪术、丹参、柴胡、鱼腥草、山豆根、α-细辛脑、黄芪、人参)的研究现状,并且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学研究状况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有关治疗心悸的处方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并进行频数、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以人参、远志、甘草、茯神、当归等药物应用较多,常用药对组合有"人参-远志""茯神-人参""茯神-远志"等.聚类处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唐宗海《血证论》中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将唐宗海《血证论》中明确记载的内服方药信息录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唐宗海《血证论》明确记载的内服用方共989首,涉及药物231味,涵盖各类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六味药物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核心组方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黄芩、白术、半夏、柴胡、生姜、大枣、川芎。结论:唐宗海《血证论》内服用药灵活,重视辨证论治,非纯用止血药物,处方用药以补益气血、疏肝和解为主的应用最广,用药规律印证了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