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腋窝周围组织瓣即刻修复处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纳入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86例,其中应用腋窝周围组织瓣即刻修复处理者41例作为研究组,其余45例未即刻行修复处理者作为对照组。术后记录所有病例的引流时间、引流量,上肢功能障碍程度与腋窝外形满意度及舒适度情况,并应用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技术分别测定患者健肢与患肢细胞内外液差值的比值(ECW_d/ICW_d)来评估术后1年上肢淋巴水肿情况。2组年龄、体质指数、淋巴结清扫数目及阳性数目、引流量与引流时间、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腋窝外形满意度及腋窝舒适度、ECW_d/ICW_d比较采用t检验,淋巴瘘例数比较采用χ~2检验,病理分期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2组在年龄、体质指数、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阳性数目、病理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6、0.625、-0.504、-0.796,Z=-0.459;P=0.830、0.534、0.615、0.428、0.647)。研究组的引流量及引流时间低于对照组[(408.95±49.18)ml比(458.60±53.88)ml,t=-4.448,P0.001;(6.49±1.16)d比(7.11±1.15)d,t=-2.493,P=0.015]。研究组淋巴瘘发生率为9.76%(4/41),低于对照组的28.9%(13/45)(χ~2=4.952,P=0.026)。研究组上肢功能障碍程度低于对照组[(3.37±0.69)%比(3.71±0.81)%,t=-2.099,P=0.039]。研究组在腋窝外形满意度、腋窝舒适度及上肢淋巴水肿情况(ECW_d/ICW_d)方面优于对照组[(7.88±0.90)分比(7.20±0.96)分,t=3.355,P=0.001;(6.98±0.82)分比(6.18±0.80)分,t=4.544,P0.001;1.83±0.21比1.94±0.22,t=-2.257,P=0.027]。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腋窝周围组织瓣即刻修复处理能有效避免淋巴瘘,改善上肢功能与腋窝外形及舒适度,预防上肢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2.
黄毅  李磊  胡勇  刘启岑  王桢 《现代肿瘤医学》2022,(20):3698-3702
目的:探讨腋窝筋膜瓣组织成型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84例接受腋窝筋膜瓣组织成型联合改良根治患者为研究组,85例接受常规改良根治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率、肩关节功能障碍程度、腋窝外形满意度等指标,探讨血清肿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率、肩关节功能障碍程度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腋窝外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超过60岁,BMI≥25 kg/m2和仅行ALND是血清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腋窝筋膜瓣组织成型可以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减少术后血清肿、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及患侧肩关节活动障碍程度,提高腋窝外形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乳腺癌患者患侧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乳腺癌患者,按腋窝淋巴结处理方式不同分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组(A组,123例)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组(B组,115例),随访两组患者术后6、12、24及≥36个月以上患侧上肢活动受限、感觉障碍、疼痛、淋巴水肿以及腋窝部肿瘤复发的发病情况。结果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组(A组)患者术后6、12、24及≥36个月以上其肩关节活动受限、感觉障碍、疼痛的发病情况与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组(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则分别为13.5%比34.6%,17.6%比36.5%和18.2%比35.0%,差异有显著性(P〈0.05)。7~55个月的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腋窝部肿瘤复发。结论乳腺癌患者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常规腋淋巴结清扫术比较可降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而在肩关节活动、感觉障碍、疼痛及腋窝部肿瘤复发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腋静脉分支的临床意义.方法 106例行根治术的I、Ⅱ、Ⅲa期乳腺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行腋窝清扫术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腋静脉分支,对照组(60例)行腋窝清扫术时常规切除肋间臂神经和腋静脉分支,两组患者术后按乳腺癌治疗,进行严密随访观察.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后1个月上臂内侧感觉障碍发生率分别为8.70%、6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肢水肿发生率分别为6.52%、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1~5年随访均无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I、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腋静脉分支可明显减少患者上肢内侧感觉障碍和上肢水肿发生率,并能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染料法腋窝反向淋巴作图(ARM)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行改良根治手术+ARM成功的45例患者(观察组)与同期45例只行改良根治术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腋窝引流量、腋窝引流管留置天数及术后患者上肢水肿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术后腋窝引流量明显减少(P〈0.05),腋窝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11.8±4.2)d和(8.9±2.7)d,P〈0.05)],术后患者上肢水肿发生率明显减少(17.8%和33.3%)。结论 ARM技术可减少术后上肢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喻大军  钱军  李靖  张珂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1):1296-1299
  目的  研究腋窝反向淋巴作图(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对上肢淋巴回流管网的辨别和保护作用及对减少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上肢水肿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三科300例单侧乳腺癌患者,在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前,经上臂内侧肌间沟皮下注射亚甲蓝2~3 mL,对上肢来源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进行染色,术中加以辨别和保护。术后2个月测量双上臂周径差异(患侧臂周径-健侧臂周径≥2 cm为淋巴水肿),记录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  结果  300例患者中有195例作图成功,成功率65%。分别于术后6、12、18、24个月进行随访,发现和同期作图失败患者相比较,作图成功患者淋巴水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结论  通过腋窝反向淋巴作图(ARM)可以辨别保护上肢回流的淋巴管道,对预防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上肢水肿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生物电阻抗分析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及腋窝区放疗后继发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上肢淋巴水肿,所有患者均接受物理康复治疗(保守治疗)或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d及治疗后1年测量双侧肢体周径,并应用生物电阻抗仪对患肢进行体成分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保守治疗11例,手术治疗11例.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的上肢周径均缩小,患侧肢体水含量下降.结论 生物电阻抗分析可以为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肢体的周径测量提供客观数据,可以作为单侧上肢淋巴水肿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影像学检查腋窝阴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行染料法腋窝反向淋巴作图(axillaryreverse mapping, ARM),探讨影响其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保留ARM淋巴结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与常规ALND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50例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并且术前影像检查腋窝阴性的患者,于术中向患侧上臂内侧皮下及肌肉内注射亚甲蓝染料约2 ml。观察上肢的淋巴管道及淋巴结的显影情况,并对显影的淋巴管道及淋巴结予以保留,比较保留ARM淋巴结的ALND与ARM失败后的ALND术后上肢的淋巴水肿发生率,并且对其潜在因素,如年龄及体质量指数,做正态性检验、t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0例中ARM成功的有34例(68%),ARM未成功的有16例(32%)。术中观察保留ARM淋巴结的患者体质量指数及上肢淋巴水肿程度均低于术中ARM失败的患者(P均=0.01),而与年龄无关(P=0.56)。去除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分析表明,术中是否能显示并保留ARM淋巴结,是影响上肢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OR=16.39),ARM失败的ALND,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危险度是保留ARM淋巴结的ALND的16.4倍。结论 乳腺癌术中保留ARM淋巴结,可以有效降低ALND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或改良根治术的30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通过臂围测量的方法,诊断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情况。从术后1个月开始由患者自测臂围,每月2次,再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收集患者双上肢臂围数据。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1~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6月30日。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和非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上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 结果在随访期内,18例发生同侧上肢淋巴水肿(上肢淋巴水肿组),287例未发生上肢淋巴水肿(非上肢淋巴水肿组),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是5.9%(18/305)。上肢淋巴水肿组和非上肢淋巴水肿组患者在腋窝淋巴结清扫、腋窝放射治疗、BMI、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32,P<0.001;χ2=66.391、4.935、8.196,P均<0.05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Ⅲ水平腋窝淋巴结清扫、腋窝放射治疗、BMI≥25和糖尿病是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OR=4.661,95%CI:1.359~15.990, P=0.014;OR=3.548,95%CI:1.311~9.794, P=0.013;OR=4.580,95%CI:1.795~11.628, P=0.001;OR=4.404,95%CI:1.663~11.660, P=0.003)。 结论接受Ⅲ水平腋窝淋巴结清扫及腋窝放射治疗、BMI≥25及糖尿病的患者发生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风险较高,应尽早干预,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和6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活血通络药物能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数据,选择17种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年龄、肿瘤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肾积水、是否侵犯输尿管下段、是否侵犯淋巴脉管、是否行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放化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示年龄(P<0.001)、肿瘤T分期(P=0.003)、淋巴结转移(P=0.031)、新辅助化疗(P=0.015)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预后影响因素。结论: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预后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绝经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化疗期间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本院94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于化疗后行常规护理干预及观察组于化疗期间行综合性护理干预,两组各47例。通过生存质量评价量表(QLQ-C30)评估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功能质量评分中的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及社会功能的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两组认知功能的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症状表现评分中的失眠、疼痛、恶心呕吐、疲倦、便秘、食欲下降的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均P<0.05),而两组腹泻及呼吸困难评分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绝经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化疗期间行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减轻化疗反应,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设计宫颈癌调强计划时,调整多叶准直器对放疗过程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2例宫颈癌患者,在其他各项参数设置一样的情况下,采用系统默认的0度角为对照组,调整角度为观察组,据此两种方案制定放疗计划。在满足临床靶区要求的条件下,比较小肠、膀胱、直肠等重要危及器官受量和治疗时长。结果:对照组靶区适形指数、不均匀指数、子野数目、机器跳数分别为:1.05±0.01、0.76±0.03、246±17、1 472±130,观察组靶区适形指数、不均匀指数、子野数目、机器跳数分别为:1.05±0.01、0.77±0.02、236±8、1 447±114,靶区适形指数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野数目和机器跳数较对照组减少,且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多叶准直器时与多叶准直器为0度时对比,直肠V30、V40、V50的受照体积平均减少(4.3±1.2)%、(5.1±1.5)%、(2.6±1.1)%,膀胱V30、V40、V50的受照体积平均减少(3.6±1.6)%、(5.3±2.0)%、(1.8±0.8)%;观察组治疗时长较对照组平均减少(51±14)s,治疗时长降低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设计宫颈癌调强计划时,在满足靶区剂量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多叶准直器角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要危及器官的受量,同时可以减少治疗时长,降低机器的损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人类蛋白组图谱(The Human Protein Atlas,THPA)和人类肿瘤相关的基因表达汇编(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探索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 1,PTTG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从TCGA、THPA和GEO数据库提取PTTG1在乳腺癌及正常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GEO在线预后分析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http://kmplot.com)检索PTTG1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数据库中,PTTG1 mRNA和蛋白水平在乳腺癌队列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1);PTTG1 mRNA在不同的分子亚型中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PTTG1 mRNA在ER和PR阳性乳腺癌患者组织中表达显著低于ER和PR阴性乳腺癌患者(P<0.05);PTTG1 mRNA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早期乳腺癌患者(P<0.05);PTTG1 mRNA随着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程度升高而降低(P<0.05)。PTTG1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好于其高表达患者(P<0.001);PTTG1高表达的ER和P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均显著差于其低表达者(P<0.05)。PTTG1高表达乳腺癌样本富集到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细胞毒性、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相关基因集。结论:PTTG1 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PTTG1 mRNA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相关且在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中具有不同的预后监测意义,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头颈肿瘤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管饲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头颈肿瘤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入院顺序不同分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留置胃管鼻饲,观察组予以间歇经口管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态指标[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吞咽功能变化、注食时和非注食时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吞咽困难生命质量测量工具评分(SWAL-QOL)、患者尊严量表评分(PDI)、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干预前后Hb、TP、ALB、TR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92.50%)较对照组(65.00%)高(P<0.05);两组注食时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注食时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干预后PDI评分较干预前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P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WAL-QOL、P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较对照组(20.00%)低(P<0.05)。结论:头颈肿瘤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歇经口管饲,可保证机体营养供给,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保留患者尊严,提高患者舒适度、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吴科  李雷  唐郢  王冬  李雨聪 《现代肿瘤医学》2020,(13):2323-2327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翻译起始因子3a(eIF3a)的表达,分析其与细胞增殖、凋亡和K-ras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择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共5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5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中eIF3a的表达以及观察组中Ki67、Bcl-2和BAX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观察组中PCNA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观察组中K-ras基因突变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中eIF3a 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eIF3a 表达的阳性率在不同肿瘤最大径、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脉管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不同FIGO分期的分组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分化程度、是否宫颈间质浸润无明显相关性(P>0.05)。eIF3a表达的阳性率与生存时间有关(P<0.05)。相关分析显示eIF3a 与Ki67(r=0.52,P<0.05)、eIF3a与Bcl-2(r=0.47,P<0.05)、eIF3a与PCNA(r=0.59,P<0.05)均呈正相关性,eIF3a与BAX呈负相关性(r=-0.48,P<0.05)。eIF3a在不同K-ras基因突变的表达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中eIF3a 高表达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分子事件,参与病变的进展,eIF3a 可能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有一定的调控作用。eIF3a 的表达与K-ras基因突变有关。检测eIF3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SLNB)或腋窝淋巴结清扫( ALND)过程中,进行腋窝逆向淋巴示踪( ARM)以保留引流上肢淋巴液的腋窝淋巴结的可行性,及其对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本科71例全乳房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术患者( SLNB组)和13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 ALND组)进行临床研究。将SLNB组和ALND组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示踪组,即:SLNB对照组36例,SLNB示踪组35例;ALND对照组64例,ALND示踪组70例。 SLNB示踪组和ALND示踪组的手术方式除与其对照组相同外,还需进行ARM以保留引流上肢淋巴液的腋窝淋巴结( ARM淋巴结)。前哨淋巴结和ARM淋巴结定位方法如下:术前2 h,在患者乳房肿块周围及患侧上臂内侧皮下注射^99Tc^m-Dx标记的同位素,并于术前5 min在患侧上臂内侧皮下注射2 ml亚甲蓝进行ARM淋巴结显色,术中用同位素γ探测仪探测放射性核素热点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并用γ探测仪结合蓝色染料定位ARM淋巴结。术中注意观察ARM淋巴结蓝染情况及其与前哨淋巴结有无重合,若无重合则保留所有蓝染的ARM淋巴结,若有重合则同时切除前哨淋巴结和ARM淋巴结;术后统计切除的淋巴结数量、术中出血量、置管时间、引流液体量及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定量资料分析采用 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在SLNB示踪组35例患者中,26例(74.29%,26/35)术中检测到ARM淋巴结,其中1例患者前哨淋巴结与ARM淋巴结重合,此患者在SLNB过程中也接受了ARM淋巴结切除,因此SLNB示踪组ARM淋巴结保留率为71.43%(25/35)。在ALND示踪组70例患者中,67例(95.71%,67/70)术中检测到ARM淋巴结,其中5例患者前哨淋巴结与ARM淋巴结重合,此部分患者在ALND过程中同时接受ARM淋巴结切除,因此ALND示踪组ARM淋巴结保留率为88.57%(62/70)。在SLNB对照组与SLNB示踪组之间以及ALND对照组与ALND示踪组之间,腋窝淋巴结切除数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体量及置管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36、-0.570、0.032、0.903,P=0.264、0.570、0.975、0.370;t=1.149、0.416、1.405、-0.547,P=0.253、0.678、0.162、0.585),但是SLNB示踪组和ALND示踪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其对照组[(90.26±6.04) min比(86.61±5.62) min,t=-2.616,P=0.011;(112.24±7.94) min比(92.33±6.88) min,t=-15.399,P=0.000]。术后随访6个月:SLNB对照组与SLNB示踪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1.11%(4/36)和8.00%(2/2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ALND对照组与ALND示踪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分别为31.25%(20/64)和6.45%(4/6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60,P=0.000)。结论乳腺癌患者行SLNB或ALND的过程中可以行ARM。 SLNB过程中保留ARM淋巴结对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无意义,而ALND过程中保留ARM淋巴结可有效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栓塞术及手术间隔时间对直径≥10 cm肾细胞癌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最大径≥10 cm肾细胞癌患者共79例,其中20例行术前动脉栓塞术治疗(观察组),其余59例直接行根治手术或减瘤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Hb下降值、围手术期输血比例、总住院时间、手术住院费用、手术方案相关指标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记录并比较手术间隔时间≥36 h和<36 h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水平。结果:术前动脉栓塞与否: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Hb下降值及围手术期输血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住院时间和总治疗费用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方案相关指标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间隔时间:手术间隔时间<36 h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手术间隔时间≥36 h组(P<0.05);手术间隔时间<36 h组总住院时间、病理坏死率、栓塞后疼痛及发热发生率均显著少于手术间隔时间≥36 h组(P<0.05);手术间隔时间≥36 h和<36 h患者术后Hb下降值、总治疗费用、手术方式及栓塞后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10 cm肾细胞癌患者行术前动脉栓塞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用时,降低术中出血量,但可能增加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而栓塞术后36 h内行手术治疗在加快术后康复进程、降低栓塞后综合征发生风险方面具有优势,而延长手术间隔时间则有助于提高病理坏死率、缩短手术用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与胸腔灌注化疗相比胸腔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择88例NSCLC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化疗药物胸腔注入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胸腔循环热灌注化疗。评估临床疗效、引流管滞留时间、总生存期(OS)、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胸腔积液总蛋白定量,应用KPS评分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OS和KPS评分分别为88.64%(39/44)、(13.45±0.90)个月和(69.82±4.16)分,高于对照组75.00%(33/44)、(10.26±0.84)个月和(67.45±4.0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引流管滞留时间、血清CRP、胸腔积液总蛋白定量分别为(3.21±0.09) d、(12.53±2.28) mg/L和(22.63±3.48) g/L,低于对照组(4.39±0.11) d、(18.39±2.16) mg/L和(27.49±3.70)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骨髓抑制、胸痛和胃肠道反应Ⅲ+Ⅳ度发生率分别为15.91%(7/44)、25.00%(11/44)和13.64%(6/44),均低于对照组29.55%(13/44)、36.36%(16/44)和25.00%(1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衰、肺水肿、气胸、感染总发生率为11.36%(5/44),低于对照组27.27%(1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NSCLC胸腔积液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缩短引流管滞留时间,降低蛋白量,减弱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