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新  吴佳凤  王翔  苏瑞芬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4):3352-3354
目的:了解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发生类型及其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出生人口质量。方法:对2000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在本院分娩的2038例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监测率为100.0%,出生缺陷29例,发生率14.2‰,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率413.8‰,是非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率的59.1倍,占同期围产儿死亡率的46.2%;涉及病种18个,单发缺陷21例,多发缺陷8例,致死和难治缺陷11例,多器官畸形居分类首位,颌面五官缺陷居系统分布首位;母亲年龄35岁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和乡村、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我院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全国、全省监测结果,出生缺陷是我院围产儿死亡首位原因,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的质量,影响儿童的生存质量。因此在我州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优生知识的宣传,规范孕期检查,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横县住院分娩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 ,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方案中出生缺陷监测规范要求 ,对横县 8个接产单位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监测。 结果 监测围产儿 85 0 0人 ,出生缺陷 94例 ,出生缺陷发生率 11.0 6‰ ,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率 4 78.72‰ ,占同期围产儿死亡率的 2 6 .32 % ,巴氏水肿儿为出生缺陷首位原因 ,发生率达 3.88‰。 结论 我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全国水平 ,是我县围产儿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普及婚前医学检查 ,优生宣传咨询 ,做好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3.
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出生缺陷动态监测实施方案》要求 ,1997年以来 ,我市在 10个县 (市、区 )的 94所医院进行了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动态监测。至 2 0 0 3年 ,共监测围产儿 1874 92例 ,出生缺陷儿 2 4 6 2例 ,出生缺陷发生率为 131.31/万。其中神经管畸形 ( NTD) 881例 ,NTD发生率为 4 6 .99/万 ,占出生缺陷的 35 .78%。围产儿死亡 2 5 0 5例 ,围产儿死亡率为13.36‰。出生缺陷畸形的顺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缺陷、面耳颈部缺陷、骨骼肌肉系统缺陷、消化系统缺陷。出生缺陷儿有 5 3.5 7%存活 ,缺陷儿死亡率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率的 34.75倍。孕 2 8周前引产的出生缺陷儿 88.12 %依靠 B超诊断。因此采用 B超筛查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劳少华  李琼飞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45-3747
目的:了解钦州市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妇幼保健部门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2011年期间在钦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7 435例围产儿,回顾性分析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比较不同区域和年龄出生缺陷发生情况。结果:7 435例围产儿中,出生缺陷者222例,发生率29.9‰。出生缺陷前5位依次为:巴氏水肿综合征,占40.9%;唇裂或合并腭裂缺陷,占13.1%;神经管缺陷缺陷,占11.3%;先天性心脏病,占8.6%;足内翻,占6.3%。城镇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农村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P<0.05);母亲≤35岁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母亲>35岁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P<0.05)。结论: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及保健工作,尤其应对高龄孕产妇进行重点监护,部分地区应注重地方性疾病的筛查工作,以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分析郑州市各级医院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出生缺陷预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6月郑州市各级医院正常分娩婴儿及治疗性引产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共监测围产儿138376例,死亡1408例,死亡率为10.18‰;出生缺陷儿1315例,出生缺陷率为953.4‰;1408例死亡围产儿中缺陷儿488例,占34.66%;≥35岁孕妇分娩围产儿出生缺陷率1260.6‰;缺陷儿产前诊断率为45.40%,产前诊断的出生缺陷疾病前3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和先天性脑积水,出生后诊断的出生缺陷疾病前3位分别是多指(趾)、外耳畸形和总唇裂。结论: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优生知识宣传,加强产前筛查,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是降低出生缺陷儿出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民勤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变化趋势、影响出生缺陷的可疑因素、主要畸形发生顺位、构成比,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民勤县2006~2010年8 098例围产儿进行监测,对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出生缺陷61例,出生缺陷率7.53‰,围产儿死亡率13.46‰,缺陷围产儿死亡率540.98‰,占围产儿死亡的30.28%;孕妇居住地环境、孕母文化程度、孕早期用药、孕期疾病、异常孕产史、遗传等因素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有一定关联,63.94%的缺陷儿母亲孕早期无明显致畸因素。结论:应开展婚前检查,加强孕前期及孕期保健,争取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以提高监测质量,防止发生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钦州市出生缺陷发生的种类、相关危险因素 ,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 ,在钦州市 11个监测医院对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 :在 2 0 4 6 8例围产儿中 ,出生缺陷儿 387例 ,发生率为 189.0 8/万 ,涉及出生缺陷病种 4 7种 ,前 5位依次为巴氏水肿、先天性脑积水、多指 (趾 )、无脑儿、肢体短缩 ;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 ( P<0 .0 1) ;男女无差别 ( P>0 .0 5 ) ;母亲年龄≥ 30岁组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 <30岁组 ( P<0 .0 1) ;在围产儿死亡中 ,出生缺陷儿死亡占首位 ( 4 5 .12 % )。结论 :针对发生率高且严重的先天畸形种类 ,制定有效的行政和医疗保健干预措施 ,加强农村围产保健的管理 ,广泛开展优生和保健知识宣传 ,以期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漯河市1999~2001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掌握出生缺陷发生的变动趋势 ,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 ,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 ,对漯河市 49所监测医院 1999~ 2 0 0 1年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逐一筛查。结果 :3875 7例围产儿中 ,出生缺陷儿 2 5 1例 ,出生缺陷发生率 6 .48‰ ;1999、 2 0 0 0、 2 0 0 1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 5 .87‰、 6 .2 7‰、 7.39‰ ,呈逐年上升趋势 ;监测的围产儿死亡率 2 0 .5 6‰ ,缺陷儿死亡率 45 8.17‰ ,前 5位出生缺陷是神经管缺陷、总唇裂、先心、脑积水、多指 (趾 ) ;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城镇 (P <0 .0 1) ;母龄 <2 0岁及母龄≥ 35岁组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 ;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季节和性别无相关性。产前和产后确诊率分别为 13.94%和 86 .0 6 %。提示 :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应采取以下措施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 ,开展产前诊断和遗传优生咨询 ,育龄妇女增补叶酸 ,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工作 ,制定有效的行政和医疗保健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丽水市出生缺陷发生现状及变化趋势,探讨减少本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年10月1日—2016年9月30日丽水市3个监测县(市、区)8家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至产后7d内的围产儿和28周的出生缺陷儿报表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围产儿92 543人。报告出生缺陷2 907例,其中围产儿出生缺陷2 234例,28周出生缺陷儿673例;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4.14‰,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男婴(25.57‰)高于女婴(22.52‰),城镇(27.04‰)高于乡村(22.62‰)(均P0.05);不同年龄组母亲分娩出生缺陷围产儿的概率不同(P0.05),20岁(37.21‰)和≥35岁(30.21‰)女性娩出出生缺陷围产儿的风险较高。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前五位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腭裂、并指/趾和小耳。围产儿和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9.09‰和15.49%,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出生缺陷儿死亡占围产儿死亡的41.14%。结论丽水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围产儿性别及其母亲的年龄和居住地区与出生缺陷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998~2003年长春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和分析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动态情况,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率368.19‰,占围产儿死亡的28.72%;出生缺陷前6位依次为先心病、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外耳畸形、多指(趾)、脑积水;农村围产儿畸形率明显高于城市,产母年龄35岁以上为出生缺陷高发年龄.结论出生缺陷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1.
沈阳市1996~2000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邵杰  李丹  李丹  马春婉 《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29-731
调查沈阳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 ,了解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 ,为政府部门制定妇幼保健决策提供依据 ,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调查方法 ,以三级保健网为依托 ,选择 14所县级以上医院、妇幼保健院作为监测医院 ,对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间出生的 6845 1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显示 ,监测人口占出生人口的 3 0 .0 9% ;出生缺陷儿 5 89例 ,出生缺陷发生率为 86.0 5 /万 ,低于全国 1998年出生缺陷发生率 ( 95 .6/万 )。出生缺陷儿中单发缺陷 499例 ,占 84.72 % ,多发缺陷 90例 ,占 15 .2 8% ,涉及出生缺陷病种 63种。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 2 0 3例 ,死亡率 3 44 .65‰ ,是非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的 3 5 .3 9倍 ,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的 18.87倍 ,占同期围产儿死亡的47.12 % ;总唇裂、神经管畸形、多指 (趾 )、先天性脑积水等顺位居前 ;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 ( χ2 =2 6.19,P<0 .0 1) ;出生缺陷发生的性别分布显示男性高于女性 ,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χ2 =5 .3 3 ,P<0 .0 5 ) ;出生缺陷发生与季节有关 ,第一、二季度明显高于第三、四季度 ,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χ2 =12 .84,P<0 .0 0 5 ) ;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孕母的年龄及文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1998~2003年长春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和分析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动态情况 ,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按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 :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率 36 8.19‰ ,占围产儿死亡的 2 8.72 % ;出生缺陷前 6位依次为 :先心病、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外耳畸形、多指 (趾 )、脑积水 ;农村围产儿畸形率明显高于城市 ,产母年龄 35岁以上为出生缺陷高发年龄。结论 :出生缺陷工作的重点在农村 ,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 ,提高产前诊断技术 ,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3.
太原市1997~2003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出生缺陷动态监测实施方案>要求,1997年以来,我市在10个县(市、区)的94所医院进行了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动态监测.至2003年,共监测围产儿187 492例,出生缺陷儿2 462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1.31/万.其中神经管畸形(NTD)881例,NTD发生率为46.99/万,占出生缺陷的35.78%.围产儿死亡2 505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3.36‰.出生缺陷畸形的顺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缺陷、面耳颈部缺陷、骨骼肌肉系统缺陷、消化系统缺陷.出生缺陷儿有53.57%存活,缺陷儿死亡率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率的34.75倍.孕28周前引产的出生缺陷儿88.12%依靠B超诊断.因此采用B超筛查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1998~2001年衡阳市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提高出生缺陷监测水平,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间衡阳市23家出生缺陷监测医院的住院分娩中孕满28周,产后7d的围产儿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围产儿中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7.0ll/万,围产儿死亡率为12.27‰,出生缺陷发生顺位以唇裂并腭裂为主,占13.55%,出生缺陷按系统分类肢体畸形居首,占26.37%。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与出生年份、城乡分布、季节性、产母居住地、母亲年龄及婴儿性别等无关。出生缺陷儿的死亡率为417.58‰,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的32.83倍,是非出生缺陷死亡率的40.15倍,死亡数占同期围产儿死亡数的18.72%。结论 我市出生缺陷监测的发生率较全国及全省有水平低。出生缺陷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主要出生缺陷病种及出生缺陷系统分类是唇裂并腭裂和肢体畸形。加强监测队伍的建设,提高诊断技术水平,减少漏报。  相似文献   

15.
沈阳市1996~2000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瑛  邵杰  杨柳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5):2096-2098
目的:调查沈阳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了解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的因素,为政府部门制定妇幼保健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调查方法,以三级保健网为依托,对1996~2000年出生的68 451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监测人口占出生人口的30.09%,出生缺陷儿58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6.05/万,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203例,死亡率344.65‰,是非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的35.39倍,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的18.87倍(RR=18.87),占同期围产儿死亡的47.12%。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χ2=26.19,P<0.01);出生缺陷发生的性别分布显示男性高于女性,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χ2=5.33,P<0.05)。结论:沈阳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1998年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且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6.
广西1996~2001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勇 《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24-726,733
按照卫生部关于“三网合一”监测方案的要求 ,自 1996年以来 ,系统地对全自治区围产儿进行了出生缺陷监测 ,6年中共监测围产儿 10 15 94例 ,发现出生缺陷儿 15 5 0例 ,各年度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 9.60‰、12 .0 2‰、14.90‰、15 .0 8‰、17.46‰、17.97‰ ,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男、女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 15 .3 2‰、14.5 7‰ ,有明显差异 ( χ2 =2 8.5 6,P<0 .0 0 5 ) ;城乡出生缺陷发生率为 14.5 4‰、 16.2 9‰ ,有明显差异 ( χ2 =5 .0 2 ,P<0 .0 5 ) ;产母年龄≥ 3 5岁是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 ;出生缺陷儿死亡居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原因 ;前 5位出生缺陷为巴氏胎儿水肿综合征 ,多指 (趾 )、唇裂并腭裂、先天性脑积水、肢体短缩。干预措施为 :1合理布局监测网点 ;2开展医院监测和社区监测 ;3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发生的三级预防措施 ;4充分发挥三级妇幼保健网对出生缺陷的监测作用 ;5建立和启动“出生缺陷干预工程”;6培育和健全法律体系 ,使出生缺陷的干预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昌平地区出生缺陷(Birth Defects BDs)的发生率,掌握严重和高发出生缺陷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按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网要求,将1999~2008年分为前、后5年,对孕28周~产后7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0年间妊娠中期胎儿畸形的引产情况。结果:10年间监测地区围产儿共45656例,出生缺陷儿47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32‰;围产儿死亡275例,出生缺陷儿死亡72例,占围产儿死亡的26.18%。结论: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推广神经管畸形(NTDs)在孕早、孕中期的筛查技术和孕早期优生四项(ToRCT)的检查工作,采取管理、医疗、社会及法律等综合措施,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围产儿出生缺陷综合措施防治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3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分析实施干预措施对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性。方法: 对深圳市罗湖区2002~2004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相关因素的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年共监测围产儿22 912例, 发现出生缺陷308例, 出生缺陷发生率13 .44‰。前5位缺陷种类依次为: 多指(趾)、唇腭裂、地中海贫血、马蹄内翻足、先天性心脏病, 发病率分别为: 1. 70‰、1 .48‰、1 .13‰、0 .87‰、0. 79‰。通过实施干预项目, 常住+暂住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下降(χ2 =3 .99, P<0 .05 ); 产前确诊率明显提高; 孕期筛查严重缺陷儿全部终止妊娠。结论: 必须大力加强优生遗传咨询指导及孕28周前的产前诊断工作, 采取有利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 降低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特征,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以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率。方法按全国出生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围产儿进行缺陷监测。结果监测的14 962例围产儿中,出生缺陷913例,发生率6.1%;围产儿死亡213例,病死率1.4%;出生缺陷儿死亡113例,病死率12.4%,出生缺陷死亡占围产儿死亡的53.1%。913例出生缺陷中,城镇占62.8%,乡村占37.2%。孕妇≥35岁者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最高(7.9%)。出生缺陷前5位:先天性心脏病、足内翻、隐睾、肾发育异常和外耳其他畸形。结论围产儿出生缺陷病种多,影响因素多样化;加强产前筛查,努力做好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工作,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20.
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秦静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266-2267
目的有效降低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方法综合分析2000~2003年在长春市11家医疗保健机构出生的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情况。结果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2.3‰,占出生缺陷的17.7%。先天性心脏病在近2年居我市出生缺陷的首位,而我市对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率低,且发病有季节性增高。结论加强孕前保健工作,建议成立先天性心脏病或出生缺陷筛查中心,提高孕期宫内检测水平,达到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