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胆道镜行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5月经胆道镜行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EST)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气囊组与EST组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总疗效虽无显著差异(P>0.05),但胆道反流性感染及残余结石的发生率气囊组低于EST组(P<0.05)。结论胆道镜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安全、可行、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方法:先行EST(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失败或不宜行EST者置ENBD(鼻胆管)再行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或开腹行胆道探查术。
结果:全组99例,91例LC术前EST取石成功,3例LC术后EST取石成功,3例EST取石失败。2例年龄小于15岁者未行EST改行LC+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3例EST取石失败,改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LC,或开腹胆道探查一期缝合胆总管未置T管(已置ENBD)。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软硬镜联合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126例行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59例行腔镜手术(腔镜组),67行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腔镜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平均近、远切缘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对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对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2000年1月至12月406例接受ERCP治疗的胆管结石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两组,EST组205例,EPBD组201例,ERCP时分别行EST和EPBD取石.观察两组在早期并发症、结石清除率、远期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胰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0,0.058,0.010,P>0.05).EST组的胆囊炎发生率和结石复发率高于EPBD组(χ2=4.002,4.263,P<0.05).结论 行EPBD治疗胆囊炎发生率和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EST,对Oddi括约肌的保护作用也明显优于ES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667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行胆道探查取石术(BDE)、肝切除术(HT)、胆肠吻合术(HJS)中一种或联合多种手术方式处理,参照新的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后,比较同种类型肝胆管结石病不同手术方式的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优良率。 结果:I型129例中,HT与BDE+HT的结石清除率、随访优良率均优于其他术式(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各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Ia型72例中,BDE+HT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都优于其他术式(P<0.05),BDE+HJ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0.05);IIb型 98例中,BDE+HT的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最高(均P<0.05),H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均P<0.05);IIc型25例中,各术式各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Ea型251例中,BDE+HT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都优于其他术式,BDE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术式低(均P<0.05);Eb型55例与Ec型37例中,BDE+HT+HJS的术后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优于其他术式(均P<0.05),术后并发症各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根据肝胆管结石病合理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加上各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2年6月68例行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腔镜组)与同期行76例开腹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与疗效。结果:144例手术均获成功,腔镜组无中转开腹。与开腹组比较,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243.7± 40.4)min vs.(150.5±32.1)min],但术中出血量减少[(103.2±10.5)mL vs.(231.6±23.5)mL]、术后切口感染例数减少(1例 vs. 8例)、肛门排气时间缩短[(2.5±0.6)d vs.(4.6±0.5)d]、住院天数减少[(10.5±0.4)d vs.(14.6±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扫淋巴结数目、吻合口瘘与肠梗阻发生例数,以及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应用于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手术安全可行,并有微创、术后切口感染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聚四氟乙烯(PTFE)覆膜支架和裸支架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5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别采用裸支架(裸支架组,32例)与覆膜支架(覆膜支架组,20例)行TIPS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分流道的通畅率、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门静脉压力变化、血液学检查结果及腹水缓解率。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施行TIPSS术,覆膜支架组术后随访(8.11±4.9)个月,裸支架组(8.34± 4.4)个月。随访6个月过程中两组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12个月过程中,覆膜支架组通畅率高于裸支架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压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支架组术后白细胞的升高程度高于覆膜支架组(P<0.05),两组间其他血液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腹水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以(P>0.05)。 结论: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使用PTFE覆膜支架的远期分流道通畅率高于裸支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急性胰腺炎实施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手术时机。方法:21例胆囊结石伴轻中度胰腺炎在确诊后经保守治疗病情平稳,发病48 h内行LC术(早期LC组),并与58例延期LC组的临床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 LC手术均获成功;早期LC组术后1,3,5,7 d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与保守延期手术组入院治疗第1,3,5,7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急性胰腺炎复发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明确排除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急性胰腺炎在发病48 h内行LC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和内镜下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sEST+ 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以来采用EST、sEST+EPBD两种方法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全组共计272例,151(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121(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EST、sEST+ EPBD),均根据实际情况在乳头治疗后行取石篮取石和(或)气囊取石,部分患者以碎石篮碎石后取石.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对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所有患者采用主动取石,均全部一次性取尽结石,无自然排石.两种方法取石效果相同,sEST+ EPBD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出血发生减少,明显降低了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ST组7.94%(12/151),sEST+EPBD组2.47%(3/121),EST组明显高于sEST+ EPB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54,P<0.05).结论 应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并发症减少,在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中更为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2例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接受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者作为观察组;25例接受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2.73±165.82)mL和(407.80±202.77)mL、手术时间分别为(191.63±38.84)min和(206.83±40.37)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和16.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的结石残余率低于对照组(3.70% vs. 20.0%)和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59% vs. 80.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85例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即LCH-TD)与开腹手术组(84例常规胆总管探查,即OCH-TD),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呜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胆漏情况均显著优于开腹手术组(均P〈0.05),两组手术后T管造影均未发现残余结石。结论LCH-TD术式微创,临床效果好,能取代大部分开腹胆总管探查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整保留Oddi括约肌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胆总管结石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bileduct exploration,LCBDE)(T管引流)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前放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6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20例(鼻胆管组)与T管引流20例(T管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20例(EST组)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三组均成功完成手术,鼻胆管组拔管时问(8.25±1.21)d,术后住院时间(8.50±4.05)d,均较T管组的(31.60±5.38)d、(13.6±3.97)d明显缩短,远期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与反流性胆管炎较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既能避免一期缝合后胆管压力增高引起的胆漏,避免了患者术后带管时间长的痛苦,并缩短了住院天数,同时又保留了Oddi括约肌结构的完整性,维持了Oddi括约肌正常生理功能,避免了因Oddi括约肌结构破坏所导致术后反流性胆管炎和结石复发率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不同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其适应证的差异,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20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组(LCBDE组,45例)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组(EST组,157例);评价两组操作成功率、一期手术治愈率、残余结石和(或)病变率、并发症率、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 LCBDE组和EST组操作成功率分别为97.8%(44/45)和98.7%(155/157)(P> 0.05).一期手术治愈率分别为84.4%(38/45)和45.2%(71/157) (P<0.01).LCBDE组术后残余病变主要为残石,残石率为15.6%(7/45); EST组主要为术后遗留未处理的胆囊病变和肝内外胆管结石,残留率为54.8%(86/157)(P<0.01).LCBDE组并发术后胆漏4例、残余感染1例,并发癌率为11.1%;EST组并发术后胆漏3例、出血4例、高淀粉酶血症32例(其中急性胰腺炎14例)、急性胆管炎15例,并发症率34.4% (P< 0.05).平均住院时间为(10.0±2.8)和(9.4±4.1)d (P>0.05);住院费用为(17504±4128)和(16453±3541)元(P>0.05).结论 LCBDE和EST均有操作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LCBDE并发症率、残余病变率均低于EST; LCBDE主要适于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尤其是Oddi括约肌功能完好者;EST主要适于单纯胆总管结石或胆管炎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Oddi括约肌无功能或既往有胆道手术史且不愿再次手术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对不规则乳头(合并憩室50例、手术后43例、无明确病因的肠腔走行异常10例)的胆总管结石(CDS)患者的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103例不规则乳头的CDS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间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34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34例行乳头气囊扩张术(EBD组);35例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EST+ EBD组).均根据实际情况在乳头治疗后行取石网篮和(或)气囊取石,部分患者以碎石网篮碎石后取石,少数巨大结石无法一次性取石仅放置塑料支架.结果 96例ERCP成功;EST小切开联合EBD与单纯EST比较,虽然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却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出血发生率(P<0.05);较单纯EBD,则显著提高了一次性取石成功率(P<0.05),减少了碎石网篮使用率,且明显降低了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P<0.05).结论 不规则乳头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成功率仍较高;EST小切开联合EBD对不规则乳头CDS患者维持了较高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减少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 balloon dilatation,EPBD)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limite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combined with endoscopic balloon dilatation,LEST+EPBD)三种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39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单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组(EST组,n=228例)、乳头气囊扩张术组(EPBD组,n=36例)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乳头气囊扩张术组(LEST+EPBD组,n=134例),比较分析三组的取石成功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单枚结石平均最大直径、术后短期(24 h内)血淀粉酶的改变,以及近期(术后1周内)并发症如胰腺炎、出血、穿孔、胆道感染和远期(术后2年内)并发症如反流性胆管炎、结石复发等情况。结果三组性别组成、年龄、住院天数,取石成功率和一次取石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ST组比,EPBD组和LEST+EPBD组住院费用较高,且LEST+EPBD组费用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ST组及EPBD组比,LEST+EPBD组的结石直径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近期并发症比较,EPBD组胰腺炎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LEST+EPBD组与ES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近期并发症如高淀粉酶血症、出血、穿孔、胆道感染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中,反流性胆管炎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LEST+EPBD组结石复发率较EST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策略的合理选择。方法:总结为7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等不同组合的微创手术治疗经验。结果:37例患者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前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其中26例取石成功,11例改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2例因胆囊炎症重中转开腹。39例患者行LC+LCBDE,其中29例取石成功(6例联合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6例中转开腹,3例因取石困难术后行EST取石。LCBDE术后发生胆漏3例,腹腔引流8 d痊愈;术后2例T管引流胆道出血,经保守治疗1周内好转。EST术后5例发生黑便,2例血淀粉酶一过性升高,均经保守治疗1周内好转。平均住院(9.4±7.4)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者应结合个人经验、技术水平及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微创治疗手段,Oddi括约肌功能完好的患者,LC+LCBDE更能体现微创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Oddi括约肌狭窄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0年至2005年间45例Oddi括约肌狭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中有27例术前进行过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8例获得诊断;25例切开十二指肠行括约肌成形术,术后病理证实为Oddi括约肌狭窄;20例经ERCP确诊,并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因MRCP的广泛使用,2000年后Oddi括约肌狭窄的术前诊断率明显提高,2000年前为2/27,2000年后为6/18(χ2=4.79,P<0.05).内镜括约肌切开术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3/20,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成形术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4/25(χ2=0.01,P>0.9).结论 MRCP是诊断Oddi括约肌狭窄理想的非损伤性检查;内镜括约肌切开术是治疗Oddi括约肌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治疗前后受累胆管的影像学变化评估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6—2009年间符合条件的6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复查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根据手术方式分成A组(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肝部分切除术,8例),B组(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肝部分切除术+术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术,16例),C组(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术,38例)。观察各组的影像学转归情况;将各特征因素进行分级赋值,累计每组手术前后的评分分值,判断疗效。结果:全组手术前后肝内胆管扩张率、肝外胆管扩张率、肝内胆管狭窄率分别为98.4% vs. 79.0%,90.3% vs. 67.7%,40.3% vs. 29.0%;术后结石复发率为9.7%。3组术后的胆总管最大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均P<0.05),A组手术前后肝内胆管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均明显小于术前(均P<0.05)。3组术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而3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B组手术前后评分差值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手术及胆道镜取石后,受累肝内外胆管大多未能恢复至正常状态。肝部分切除是对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