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纳洛酮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CO中毒 )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如抢救不及时 ,可危及患者生命。以往对CO中毒尚无特效治疗手段 ,近年来笔者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纳洛酮抢救急性CO中毒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综述如下。1 急性CO中毒的发生机制急性CO中毒时 ,由于大量的CO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后 ,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 ,由于CO和血红蛋白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 2 0 0~ 30 0倍[1 ] ,严重阻碍氧的运输和释放 ,造成组织的严重低氧血症 ,尤其是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 ,所以脑受损的程度最重。另外由于全身组织严重缺氧 ,此时机体…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碳俗称煤气。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群众家庭,冬季依然用煤炉取暖。由于烟囱阻塞、倒烟以及门窗紧闭等原因所致室内空气不畅,经常在群众家庭中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成正比,临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儿童急性中毒多发生在婴幼儿及学龄前期,是儿科急诊的常见病之一。儿童时期常误服药物、毒物中毒。有资料表明,1—4岁儿童意外死亡已成为儿童总死亡原因首位,中毒则为意外死亡的第3位,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儿家庭带来巨大打击。造成儿童中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儿童年幼无知,缺乏生活经验,不能辨别有毒无毒。及时清除毒物,有效护理是抢救儿童急性中毒的关键。2005--2010年,我们对15例急性中毒患儿进行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如不注意,吸入过量的CO后可发生急性中毒.CO进入体内后,由于其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特异性,使机体组织缺氧,尤其脑组织缺氧可产生不可逆的损伤.笔者对本院2002-2007年收治的28例急性CO中毒患者的MR特点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孙絮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21):2113-2113,2126
一氧化碳 (CO)中毒性脑病为急诊常见病症 ,主要表现为中毒、缺氧、脑细胞受损及颅内压增高。我院抢救数十例 CO中毒病例 ,由于抢救及时及使用了以预防并发症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无一例死亡 ,体会如下。1 急性 CO中毒性脑病的抢救护理措施1.1 立即给氧 ,吸入 5 %~ 7%二氧化碳混合氧。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当呼吸中枢抑制时 ,使用加压给氧护理 ,必要时高压氧舱治疗。1.2 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用吸引器或气管插管吸出气管分泌物 ,对严重脑损害重度缺氧有大量分泌物患者行气管切开术 ,吸痰管负压小于 10°,缓慢旋…  相似文献   

6.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是指急性CO中毒昏迷苏醒后,经过一段时间(2~60天)的假愈期,突然出现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外系或锥体系为主的脑病表现。其发生率与CO接触时间、昏迷时间和延误治疗时间成正比。现将我院两年间收治的急性CO中毒患者58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黎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7):149-149
CO中毒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中。轻者影响身体健康,重者危及生命。高压氧治疗CO中毒有其独特及肯定的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性CO中毒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重而急诊入院。高压氧的特殊环境,给治疗及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基本特征,为预防和控制一氧化碳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青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2007 年-2011 年报告的91 起共156 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多发于冬季采暖期;城乡接合部、农村、城中村,发病率分别为55.8%、19.2%、13.5%;事件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占96.8%;原因为燃煤取暖使用不当引起(98.6%).结论 随着旧房拆迁安置和集体供暖供气居住户大量增多,国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和网络直报要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医疗机构针对高发群体或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煤气中毒预防急救知识,加强取暖期室内通风和烟道密封等多项措施,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碳(CO)中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突发事件,尤其北方贫困地区秋冬季节中毒的主要原因。CO为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剧毒气体。凡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均可产生CO气体,如炼钢、炼焦、密闭的车内、矿井放炮等。防护措施不佳或通风不良  相似文献   

10.
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临床上较为多见,约占CO中毒的10%左右,其主因为CO进入人体后,致严重低氧血症,使脑组织缺氧严重而造成脑细胞及神经组织受损,继发脑血管病变致中枢与周围神经广泛损害,出现各种临床表现。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治方法治疗2例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是我国北方寒冷季节的常见病,如能及早诊断、恰当治疗,患者可以很快康复,否则后果严重。CO中毒造成急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缺氧和心肌损害。近年来临床常见CO中毒患者,尤其中、重度中毒患者出现明显的心肌损害,并以心肌酶升高、心电图异常为主要表现。笔者就本院2008—2010年收治的110例CO中毒患者的心电图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是我国北方寒冷季节的常见病,如能及早诊断、恰当治疗,患者可以很快康复,否则后果严重。CO中毒造成急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缺氧和心肌损害。近年来临床常见CO中毒患者,尤其中、重度中毒患者出现明显的心肌损害,并以心肌酶升高、心电图异常为主要表现。笔者就本院2008—2010年收治的110例CO中毒患者的心电图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是指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经抢救在急性中毒症状恢复后经过数天或数周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痴呆、精神及锥体外系症状。在我国发病率为10%~30%,国外为13%~50%。虽然国内外对DEACMP的发病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对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了,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对80例CO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通风、吸氧、降颅压、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每次1小时,共20天。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0.05。结论及时和适量的高压氧治疗对CO中毒迟发性脑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处置措施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救治的意义。方法对比经院前急救处置的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病例(院前组)和未经院前急救处置病例(非院前组)的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院前组70例患者经院前紧急救护后,无一例死亡。两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有差异。结论在急性CO中毒患者的救治中,要有规范的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并加强院前救护能力,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较为合理的救护,为院内救护创造条件,对提高急性CO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系指急性CO中毒患者经抢救恢复,于数天以至数周表现正常或基本正常的间歇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其在急性CO中毒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30%。我院自2008年4月~2010年4月经临床抢救医治了5例CO中毒患者,现将脑电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3例急性CO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轻度CO中毒患者治疗3~5 d全部治愈出院;重度中毒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2周,3例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1例因为严重的中毒性精神病转至精神病院继续治疗,死亡1例。本组患者无相关治疗和护理并发症。结论及时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是CO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气体,人体吸入气中CO含量超过0.01%时即有急性中毒的危险。我院地处矿区,且属城乡结合部,农村人口较多,人们生活使用及冬季采暖多以煤炭为主,因此我院每年收治一氧化碳中毒者较多。现将我院2008年5月—2010年6月急诊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56例现就护理方面的经验简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两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是老夫妻二人,都已年迈古稀,由于冬季在室内生火取暖,烟道内煤灰过多,而致两人一氧化碳中毒。据了解,这次一氧化碳中毒已经是第2次中毒,和第1次相隔不到1个月的时间,短短两个月内,两次遭受一氧化碳中毒,对两位老人的身体影响是相当严重的,同时两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的增长,使有机磷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也大幅度上升,从而使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越来越多,其中以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者为多见,经口中毒的药物主要为敌敌畏、敌百虫及乐果等,其中毒者有共同点,但由于中毒的品种、侵入途径、严重程度、抢救时问及有否并发症等不同以致所采用的抢救方法也不完全相同,现将自己多年来参加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的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