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完全纵膈子宫伴阴道纵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科微创中心行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阴道纵隔切除术的40例完全纵隔子宫伴阴道纵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术后妊娠结局。结果:40例患者成功随访1~6年,术后累计妊娠46次,自然流产率由术前的87.3%下降到30.4%,足月活产率由0.0%上升到58.7%,无胎盘植入、胎盘粘连等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纵隔子宫合并阴道纵隔患者的妊娠结局,不增加孕期并发症,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对Va纵隔子宫作纵隔切除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作者作了此回顾性前瞻性研究(译者注:按美国生育学会1988年分类,Va纵隔子宫是纵隔将子宫体和子宫颈都分隔成不相通的两个腔)。1985~1998年连续21例Va型子宫纵隔在宫腔镜下作了子宫成形术。年龄19~35岁(平均28.5岁),以前均作过子宫输卵管造影(HSG),其中11例术前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的至少一次早期或中期妊娠流产,其余10例因为此先天异常期望妊娠而手术。选择月经周期增生期施术,术时先用8#Foley氏导管或金属探针插进一侧宫颈,用前列腺切除器或硬型宫腔镜通过对侧宫颈进入另一侧子宫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子宫中隔电切除术对完全中隔子宫、双宫颈、阴道纵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9月至2013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完全中隔子宫、双宫颈、阴道纵隔住院患者64例,均行宫腔镜下子宫中隔电切除术及阴道纵隔切除术,分为反复流产组(26例)和不孕组(38例),电话或门诊随访妊娠结局。结果 反复流产组25例妊娠,累计妊娠31次,自然流产率由术前83.1%(54/65)下降为41.9%(13/31),足月产率、早产率和活产率分别为35.5%(11/31)、19.3 %(6/31)和54.8%(17/3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组18例妊娠,妊娠率47.4%(18/38),其中12例足月分娩。研究对象中早产及足月产共32例,早产率28.1%(9/32),足月产率71.9%(23/32)。研究对象胎盘粘连、植入发生率21.9%(7/32),产后出血发生率25.0%(8/32)。结论 宫腔镜下子宫中隔电切除术可提高完全中隔子宫、双宫颈、阴道纵隔患者的妊娠率及生殖预后。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子宫畸形合并宫颈功能不全发病率可高达30%。纵隔子宫作为一种先天性子宫畸形,育龄妇女患病率约为0.2%~2.3%;具有较高的不孕、流产和早产风险。报告1例完全性纵隔子宫并双宫颈双阴道患者,妊娠前宫腔镜下行子宫纵隔切除术,孕14周经阴道行双侧宫颈预防性环扎术,孕23+6周宫口开大,保守治疗,孕30+1周早产临产拆线,最终自然分娩并抱婴回家的临床处置经过,并回顾总结近年国内外纵隔子宫合并妊娠的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5.
纵隔子宫是最常见也是妊娠结局最差的子宫畸形类型。由于纵隔血供差,子宫腔变形伴发宫颈机能不全造成胚胎着床和发育障碍,导致不孕,反复流产和早产等妊娠异常现象。纵隔子宫多因症状隐匿致漏诊和误诊。由于超声,腔道造影,内窥镜和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纵隔子宫检出率提高。合并不孕或反复流产等纵隔子宫患者通过宫腔镜矫形手术可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纵隔子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隔子宫是最常见也是妊娠结局最差的子宫畸形类型,由于纵隔血供差,子宫腔变形伴发宫颈机能不全造成胚胎着床和发育障碍,导致不孕,反复流产和早产等妊娠异常现象。纵隔子宫多因症状隐匿致漏诊和误诊。由于超声。腔道造影,内窥镜和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纵隔子宫检出率提高,合并不孕或反复流产等纵隔子宫患者通过宫腔镜矫形手术可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子宫纵隔是女性生殖道畸形中最常见类型,引起不孕、反复流产、早产及胎膜早破,影响其妊娠结局,需手术矫治。经宫颈子宫纵隔切除术是治疗子宫纵隔的金标准方法,是宫腔镜手术成功的代表作。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手术微创、安全、有效,能够明显改善其妊娠结局。手术并发症包括子宫穿孔、体液超负荷、出血、纵隔残留、宫腔粘连及远期妊娠子宫破裂等。本文主要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虽然近、远期手术并发症罕见,但临床上不容忽视,提高手术安全性,才能体现宫腔镜手术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8.
正阴道斜隔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女性生殖道发育异常,其特点是双子宫(偶有完全纵隔子宫)、双子宫颈及双阴道,一侧阴道完全或不完全闭锁(即阴道斜隔),常伴斜隔侧泌尿系统畸形,以肾缺如多见~([1])。斜隔起源于两侧子宫颈之间,斜行附着于一侧阴道壁,遮蔽该侧子宫颈,隔后方与斜隔侧子宫颈之间形成"隔后腔"。1971年Herlyn等~([2])报道了1例双阴道一侧阴道闭锁合并肾缺如的患者,并称之为Herlyn-Werner综合征。1976年,Wunderlich~([3])报道了1例双角子宫、右侧阴道闭锁合并子宫腔积血及右肾缺如的患者。自此,国际上  相似文献   

9.
输卵管妊娠与其他部位异位妊娠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在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可发生于输卵管、卵巢、腹腔、阔韧带、子宫颈以及残角子宫等,但最常见部位为输卵管,占90%以上。异位妊娠与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周围粘连、盆腔结核、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先天性畸形及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宫内节育器、胚胎本身缺陷、受精卵游走及辅助生育技术等有关。输卵管妊娠临床表现主要为停经、腹痛及不规则阴道流血等,腹腔内出血多者可有休克表现。妇科检查见子宫正常大或略增大,子宫一侧可及大小不等、活动度较差的块状物,质较实,呈不规则型,也可有宫颈举痛。动态检测血HCG变化有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子宫畸形及纵隔子宫手术治疗对生育能力、妊娠并发症及妊娠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61例子宫畸形分类进行对比分析,并对58例纵隔子宫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研究。结果:单角子宫组的不孕症发生率、早产率、胎位异常率、胎儿宫内发育受限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均高于其它子宫畸形组(P0.05),纵隔子宫早期胎儿丢失率最高(P0.05)。纵隔子宫术后胎儿丢失率较术前下降(P0.05),而足月产率、出生体质量增高(P0.05)。结论:单角子宫对妊娠及其结局影响较大,纵隔子宫易导致早期胎儿丢失,宫腔镜子宫纵隔电切术有助于改善妊娠与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1.
为了重温诊治双子宫,一侧阴道盲端伴同侧肾缺如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1962~1992年间米兰大学所有82例副中肾管畸形合并泌尿道畸形病例,发现36例双子宫或双角子宫,一侧阴道盲端伴同侧肾缺如。按照入院时间和采取的措施,可分为两个阶段组,1962~1980年组lO例,其中4例根据不同病变2例作全子宫及双附件或双侧输卵管切除,2例作一侧子宫及同侧阴道隔切除术。1981~1992年组26例,开展腹腔镜检查后除2例作一侧子宫切除+同  相似文献   

12.
处女膜闭锁,主要由泌尿生殖窦发育异常引起,表现为周期性疼痛、闭经等。当出现阴道积血时,体检发现处女膜封闭并呈一浅蓝色凸起即可诊断,于靠近处女膜环处切开,充分引流或吸净积血后,将阴道粘膜缝合到处女膜坏处以防复发。阴道畸形:阴道横限可能由泌尿生殖窦或苗勒氏管融合或管道化异常引起,最多见于阴道上段(46%).可引起经血倒流,性交困难,子宫或输卵管积脓、子宫内膜炎等。超声及核磁共振有助于诊断。对小的横隔可行切除术,或成形术。苗勒氏管发育不全:可引起阴道发育不全及苗勒氏管不融合,发生率1/500O0,阴道呈一小凹陷,阴道上段缺失,而染色体、激素水平、第二性征正常,常合并尿道或肾脏畸形(互5%~40%)或骨骼发有异常(12~50%),可使用Frank法(使用扩张器)或手术治疗:最常用MeIndroc阴道成形术(臀部皮瓣移植)。宫颈缺如:党合并阴道上段缺如,引起闭经,疼痛以至子宫内膜异位,子宫扩张等。超声、MRI有助诊断。治疗是形成上皮化的宫颈和阴道通道.术后口服避孕药直至生育,也有输卵管内合子移植成功受孕的报道。子宫畸形:残角子宫可行腹腔镜切除;子宫融合畸形患者可发生一侧阴道积血合并同侧肾脏发育不全,手术切开梗阻侧阴道引流后切除阴道纵隔,对阴道粘膜进  相似文献   

13.
分别位于双子宫腔的双胎妊娠非常罕见。本文报告1例26岁妇女,孕3,产2;因双胎妊娠足月临产入院。前二次妊娠在别处均于孕30周终止。本次双胎之第一胎儿以头位自然分娩,重2,400g,女性。Apgar评分生后1和5分钟各为8和10分。胎盘于35分钟后娩出,出血量估计为180ml。阴道检查发现阴道上部有一长约3 cm纵隔,先露头可触及,宫颈口开大3 cm。根据阴道纵隔和2个子宫颈,拟诊为双子宫同时妊娠。超声波检查证实有2个子宫腔,存在第二胎儿的右侧子宫有自发宫缩。  相似文献   

14.
纵隔子宫是先天性子宫畸形中最常见的类型,可能导致流产、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等不良妊娠结局。目前有关纵隔子宫的病因尚未明确,研究者试图通过基因水平、胚胎发育过程和子宫纵隔解剖结构的研究探究纵隔子宫的成因及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机制,但均不能完整揭示其形成原因,还需进一步探究。纵隔子宫可以通过超声诊断,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三维超声技术使得纵隔子宫的诊断更为精准,但宫腔镜诊断仍是纵隔子宫诊断的金标准。由于目前子宫畸形的分类系统不同,对纵隔子宫的定义也有差异,因此往往导致不同的治疗结局,尽管有大量回顾性研究及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数据支持采用经宫颈子宫纵隔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septum,TCRS)治疗纵隔子宫,但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仍需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作为临床决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特殊部位异位妊娠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1 残角子宫妊娠 (rudimentaryhornpregnancy)  是指受精卵着床和发育于残角子宫的一种异位妊娠。其主要症状包括停经、下腹部胀痛和不规则阴道出血 ,妇科检查时在正常或稍大的子宫旁可扪及略小于停经月份妊娠子宫的质地较软的包块。残角子宫妊娠大多在妊娠早期即发生妊娠中断 ,而有类似流产的不规则阴道流血症状。有的病例在妊娠中期会发生子宫破裂 ,出现严重的腹腔内出血。个别未发生破裂者可进展到妊娠晚期 ,此时可表现有胎位不正及胎儿先露部高浮等异常情况 ,并于妊娠足月时可出现宫缩 ,但宫颈管不见消失 ,子…  相似文献   

16.
子宫峡部妊娠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峡部妊娠是罕见且危险的异位妊娠 ,多以切除子宫为结局。我院近年采用综合疗法 ,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0年至 2 0 0 1年收治子宫峡部妊娠 10例 ,2 6~ 4 3岁 ,4例有剖宫产史 ,8例有人工流产史 ,6例有多次流产刮宫史 ,1例 7年前因不孕行IVF ET术。1.2 症状及体征  10例阴道均有不规则流血 ,持续数天至数十天。妇科检查示宫颈阴道段稍变短 1例 ,子宫颈外口正常或略松 2例 ,5例穹窿饱满 ,子宫峡部改变 ,可感到峡部膨隆变粗或向一侧凸出 ,子宫小于妊娠月份 ,2例子宫呈典型的葫芦状改变…  相似文献   

17.
子宫生殖道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为4.0%,而纵隔子宫是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子宫畸形33.6%[1,2].纵隔子宫可引起流产、早产、胎位异常及不孕不育症等.纵隔子宫是目前唯一可经宫腔镜手术矫正的子宫畸形[2].因此,正确诊断纵隔子宫并与其它先天子宫畸形准确区分对患者的妊娠结局非常重要.为比较子宫输卵管造影(HSG)、超声检查及MRI术前诊断纵隔子宫的价值进行了本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诊断纵隔子宫的金标准仍然是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文章阐述宫腔镜子宫纵隔切开术的手术技巧,回顾分析190例纵隔子宫患者术后的妊娠结局。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开术可减少流产率,提高活产率。宫腔镜下子宫纵隔矫形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纵隔子宫合并不良孕产史患者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腔镜监护宫腔镜下子宫纵隔电切术治疗93例子宫完全纵隔患者的生殖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3例子宫完全纵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电话追踪及门诊随访妊娠情况,统计分析妊娠情况及影响术后妊娠的相关因素。结果:对93例患者的术后生育情况进行跟踪记录,随访12~24个月,随访中位数20个月。(1)术后76例(81.72%)获得妊娠,累计妊娠次数83次,其中流产累计24人次,活产累计59例;59例活产中,47例(79.66%)剖宫产,12例(20.34%)顺产。与手术前比,手术后妊娠人次和活产人次增加,人均妊娠次数和流产人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宫腔镜二次探查后1个月妊娠13例(17.11%),2个月妊娠14例(18.42%),半年内共计妊娠46例(60.53%),术后1年共计妊娠61例(80.26%)。(3)妊娠患者的年龄、阴道纵隔、宫腔粘连与未妊娠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盆腔粘连、有流产史和输卵管通畅的患者妊娠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盆腔粘连(OR 8.802,95%CI 6.035~10.635)、流产史(OR 5.053,95%CI 3.256~12.369)为术后妊娠的危险因素,输卵管畅通(OR 0.051,95%CI 0.016~0.436)为术后妊娠的保护因素。结论:腹腔镜监护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可以显著降低子宫完全纵隔患者的自然流产率,提高妊娠率和活产率,改善妊娠结局。盆腔粘连、流产史、输卵管是否畅通是影响子宫纵隔切除术后患者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纵隔子宫两侧同时妊娠一侧葡萄胎一例梁淑琴患者22岁,停经70天,于1995年6月29日来我院就诊。末次月经1995年4月18日,停经50+天时出现轻度恶心,无呕吐,以后逐渐加重。查尿hCG阳性,妇科检查:外阴未产型,阴道畅,分泌物不多,宫颈光滑,子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