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60膝),其中30例在术中置换髌骨关节,30例不置换髌骨关节,术后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膝关节KSS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定期复查X线观察假体稳定性。结果:术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而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髌股关节置换组KSS、HSS评分、PS评分均高于非髌股关节置换组,而VAS评分低于非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两组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胫骨角、髌韧带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同时行髌股关节置换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功能,同时缓解术后膝前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髌股关节置换术(PFA)治疗膝关节髌股骨关节炎的中短期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43例膝关节髌股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髌骨关节置换手术,评价治疗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 43例患者术后Lysholm、HSS评分随着随访期的延长而逐渐上升(P0.05),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髌股骨关节炎中短期疗效确切,膝关节功能改善良好,但需要准确掌握置换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先行股骨截骨与先行胫骨截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8例(88膝),均行TKA治疗。依据不同截骨顺序分组,对照组(44例)先给予胫骨截骨,观察组(44例)先给予股骨截骨,统计分析两组术中情况、HSS评分情况、术后膝关节活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手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行股骨截骨与先行胫骨截骨应用于TKA中均有明显疗效,先行股骨截骨能使术中胫骨充分暴露,更利于术中操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引流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Oxford 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退变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4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退变患者,分为2组,A组(10例)给予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及常规治疗,B组(14例)给予患者单髁置换术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年和3年行X线片检查及HSS评分,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术前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术后1年和3年疗效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年和3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单髁置换术具有创伤较小、恢复快、可以保存骨量、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功能恢复较好、能够保留本体感觉、髌股关节匹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股骨后髁偏距变化对早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21例骨关节炎接受单侧后稳定型膝关节置换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股骨后髁偏距,根据股骨后髁偏距变化情况分为A组(股骨后髁偏距不变或增加)与B组(股骨后髁偏距减小)。对两组患者进行至少12个月的随访,比较其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系统(HSS)及膝关节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2组患者在前髁偏距变化、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后倾角、胫骨角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A组患者在WOMAC评分、HSS评分和负重主动屈曲范围方面改善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股骨后髁偏距能够改善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的骨关节炎症状,并提升患者负重位主动屈曲范围,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顺序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1年3月丰城市中医院收治的82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截骨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1,先行股骨截骨)和对照组(n=41,先行胫骨截骨)。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优先截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临床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和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自发性膝关节骨坏死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膝关节骨坏死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单髁置换术组(49例)和胫骨高位截骨组(49例),分别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和胫骨高位截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并对治疗前后两组步态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单髁置换组治疗有效率(93.88%)高于胫骨高位截骨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2,P=0.020)。单髁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胫骨高位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83、5.293、49.290、25.067,P=0.000)。治疗前两组患者Tegner评分与Lysholm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髁置换组和胫骨高位截骨组Tegner评分与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月和术后3月单髁置换组VAS评分明显低于胫骨高位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61、15.537,P=0.000)。治疗前两组患者步速、步长、步频、双支撑相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单髁置换组步速、步长和步频明显增加,双支撑相比例明显减少,且单髁置换组增加/减少程度较胫骨高位截骨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胫骨高位截骨术相比,微创单髁置换术具有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膝关节评分较高等特点,且患者疼痛程度更低,值得骨科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初步基础实验研究,探讨股骨后髁偏心距与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的关系。方法对6具尸体膝关节(6膝)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股骨前参照测量导板系统,保持前髁截骨平面不变,调整导板钻头导向刻度决定股骨后髁截骨平面,依股骨后髁截骨量变化数值再调整胫骨侧截骨平面,保持膝关节屈曲间隙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恒定,依此安装相应型号股骨侧试模假体,最大屈曲膝关节纯侧位1∶1摄X线片,测量并记录股骨后髁偏心距、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同一标本不同股骨髁偏心距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并无相关性(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后稳定型假体股骨后髁偏心距大小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2):66-69+73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6)。两组均进行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膝关节腔局部注射治疗,观察组给予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ROM评分、HSS评分及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RO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08,P=0.000;t=2.205,P=0.032);而且,观察组RO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5,P=0.032)。两组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G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治疗RA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根除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针对严重髌股关节炎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11月间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26例(149例膝关节)。术前查X线(负重侧位、45。Rosenberg相、Merchant轴位相),对髌股关节炎分级并测量髌骨厚度和髌股间隙,从而预测出髌骨假体厚度,使重建后的髌股间隙不大于原间隙。均采用统一膝关节假体(smith&nephew),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中行髌骨截骨后假体置换,并在置换前后测量髌骨的运动轨迹。术后随访。膝关节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Feller评分),结果应用SPSSl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股骨和胫骨假体试模安装完成后,行髌骨截骨安装假体,140例均髌骨轨迹良好,可以达到“nothumbtest”,9例采用了外侧支持带松解等操作,后髌骨轨迹良好。术后126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110.5°(90°~125°),出现19髌前疼痛口服非甾体类药物逐渐缓解,无1例出现髌骨脱位、半脱位、髌骨坏死、髌骨坏死、髌骨骨折及皮肤坏死等。结论:对于严重的髌股关节炎行髌骨置换后可以更好的重建髌股关节,改善关节屈伸功能,减少髌骨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电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推拿手法配合电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8例,运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38例,显效23例(60.5%),进步9例(占23.5%),有效3例(占8.0%),无效3例(占8.0%),总有效率达92.1%。结论:推拿配合电针治疗可理筋舒骨,恢复关节功能,减轻疼痛肿胀。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消瘀定痛散治疗中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中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消瘀定痛散外敷治疗。对照组给予扶他林乳胶剂外涂治疗.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分别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WOMAC功能评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VAS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8±2.2)和(2.1±1.2),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7±2.4)和(4.8±1.5)。WOMAC功能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3.8±10.2)和(22.3±11.6),对照组分别为(62.7±11.6)和(40.8±12.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消瘀定痛散可以缓解中重度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01~2017-03到榆林市府谷县中医医院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62例,以抽签的方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H组(n=31)和K组(n=31),K组采取常规措施治疗(西药口服),H组患者采取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WOMAC评分(疼痛、晨僵、日常活动的难度、总积分)、SF-36评分(精神健康以及身体健康)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H组患者WOMAC评分、SF-36评分与K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H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远高于K组(74.19%),差异显著(P<0.05)。结论: 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近期效果显著,不仅改善了患者疼痛、晨僵以及日常活动难度等情况,还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精神健康情况以及身体健康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关节镜诊治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马广文  周盛智  吕欧  张杰 《安徽医学》2010,31(8):924-926
目的确定关节镜探查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探讨关节清理及软骨表面化技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关节镜探查43例(51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清理及软骨表面化技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4年。结果本组经关节镜检查均证实有骨关节炎存在,对比术前X线片诊断符合率64.7%。术后随访1年优良率92.1%,2年以上优良率66.6%。结论关节镜探查对膝关节骨关节炎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镜下清理术及软骨表面化技术处理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的功能,延迟骨关节炎的病程,手术微创、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5.
赵勇 《中外医疗》2015,(6):70-71
目的:探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研究收治的9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为(2.93±0.54)低于对照组的(4.56±0.85),并且研究组的AKS两维度评分(38.96±10.48)、(35.53±9.74)也均高于对照组的(31.63±9.18)、(28.16±8.57),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显著减轻KOA患者膝关节疼痛,恢复其膝关节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刀松解法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先用针刀松解病变的软组织,再用拔罐疏通治疗,并于治疗后统计分析疗效。结果治愈62例,显效51例,好转1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针刀松解法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髌骨成形术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2月于浙江省海宁市人民医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9例,其中,行髌骨成形术48例(髌骨成形术组),行传统膝关节置换术61例(传统膝关节置换术组),记录其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个月的VAS评分和KSS评分。结果髌骨成形术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7.12±1.91)、(5.65±1.30)、(4.11±1.69)分,KSS评分分别为(48.12±11.88)分、(53.34±7.34)分、(65.12+5.37)分;传统膝关节置换术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7.59±2.41)、(4.55±1.69)、(2.35±1.28)分,KSS评分分别为(30.25±10.95)、(66.55±10.37)、(78.01±13.12)分;传统膝关节置换术组术后1周及术后2个月的VAS评分均较髌骨成形术组低,KSS评分均较髌骨成形术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治疗中晚期骨性关节炎,传统膝关节置换术较髌骨成形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刘海龙  张建军  刘跃  洪陈亮 《浙江医学》2017,39(13):1105-1107
目的评价关节镜清理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9例,采用关节镜清理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治疗,术前、末次随访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8(27.7±6.5)个月。术前膝关节HSS评分(48.66±6.29)分,末次随访(85.40±10.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20膝,良8膝,中2膝,差2膝,优良率为87.50%。结论关节镜清理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中期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晚期膝关节炎(OK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0月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骨科采用TKA治疗的晚期OKA患者22例,术后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无术后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无翻修、假体位置不良、假体松动、进行性病变等并发症发生。②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6个月随访得到明显的缓解,术后6个月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评分)、VAS评分、WOMAC评分、HS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晚期OKA患者采用TKA疗效确切,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万素英  何霞  张贵清 《中外医疗》2012,31(24):10-11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将7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针刺、理疗、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疼痛均有缓解效果。但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配合护理措施的落实,疗效更好,更能明显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