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治疗AO分型A型、B型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患肢肩、肘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本组病例47例,男性36例,女性11例;年龄为17~66岁,平均38.3岁。致伤原因为:车祸33例,摔伤6例,运动损伤5例,生活损伤3例。右侧为29例,左侧为18例。骨折分型(AO分型)为A型或B型,其中A型为30例,B型为17例。上段骨折9例,中段骨折30例,下段骨折8例。对于移位较大者,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不强求解剖复位,达到功能复位即可。复位固定后早期规范化的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本组47例患者,解剖复位15例,功能复位22例。临床愈合时间最短为3周,最长为11周,平均时间为8.3周。患者均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47例患者无再骨折,无骨折端残留疼痛。患者邻近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为优者为34例,3例为良,平均分为86.7分;肘关节Mayo评分均为优,平均分为91.1分。结论肱骨干骨折是非负重骨,能够耐受较大的旋转、成角、短缩移位,手法复位外固定创伤少,患者早期即可以进行康复训练,患肢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肱骨内上髁骨折多见于 7~ 15岁的儿童。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法整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我们自1988~ 2 0 0 0年 ,应用经皮撬拨复位穿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内上髁翻转骨折 4 6例 ,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 6例 ,男 2 9例 ,女 17例。年龄 8~ 2 0岁 ,平均 10 .7岁。均为闭合损伤 ,按内上髁移位程度分 Ⅱ 度损伤 32例 ,Ⅲ 度9例 ,Ⅳ 度 5例 ,其中Ⅲ、Ⅳ 度损伤为手法使骨折块从关节间隙脱出 ,肘关节脱位复位后 ,骨折块仍翻转移位者。 5例合并桡骨远端骨折 ,2例伴有尺神经不完全损伤。伤后至来诊时间为 2…  相似文献   

3.
肱骨外髁骨折临床常见于儿童,可分为四度。Ⅰ°骨折块无移位或仅有轻度移位;Ⅱ°骨折块有轻度侧方移位及小于45°翻转;Ⅲ°骨折块有明显移位及翻转,但骨折块仍在肱桡关节内;Ⅳ°骨折块有明显移位及翻转,且骨折块完全脱出肱桡关节。(见图一)Ⅰ°、Ⅱ°骨折的手法复位并不困难,但Ⅲ°、Ⅳ°骨折的手法复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苏源冰运用手法整复配合中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苏源冰副主任医师运用手法整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45例,并配合中药治疗,积极功能锻炼,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和后期临床疗效。结果:根据踝关节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Burwell-Charnley):32例Ⅱ度骨折患者,有21例达解剖复位,另外复位可11例;5例Ⅲ度骨折患者中,达解剖复位者1例,复位可3例,另外有1例复位差;8例Ⅳ度骨折患者中,达解剖复位者3例,复位可3例,复位差2例。按美国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推荐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患足功能,具体标准为:优为不低于90分,良为75~89分,可为50~74分,差为低于50分。本组优33足,良7足,可3足,差2足,优良率为88.9%。结论:手法整复配合中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简单易学,运用得当疗效满意,仍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肱骨内上髁Ⅲ度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因骨折块有旋转移位且被嵌入肘关节内,往往不易释出,给骨折整复造成困难,治疗不当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笔者近3年来,遇到5例直型骨折,均予“先伸肘牵拉摇摆,后屈肘拿捏推顶”之手法整复,颇感得心应手,一次性复位成功。现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5例均为门诊治疗的病人,都是男性青少年,年龄最大者18岁,最小者11岁,全为闭合性骨。伤后6小时内来诊者2例,另3例曾在当地复位未获成功也于伤后1-2天来我院就诊。本组病人均经X光摄片确诊。5例骨折均经笔者一次性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本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20岁,平均14岁;左侧2例,右侧7例;Ⅲ度骨折4例,Ⅳ度骨折5例。其中1例因伤后在当地医院正复失败,来诊时已5天,且有张力性水泡,消肿后再次正复效果不佳,而行手术治疗;其余8例均采用旋转复位法。得到随访的5例,其肘关节活动恢复良好,无继发性尺神经症状和骨化性肌炎。手法介绍(以右侧为例) 手法在臂丛麻醉下进行,患者仰卧,肘关节处于半屈位或屈曲90°位,助手扶持上臂。术者立于患侧,左手扶患肘部,右手握患肢前臂先猛力旋前;然后由桡侧向尺侧,由背侧向掌侧做旋转动作。与此同时,以左手拇指或手掌用力向尺侧推桡骨小头。Ⅲ度骨折用上述手法正复,骨折块一般可由关节间隙中弹出而复位。Ⅳ度骨折则需在上述手法的基础上正复肘关节脱位。骨折块弹出后如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结合闭合克氏针固定治疗JakobⅢ型翻转小儿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JakobⅢ型儿童肱骨外髁翻转骨折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法复位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8周和10周肘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个月优良率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23±2.17)岁;骨折愈合时间(4.875±0.321)周。术后8周肘关节功能评分(88.938±1.261)分,术后10周肘关节功能评分(93.875±0.594)分,术后6个月优良率93.75%.其中1例复位不佳采取切开复位固定。结论:张氏骨伤正骨技术结合克氏针微创技术治疗翻转型肱骨外髁骨折,既避免保守治疗易形成压疮和后期移位等缺陷,也避免了切开复位,具有愈合快、功能恢复可、风险小等优点,是治疗翻转小儿肱骨外髁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肱骨外髁骨折临床常见于儿童,可分为五型。Ⅰ型:骨折扶无移位或仅有轻度分离。Ⅱ型:骨折块有轻度侧方移位及小于45°翻转。Ⅲ型:骨折块有明显移位及翻转,但仍在肱桡关节内。Ⅳ型:骨折块有明显移位及翻转,且完全脱出肱桡关节。Ⅴ型:肱骨外髁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且可发生翻转移位。(见图一)。Ⅰ、Ⅱ型骨折手法闭合复位并不困难,但Ⅱ、Ⅳ、Ⅴ型骨折手法闭合复位难度较大,效果尚欠满意。西医  相似文献   

9.
我们统计近三年来(79~82年)20例骨折病人都是用“震抖法”闭合复位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的,有完整资料的Ⅲ~Ⅳ度内上髁骨折病例,都收到满意疗效,现将治疗经过加以复习和讨论。临床资料病例分析:男性18例,女性2例。年令在7~16岁之间。从高处摔下者10例,和同学打闹摔跤者2例,运动场赛跑跌倒者4例,在劳动中不慎摔伤1例,开放性损伤1例和损伤5~7天后者2例。骨折分类分四度:Ⅰ度是肱骨内上髁骨折块翻转由0°~90°,有轻度移位者;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杨氏旋后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前臂旋后位外固定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2月至2022年12月,采用杨氏旋后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前臂旋后位外固定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尺桡骨中段双骨折患者172例,男104例、女68例;年龄1~16岁,中位数7.5岁。骨折端均有移位,前后移位39例,移位>1/2者31例;侧方移位38例,移位>1/2者34例;前后或侧方成角49例,成角7°~78°,中位数38°;旋转移位合并前后、侧方移位46例,移位均>1/2。受伤至就诊时间0.5 h至3 d,中位数4 h。采用杨氏旋后牵引法手法复位骨折后,掌背侧和桡尺侧各用2块小夹板固定,最后用直角托板固定患肢于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后90°位。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前臂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72例患者,失访2例,17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4年,中位数6.5个月。170例随访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6~56 d,中位数46 d;复位固定后,28例骨折达到解剖复位,27例骨折前后移位残留>1/2,30例侧方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固定治疗儿童新鲜孟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固定治疗儿童新鲜孟氏骨折患者63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3~13岁,中位数7岁。左侧22例,右侧41例。按Bado分型,Ⅰ型(伸直型)31例、Ⅱ型(屈曲型)18例、Ⅲ型(内收型)13例、Ⅳ型(特殊型)1例。合并神经损伤1例。病程0.5~11 h,中位数4 h。治疗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1例BadoⅠ型、17例BadoⅡ型、13例BadoⅢ型骨折均1次整复成功,其余1例BadoⅡ型和1例BadoⅣ型骨折2次整复成功。骨折均获得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9个月。骨折均愈合。2例出现骨折再移位,经再次复位,调整小夹板、钢丝托外固定后,未再出现移位;其余患者均未出现骨折再移位、畸形愈合等并发症。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47例、良15例、可1例。结论: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钢丝托板固定治疗儿童新鲜孟氏骨折,骨折愈合率高,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Lauge-Hansen分型对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女31例,男19例;年龄20~73岁,平均52.9岁。手法复位前根据X线片应用Lauge-Hansen分型,其中旋后外旋型28例(Ⅱ度7例,Ⅲ度7例,Ⅳ度14例),旋前外旋型14例(Ⅰ度2例,Ⅱ度2例,Ⅲ度4例,Ⅳ度6例),旋前外展型5例(Ⅱ度1例,Ⅲ度4例),旋后内收型3型(Ⅰ度1例,Ⅱ度2例)。均采用手法复位结合U形石膏固定治疗。术后结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Leeds提出的复位标准判定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VAS评估踝关节疼痛情况。结果:手法复位后优良率高达92%,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所有患者3个月复查提示骨折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未发现并发症。AOFAS评分:优31例(62%),良16例(32%),可2例(4%),差1例(2%),优良率达94%(47/50)。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静息时VAS评分为0~2分,平均0.88分;行走时为0~4分,平均2.06分。结论:基于X线片的Lauge-hansen分型可初步判断损伤机制和特定解剖结构的损伤顺序,对踝关节骨折选择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郑氏手法复位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治疗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郑氏手法复位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方法治疗新鲜闭合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者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龄2~15岁,中位数8岁.左侧36侧,右侧29例.伸直型57例,屈曲型8例.所有患者均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尺偏移位者36例,旋转移位者44例.随访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手法整复后,39例解剖复位,18例近似解剖复位,8例略有桡侧移位或前后移位.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中位数12个月.骨折均于5周内达到临床愈合标准.2例发生骨化性肌炎,4例发生轻度肘内翻畸形.64例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1例功能略差.结论:郑氏手法复位、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将预防肘内翻畸形的理念贯穿于骨折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是治疗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0例,男21例,女59例;年龄20~80岁,中位数55岁;左侧38例,右侧4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Melon分型,Ⅱ型21例、Ⅲ型23例、Ⅳ型19例、Ⅴ型17例。均由同一组医生行前臂远端掌桡侧入路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第2天,拍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行CT三维重建检查,对骨折复位情况及内固定位置进行评价,并对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80例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情况评价,X线片上骨折解剖复位67例、未达解剖复位13例,CT三维重建片上骨折解剖复位50例、未达解剖复位30例;2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1,P=0.002);对MelonⅡ型患者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X线片上骨折解剖复位18例、未达解剖复位3例,CT三维重建片上骨折解剖复位12例、未达解剖复位9例,2种方法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40);但分别对MelonⅢ型、Ⅳ型、Ⅴ型患者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2种方法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75,P=0.300;P=0.269;P=0.259)。术后内固定位置评价,X线片上内固定位置良好65例、内固定位置不佳15例,CT三维重建片上内固定位置良好52例、内固定位置不佳28例;2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3,P=0.020);但分别对各骨折分型(MelonⅡ型、Ⅲ型、Ⅳ型、Ⅴ型)患者的术后内固定位置进行评价,2种方法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79,P=0.079;χ~2=0.511,P=0.475;P=0.295;P=0.708)。骨折未达解剖复位者,多为粉碎的小骨块,无法有效固定;内固定位置不佳者,主要为螺钉外露、穿透关节面或进入关节腔。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术后评价,较X线检查更有利于发现骨折复位不良和内固定位置不佳。  相似文献   

15.
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髁骨折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5年~ 1998年 ,作者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髁骨折 18例 ,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18例中 ,男 12例 ,女 6例。年龄 3~ 14岁。骨折块均有明显的侧方移位 ,其中 13例尚伴有 6 0~ 36 0°旋转移位。伤后至手术时间 ,当日者 8例 ,1周内者 5例 ,~ 3周者3例 ,~ 4周 2例。均无其它合并伤。2 手术方法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 ,取肘后外侧长 4~ 6cm的纵行切口 ,切开关节囊 ,显露骨折部 ,清除关节腔内的积血 ,检查骨折块移位情况 ,将其解剖复位 ,用 1枚长度及粗细适宜的可吸收螺丝钉通过肱骨外髁…  相似文献   

16.
翁东  徐国建  谢明华 《中医正骨》2014,(4):305-306,69
目的:评价缝合锚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缝合锚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断裂患者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22-49岁,中位数29岁。左侧8例,右侧15例。均合并踝关节骨折,根据踝关节骨折的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Ⅱ度2例、Ⅲ度4例,旋前外旋型Ⅲ度1例、Ⅳ度6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0例。合并腓骨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中位数3 d。随访观察切口愈合、骨折复位及愈合、并发症发生、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30-95 min,中位数46 min。住院时间4-10 d,中位数6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9个月,中位数11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踝穴解剖关系良好。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中位数13周。均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按照改良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3例、良7例、可3例。结论:缝合锚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断裂,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可以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部分切断下胫腓后韧带浅层辅助复位治疗旋后外旋(supination-external rotation,SER)型踝关节骨折中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采用部分切断下胫腓后韧带浅层辅助复位治疗SER型踝关节骨折中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3~67岁,中位数42岁。踝关节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划分,SER型Ⅲ度3例、Ⅳ度17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均累及胫骨腓切迹;合并内侧韧带断裂3例、内踝骨折14例,均合并外踝骨折;均未累及内踝后丘,均不合并严重多发伤、内科疾病及精神疾病。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中位数16.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14~16 d拆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中位数12周。2例关节面移位约1 mm,其余均解剖复位。1例出现■长屈肌挛缩,经康复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外踝螺钉激惹症状,术后13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久行后踝关节周围肿胀并伴有轻度不适感,未行特殊处理。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92.8±5.12)分,优17例、良3例。结论:采用部分切断下胫腓后韧带浅层辅助复位治疗SER型踝关节骨折中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能够充分显露Die-punch骨块,骨折复位、愈合好,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后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1~68岁,中位数45.5岁;均有踝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骨折分型为KlammerⅡ型18例、KlammerⅢ型22例,KlammerⅡ型者Die-punch骨块直径均≥2 mm;均合并外踝骨折。观察骨折复位和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9个月,中位数16.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3~25周,中位数18.5周。术后6个月CT检查示关节面解剖复位31例、功能复位4例、移位>2 mm 5例。关节面复位较差的5例中,2例出现足趾屈趾畸形,采用肌腱延长术治疗后好转;其余3例未做特殊处理。均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参照Tornetta等提出的Pilon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23例、良12例、差5例。结论:对于Die-punch骨块直径≥2 mm的KlammerⅡ型和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复位、愈合较好,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提要报告了36例Ⅲ、Ⅳ、Ⅴ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采用旋转屈伸复位法治疗,成功31例,失败5例。远期随访结果优8例,良15例,优良率达82%。观察认为,根据本病的损伤机制、病理变化分为五型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早期无损伤闭合复位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严格要求解剖或近解剖复位,避免损伤骨骺,给予牢固而充足时间的固定等是减少畸形,恢复肘关节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尺桡骨双骨折是常见的前臂损伤之一 ,骨折后常出现重叠、成角、旋转及侧方移位 ,故整复较难。西医多主张手术切开整复并内固定 ,中医则以闭合手法整复 ,外用小夹板固定。治疗尺桡骨双骨折主要是恢复前臂旋转功能 ,其复位要求较高 ,要求解剖或近解剖对位 ,若对位不良 ,有成角和旋转畸形 ,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自 1996年至 2 0 0 1年 ,我们采用回旋捺正手法配合三期辨证分治治疗尺桡骨双骨折 4 9例 ,经临床观察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4 9例患者中 ,男 32例 ,女 17例 ;年龄最小者 12岁 ,最大者 6 2岁 ,平均 39岁 ;发病部位左侧 19例 ,右侧 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