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内经》中“开、阖、枢”与“关、阖、枢”的分歧,自隋唐以来,历千余年而未臻统一,使学者无所适从.从表面看来,两者只是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其意义却大相径庭,实有加以辨正的必要.一《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灵枢·根结》及今本《甲乙经·经脉根结》,都有同样的记载,这便是“开、阖、枢”的由来.《太素·阴阳合》说:“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同书《经脉根结》及《素问》新  相似文献   

2.
"枢"之本义,是指运转门户之枢轴,又称"枢机",为气血阴阳升降出入之关键所在。"少阴为枢"出自《素问.阴阳离合论》,原文曰:"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有学  相似文献   

3.
六经“开阖枢”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日:“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其道理在于,从阴阳二气分布的多少状况和六经生理功能方面说,太阳、太阴是六经中阳气和阴气最盛的经脉,太阳在表在外,是一身之藩篱,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  相似文献   

4.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这是三阳的开、阖、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是三阴的开、阖、枢。这种说法,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皮部论》和《灵枢·根结篇》。其对经络功能的认识和指导医疗实践,有何理论意义,在《内经》中并未详加阐述。《伤寒论》中论述六经证治,虽未提及开、阖、枢的概念,但觉其中对开、阖、枢的意义颇有发挥,谨将个人体会提出,就正有道。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升降出入理论来源于《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这段经文是对气的升降出入比较经典的一段描述,提出气的升降出入是生命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本文试从气的升降出入的层面来反映气的运行失常所产生的生理病理变化。《素问·阴阳离合论》有提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愿闻三阴……太阴为  相似文献   

6.
田嵘榛  梁静涛  谢利  付雨 《陕西中医》2010,31(3):359-359,F0003
《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及《灵枢·根结篇》。《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阉,少阴为枢。”《灵枢·根结篇》谓之:关阖枢。三阳开阖枢主要影响阳气的升发和收敛,三阴开合枢则主要影响阳气的潜藏和释放。阴阳开阖枢之间是一个协同合作、相互制约的整体,阳气有序的升降出入,关乎三阴三阳的每一个环节。阳气升已则降,即阳入阴;降已而生发,即阳出阴,寤寐由此形成嘲。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三阴三阳理论为基础,详细论述了《素问·阴阳离合论》与《灵枢·根结篇》中三阴三阳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伤寒论》阐述阳明病与太阴病在疾病六经传变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以"阖""开"理论理解《伤寒论》阳明病与太阴病的治则治法。阳明病以"阖"的功能太过为主要表现,也存在"阖"的功能不及的病证,治法以恢复"阳明主阖"的功能为主,配合对"开""枢"功能的调节。太阴病主要以"开"的功能不及为特点,也存在"阖"与"枢"功能紊乱的病机,治法以恢复"太阴主开"的功能为主,配合对"阖""枢"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从三阴三阳开阖枢论治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 《光明中医》2016,(19):2777-2781
阳不交阴,则夜不成寐。《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阖""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也。"其中阳明不能阖是失眠的重要原因,影响阳明不能阖的原因有太阳、太阴开机的不佳,少阳、少阴枢机的不利,厥阴、阳明的不能阖。现根据顾植山老师"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在临床治疗失眠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4.六经的开阖枢开、阖、枢学说主要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灵枢·根结篇》。《伤寒论》虽无开阖枢的记载,但由于仲景善于“勤求古训”,已把《内经》的学术思想融汇在《伤寒杂病论》之中,所以后世医家,为了说明六经病的机转,开发了仲景的这一学术思想,以开阖枢为理论,对《伤寒论》进行了注疏。  相似文献   

10.
《素问·阴阳离合论》有“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之句,《灵枢、根结》、《甲乙经·经脉根结》皆与此同。历来注《内经》的都根据之。独《太素》卷五《阴阳合》、卷十《经脉根结》两篇,二开字均作关,在意义上与《素问》发生很大的差别。对于这一问题,很有研究的必要。考王冰《素问》注:“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动转之微。由斯殊气之用,故此三变之也。”这是以开阖枢三者作为动词解释。杨上善《太素》注:“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  相似文献   

11.
叶新翠  李宏 《光明中医》2016,(19):2873-2875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顾植山教授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不寐治疗,疗效甚佳。文中列举防风通圣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乌梅丸、血府逐瘀汤治疗不寐案3则以佐证。案1不寐用防风通圣散解表使卫行通畅,太阳得开,清下阳明,则阳明得阖,寐差易醒得解;案2不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枢转少阳、太阴,使太阴"机转"而获效,二诊使用乌梅丸调节厥阴枢机,使阴阳之气顺利交接而愈;案3不寐用血府逐瘀汤,调畅少阳、少阴枢机,使阴阳开、阖有度,阳入阴则寐,阴出阳则寤。  相似文献   

12.
刘红霞  李荣 《新中医》2006,38(6):64-65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包括少阳经络及其络属之腑(胆、三焦),少阳经腑对太阳、阳明经腑的开合起重要调节作用。太阳为开,  相似文献   

13.
太阳经走人身背部,主表;阳明经走人身之胸腹部,主里;少阳经脉行于人身之两侧胁肋部,属于太阳,阳明之夹界,故主半表半里.<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吴崐解释说:"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枢轴焉,故谓之枢."故太阳为开,其病为表证,阳明为阖,其病为里证,少阳为枢,其病为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14.
不寐是以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易醒,醒后不能再寐,甚则彻夜不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枢机理论始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笔者认为枢机离合理论对不寐的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1不寐的病机不寐的病机已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至今渐趋丰富,从营卫学说至同出一源的阴阳学说,再经后世脏腑辨证理论的加入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1],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关于三阴中何经主枢的问题,多有争议。笔者认为,三阴中应以厥阴主枢较妥,现陈述管见如下; 一、《内经》厥阴为阖应视为枢枢机,乃事物运动的关键,故《尔雅》曰:“制动之主曰枢机”。开阖枢理论首载于《内经》,它是按照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多少排列的,如《素问·六元纪大论》曰:“阴阳元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素问·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的六经学说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在《内经》中记述和运用三阴三阳者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系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所生”病候,乃依据经脉循行人体的阴阳部位和所属脏腑属性而定。二是气化之三阴三阳,主要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三是用以研究阴阳离合规律及开、合、枢等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理论分述三阴三阳的病机、主病及推测预后等。四是热病的三阴三阳,主要对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气的运动以开、阖、枢为表现形式,阴阳开、阖、枢理论实际上也是三阴三阳气机运动的表现形式。《黄帝内经》将三阳之离合归纳为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三阴之离合归结为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若开、阖、枢枢机通畅,阴阳和则化生万物;若开阖不利,甚则折关败枢,阴阳大失,则会出现五脏六腑病变。杂病的产生亦是因体内阴阳开、阖、枢枢机不利所致,因此,阴阳开、阖、枢理论对中医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阅读《伤寒论》张仲景原序可知仲景本《素问》及《八十一难》等书而作《伤寒论》,今从《伤寒论》原文反复互勘,其实仲景之大法最合乎《内经》中阴阳离合论。论中三阳之离合,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综观《伤寒论》全书,言简意赅,语括无穷。立方遣药,圆机活法。  相似文献   

19.
张洪艳  马广瑞 《新中医》2015,47(7):299-300
<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提及的六经辨证体系对于现代临床始终具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笔者仅就《伤寒论》的厥阴病加以分析如下。1探究厥阴之本源1.1厥阴的本义分析《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故从《伤寒论》六经排列次第来看,厥阴位列太阴和少阴之后,为六经最后一经。"两阴交尽故曰幽。"厥阴为幽也,"幽"为何意?《正韵》曰:"幽囚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根据《素问》及《八十一难》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而成。其文辞简古,义味深玄,诚为千古医宗[1]。它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为中医学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典范。今从《伤寒论》原文反复互勘,可知仲景之大法最合乎《内经》中的"阴阳离合论"。论中三阳之离合,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