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2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n=46例)和观察组(n=46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100mg,每日1次;观察组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日1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患者的CRP水平。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NIHSS评分、CR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治疗14d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NIHSS评分、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得更明显,均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疗效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 98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及稳定性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斑块不稳定率低于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斑块不稳定率及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良好,可显著缩小斑块面积,降低不稳定性,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蒋玉兰  王相明 《安徽医药》2018,39(2):178-181
目的 观察银杏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三药联用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的用药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银杏叶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血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45)。结论 银杏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片三药联用可使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降低,减缓粥样斑块的进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作用。方法将保定市徐水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7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1年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年内的死亡率、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脑梗死的斑块形成,减轻延缓,甚至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防止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入院时以及治疗1月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在治疗3、6月后颈动脉斑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治疗3、6月后颈动脉斑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时,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3、6月后,两组患者TC、 TG、 HDL-C、 LDL-C水平均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患者TC、 TG、 HDL-C、 LDL-C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还可以降低患者血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德春 《中国药房》2011,(32):3027-3028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将高血压合并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患者除服用降高血压药物外,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阿司匹林100mg;对照组仅服用降高血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分别于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服药6个月后斑块消失率达20.5%;服药12个月后消失率达34.2%;未消失的斑块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共有48个,6个月后斑块增加3个,增加7%;12个月后斑块增加7个,增加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在降压的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及稳定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行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36例在其基础上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IMT、斑块面积及hs-CRP、NO的含量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IMT、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超声评价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4例,2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次,1次/d;治疗组加用荷丹片口服,2片/次,3次/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用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及斑块声学密度(A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及斑块A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回声斑块声AD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评价药物治疗效果,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进一步降低颈动脉IMT,稳定斑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王塑华  孙佳凡 《中国药房》2009,(35):2762-276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1,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0.
权青云  张愉  孙鹃  曹艳 《中国药师》2013,16(1):97-99
目的:观察降脂通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86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及对照组42例;治疗组给予口服降脂通络胶囊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4项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数量,并比较两组脑血管病变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下降(P<0.01或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薄,斑块面积、数量均明显减少(P<0.01或0.05)。两组脑血管病变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长时间服用降脂通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稳定作用,但是否对脑梗死有二级预防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钟国球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10-111,115
目的探讨脑梗死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预防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经由CT或MRI确诊并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合计169例。随机分为临床组85例和对照组84例。所有患者均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常规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临床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而后比照两组治疗后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统计脑梗复发情况。结果临床组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其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组85例在治疗期间3例脑梗复发、复发率为3.53%;常规组84例在治疗期间9例复发,复发率为10.71%。两组比较临床组其复发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遏制血栓形成,预防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12.
慕鹏莺  牛向宏 《安徽医药》2016,37(9):1124-1127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榆林市星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及对照组,每组各33例。3组均常规行活血化淤等基础治疗,使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观察3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改善(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CD62p、PAC-1及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使用1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炎性反应,同时具有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灯盏生脉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的脑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Qn)、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行二级预防治疗措施。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10mg,Qn)、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灯盏生脉胶囊(540mg,Ti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内卒中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IHSS评分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生脉胶囊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不但能够降低脂蛋白a水平、 C反应蛋白水平,还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卒中患者再次发病,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0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每晚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给药基础上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hs-CRP、IL-6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分别为(5.58±2.70)、(78.88±15.93)分,优于对照组的(7.70±2.13)、(61.89±12.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给药治疗相比,选用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脑梗死更加有效,能降低hs-CRP和IL-6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改善神经损伤、日常活动能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次40 mg,1天1次,口服,疗程6个月,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次20 mg,1天1次,口服,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巴塞尔评分,治疗后3个月、6个月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脂水平,治疗后6个月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局部动脉粥样硬化区域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6个月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巴塞尔评分则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更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贤秀 《中国医药》2012,7(11):1377-1378
目的 研究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2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分为联合用药组(90例),奥扎格雷钠组(55例),阿司匹林组(35例),对照组(47例).联合用药组静脉滴注奥扎格雷纳80 mg,每12小时1次,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奥扎格雷钠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对照组依据病情只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如脱水降颅压、改善脑循环、改善脑细胞代谢等.各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4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以及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有效率.结果 联合用药组基本治愈20例,显著进步43例,进步21例,总有效率93.3% (84/90);奥扎格雷钠组分别为7、20、18例,总有效率81.8% (45/55);阿司匹林组分别为3、10、11例,总有效率68.6%(24/35);对照组分别为3、2、13例,总有效率38.3%(18/47).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奥扎格雷钠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均P<0.05).联合用药组男性患者总有效率为91.8%(45例),女性患者总有效率为95.1%(39例);奥扎格雷钠组分别为83.3%(25例)、80.0%(20例);阿司匹林组分别为70.0%(14例)、66.7%(10例);对照组分别为37.3%(10例)、40.0%(8例).4组组内不同性别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明显改善临床预后,总有效率优于单用奥扎格雷钠和单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无症状性脑梗死二级预防作用及对患者脂代谢、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的16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基础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的复发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脂代谢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3,6及12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脂代谢指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也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无症状性脑梗死二级预防作用较好,对患者脂代谢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也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采用丁苯酞软胶囊+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的效果,观察患者满意度。方法58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行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行丁苯酞软胶囊+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的6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52.38±1.65)分低于对照组的(61.58±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