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蒙古沙鼠胃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因子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Hp国际标准株11637灌胃处理蒙古沙鼠,隔天一次,共5次,以相同体积无菌脑心浸液肉汤灌胃的沙鼠作为对照组。于感染第3、6、12和24个月后处死沙鼠,取胃黏膜组织并切片,HE染色后作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p定植;试剂盒法检测胃组织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因子IL-18、IL-β和自噬相关蛋白P62、LC3的表达。结果 Hp感染蒙古沙鼠胃组织检测到Hp的定植,HE染色检查显示不同时间感染组沙鼠胃黏膜均出现糜烂黏膜下层组织水肿、黏膜局部浅表糜烂和淋巴浆细胞浸润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病理改变,感染24月部分区域出现非典型增生甚至癌变。对照组沙鼠均无Hp定植及组织学病变。与未感染对照组比较,Hp感染蒙古沙鼠胃组织中NLRP3、IL-18、IL-1β和LC3、P6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其中NLRP3、IL-18、LC3表达3到12个月随着Hp感染时间的延长呈升趋势,12到24个月呈下降趋势。IL-1β表达无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自噬小体形成信号通路探讨丹参酮ⅡA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A.hy926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组、丹参酮ⅡA+模型组、3-MA组、模型+3-MA组、丹参酮ⅡA+模型+3-MA组。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自噬小体形成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DA含量增高(P0.01),SOD活力降低(P0.01),LC3-Ⅰ/LC3-Ⅱ蛋白含量增多(P0.01);3-MA组LC3-Ⅰ/LC3-Ⅱ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模型组细胞中MDA含量降低(P0.01),SOD活力增高(P0.01),LC3-Ⅰ/LC3-Ⅱ蛋白含量增多(P0.01);模型+3-MA组MDA含量增高(P0.01),SOD活力降低(P0.01),LC3-Ⅰ/LC3-Ⅱ蛋白含量减少(P0.01)。与丹参酮ⅡA+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模型+3-MA组MDA含量增高(P0.01),SOD活力降低(P0.01),LC3-Ⅰ/LC3-Ⅱ蛋白含量减少(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tg3、Atg4b、Atg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模型组Atg3、Atg7、Atg5-Atg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P0.01);与丹参酮ⅡA+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模型+3-MA组Atg3、Atg7、Atg5-Atg1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调节EA.hy926细胞自噬小体形成信号通路即Atg12-Atg5通路和LC3-PE通路相关蛋白,发挥其保护EA.hy926细胞抗氧化应激损伤的生物学活性,进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骨肉瘤是一种骨髓间充质来源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通常发生在长骨干骺端和膝关节周围,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成人呈现双峰年龄分布。通常采取多种方式联合治疗,包括辅助化疗、截肢与保肢重建手术。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能够极大提高生存率,然而超过80%的手术治疗患者表现出转移〔1〕,患者预后极差。此外,化疗所带来的毒性和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当前自噬上调被发现存在于多种肿瘤疾病中,降低自噬可限制肿瘤生长〔2〕。因此,如何抑制骨肉瘤发展并降低治  相似文献   

4.
自噬又称细胞的自体溶解,是指隔离膜包裹胞质蛋白和细胞器形成自噬体,然后与溶酶体融合成自噬溶酶体并在其中降解的过程。自噬现象普遍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通过对细胞内变性蛋白或受损细胞器进行降解,以维持细胞内物质循环及代谢调节的稳定,在细胞生长、分化、功能执行、自我更新、衰老及死亡中发挥着重要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心肌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中自噬失调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糖原自噬作为一种选择性自噬,在维持心脏、骨骼肌、肝脏的葡萄糖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糖原自噬受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其失调会引起糖原蓄积,是婴儿庞贝病的发病原因。糖原自噬也会通过叉头状转录因子O1信号通路降低心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构建HK2-GFP-LC3稳定细胞系,研究20℃深低温暴露诱导的自噬体数量特征,为明确自噬低温暴露响应和自噬相关药物高通量筛选提供依据。方法构建稳定表达GFP-LC3融合蛋白的HK2-GFP-LC3细胞系,建立HK2-GFP-LC3细胞体外20℃低温暴露自噬分析模型,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自噬体计数,进行低温暴露和自噬体数量相关性分析,建立自噬体数量和低温暴露时长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HK2-GFP-LC3细胞GFP-LC3融合蛋白阳性表达率达到100%,指示自噬体的绿色明亮荧光斑点(GFP-LC3 spots)数量在20℃暴露后随时间逐渐增加,GFP-LC3 spots阳性细胞率和低温暴露时长(h)呈直线正相关,拟合公式为Y=1.649×X+17.41(解释为暴露时间每增加1h,细胞GFP-LC3 spots阳性率增加1.649%)。复温后GFP-LC3 spots数量逐渐下降。GFP-LC3 spots数量在复温前后表现为倒U形曲线发展变化过程。结论体外低温暴露能够时间依赖性激活细胞自噬,复温可能能够抑制自噬。  相似文献   

7.
自噬是指隔离膜包裹细胞质和(或)细胞器形成自噬体,然后与溶酶体融合成自噬溶酶体并在其中降解的过程。自噬性细胞死亡的特征为细胞质中出现大量的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Beclinl、PIEN可能是自噬相关基因,自噬、自噬性细胞死亡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噬是由溶酶体介导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的降解过程,参与清除衰老的细胞器及破坏的蛋白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自噬现象高度保守,几乎存在于所有物种,广泛作用于细胞生长、增生及肿瘤发生等过程.正常肾组织也存在基础自噬,近年有研究报道自噬异常可导致肾脏固有细胞损伤及多种肾脏疾病,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自噬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就自噬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相关研究加以综述,从而为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自噬是一种防御和应激调控机制.细胞可以通过自噬调节其生物活性及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参与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感染、免疫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具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它的发生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自噬主要在固有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病原体感染、遗传因素等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噬(autophagy)又称细胞的自体溶解,是指隔离膜包裹胞浆蛋白和细胞器形成自噬体(autophagosome),然后与溶酶体融合成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并在其中降解的过程。自噬现象普遍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通过对细胞内变性蛋白或受损细胞器进行降解,以维持细胞内物质循环及代谢调节的稳定,在细胞生长、分化、功能执行、自我更新、衰老及死亡中发挥着重要调控功能。近期有大量研究表明,细胞自噬与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相关性。本文就自噬发生、演变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及其与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自噬是内质网膜包裹并降解异常蛋白质和细胞器的细胞途径,对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线粒体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器,主要参与能量生成和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细胞过程.线粒体自噬是一种选择性清除损伤线粒体的自噬过程,是维持线粒体功能和数量正常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在COP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本文将线粒体自噬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针刺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UNC-51样自噬激活激酶(ULK)1/2介导的自噬对脑卒中大鼠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针刺+5-氨基-4-甲酰胺咪唑核糖核苷酸(AICAR)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其他4组采用中动脉栓塞法构建模型,并给予相应治疗。治疗后24 h,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海马组织AMPK、磷酸化ULK1(p-ULK1)/ULK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A、Beclin-1表达升高,mTOR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3-MA组大鼠神经元损伤、自噬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海马组织AMPK、p-ULK1/ULK1、LC3B/A、Beclin-1表达降低,mTOR表达升高(P<0.05);针刺+AICAR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海马组织AMPK、p-ULK1/ULK1、LC3B/A、Beclin-1表达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川楝素诱导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自噬性死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川楝素处理K562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K562细胞的增殖情况,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透射电镜观察K562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Beclin1的表达。结果川楝素对K562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均<0.01。光镜下可见K562细胞数量减少,胞质出现大量空泡。30、50 nmol/L川楝素处理K562细胞后,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自噬体。免疫细胞化学法结果显示,K562细胞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较阴性对照组增强,P均<0.01。结论川楝素对K562细胞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川楝素可以诱导K562细胞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eclin1、LC3-Ⅱ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5.
细胞自噬对衰老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内损伤物质的积累是所有衰老细胞的普遍特征,能导致生命有机体生存能力降低.细胞自噬能够降解受损蛋白质和衰老或损伤细胞器等细胞结构,是细胞内主要的异化途径,参与衰老以及与衰老相关的各种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细胞自噬活动下调,而对各种长寿突变体的研究表明自噬活动是寿命延长所必需的,多种自噬相关基因或蛋白直接受长寿途径的调节[1~5],这些发现都支持细胞自噬是各种真核生物衰老非常重要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6.
蛋白质合成与降解间的平衡对细胞的生长发育、维持内环境稳态有重要意义。胞内蛋白质降解系统分为2种:选择性降解——蛋白酶体(proteasome)系统,由泛素化蛋白参与,主要降解短寿命蛋白;非选择性降解——由溶酶体介导的细胞自噬(autophagy)系统[1-4],是唯一可降解细胞器的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AT1相关的受体蛋白(APJ)激动剂Apelin-13对高血压性肾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μg/(kg·d)Apelin-13组、10μg/(kg·d)Apelin-13组、100μg/(kg·d)Apelin-13组;Apelin-13通过尾静脉给药。测量大鼠24 h尿蛋白量、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浓度。采用套尾法测量尾动脉收缩压,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和p62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μg/(kg·d)Apelin-13组、100μg/(kg·d)Apelin-13组以剂量依赖方式降低大鼠收缩压、24 h尿蛋白量、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肾脏损伤评分和胶原容积分数(均P0.05),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减少间质胶原沉积,降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10μg/(kg·d)Apelin-13组、100μg/(kg·d)Apelin-13组也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大鼠肾脏组织中LC3-Ⅱ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及Beclin-1表达,降低p62表达(均P0.05)。结论 Apelin-13抑制高血压性肾纤维化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Apelin-13抑制细胞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噬在肾脏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腺嘌呤摄入过量引发的肾结石小鼠模型,通过对小鼠血液、尿液、肾脏组织样本收集,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小鼠血液中肌苷酸含量、小鼠体重、肾比重、一昼夜尿液量、小鼠尿液中微量蛋白含量及肾脏组织自噬基因mRNA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运用生物统计学进行数统计。结果腺嘌呤模型小鼠体重下降,肾比重和一昼夜排尿量比对照组较高,酶联免疫吸附(ELISA)结果显示腺嘌呤模型小鼠血液中肌苷酸的含量,尿液中微量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同时PCR及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证明自噬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自噬抑制剂处理小鼠后,肾结石症状稍有缓解,自噬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也发生调整。结论证明2,8二羟基腺嘌呤结石的积累可以引起肾组织自噬发生,导致肾结石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9.
细胞自噬是利用溶酶体降解受损的细胞器、未折叠蛋白来维持细胞内稳态,在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中均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自噬可能与肝脏脂肪合成及分解相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通路、转录因子、激素与营养因素可能会影响自噬,从而改变脂代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糖尿病(DM)短暂性脑缺血引起小鼠脑内自噬活性的改变.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小鼠DM模型,通过短暂性双侧颈总动脉夹闭(CCAO)手术在DM模型上建立脑缺血模型.通过免疫印迹和透射电子显微镜(EM)检测脑内自噬活性.结果 在缺血早期,自噬活性标记物LC3-Ⅱ表达大幅度上调,至少持续72 h.与假手术(Sham)组比较,DM组LC3-Ⅱ表达的基线水平增高.DM加剧了中风诱导的LC3-Ⅱ水平,DM-脑缺血(DM-VO)组的LC3-Ⅱ表达增高最为显著.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缺血后实验动物神经元大量表达自噬囊泡样物质,以DM-VO组表达最为显著.结论 DM加剧了脑缺血后脑内自噬活性水平的增高,调节脑内自噬可能成为一种防治脑缺血损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