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硫普罗宁片防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凯西莱片)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及门诊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42例。观察凯西莱片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情况。预防组72例,未预防组70例,预防组在抗痨基础上加服凯西莱片。抗痨基础上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共有49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口服凯西莱片,对照组口服齐墩果酸片。结果与未预防组相比较,预防组谷丙转氨酶(ALT)〉40U/L发生率和ALT升高时间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方面,治疗组ALT复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凯西莱片对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有较好疗效,特别降酶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少且易于耐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詹小涛 《临床医学》2009,29(2):30-32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胺联合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3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联合谷胱甘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和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三者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草酸二胺联合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疗效明确,能够抗炎症反应,改善肝脏微循环,保护肝细胞受损,是临床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急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倒。治疗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m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30ml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28d为一疗程。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显效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均明显降低;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酒精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酒精性肝炎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能量合剂、甘利欣、菌栀黄及维生素C等治疗,治疗组给予硫普罗宁0.2g,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后2周及4周分别测定血清ALT、AST、GGT及TBIL,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2周后ALT、AST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4周后ALT、AST与治疗前相比P〈0.01,TBIL、GGT与治疗前相比P〈0.05。四项指标与治疗2周后结果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硫普罗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能迅速有效地改善酒精性肝炎的肝功能,加快恢复,无毒副作用,作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硫普罗宁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硫普罗宁预防抗结棱药物肝损害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临床抗结核治疗的l216例活动性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4例。对照组592例,前者应用硫普罗宁,后者应用肌苷、肝太乐为护肝药物,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血清总胆红素(ALT/ALT SB)为指标比较两组预防肝损害的疗效。结果 抗结核药物的肝损害多在应用抗结核药物2周~1个月左右发生,1个月后渐减少,2个月后未发现肝损害。观察组肝损害发生率为1.28%.对照组为11.80%。结论 硫普罗宁对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有较好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预防方法。方法 27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分为3组:A组应用肝太乐+VitC;B组硫普罗宁口服;C组用强力宁静脉点滴,进行预防治疗。观察3个月,分析疗效。结果 患者症状方面及肝功能化验结果显示:A组和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硫普罗宁在防治抗结核化疗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方面有明显效果,与强力宁疗效相似,但硫普罗宁可以口服,而强力宁常采用静脉点滴,在患者可接受方面,硫普罗宁组明显好于强力宁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溶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使用灯盏花素注射液与甘利欣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9例,并设对照组38例同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用甘利欣治疗。检测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ALT、AST、TBIL、DBIL、ALB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35例(89.7%),对照组总有效26例(68.4%),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及4周后治疗组ALT、AST、TBIL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ALB变化相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静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炎有比较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锋  刘晓辉  王武兴 《临床医学》2002,22(12):44-45
目的 :探讨硫普罗宁对抗结核药所致轻、中度肝损害的疗效。方法 :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病人 98例 ,分成 2组 ,治疗组5 3例 ,不停用抗结核药 ,加用硫普罗宁注射液 0 2g ,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连用 4周。对照组 45例 ,停用抗结核药且不用硫普罗宁。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 (肌苷、维生素B1 )。结果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 94 3 4%和 71 11% (P <0 0 1) ,治疗组中ALT、AST、γ -GT、AKP和TB治疗前后的测定值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分别为ALT173± 5 0与 48± 16U·L- 1 ;AST13 2± 3 6与 5 3± 42U·L- 1 ;γ -GT93± 3 2与 61± 8U·L- 1 ;AKP168± 43与 12 0± 2 3U·L- 1 ;TB70± 48与 2 1± 5 μmol·L- 1 。治疗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硫普罗宁对抗结核药所致的轻、中度肝损害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结核病化疗中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与疗程关系。分析危险因素,探索防治方案,提出对策,方法分二组观察(治疗组、预防应用组),治疗组:观察Ⅲ型肺结核应用链霉素(S),利福平(R)、吡嗪酰胺(PZA.P)、异烟肼(H)组成的短程化疗方案2SRHP/4RH,每月检测肝功,若ALT、AST上升者即在原化疗基础上加用易善复1#TiD2—3月。预防应用组:在同样抗结核方案下,同时加用易善复I#TiD,预防性应用.每月检测肝功,比较二者肝损害的发生率与疗效。结果治疗组抗结核治疗后肝功异常发生率为24.66%,其中ALT、AST超过正上限二倍者7%,服药第5,6月时虽经易善复治疗尚有2.5%轻度升高。而预防性治疗组肝损害总计12例次(2.5%),按月计发生例次为3、4、4、1、0,0例。其中超过正常上限2倍者仅1例。提示预防应用组疗效优于治疗组。从发生肝损害年龄组观察56岁以上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最高,46—55岁组次之,故老年患者抗结核治疗尤应注意肝损害。乙肝标志物(HBsAg)阳性者16例,出现肝损害者15例,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嗜酒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比较高且ALT、AST上升较明显。持续时间也较长。据治疗组观察,发生ALT、AST升高者多见于用药后2个月,以后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0.
柳瑞凤  李江  张雪莲 《新医学》2010,41(8):546-547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联合硫普罗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硫普罗宁200mg/d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5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除透明质酸外,其他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参酮ⅡA联合硫普罗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与罗格列酮联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疗效及其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10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50),治疗组给予硫普罗宁肠溶片200 mg 口服,每日三次和罗格列酮片2 mg 口服,每日二次治疗,对照组给予护肝片1.5 g 口服,每日三次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其疗效和对肝功能、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1.81、17.94、20.31、14.86,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OMA-IR水平均有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84、8.81、7.59、7.41、4.67, P均<0.05),而对照组仅血清TG、TC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71、4.96,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脂肪肝B超分级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6,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67.1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0.07,P<0.05);治疗组明显提高CD4+CD25+/CD4+比率和CD4+CD25+Foxp3/CD4+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78、6.74,P均<0.05)。结论硫普罗宁与罗格列酮联合治疗NAFLD在降低血脂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改善肝脏功能方面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硫普罗宁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单用硫普罗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期间不用其他保肝降酶和降血脂类药物;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肝功能、血酯等指标水平变化,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肝功能、血脂各项指标及胰岛素抵抗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硫普罗宁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高渝峰  史晶  刘青  黄澎  曾润生 《新医学》2010,41(6):369-371
目的:探讨大剂量氨溴索对急性百草枯中毒致肺损伤患者血清TNF-α与IL-6的影响。方法:31例急性百草枯中毒致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及对照组(15例)。所有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氨溴索20mg/(kg·d)静脉滴注,每12h 1次,连续治疗3d。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d后外周血血清TNF—α与IL-6水平,同时行肺损伤评分(LIS)评价损伤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及LIS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大剂量氨溴索可抑制TNF—α、IL-6的表达,减轻急性百草枯中毒导致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科术前切口皮肤的有效消毒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40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以常规方案行消毒铺巾,试验组则以0.5%聚维酮碘药物先进行预消毒。对比两组手术切口有关部位存菌量,不同时间段菌落计数以及术后感染率情况。结果:试验组细菌培养后除菌率为99%,高于对照组的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使用不同消毒方案后菌落计数均明显降低,但试验组抑菌效果的术中维持时间为(1.8±0.2)h长于对照组的(0.9±0.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前对患者切口皮肤以0.5%的聚维酮碘药物实施预消毒,能够明显减少区域存菌量和菌落计数,同时还可降低感染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5.
夏筱禹 《浙江临床医学》2013,(10):1456-1458
目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与硫普罗宁治疗药源性肝病的疗效。方法药源性肝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硫普罗宁治疗(27例)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32例)两组。硫普罗宁组静脉滴硫普罗宁0.2g/次,1次/d,持续4周。还原型谷胱甘肽组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1.5g/次,1次/d,持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肝脾B超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肝功能指标和肝脾大小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硫普罗宁治疗药源性肝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3月至2008年7月我院16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诊治经验。结果: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发生在服用华法令后3天~5年,平均147.53±136.71天。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2例,下消化道出血4例;保守治疗11例,内窥镜治疗4例;死亡2例(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各1例),病死率12.5%(2/16)。出血组患者术中转流时间(142.73min±49.81min)明显长于对照组(98.27min±39.52min)(P〈0.05),华法令平均用药量(2.46±0.53mg/d)与对照组(2.38±0.69mg/d)无明显差异(P〉0.05),国际标准比值(INR)均值(2.79±0.57))明显大于对照组(1.49±0.58)(P〈0.05)。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停用华法令5~19天,平均13±2天,所有痊愈患者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月内均无栓塞及消化道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3月内)抗凝治疗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术中转流时间过长和抗凝强度过大(INR〉2.0),晚期则可能与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2)、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华法林停用2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7.
齐新颜 《临床医学》2014,34(10):25-26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卡维地洛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血糖、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血压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胰岛素(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糖、TC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INS、TC、TG、LDL-C较治疗前大幅度降低,而ISI、HDL-C却大幅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降压效果更佳,且对糖脂代谢影响小,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儿童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47例儿童A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研究组),分析ALF患儿的年龄分布特征及病因情况,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2组患儿病死率。结果:47例ALF患儿中≤1岁患儿23例、1~3岁10例、≥3岁14例;34.0%患儿病因不明。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均降低(P0.05),国际化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活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白蛋白(albumin,ALB)均升高(P0.05)。研究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儿童ALF是有效的,可改善患儿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范耀东  丁娜  阚建英  赵连余 《新医学》2010,41(6):365-368
目的:观察赖诺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DHF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包括硝酸酯类、钙拮抗药、排钾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赖诺普利(5—10mg/d)和螺内酯(20mg/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脑钠肽、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E)、二尖瓣舒张环早期运动速度(Ea)和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Ea/Aa、E/Ea、肺静脉舒张晚期逆行血流峰值(PVF-A)、左心房内径(IAD)及6min步行试验(6MWT)等,随访1年。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6MWT增加,E峰、PVF-A、E/Ea、脑钠肽降低,Ea及Ea/Aa升高(P〈0.01或0.05),治疗组治疗后IAD缩小(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除LAD、Ea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指标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达9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础治疗联合赖诺普利、螺内酯能更明显改善DHF患者的舒张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6例颅脑损伤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其中18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组),另18例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治疗组患者脑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死亡率(11.1%)显著低于对照组(38.9%),中残/良好率(50%)显著高于对照组(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致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