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市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因素,特点与规律,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市不良反应中心提供的某市2006~2009年540例中药制剂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40例中药制剂ADR/ADE以中老年人发生率较高;涉及119种药物,以注射剂居多(77.4%),前四位的分别为双黄连注射液(7.78%),参芪扶正注射液(5.74%),丹参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各4.26%)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各3.89%);ADR/ADE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居多。结论中药制剂的ADR/ADE以注射剂的发生率最高,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剂型、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应加强对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ADR/ADE)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2016年我院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369例中药注射剂ADR/ADE报表进行汇总分析,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可疑药物品种,ADR/ADE临床表现、类型、关联性评价与转归,评价ADR/ADE病例中中药注射剂用药适宜性。结果:369例中药注射剂ADR/ADE中,≥61岁老年人发生212例(占57.45%),有药物过敏史31例,涉及中药注射剂品种33种,发生ADR/ADE的中药注射剂以华蟾素注射液最多。中药注射剂ADR/ADE累及系统 器官的主要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23.9%)、用药部位损害(21.7% )、神经系统损害(12.0% )为主。369例中药注射剂ADR/ADE报告中,超适应证用药38例,超剂量用药11例。结论:中药注射剂ADR/ADE主要由药物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以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应规范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保障患者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9,(19):2696-2701
目的:分析西安市18家"三甲"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2018年西安市18家"三甲"医院临床上报的304例中药注射剂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患者性别与年龄,ADR/ADE发生的时间分布,引发ADR/ADE的药品分布,ADR/ADE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ADR/ADE的分级、转归及关联性评价、合并用药情况。结果:纳入研究的医院同期共上报ADR/ADE 6 683例,其中304例(4.55%)由中药注射剂引起;在304例ADR/ADE报告中,女性(162例,53.29%)例数略多于男性(142例,46.71%),患者年龄以>40岁为主(223例,73.35%),其中>60岁的有118例(38.82%);ADR/ADE发生在给药后1 min内~10 d,以给药后30 min内为主(123例,40.46%);ADR/ADE涉及36个品种,主要包括活血通络类、扶正补益类和清热解毒类,丹红注射液例数占比最高(43例,14.14%);304例患者共发生352例次ADR/ADE,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164例次,46.59%),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损害(54例次、15.34%)和全身性损害(51例次,14.49%),临床表现以瘙痒为主(117例次),其次为皮疹(68例次)和心悸(34例次);在304例ADR/ADE报告中,重度ADR/ADE 26例(8.55%)、新的ADR/ADE 8例(2.63%),302例(99.34%)患者痊愈或好转,2例(0.66%)不详,但均未死亡;266例(87.50%)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46例(15.13%)患者存在联合用药情况,其中9例联用了中药注射剂、37例联用了化学药注射剂。结论:中药注射剂因其成分的复杂性、患者个体差异及临床使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ADR/ADE发生率较高,多为30 min内的速发型、常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的轻度ADR/ADE,可通过临床合理使用与用药监测降低其发生率,对于患心血管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要注意辨别其原发疾病与中药注射剂导致的ADR/ADE,更要注意其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4.
《抗感染药学》2017,(5):990-992
目的:分析喜炎平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ADR)或药品不良事件(ADE)(简称ADR/ADE)患者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探讨其发生ADR/ADE的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江西青峰药业2016年度收集的253例喜炎平注射液致ADR/ADE病例信息。结果:253例患者中,其性别和年龄可能与喜炎平注射液致ADR/ADE发生的危险因素无关;ADR/ADE病例涉及原患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疾病占67.69%;ADR/ADE病例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5.33%)为主,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发热、寒战等常见的ADR/ADE症状;主要与抗菌药物联用发生ADR/ADE占66.30%。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致ADR/ADE的发生与患者身体状况和联合用药等因素相关,建议临床医生开方时重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以避免或减少ADR/ADE的发生,降低用药风险,合理使用喜炎平注射液。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为临床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2~2015年发生的152例中药注射剂所致ADR/ADE的相关信息,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就ADR/ADE的发生机制进行讨论。 结果: 152例发生ADR/ADE的患者,男性74例(48.7%),女性78例(51.3%)。婴幼儿及少儿患者(≤14岁)占20.4%,中老年患者(≥45岁)占64.5%。引发ADR/ADE例数最多的药品为热毒宁注射液(19例)和注射用血栓通(19例)。中药注射剂引发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45.7%)。结论:临床医生应辨证施治,加强对重点人群(未成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测。同时,应熟悉中药注射剂所致ADR/ADE的发生规律,掌握其处理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不良事件(ADE)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报道的21例香菇多糖注射剂ADR/ADE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ADE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香菇多糖注射剂所致21例ADR/ADE病例中男性16例(76.19%),女性5例(23.81%),〉50a年龄组患者ADR/ADE构成比最多,占90.48%,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30min内。ADR/ADE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和骨骼肌肉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香菇多糖注射剂所致ADR/ADE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一般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以2010年1月~2011年2月国内公开发行的药学期刊中有关中药注射剂ADR/ADE的病例报道为基础,标准文献82篇,患者13 2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中药注射剂ADR性别差异不明显,少儿与老年人构成比较高;ADR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占40.27%;合并用药时ADR/ADE构成比较高。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ADE不容忽视,必须提高中药注射剂质量,严格规范其临床应用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s,ADR/ADE)发生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上报的254例ADR/ADE报告,按照患者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254例ADR/ADE报告中以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生例次为首位,占37.66%;中药注射剂次之,占15.82%。静脉滴注是引发ADR/ADE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8.99%;ADR/ADE累及的主要系统-器官为皮肤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以皮疹、瘙痒为主。结论:应加强ADR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ADR/ADE监测工作的认识,增强上报意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9例肾康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或不良事件(ADE)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12年4月中国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肾康注射液的临床研究及ADR/ADE报告,提取纳入文献中ADR/ADE病例原患疾病、性别、年龄及无过敏史情况,肾康注射液用药剂量、溶媒、ADR/ADE出现时间、类型、处理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162篇文献,其中12篇描述了ADR,本院1例,共有29例肾康注射液ADR/ADE病例;ADR/ADE主要集中于血管刺激症状、全身反应(发热、过敏性休克),无死亡病例;79.31%ADR/ADE病例未按说明书选用溶媒;首次用药者ADR/ADE病例占总ADR/ADE的68.97%。结论:肾康注射液ADR/ADE的发生是由多因素导致,临床使用须以说明书为参照,辨证使用,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禁忌,慎重选用溶媒,临床医生和药师同时应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419例ADR/ADE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9例ADR/ADE中,抗感染药物占53.70%,中药制剂占15.27%。静脉给药引发的ADR/ADE最多,占76.37%;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7.09%。ADR/ADE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ADE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我院6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冯春丽  李青 《中国药房》2010,(26):2471-247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3~2009年收集到的65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654例ADR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67,多发生于41~50岁的人群(占20.34%)。以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为主,分别为452例(占69.11%)、177例(占27.06%)。抗菌药物发生例数最多,有342例(占52.29%),其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分别为127例(占37.13%)、91例(占26.61%)、54例(占15.79%);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有92例(14.07%)。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占25.54%、22.48%。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和危害,探讨ADR/ADE的防护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航天中心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的129例ADR/ADE报告,按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统计。结果:129例ADR/ADE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2;静脉给药是引发ADR/ADE的主要给药方式;共涉及药品82种,引起ADR/ADE例次数最多的为抗感染药,共25种,其次为中成药,共24种;ADR/ADE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胃肠系统最为常见;原患疾病排第1位的是支气管炎。结论:临床应重视ADR/ADE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全方位加强ADR/ADE报告意义的宣传,提高认识,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证药物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301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清开灵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广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2008年收到的301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大多数发生在用药后30分钟内;以变态反应居多,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合理用药,注意用药全程的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湖北省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142例双黄连注射液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ADR发生时间、既往过敏史、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42例ADR中,男女比例为1.49∶1;ADR多发生在用药30min以内;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64.67%),全身反应次之(13.17%);存在超适应证、超剂量用药现象。结论:临床应重视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对用药过程进行监护,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中的药物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情况及特点,为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与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ADR/ADE监测中心收到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2 198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2 198例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00∶1.04(5 982/6 216),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15~65岁;共涉及218个基本药物品种,以头孢菌素为主,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居首位,其次为口服;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为主;339例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过敏性休克;原患疾病排序居前5位的是: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和肺部感染。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密切关注国家基本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迫切需要研究制定国家基本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分级和风险评价标准,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6.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收集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建立病案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不良反应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23个注射剂品种详细的1129例不良反应个案,其中双黄连注射剂病案数量最多(486例);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其中呼吸系统损伤424例(37.56%)和皮肤损害403例(35.70%)数量较多;男性患者601例(53.23%),女性患者528例(46.77%),平均年龄(29.98±19.76)岁;有25例患者(2.21%)因严重ADR死亡。结论:谨慎合理用药,增强预防意识,是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TMZ)口服制剂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4年1月-2012年7月期间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768例TMZ口服制剂致ADR/ADE报告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ADR/ADE多发生在用药3 d以内,共573例(占74.61%);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胃肠系统(740例次,占70.21%)、皮肤及其附件(149例次,占14.13%)、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77例次,占7.31%)等,其中包括震颤7例次、运动障碍1例次和舌麻痹1例次;5例严重ADR/ADE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局部僵硬、呼吸困难、潮红、口干、外周水肿等;联合用药111例(占14.45%),联用品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用药;经停药或治疗后760例(占98.96%)好转或治愈。结论:该省数据库中TMZ口服制剂致ADR/ADE大多为已知的ADR/ADE。建议加强对TMZ口服制剂致ADR/ADE的监测,完善国内企业药品说明书,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为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66份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2.34%)、呼吸系统损害(19.14%)、心血管系统损害(18.48%)、全身性损害(13.86%);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严重的报告比例高(28.31%)。结论:参麦注射液导致ADR/ADE原因涉及药品使用、生产等多种因素,建议临床要根据中医辨证进行论治,生产企业应提高参麦注射液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加强说明书安全性标识信息,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降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371例门诊输液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引起门诊输液不良反应/事件的各种因素,探讨控制输液不良反应/事件的措施。方法对2003年6月~2008年6月我院门诊输液室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1例不良反应/事件涉及药物56种,抗生素引发者最常见(185例,49.9%),其次为中药注射剂(88例,23.7%);发生不良反应,事件最短时间为5分钟,而10—30分钟有160例(43.1%)发生不适症状,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重要阶段;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门诊输液应建立严格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针对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控制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