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我院于 2 0 0 1年 9— 1 0月采用横切口脂肪层自然对合皮肤皮内缝合的方法对 1 0 0例产妇进行剖宫产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 2 3~ 40岁 ;孕周 36~ 43周 ;腹壁脂肪层最厚 0 .4cm ,最薄 1 .0cm ;腹壁重度水肿 2例。1 2 手术方法 行改良式的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 ,皮肤切口比Pfannenstial皱纹切口高 2~ 3cm ,皮下组织中间切开约3cm ,暴露出筋膜 ,不分离皮下组织至切口全长 ,将筋膜横行切开 ,向两侧拉开腹直肌即暴露腹壁 ,以下步骤同以色列剖宫产术。子宫单层连续缝…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中下腹横切口及未关闭腹膜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下腹两髂前上棘连线下 2 .0~ 2 .5 cm处做横行直切口 ( Joel-cohen式切口 )开腹方法 ,钝性分离脂肪层、腹直肌及腹膜 ,采用标准手术进行腹式子宫切除术 (可伴或不伴有附件切除 ) ,不缝合腹膜 ,可吸收肠线连续缝合腹直肌前筋膜 ,间断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 3针 ,并与同期传统的妇科手术下腹正中切口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下腹横切口并不关闭腹膜与对照组比较 ,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中出血少量、术后排气时间短、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结论 :下腹横直切口较下腹正中切口有明显的优点 ,建议在腹式妇科手术中推广应用 ,取代传统的缝合腹膜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切口的选择问题。方法通过对我院1 237例新式剖宫产子宫切口与同样指征的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进行比较,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体温、血常规等进行对比。结果2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式剖宫产术明显优于传统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我院开展新式剖宫产术,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切口位于髂前上棘连线下3cm,仅切透皮肤,切口中央切开皮下脂肪,直达筋膜,将筋膜切一小口,横向撕开皮下脂肪、腹直肌、腹膜,选择可吸收线150cm长的圆头针连续缝合子宫全肌层,不缝腹膜层,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皮肤与皮下脂肪用可吸收线宽间距褥式缝合三大针,与传统的改良式下腹弧形切口剖宫产术相比。结果新式剖宫产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进食早、疼痛轻、病率低、住院时间短、壁腹光滑无斑痕、伤口美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结论新式剖宫产更接近自然,将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方法:从230例腹壁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中、术后情况.并与同期传统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比效。结果:腹壁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从开腹至娩出胎儿时间短,疼痛轻,异物反应小,切口愈合好。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式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2003年12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4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肿块切除术,观察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11例异位病灶累及腹膜,23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术后病理报告均有子宫内膜腺体,有吞噬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切口愈合良好,7 d后拆线出院,术后无一例切口感染。随访2 a未见复发。结论本资料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表明剖宫产手术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在实施剖宫产手术时,一定要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和步骤。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再次剖宫产时,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腹壁切口及腹腔粘连情况,探讨其手术方式对其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本文对我院86例再次剖宫产者术中所见及前次手术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及腹腔粘连程度与术后间隔时间,子宫切口位置高低,下腹部横切口新式剖宫或常规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有关与剖宫产时机;孕妇的年龄、职业、孕产史、体重、孕周、胎儿大小无关。结论:下腹部纵切口剖宫产再次剖宫产时腹腔粘连程度比新式剖宫产轻、子宫切口愈合情况较薪式剖宫产好,考虑有可能再次剖宫产的患者,主张下腹正中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较新式剖宫产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8.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自 1998年 5月~ 2 0 0 0年 12月对入院的 3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施行腹腔灌洗术 ,在整体化护理配合下疗效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36例患者均符合 Ranson诊断标准 ,其中男 2 0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5 3岁 ;均具有血性腹水等腹腔灌洗指征。入院后常规给予抑酶、预防感染、胃肠减压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处理。上述患者均在自愿基础上接受腹腔灌洗治疗。1.2 灌洗方法 :在局麻下于脐下 3cm处作一切口 ,逐层钝性分离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直肌后鞘及腹膜。取进口腹膜透…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是切开产妇的腹壁及子宫壁取出胎儿及附属物的方法。根据子宫切口的不同,分为子宫体和子宫下段剖宫产;根据切开子宫的途径不同,分为腹膜内和腹膜外剖宫产。剖宫产术是经腹切开子宫,娩出胎儿的手术。剖宫产适用于产妇和胎儿方面因各种原因需要尽早结束产程的产妇,以确保母婴平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下腹小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全切术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100例患者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蛆按照传统的手术流程进行。观察组患者先在耻联上3cm行一5-7cm的地方切开一个弧形口子,和皮肤切口相比的话筋膜要长1.5-3cm,用钝性工具把腹膜进腹撕拉开,根据粘连度判断附件可否留在里面。用弯钳夹稳定好子宫,对漏斗韧带、子宫动脉要处理好,往回到腹膜2cm处即可。如果患者怀孕12个星期的话,那就可以采取在腹部切口上将腹腔提出来,一旦出现子宫过大的情况,可以先处理干净好肌瘤,宫颈外口也需要动电刀处理,此时要将子宫提上去,阴道壁会凸显出来,阴道由前壁切进去,绕着宫颈环形将阴道壁贴紧,此时可以把子宫全鄙切除,宫颈膜的周围和阴道都必须提起来并且缝合完全,膀胱要在腹膜的尾部安置,腹直肌前鞘要缝合完全,皮下只需要3针。结果: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大于观察组,两组之间术中出血量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都要大于观察组(P〈O.001),对照组的患者术后病率和使甩镇痛剂的数量都要高于现察组(P〈0.05),两组之间存在差异,对照组患者的切1:7甲级愈合率要低于观察组,两组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腹下腹小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切口小,肠道所受影响极少。皮下只需要3针,极大的减少了手术进行时间。患者在拆线后皮肤下不存在异物,发生疤痕增生的概率小,切口愈合速度快且美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研究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关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74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患者占总数的10.58%(29),胎先露≥+2.5cm、枕后位、巨大儿、再次剖宫产者、麻醉效果差者的撕裂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先露、胎方位、胎儿体重等因素与切口撕裂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月行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单纯行剖宫产术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持续硬膜外麻醉,经腹耻骨联合上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按常规进行;观察组先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取出胎儿,然后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产褥病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性地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有必要且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改良剖宫产术与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区别,探讨改良剖宫产术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试验,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1—12月采用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142例产妇作为对照组,2011年1—12月采用改良剖宫产术135例产妇为观察组,比较2种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切口疼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产褥病、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切口疼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术后产褥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剖宫产术明显优于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比较改良剖宫产术与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区别,探讨改良剖宫产术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试验,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1—12月采用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142例产妇作为对照组,2011年1-12月采用改良剖宫产术l35例产妇为观察组,比较2种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切口疼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产褥病、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切口疼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术后产褥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剖宫产术明显优于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膜外横切口剖宫产临床优缺点;方法:以39例腹膜外横切口剖宫产为观察组,与同期39例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膜外横切口剖宫产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发生率较低,术后肛门排气早,但从切皮至出胎时间较腹膜内剖官产长;结论:除需急于娩出胎儿或需探查腹腔者外,腹膜外横切口剖宫产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提高,各种并发症也不断发生,本文报告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筋膜下血肿的处理。 例1,患者24岁,初产妇,因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子病,行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第四天,产妇出现低烧,刀口疼痛。查刀口下端针眼处有暗红渗血,局部降起,并可扪及8×8×8cm大的硬块,轮廓清楚,压痛(+),局部穿刺抽出暗红血液。B超见于下腹示有10×9.6×6cm大的液性暗区,位于子宫前上方,膀胱前壁上端,深达腹膜反射界面,周围边界较清且规则,内有光点,揭示腹壁筋膜下血肿。给予拆除刀口下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 1998年 11月起开展了新式剖宫产术[1] ,即采用腹部横切口 ,钝性分离 ,不缝合腹膜术式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8年 11月~ 1999年 8月 ,我院共住院分娩 732例 ,其中行剖宫产术 111例 ,剖宫产率为15.2 % ,均采用腹部横切口不缝合腹膜剖宫产术 (观察组 ) ,其中初产妇 10 7例 ,经产妇 4例 ,年龄 2 3~ 32岁 ,平均 2 6.3岁 ,孕周 36~ 4 3周。并选择 1998年 1月~ 10月下腹正中纵切口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9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周、年龄、手术指征均无显著性差异。1.2 手术方法 :选择下腹部两髂前…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疾病,多好发于卵巢、宫底韧带和盆腔腹膜,也可发生在阑尾、大网膜、阴道、会阴和腹部切口,但并不常见;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也较低,不足1%[1],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产取胎或足月剖宫产术后。2003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共行剖宫产术3 205例,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发生率为0.19%,现将患者资料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年龄23~34岁,平均29岁。均为初产妇,病灶直径2~5 cm,均接受了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其中1例为孕中期剖宫产取胎术,5例为足月;1例前置胎盘;下腹横切口2例,下腹纵切口4例…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术仍以经腹手术为主.笔者采用腹式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并稍作改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发生的原因与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700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产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0例产妇出现切口撕裂,对子宫切口撕裂原因及相应治疗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有10%的产妇会出现子宫切口撕裂,其中切口撕裂与麻醉效果差、持续性枕后位、子宫下段形成差以及胎儿体重过大以及胎方位胎下露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剖宫产术子宫切口撕裂是常见并发症术前需对麻醉效果、胎儿大小、胎方位以及子宫下段形成情况和先露下降进行判断,以避免发生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