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建立肠系膜动脉缺血模型,对照组仅行开腹手术,1h、6h、12h后分别抽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其他生化指标。结果:实验组中随肠系膜缺血时间的延长,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实验室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测定血浆D-二聚体可能对早期筛选急性肠系膜缺血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科围手术期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对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48、72 h静脉血检测其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将并发深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组比较及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它们对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手术前24h患者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并发深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组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24、48、72 h,同时间两组比较,并发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明显高于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48、72h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hD-二聚体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后48、72 h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48、72 h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动态联合监测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对早期诊断骨科大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检测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796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5 d进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水平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30例并发DVT组术后与术前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早期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感染性体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微泵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雄持应用7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乌司他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后抗凝治疗与不进行抗凝治疗对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大连市友谊医院骨科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17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91例),治疗组术后24h给予那屈肝素钙注射液3 075IU治疗,每日1次,总疗程为7d,对照组不给予抗凝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康复计划,于术后7d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并于术后3、7d行血浆D-二聚体浓度测定,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之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共35例,发生率19.8%,均为肌间静脉血栓,其中治疗组血栓形成14例,发生率为16.3%,对照组血栓形成21例,发生率为2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7d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手术后进行抗凝治疗对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无影响,但抗凝治疗能明显降低血浆D-二聚体浓度,同时未增加大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和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Ⅱ期患者化疗前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Ⅲ、Ⅳ期患者三周期化疗后与化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乳腺癌晚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观察乳腺癌患者的严重程度、化疗疗效判定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D-二聚体对诊断胃癌转移和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胃癌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以D-二聚体等于1.465 mg/L为分界值,将患者分为低D-二聚体组和高D-二聚体组,通过x2检验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用Kaplan-Meier法和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共132例胃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卡方检验结果提示D-二聚体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均>0.05),而与年龄(x2 =4.311,P<0.05)、侵犯深度(x2=4.996,P<0.05)和胃癌是否远处脏器转移(x2=8.300,P<0.05)相关;胃癌远处脏器转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为(1.39±0.73) mg/L,胃癌非远处脏器转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为(0.97 ±0.83)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23),手术后5年内死亡的胃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为(1.22±0.92) mg/L,在手术后5年存活的胃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为(0.78±0.58)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高D-二聚体组的胃癌患者总生存率远低于低D-二聚体组(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D-二聚体、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与胃癌患者总生存率有关(均P <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D-二聚体为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 D-二聚体可能对判断胃癌患者是否转移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探讨一期切除手术在结肠癌导致急性肠梗阻中的临床效果。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研究组给予一期切除吻合术,对照组给予结肠次全切分期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的差异;比较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结肠癌肿瘤标志物CEA、CA72-4和CA125水平的变化。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CEA、CA72-4和CA125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一期切除手术在治疗结肠癌导致急性肠梗阻方面能有效地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缓解肠梗阻的同时,确保了结肠癌的根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结肠癌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结直肠癌患者74例为实验组,其中37例施行传统开腹手术(open resection,OR),37例施行腹腔镜下手术(laparoscop-ic resection,LR),于手术前后采血并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PAI-1浓度,良性病患者37例为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内患者按照Dukes分期标准分为AB、CD两期,并对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两实验亚组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和PAI-1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结直肠癌患者的Dukes分期检测中,DukesCD期患者的D-二聚体和PAI-1水平明显高于AB期(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其重要病机特征,D-二聚体和PAI-1的检测对结直肠癌的分期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预防血栓形成的价值,同时指导临床手术合理开展,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和乳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为乳腺肿瘤组,观察组为乳腺癌组,各60例。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7天、30天及2个月检测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30天、2个月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术后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而观察组术后7天、2个月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各时段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P0.05。结论及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较好地指导临床术后给予抗凝治疗,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联合血肿腔内应用氨甲环酸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本院近2年内慢性硬膜下血肿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行钻孔引流术,同时血肿腔注入氨甲环酸治疗,对照组仅行钻孔引流术,其它常规治疗两组均相同。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冲洗前后血肿液及手术后血肿腔引流液的D-二聚体,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血肿液D-二聚体在术中冲洗前均高于正常,在术中冲洗后均降低,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天,实验组血肿腔引流液D-二聚体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有显著差异(P<0.05)。50例患者术后均全部治愈出院,实验组25例有2例复发,对照组有8例复发,实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肿腔局部纤溶功能亢进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及复发中起重要作用,术中氨甲环酸在血肿腔内局部应用可抑制其纤溶功能亢进,显著降低术后血肿腔引流液D-二聚体浓度,从而显著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相关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以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对DVT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12例65岁以上(包括65岁)髋部骨折患者,男47例,女65例;年龄65~90岁,平均75.5岁.以D-二聚体、FIB、PLT作为特异性纤溶过程标记物,采用实验室定量检测.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分布;分析D-二聚体、FIB、PLT与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的相关性,以及性别和骨折类型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 结果通过下肢超声检查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其中18例被证实有DVT,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的发生率为16.1%(18/112).DVT发生时间集中分布于伤后2~6 d,平均(5.4±0.8)d,明显短于手术时间[(11.6±1.3)d)].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髋部骨折DVT(+)组FIB、PLT浓度与DV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DVT发生率较高,且发生时间明显短于手术时间,存在急诊手术指征.D-二聚体浓度正常对排除老年人髋部骨折DVT具有临床意义,但 D-二聚体浓度升高对诊断老年人髋部骨折DVT不具有临床意义.FIB、PLT浓度对诊断老年人髋部骨折DVT不具有临床意义.骨折类型对D-二聚体浓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D-二聚体检测在消化性溃疡伴发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接诊的147例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的患者的进行研究。研究组73例患者,均为消化道溃疡伴出血且输血的患者;对照组74例患者,均为消化道溃疡伴出血且未经过输血的患者。对所有以上受试者,均在24小时内检测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进行测定与对比,同时行内镜检查。结果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TT、PT、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的水平能够作为判断消化性溃疡伴发出血患者出血情况的指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早期诊断。方法 2005年10月-2009年6月,对62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14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和86例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7、14d行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于术前及术后3d检测THA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其中男89例,女73例;年龄34~74岁,平均51.5岁。患者术后均常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抗DVT治疗。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及非DVT组进行相关检测结果比较。结果术后17例(10.5%)发生下肢DVT,其中THA8例,TKA1例,HFS8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管腔无异常回声,血流信号充盈良好,静脉血流呈正常周期性改变;术后DVT组患者股总静脉及腘静脉均出现不同程度闭塞。两组间术前及术后7d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两组间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及非DVT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372.00±148.62)、(369.00±141.03)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分别为(574.00±217.29)、(391.00±120.1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结合血液流变学、血浆D-二聚体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骨科大手术下肢DVT。  相似文献   

15.
创伤患者凝血及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血栓形成前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寻找特异、敏感的指标识别血栓前状态。方法 将创伤骨折患者40例,DVT患者10例及40例正常人血浆标本按对照、创伤手术后、DVT及同一组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分组,用放免、酶免及ACL血凝仪分别测定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TXB_2)、6-酮-前列腺素_(1α)、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元时间(APTT)、纤维蛋白元(FIB)、D-二聚体(D-D)等指标。结果 创伤组、DVT组与对照组比较GMP-140、TXB_2、FIB、D-二聚体有显著增高,6-Keto-PGF_(1α)有显著下降;APTT、PT的变化不明显。创伤后同一组患者手术前后比较,GMP-140、TXB_2、D-二聚体三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几项指标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GMP-140、TXB_2、D-二聚体三项指标对不同骨折患者检测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创伤会造成血小板活化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监测GMP-140、TXB_2、6-酮-前列腺素_(1α)等指标可以对血栓前状态(高凝状态)生理性防御反映阶段进行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动态变化对疗效和预后判定的价值。方法:2010年4月—2013年1月行TACE治疗1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方法(mRECIST)分为疾病进展组(47例)和有效组(81例)。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和CRP含量,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FIB和CRP是否为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全部患者TACE治疗后D-二聚体、FIB含量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而CRP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有效组TACE前、后血浆D-二聚体、FIB、CRP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疾病进展组TACE后较TACE前含量显著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TNM分期和血管侵犯为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TACE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FIB和CRP动态水平变化是判断HCC患者疗效和预后的理想指标,D-二聚体可作为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骨折患者与正常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其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因骨折至我院骨科入住的患者230例(创伤组)及同期正常体检者100例(对照组),将创伤组患者根据不同骨折部位分为7组:肱骨骨折(32例)、尺桡骨骨折(32例)、股骨骨折(35例)、胫腓骨骨折(33例)、足骨骨折(31例)、脊柱骨折(32例)、多发性骨折(35例),同时依据损伤严重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划分为轻度创伤组(113例),中度创伤组(47例)和重度创伤组(70例)。测定创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就不同骨折部位及不同创伤程度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创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骨折部位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H=104.27,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脊柱、股骨、胫腓骨、足骨、肱骨和尺桡骨;不同骨折部位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2.84,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脊柱、股骨、足骨、胫腓骨、肱骨和尺桡骨。创伤程度越重,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越高,各创伤程度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与骨折部位有密切相关性,且会随创伤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因此骨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监测对其早期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评估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TACE治疗的PHC患者86例,测量术前1周内(D0)、术后1个月(D1)及疾病进展时(D2)血浆D-二聚体水平。首次TACE治疗1个月后,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修订版将患者分为病情控制组及病情进展组,记录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比较病情控制组与病情进展组的D0、D1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D0、D1、D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PFS的相关性,并评估血浆D-二聚体与PFS的关系。结果病情控制组D0、D1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进展组D1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D0(P=0.000 1),且病情进展组D0、D1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病情控制组(P均0.05)。D0、D1、D2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与PFS呈负相关(r_s=-0.267、-0.454、-0.368,P均0.05),D1、D2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阴性者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者PFS长(P均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评估PHC患者的病情、TACE疗效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D-二聚体升高是其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动态检测222例AP患者血浆D-D和FDP浓度.结果 AP患者血浆D-D和FDP浓度升高并发生规律性变化.轻型急性胰腺炎(MAP)组D-D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升高(P〈0.05);MAP组FDP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SAP组D-D和FDP,Ⅰ级比MAP、Ⅱ级比Ⅰ级明显升高(P〈0.05).结论 AP患者D-D和FDP的血浆浓度升高,提示AP有微血栓形成;动态检测AP患者D-D和FDP的血浆浓度有助于AP的分型、预后判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566-1569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其中初次置换组33例,PJI分期翻修24例,无菌松动翻修术组23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D-二聚体等数据。[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JI患者血清CRP、ESR水平显著高于初次关节置换及无菌性松动患者(P0.05),PJI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初次置换者(P0.05),但与无菌性松动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D-二聚体0.85μg/L为PJI诊断标准时,血清CRP、ESR、D-二聚体诊断PJI的敏感性、特异性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D-二聚体0.5μg/L为PJI诊断标准时,D-二聚体诊断PJI的敏感性与CRP及ESR类似(P0.05),但特异性差于CRP及ES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RP、ESR相比,血清D-二聚体在PJI诊断中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