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相同屈光参差范围内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与立体视情况,以及视力、屈光参差类型对拥有立体视与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56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和52例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以及20例正常儿童相应检查数据,检查包括矫正视力、屈光程度、随机点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采用多元方差分析3类儿童的视力差异,统计立体视分布情况,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视力与屈光参差类型对拥有立体视与否的影响。结果单纯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与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8,P=0.0314,校正α=0.016)。单纯及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粗糙立体视拥有率分别为96%,71%。在双眼视力一致的条件下,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单纯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相比,拥有2阶立体视的OR估计值为0.132(95%CI:0.034~0.503)。在屈光参差类型一致的条件下,高、中双眼视力平衡度与低双眼视力平衡度相比,拥有2阶立体视的OR估计值分别为5.161(95%CI:0.868~30.675)和3.939(95%CI: 0.920~16.858)。结论相同屈光参差程度范围中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差异不明显;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立体视缺损的可能性更高,并且双眼不平衡度越高引起的立体视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儿童单眼弱视182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单眼弱视的疗效,探讨其最佳治疗方案。方法追踪观察门诊治疗的182例单眼弱视,对弱视类型、程度、注视性质与疗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率76.86%(93/121);单纯斜视性弱视治愈率10.53%(2/19);斜视合并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率7.14%(3/42);轻度弱视治愈率88.00%(22/25);中度弱视治愈率66.97%(73/109);重度弱视治愈率6.25%(3/48);中心注视性弱视治愈率73.60%(92/125);非中心注视性弱视治愈率10.53%(6/57);其中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及注视性质各组间疗效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眼弱视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好,斜视伴屈光参差的弱视治疗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及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举  付晶 《眼科》2008,17(1):59-62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及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状况.设计 回顾性对比临床分析.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89例屈光不正性弱视、4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及39例斜视性弱视儿童.方法 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和同视机三级功能检查,对三种弱视儿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主要指标 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结果 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中,轻度弱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均优于中度弱视(P均<0.05);斜视性弱视儿童中,中度弱视远立体视优于重度弱视(P<0.05);轻度、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远融合范围均无显著性差异,中度、重度斜视性弱视的远融合范围也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弱视影响儿童期立体视觉的发育,且随弱视程度加重而增加.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轻,斜视性弱视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介于二者之间.(眼科,2008,17:59-62)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与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07/2020-01在我院门诊确诊的并首次接受治疗的单眼弱视患者46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26例,女20例,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斜视性弱视组(无屈光不正),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2例,女11例。以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4例,女9例。对两组患者采用遮盖及精细训练治疗弱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视力、用Titmus图谱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经弱视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立体视恢复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无差异(t=-0.475,P>0.05),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明显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t=-3.919,P<0.001);通过2mo的治疗,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值有明显差异(t=-2.946,P<0.01),而两组患者立体视提高值无差异(t=1.305,P>0.05);通过6mo的治疗,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差值有明显差异(t=-2.353,P<0.05),两组患者立体视提高差值也有明显差异(t=2.218,P<0.05);但在6mo时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水平仍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t=-2.760,P<0.01)。结论:治疗前视力相同的斜视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损伤更重。通过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力恢复较快,而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快,但其立体视功能水平仍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不同差值的屈光参差对视力发育和立体视形成的影响,分析屈光参差与单眼弱视、立体视之间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01/2014-12在我院门诊初诊屈光参差患者326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最佳矫正远、近视力,以及矫正后近立体视,分析弱视和立体视异常的比例.结果:随着屈光参差差值的增大,高屈光眼远近矫正视力下降,弱视发生率增高,异常立体视增多,有统计学差异.远视组出现弱视和立体视异常最早且比例最大,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屈光参差差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弱视和立体视异常的比例,远视性屈光参差形成弱视的差值最小,与其高屈光眼调节功能不足,近视力无法正常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与框架眼镜对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治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以来,在我院小儿眼科门诊诊断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儿28例,分别配戴RGP-CL与框架试镜片后进行CSV-1000对比敏感度及Titmus立体视检查。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先转换为对数表达,然后采用SPSS13.0行配对样本t检验。Titmus立体视检查结果根据有无中心立体视分为两组,然后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戴RGP-CL的CS在各空间频率均明显高于戴框架眼镜患儿(P<0.01)。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戴RGP-CL后的立体视明显优于戴框架眼镜患儿(P<0.05)。结论 RGP-CL对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矫正效果良好,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儿童弱视兴立体视锐度的关系。方法 对346例正常及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采用颜少明近用定量随机点立体圆进行检查,比较弱视组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 346例中,168例正常儿童中获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122例(76.62%),178例弱视儿童中儿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8例(4.49%),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比较,其中形觉剥夺性弱视立体视锐度最差,其次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结论 弱视患儿立体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立体视,弱视程度越重,立体视越差。  相似文献   

8.
大龄儿童单眼弱视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观察大龄儿童单眼弱视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82例(82眼)大龄儿童单眼弱视进行综合治疗并随访3a。 结果屈光参差弱视58眼总有效率96%,斜视性24眼总有效率75%。结论大龄儿童单眼弱视绝大部分治疗后视力均有不 同程度提高甚至痊愈,且部分恢复立体视。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屈光参差的特点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屈光参差的特点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149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筛查出合并有屈光参差的28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根据屈光状态分为近视性、远视性、近视散光性、远视散光性和混合性屈光参差.观察项目包括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Titmus立体视功能.结果 (1)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24.80%,以近视性和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1.31%和8.09%. (2)屈光参差类型和屈光参差度对视力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和远视散光性屈光参差对视力的影响较大,屈光参差度越大对视力的影响越大. (3)屈光参差度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立体视锐度损害程度与屈光参差度相关.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较多合并近视性和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屈光参差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曾仁攀  梁小琼  王国平 《眼科研究》2009,27(11):1027-1030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及不同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损害情况。方法对178例初诊的不同类型弱视儿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对弱视儿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斜视性弱视组3组之间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轻度弱视和中度弱视之间比较,近零视差及交叉视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且随弱视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屈光不正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斜视性弱视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