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树地震灾后救援过程中高原病防治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勇军  周其全 《西南军医》2010,12(5):952-953
青藏高原地震频发,是我国最活跃的一个地震带,近年来在这一地区连续发生多起大地震,给高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在高原地区开展抗震救灾与平原完全不一样,救援人员必须首先解决自身的急性高原病防护问题,才能保证在高原地区的劳动能力,才能取得抗震救灾的决定性胜利。在这次玉树地震的抢险过程中通过科学组织,积极宣传,群防群治,合理救治,做好救援人员的高原病防治工作,保证了全体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劳动能力,为夺取玉树地震救援工作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此次高原地震救治经验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累计伤亡数量的变化速率,寻求医疗救援效率评价指标和方法.方法 收集地震发生后每日、72小时及最终累计伤亡数量.观察变化速率,应用总医疗救援需求指数(TRI)、医疗救援死亡预警指数(DWI)和受伤预警指数(WWI),比较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援效率.结果 汶川地震总医疗救援需求指数明显大于玉树地震....  相似文献   

3.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后,我们医院奉命立即赶赴灾区展开医学救援,出色完成了任务。通过参加抗震救灾医学救援,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2010年4月14日7:49时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里氏7.1级的地震,造成千人致残、遇难,数万人受伤。玉树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地震发生的当天,我院按照上级指示,迅速组建了106人(其中护士14人)的救援医疗队,奔赴玉树参加医疗救援。同时,也立即启动院内救援预案,  相似文献   

5.
玉树地区平均海拔4493.4m,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发生7.1级地震。我院野战医疗队于地震发生当天紧急出发,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分秒必争展开野战医院医疗救援,现就玉树灾区救援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钟道柱  余漩  欧阳伟  鱼敏 《人民军医》2010,(10):737-739
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是国家、军队突发事件卫勤救援的重要力量。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后,根据上级命令,第四军医大学紧急组织60人的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自4月15日晚到达玉树,至5月7日最后一批队员归建,共收治伤病员1763例次,手术45例,军人门诊724例次,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是第四军医大学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组建以来首次执行任务,是对医学救援队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救援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  相似文献   

7.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本次地震的突出特点是发生在平均海拔4000m的高原。我们根据高原卫勤保障实践和高原医学研究成果,结合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经验,对高原地区地震灾害救援行动各阶段卫勤保障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8.
"4.14"青海玉树地震后,军队和武警部队官兵紧急进入灾区进行抗震救灾工作。玉树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200 m,自然条件恶劣,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救援官兵从平原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时,由于氧气比较稀薄,天气寒冷,加上救灾任务紧迫、工作繁重,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此次救援过程中,我们根据总部指示,抽调人员组成高原病防治专家组(专家组),对救援部队进行高原病及高原反应的群防群控,效果满意。现对武警某部官兵193例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情况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导致了大量的死伤。地震医疗救治的主要矛盾是救援黄金时间内大批量伤员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我们在此次医疗救治中的经验提示,分级整合式救治将是未来灾害医疗救治的有效组织形式。由于地震灾害发生时间和地点的不可预知性,备灾时医院应按照前方与后方医院的职责建立两套预案并进行演练。  相似文献   

10.
<正>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医疗救援中,飞机转运了大批伤病员,航空医疗救援引起人们的关注。2009年两会期间,27位院士联名提出了"关于建设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1]。国务院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已把航空医疗救援项目纳入国家航空应急救  相似文献   

11.
高原地震救援117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里氏7.1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玉树地处海拔近4000m的高原,目前尚未见有文献报道高原地震伤救治的情况。我院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队员全部来自我院),地震当天20点就率先到达了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共救治了1178名伤员,现就我部这次地震医疗救援的特点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了解玉树地震外来卫生应急人员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日后高原地区应急医疗救援中有效保障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供科学依据,从而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作者从参加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25支救援队伍中随机选取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4支队伍,共67名队员进行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3.
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是国家、军队针对突发事件组织成立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医疗救治力量。第四军医大学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组建后,首次参加了玉树地震高原地区医疗救援行动。本文重点阐述了我校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执行本次任务的主要做法以及对下一步加强高原医疗救援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发生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的里氏7.1级强烈地震已经过去一周年了。这一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不仅取得了高原医疗救援的伟大胜利,对灾后伤员的伤后康复和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开展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263例玉树地震伤员中5例死亡伤员伤情与死因,探讨地震伤员早期的院内应急方案和措施。方法:对我院从地震后至4月30日止收入院的263例玉树大地震伤员中的5例危重症伤员及死亡者伤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5例死亡伤者中院前死亡2例,急诊死亡1例,住院死亡2例,其中挤压综合征死亡率最高。结论:加强震后前三周的医疗救援力度,加强伤员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重视基础疾病治疗,可有效减少伤员的伤残和死亡。  相似文献   

16.
援外地震救援流动医院的组织与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庆  郑静晨  彭碧波  汪茜  张开 《人民军医》2006,49(5):254-255
2005年10月,某邻国发生大地震,我院奉命派出了由8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分队,并在地震灾区组建了流动医院,为数百名伤员提供了医学救援。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玉树4·14地震,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派救援队赶往灾区,经过努力,紧急救援已经取得重大胜利,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将转入到城市重建阶段。在重建期将有大批人员再次进入灾区,如何做好重建施工人员的卫生保障将成为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树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高原大气压低、氧气分压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等特殊地理环境将严重影响重建施工人员的劳动能力,影响重建工程进度,严重威胁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8.
巴拉考特地震灾区发病状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国际医疗救援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地区安全和人道主义救援的重要举措。地震灾害是突发性自然灾害,对人类及其生活环境带来各种破坏性后果,深入研究地震所致伤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对合理应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好地为灾民提供医疗服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8级的强烈地震,死亡8万多人,中国国际救援队奔赴地震重灾区巴拉考特地区实施人道主义救援,并在灾区展开了设备精良的中国流动医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医疗救援工作。本文对救援期间流动医院接诊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巴基斯坦巴拉考特地震灾区伤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地震灾区伤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0年4月14日中国青海省玉树地震的应急救援,80%以上伤病员是通过飞机转运的[1],第1次在高海拔地区主要采用了固定翼飞机进行空运后送伤病员的救援方式.我院先后收治了两批次共54名伤病员,成功完成了救治地震伤病员的任务,然而,此次中国空运后送伤病员,由于青藏高原气候条件恶劣、支线机场基础条件差等不利因素,影响了伤病员后送救治的效率和诊疗时间.笔者重点分析了医院收治空运伤病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情况,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空运伤病员医疗体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我院第一时间奉命组成60多人的医疗队赶赴灾区,实施伤员救治。在2个月时间内,共收治伤病员223例,巡诊1万余例次,圆满完成了任务。现就我们参加高原地区抗震救灾医学救援的主要做法和得到的启示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