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AIP患者的常规超声特点及其中8例的CEUS表现.结果 AIP二维超声表现为弥漫性(15例)或局灶性(1例)胰腺肿大伴回声减低,胆道梗阻征象较常见(13例),部分病例胰腺炎症累及胆总管(9例)、肝内胆管(3例)及胆囊(3例),壁增厚出现“三明治征”.CEUS显示6例弥漫性AIP均匀性增强及消退;1例胰头明显肿大的弥漫性AIP血管期胰头区高增强,实质灌注期胰腺整体等增强;1例局灶型AIP血管期呈低增强,实质灌注期呈等增强.结论 AIP二维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借助CEUS可进行鉴别诊断,常规超声及CEUS有助于AIP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CT表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AIP患者的CT资料,11例均有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分析病变胰腺的部位、形态及节段性AIP的病变胰腺与正常胰腺交界面(本文称作病变胰腺“前端”,前端与病变胰腺最大径之间称为“前段”)特征;定量分析AIP的平扫密度、动态增强扫描时病变胰腺强化模式,并与正常对照组(n=25)进行比较。结果:4例AIP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7例表现为胰腺节段性肿大,病变胰腺长轴均与主胰管一致。7例节段性AIP中:病变前端细小、前段呈圆锥形2例;前端平直、前段呈梯形1例;前端呈圆弧形、前段呈“子弹头”状3例;另1例AIP一侧前段呈“子弹头”状,另一侧前段呈圆锥形。3例节段性AIP的大体外形呈纺缍形或梭形;3例节段性AIP病变胰腺边缘毛糙、中间段稍粗的长柱状;5例AIP呈腊肠状,其中1例为节段性AIP。平扫时11例AIP病变胰腺密度呈均匀的等偏低密度,动态增强扫描11例均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AIP组密度低于对照组,门脉期AIP组密度高于对照组。9例合并胰外病变或/和胰周结构直接侵犯。结论:AIP在CT上有特征性表现,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多数AIP病例可以通过CT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ereafitis,AIP)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降低误诊率.方法 对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确诊为AIP 1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以黄疸和腹痛最多见,实验室检查直接胆红素、IgG 13例增高.误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壶腹周围癌、胰腺肿瘤各4例,干燥综合征2例,胰腺炎1例,胰腺炎伴糖尿病1例,误诊时间2个月~4年.行超声引导下胰腺穿刺活检6例(穿刺失败2例改行开腹手术),行开腹手术12例,经手术或活检明确诊断,予口服泼尼松治疗后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均明显好转.结论 AIP是一种少见病,易误诊,但AIP有自己的临床特征,对其认识不足是导致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超声对胰腺结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在胰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13例胰腺结核的声像图、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术前超声诊断率23.1%,误诊率76.9%。根据声像图表现可分为:弥漫型(2例)、局灶型(8例)、钙化型(3例)。结论 弥漫型可能是粟粒性胰腺结核的声像图特点,局灶型可以反映干酪性胰腺结核的声像图特点,但两者均缺乏定性诊断的特异性,钙化型结合结核史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在老年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经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最终证实的7例老年AIP患者影像学资料,并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其声像图特征.结果 7例AIP患者超声检查后,4例行CT平扫+增强,3例行MRI扫描.超声、CT、MRI示AIP均表现为胰腺体积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超声检查AIP形态多不规则,实质回声显著或稍减低.其中2例胰体头部肿大明显,略呈分叶状,内回声欠均匀,彩色多普勒示胰头区周边见少许点、条状血流信号,血流不丰富;2例表现为胰体尾部局限性增大;3例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肝损伤声像图表现,肝内胆管和胆总管轻度扩张.2例胆总管中上段壁增厚,4例胆总管中下段略呈“鸟嘴样”狭窄,1例患者出现颌下腺、腮腺及多处淋巴结肿大(双侧颌下区、锁骨上窝、双侧腋窝、腹股沟处及腹腔腹膜后).6例AIP患者经治疗后,胰腺功能和形态基本恢复正常,复发1例.另1例患者高度怀疑肿瘤,但术中未见癌细胞,后对症治疗.结论 AIP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征,超声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AIP的早期准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胰管病变的MRCP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AIP患者的临床及MRCP影像资料,对其胰管病变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 MRCP上15例AIP患者的胰管均见狭窄(15/15,100%),表现为局部胰管不可见。9例(9/15,60.00%)同时累及腹胰管和背胰管,仅腹胰管或背胰管受累各3例(3/15,20.00%)。11例(11/15,73.33%)胰管呈单发节段性狭窄,狭窄长度2.07~4.69 cm(中位数3.24 cm),上游胰管管径0.14~0.31 cm(中位数0.19 cm);4例(4/15,26.67%)胰管呈多发节段性狭窄,狭窄长度0.19~3.45 cm(中位数0.82 cm),狭窄段间及上游胰管管径0.14~0.70 cm(中位数0.21 cm)。轴位T1WI、T2WI上,13例(13/15,86.67%)胰腺弥漫性肿大,病变胰腺T1WI呈等、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2例(2/15,13.33%)胰腺局限性肿大/肿块,其胰管狭窄部位与胰腺实质病变范围一致。1例(1/15,6.67%)胰尾周围见假性囊肿。结论 AIP胰管病变的MRCP表现可分为单节段狭窄型和多节段狭窄型,大多数的非狭窄段胰管不扩张,但胰管扩张不能排除AIP。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节段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CT双期扫描的强化模式与胰腺癌及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PECT)的差异,提高AIP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9例节段性AIP患者、25例胰腺癌及16例PECT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动态增强资料以及25例性别、年龄与AIP相似的正常对照组,分析双期扫描3种病变的影像特点以及与正常胰腺的密度差异;测量4组的双期扫描平均CT值,分别比较AIP组与胰腺癌、PECT组的平均CT值差异,同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动脉期,在图像上,与同病例正常胰腺比较,9例AIP患者的病变胰腺均表现为相对低密度,25例胰腺癌患者呈明显低密度,16例PECT患者均呈高密度;AIP组、胰腺癌组、PECT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72.7HU、49.2HU、115.6HU,正常组的平均CT值为93.4HU。门脉期,在图像上,与同病例正常胰腺比较,9例AIP患者的病变胰腺均为等或偏高密度,25例胰腺癌患者的病变胰腺均为明显低密度;16例PECT患者呈偏高密度;AIP组、胰腺癌组、PECT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86.6HU、57.6HU、104.2HU,正常组的平均CT值为83.9HU。结论:AIP与胰腺癌、PECT的强化模式不同,不同时相,病变与正常胰腺的对比度不同,CT双期扫描在节段性AIP与胰腺癌、PECT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通过CT双期扫描可作出AIP的倾向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在胰腺炎的诊断价值并试图分型。方法对116例急性胰腺炎进行一次或多次B超检查。结果B超分型①急性水肿型73例(63%),超声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边缘清晰,实质回声减低。其中4例手术后,病理主要表现为胰腺间质的水肿、充血。超声表现与病理大致吻合;②出血坏死型21例(18%),超声表现为胰腺增大,边缘模糊,回声减低且不均匀,其中16例手术,病理主要为胰腺实质的局灶性或融合性坏死,细胞结构消失。超声表现与病理吻合。结论二维超声根据超声表现,结合临床,对急性胰腺炎初步分型,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CT和临床特征,提高该病与胰腺癌的CT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9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AIP及9例胰腺癌患者的动态增强CT特征和临床表现。局灶性AIP选择美国梅奥医学中心AIP诊断标准,均由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胰腺癌均由手术病理证实。对比病灶在部位、形态、强化方式、胰管改变、胰周及胰腺外改变等方面的不同。结果 9例局灶性AIP患者中,8例(88.9%)有局灶性胰腺肿大,1例(11.1%)外形正常。9例(100.0%)病灶均在CT平扫中呈相对低密度,8例(88.9%)增强后呈延迟强化,3例(33.3%)出现病灶远端胰管轻度扩张,以上特点与胰腺癌患者表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例(22.2%)出现胰周包膜样改变。仅1例(11.1%)具有梗阻性黄疸及AIP合并硬化性胆管炎。3例(33.3%)有胰周淋巴结肿大。以上特征与胰腺癌患者表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对局灶性AIP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Ig G4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 G4-AIP)的超声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0例Ig G4-AI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胰腺大小、形态、回声,有无肿物及肿物的大小、形态、回声及血流情况,同时观察主胰管、肝内外胆管有无狭窄或扩张,胆管壁有无增厚,腮腺、颌下腺有无肿大或肿物,其中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胰腺病灶的增强-消退过程。结果本组患者男女比例为5. 7︰1,50~79岁者占90%。临床表现以黄疸、腹痛为主。胰腺超声表现分为3型:节段型8例(20. 0%),胰腺大小、形态正常,局部回声不均匀,以回声减低为主;弥漫型17例(42. 5%),胰腺弥漫性肿大,回声不均匀减低;肿块型15例(37. 5%),胰腺局限性肿大,回声与周围胰腺类似或减低,"肿块"位于胰头10例,胰尾5例。3例肿块型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2例动脉期呈高或等增强,延迟期呈等增强,1例动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低增强。本组合并Ig G4相关胆管炎29例(72. 5%),其中超声确诊胆管炎10例,表现为肝内和(或)肝外胆管管壁不均匀增厚;合并IgG4相关涎腺炎6例(15. 0%),表现为腮腺和(或)颌下腺回声弥漫不均匀,伴或不伴有纤维条索样高回声。结论 Ig G4-AIP超声表现以弥漫型及肿块型为主,超声检查在发现胰腺病变的同时,联合胆管、涎腺等多器官扫查可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