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囊性肾细胞癌(MCRCC),也叫多囊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RCC)和多囊性透明细胞癌,是一种预后较佳的少见的肾脏囊性肿瘤。2004年WHO肾肿瘤分类中将MCRCC作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一种罕见亚型,其预后较佳。虽然文献报道囊性肾细胞癌比实体型透明细胞RCC预后好,但对于诊断MCRCC真正的临床意义和其预后还不清楚。作者根据WHO2004年的诊断标准收集了45例MCRCC,年龄30~80岁,平均54.3岁。男性28例,年龄36~80岁,平均56.3岁;女性17例,年龄30~78岁,平均51.1岁。50%的患者年龄小于50岁。肿瘤直径1—14cm,平均4.9cm,  相似文献   

2.
229例肾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肾细胞肿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分型、形态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复习229例连续肾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大体标本、HE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按2004年WHO肾细胞肿瘤分类标准重新分类,并随访。结果229例肾细胞肿瘤占同期肾实质肿瘤89.1%(229/257),其中223例(97.4%)为肾细胞癌,6例(2.6%)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180例(78.6%),乳头状肾细胞癌19例(8.3%),嫌色细胞癌13例(5.7%),1例嫌色细胞癌伴肉瘤变,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6例(2.6%),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肾细胞癌2例(0.9%),未能分类的肾细胞癌2例(0.9%),集合管癌1例(0.4%)。透明细胞癌5年生存率为75.5%;乳头状肾细胞癌5年生存率为80%;嫌色细胞癌随访6例,随访期8~57个月,1例于57个月后死于肿瘤转移;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随访2~40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肾细胞肿瘤是一组形态学上各有特征的异质性肿瘤,以恶性为主,其中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最常见。不同类型肾细胞癌预后不同。WHO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分型有其实用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3.
多囊性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多囊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多囊性肾透明细胞癌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右肾肿物18年。大体见肿物由多发不等的囊腔组成。镜下囊内壁主要由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被覆,部分为多层并有乳头形成。瘤细胞胞质透亮,无明显异型性。癌细胞免疫表型cytokeratin、CEA和vimentin呈阳性表达。本例诊断为多囊性肾透明细胞癌。结论:多囊性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癌病理类型。临床上主要采用根治切除术。本瘤的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囊性肾细胞癌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囊性肾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囊性肾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有确切的瘤体,由厚的假纤维包膜围绕,切面见大小不等的囊腔。镜下见囊腔被覆无明显异型的透明细胞,纤维性囊壁间隔中可见透明细胞巢。免疫表型:透明细胞CK、EMA强阳性,CD68、M ac387阴性,K i-67、p53弱阳性。结论囊性肾细胞癌少见,预后好,术前易与多囊肾、囊性变肾细胞癌和囊性肾瘤等混淆。本瘤的特征是囊性区显著,囊腔内衬单层或数层异型小的透明细胞,囊壁之间可见透明细胞巢。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囊性肾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我院5例经病理诊断为囊性肾细胞癌病例的超声图像、临床症状和预后随访.结果:肿瘤声像图在肾囊肿的基础上,分为(1)单房囊肿型(2例),囊壁见光斑,不均匀增厚,或乳突状突起.(2)多房囊肿型(2例).(3) 低回声实体型(1例).CDFI、CDF在肿瘤的周围、内部及囊壁均无明显异常血流信号.5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特别是血尿,全部为透明细胞癌,均行根治性切除术,无淋巴转移,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细胞癌,是少血管性肿瘤,一般为早期,临床上一般无症状,预后较好.超声显示复杂性囊肿在临床上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嗜酸细胞腺瘤中1例侵及肾被膜纤维囊,1例侵透肾被膜纤维囊,2例侵及肾周脂肪;侵透肾被膜纤维囊者局部区域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患者均行肾部分切除术,随访3个月~6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但部分具有侵袭性的组织学特征,属于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由于部分病例具有局部异型性及侵袭性组织学特征,容易误诊为肾细胞癌而被过度治疗。因此正确评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预后,有助于对组织学特征的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7.
多囊性肾细胞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阐明多囊性肾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多囊性肾细胞癌,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肿瘤由厚的假纤维被膜环绕,瘤体全部由大小不等的囊腔及无膨胀性实性结节的薄的间隔构成,囊腔被覆透明细胞,异形性小,间隔内含聚集的透明细胞上皮巢,结论:多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有低度恶性倾向的肿瘤,术前影像学,细胞学检查及术后的肉眼特征均与囊性肾瘤,囊性部分分化性肾母细胞瘤相似,最重要的是本瘤缺乏肉眼所见的膨胀性实性结节,显微镜下的关键特征是间隔内可见聚集的透明细胞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具有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形态特征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like clear cell renal carcinoma, CCPRCC-like CCRC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旨在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3例CCPRCC-like CC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 随访患者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 女性1例, 平均年龄43岁。肿块最大径9 cm。镜下观察3例病例均包含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样(CCPRCC-like)及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样(CCRCC-like)两种区域, 前者在整个瘤体所占比例为20%~90%。CCPRCC-like区域含有囊、乳头、腺管状结构。细胞核远离基底膜, 细胞核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1级。在CCPRCC-like区域, 细胞角蛋白(CK)7表达范围10%~80%, 中等及以上强度表达。CD10表达均为100%, 主要为顶端胞膜表达。在CCRCC-like区域, 1例CK7阴性, 其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特征.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病理科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706例)中的21例MCRCC进行了光镜、免疫表型观察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检测.结果 21例MCRCC患者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0岁),男19例,女2例.肉眼或镜下血尿3例,18例因体检而偶然发现.10例肿瘤位于左肾,11例位于右肾.T1期18例,T2期2例,T3期1例.其中1例侵犯肾包膜,均无淋巴结转移.随访20例,无一例死于肾癌,未发现肾癌转移或复发病例.组织学观察,肿块最大直径0.3~10.0 cm(平均3.6 cm).切面呈多房性囊性,囊腔大小不等,囊腔间隔厚薄不均(0.1~0.5 cm.平均0.2 cm),内含淡黄色液体或胶冻样或血性液体.囊腔内衬单层或多层上皮细胞,胞质透明或淡嗜酸性.囊腔间隔内也可见呈巢状或腺泡状排列的透明细胞.Fuhrman 1级16例,Fuhrman 2级5例.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瘤细胞波形蛋白、ABC、CAM5.2、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阳性表达,CD10阳性表达6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表达16例.分子遗传学观察,21例标本中,PCR扩增成功的有11例,5例发现微卫星变异,3例有LOH,其中D3S1560基因座2例,D14S617基因座1例;2例有MSI,分别为D9S168和D14S617各1例.结论 MCRCC是一种少见的肾囊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肿瘤预后良好,可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  相似文献   

10.
作者和其他学者均发现,在Bellini导管癌和低级别集合管癌中,存在一种特征明确的肿瘤,称为管状囊性癌.该亚型肾细胞癌尚未列入2004年版的WHO分类.作者详细描述了31例该罕见亚型肾细胞癌,并且进一步明确其特征.肿瘤主要发生于成人(平均年龄为54岁),男性占优势,男女比例约为7:1.大体上,肿瘤直径0.7~17 cm,切面呈海绵状或者泡沫包装纸状,镜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扩张的囊性小管,管腔内衬单层上皮,上皮细胞呈不同的立方、扁平或者钉突状.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核较大,核仁明显.不同程度的纤维间质将紧密排列的囊性结构分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FH)缺陷型肾细胞癌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分子特征, 探寻免疫治疗在FH缺陷型肾细胞癌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集的6例FH缺陷型肾细胞癌的PD-L1表达情况、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二代测序基因检测进行总结并随访预后。结果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37~72岁, 平均年龄45.7岁。4例高级别FH缺陷型肾细胞癌病例均可见2种或2种以上的结构混杂存在, 以乳头状结构最常见, 还可见到腺管状、腺泡状、筛状、巢团状、囊性变、实性结构混杂存在, 癌细胞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核分级为3~4级。2例低级别FH缺陷型肾细胞癌病例表现为巢团状、腺管状排列, 嗜酸性、絮状胞质及小的胞质内空泡。6例2-琥珀酸半胱氨酸(2SC)均为强阳性, 5例FH表达丢失、GATA3阳性, 4例高级别病例肿瘤浸润的CD4、CD8阳性的T淋巴细胞平均值分别是180.3/mm2、130.5/mm2, PD-L1联合阳性评分(CPS)分别是20、50、5、30, Ki-67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mu1ti1ocu1ar cystic rena1 ce11 carcinoma,MC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MCRC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8例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6~68岁(平均55.6岁)。影像学检查均示多囊性占位,边界清楚。眼观:肿瘤切面见大小不等的多房囊腔,内含浆液性或血性液体。镜检:肿瘤囊内壁被覆单层透明细胞、复层上皮或上皮缺如,囊内成分大部分流失,纤维性囊壁或囊腔间隔中见灶状透明细胞,呈Ⅰ级细胞核,其为形态学诊断线索。免疫表型:透明细胞CD10、vimentin、EMA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低。18例患者平均随访43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预后良好。结论 MCRCC是一种罕见的肾细胞癌组织学亚型,预后良好,需与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及良性肾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肾脏的肿瘤性囊性病变是指不伴有剩余肾实质囊性改变的肾脏的孤立性囊性肿块。目前肾脏有4种囊性病变:囊性肾瘤(CN)、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囊性部分分化型肾母细胞瘤(CPDN)和多囊性肾细胞癌。其中CN和MEST是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二者病变的临床和形态学特征有重叠,包括中年女性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腔、嗜酸性细胞、被覆囊腔的雪钉样细胞和卵巢性间质。作者研究了20例CN和14例ME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材料和方法1 材料 收集湖南医科大学 1 991年 1 2月~ 1 997年 4月存档蜡块中涎腺肿瘤 37例 ,其中粘液表皮样癌 2 0例、腺样囊性癌 1 1例、腺泡细胞癌 4例、恶性混合瘤 2例。从上述蜡块中随机选取粘液表皮样癌 5例、腺样囊性癌 4例、腺泡细胞癌 2例、恶性混合瘤 1例 ,以及癌旁正常组织 1例 ,以便行荧光原位杂交法 (FISH)检测。2 方法 标本经 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ER 2 /neu蛋白的表达 ,DAB显色。鼠抗人HER 2 /neuIgG、生物素化兔抗鼠抗…  相似文献   

15.
<正>TFE3是诊断Xp11易位性肾细胞癌的良好标志物。然而,TFE3在其他类型肾细胞癌中的意义尚不清楚。作者利用自动化Ventana BenchM ark XT系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 818例肾细胞癌组织中TFE3的表达情况,并用TFE3分裂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和RNA测序技术检测了TFE3强阳性病例。27例免疫组化TFE3强阳性的肾细胞癌中,20例诊断为Xp11易位性肾细胞癌,7例诊断为透明细胞性肾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 GPNMB)在各种肾嗜酸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并比较GPNMB与细胞角蛋白(CK)20、CK7、CD117在肾嗜酸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传统类型肾肿瘤嗜酸细胞亚型, 包括22例肾透明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ccRCC)、19例肾乳头状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papRCC)、17例肾嫌色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chRCC)、12例肾嗜酸细胞瘤(RO)和新兴的具有嗜酸细胞特征的肾肿瘤类型, 包括3例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3例肾低级别嗜酸细胞肿瘤(LOT)、4例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H-dRCC)以及5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检测GPNMB与CK20、CK7、CD117在上述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并统计分析其在以上各种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GPNMB在ESC RCC、LOT、FH-dRCC这3种新...  相似文献   

17.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和成人囊性肾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和成人囊性肾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分析5例MEST和4例囊性肾瘤,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5例MEST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5岁;囊性肾瘤中男性3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41岁;临床表现为腰痛或血尿.大体观察:MEST界清无包膜,切面未见明显出血坏死,其中3例旱实性,1例呈囊实性,另1例呈多囊性其间为厚的纤维分隔;囊性肾瘤有包膜,切面呈多囊性,囊壁薄,无实区和坏死厌.镜下观察:MEST由不等量增生、囊性扩张的腺上皮与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间质细胞混合组成,两种细胞成分无明显异形,2例局部衬覆子宫内膜样或输卵管样上皮;囊性肾瘤为多房囊腔组织,囊壁薄,内衬单层上皮.免疫表型:9例上皮细胞CKpan、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阳性表达;MEST间质梭形细胞波形蛋白(5/5)、平滑肌肌动蛋白(SMA,3/5)、结蛋白(4/5)、CD10(5/5)、ER(4/5)和PR(4/5)呈阳性表达,HMB45、CD34、CD117和S-100蛋白呈阴性;囊性肾瘤间质成分波形蛋白(4/4)、SMA(4/4)、结蛋白(1/4)阳性,ER(3/4)和PR(1/4)少量细胞阳性,CDIO、HMB45、CD34、CDll7和S-100蛋白呈阴性.结论 (1)MEST和囊性肾瘤均是少见的肾脏肿瘤,大多为良性.(2)MEST间叶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平滑肌或肌纤维母细胞分化;2例有MaUerian管上皮分化特征.(3)MEST和成人囊性肾瘤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有很多相似性,可能为位于同一肿瘤谱系两端的肿瘤.  相似文献   

18.
19.
Kuhn  E  De  Anda  J  Manoni  S  潘敏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6):719-719
作者报道了伴有独特的血管平滑肌瘤样增生性间质的肾透明细胞癌。5例均为会诊病例,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37~75岁(平均53岁),4例位于右侧肾脏,1例位于左侧,3例有血尿,除1例因乳腺癌行双侧乳房切除术外无明显过去史,均无结节性硬化的临床症状,4例行部分肾切除术,1例行全肾切除术,1例于肾切除术后3年出现骨转移,活检示转移性乳腺腺癌,2例为新近病例,无随访。大体均为肾脏孤立性肿块,直径1.8~4.0cm,边界清楚,周围包绕厚的不规则包膜,2例可见中央有纤维性疤痕呈白色带状与包膜连续,其间的肿瘤组织呈多彩状,见棕红色、黄色、半透明白色区域,可见囊性变、坏死和局灶钙化。镜下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点相似,特征性改变是两种不同的成分混合:上皮透明细胞肿瘤和明显的血管平滑肌瘤样的间质。  相似文献   

20.
肾细胞癌p16基因缺失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细胞癌p16基因缺失与预后的关系赵坡钟梅许红民吕亚利陈乐真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31例肾细胞癌取自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1960~1985年存档的福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其中透明细胞癌20例,颗粒细胞癌5例,混合细胞癌6例;按分化程度有高分化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