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影响,并在细胞因子水平上探究围术期发生IR的机制。方法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和全麻组(G组),各组18例,分别在患者麻醉前、麻醉后、进腹探查胆囊时和术后1h采血,测定血糖、血清胰岛素(insulin,Ins)、脂联素(adiponection,Adi)、抵抗素(resistin,Res)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计算胰岛素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SI)。结果麻醉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E组仅在麻醉后有Ins显著上升(P<0.01),但在实验观察时间内未发生明显IR。G组全麻诱导插管后血清Ins和CRP明显上升((P<0.05,P<0.01),SI显著下降(P<0.01),发生了明显的IR。G组在麻醉后各时点血清脂联素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E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在麻醉后稍有下降,无统计学意义,但各时点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G组(P<0.01)。两组抵抗素水平在实验观察时间内无显著变化。结论上腹部手术围手术期G组发生了显著的IR,发生IR的原因可能与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下降以及CRP浓度的升高有关。抵抗素可能并没有参与外科性IR。硬膜外麻醉可以显著改善外科IR。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影响,并在细胞因子水平上探究围术期发生IR的机制。方法 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和全麻组(G组),各组18例,分别在患者麻醉前、麻醉后、进腹探查胆囊时和术后1 h采血,测定血糖、血清胰岛素(insulin,Ins)、脂联素(adiponection,Adi)、抵抗素(resistin,Res)和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计算胰岛素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SI)。结果 麻醉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E组仅在麻醉后有Ins显著上升(p<0.01),但在本实验观察时间内未发生明显IR。G组全麻诱导插管后血清Ins(p<0.05)和CRP明显上升(p<0.01),SI显著下降(p<0.01),发生了明显的IR。G组在麻醉后各时点血清脂联素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E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在麻醉后稍有下降,无统计学意义,但各时点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G组(p<0.01)。两组抵抗素水平在本实验观察时间内无显著变化。结论 上腹部手术围手术期G组发生了显著的IR,发生IR的原因可能与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下降以及CRP浓度的升高有关。抵抗素可能并没有参与外科性IR。硬膜外麻醉可以显著改善外科IR。 [关键词] 麻醉 围手术期 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陈健  丛海涛  王琳  钱家树  卢光涛 《浙江医学》2016,38(24):2007-201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应用连续椎旁神经阻滞麻醉(PVNB)复合全身麻醉对患者血清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及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64例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PVNB复合全麻(观察组)82例和单纯全麻(对照组)82例,比较两组麻醉前、麻醉诱导插管后、手术切皮后5min及术后拔管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麻醉前、术后2、12、24、48h血清Cor、CRP水平及术后2、12、24、48hVAS变化。结果围术期观察组的MAP及HR基本稳定(P>0.05),而对照组均较术前(T0)显著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8h(T4~7),观察组的血清Cor、CRP水平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T7时,观察组的PCA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应用PVNB复合全麻较单纯全麻能够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降低机体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其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方法 68例择期手术的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研究组)34例,常规组(对照组)34例,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分别于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进行血清皮质醇(Cor)、胰岛素(Ins)、血管紧张素Ⅰ(AⅠ)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综合医院焦虑量表(HADA)、综合医院抑郁量表(HADD)、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评,并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等.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未实施干预时HADA[(12.56±6.21)分;(12.89±7.05)分]、HADD[(11.57±6.14)分;(12.02±7.06)分]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实施干预术后1 d 2组的HADA、HAD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7 d 2组的HADA[(6.21±2.48)分;(11.56±7.05)分]、HADD[(6.54+3.24)分;(11.26±5.25)分]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研究组评分下降明显;组内比较发现,研究组术后1 d、术后7dHADA、HADD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未实施干预手术前2组的SCL-90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而术后7d 2组的SCL-90评分有多个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未实施干预术前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Cor、Ins、AⅠ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而实施干预术后7d研究组的血清Cor、Ins、AⅠ和AⅡ水平变化不大,而对照组血清Cor、Ins、AⅠ和AⅡ水平明显升高,2组差异有显著性,且对照组血清Cor、Ins、AⅠ和AⅡ水平明显高于术前.研究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手术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健康状况,降低患者血清应激激素水平,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超前镇痛对围术期患者应激反应及自控镇痛的影响。方法:60例于全身麻醉下行脊柱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P)组,于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缓慢注射丁丙诺啡0.15mg;术后镇痛(C)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缓慢注射丁丙诺啡0.15mg。两组患者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麻醉前(T0)、术后6h(T1)、术后12h(T2)分别测定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结果:P组与C组均能在术后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P组在术后2、6、12、24、48h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24h内各时点PCIA有效按压次数P组明显少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T1和T2时血清CRP、Cor的浓度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P组T1和T2时血清CRP、Cor的浓度均降低(P<0.05)。结论:丁丙诺啡超前镇痛,可有效抑制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胆囊切除术病人血糖、胰岛素和皮质醇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腔阻滞组(Ⅰ组)和全麻组(Ⅱ组),各20例.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后30min(t1)、切皮后90min(t2)和术毕6小时(t3)测定血中血糖(GLU)浓度和胰岛素(INS)、皮质醇(COR)值.结果两组患者术中GLU、INS值较麻醉前升高,Ⅱ组GLU、INS值各个时相较麻醉前升高显著(P<0.05),术毕6h仍高.Ⅰ组患者GLU、INS值各时相与麻醉前相比变化幅度小,术毕6h基本恢复达麻醉前水平或更低.Ⅰ组GLU浓度和Ins值变化明显小于Ⅱ组(P<0.01).两组患者于切皮后30min、90min皮质醇(COR)值升高明显(P<0.05),升高幅度Ⅱ组显著(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方法用于胆囊切除术,对血中GLU浓度和INS、COR值变化影响最小,控制术中应激反应效果显著,有利于机体较快恢复,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麻醉方法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在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变化.方法:将40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全麻(GA)组和硬膜外(EA)组,每组20例,监测麻醉前,气腹前10 mim、气腹后及放气后5 min各时点血浆NE、E浓度.结果:EA组术中各时点NE浓度无明显变化,气腹前及气腹后E明显增高(P<0.05),术毕基本恢复(P>0.05);GA组气腹后NE和E均明显增高(P<0.05),术毕E仍未恢复(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术中均存在明显应激反应,硬膜外麻醉下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激反应较全麻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对下腹部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100例行下腹部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全麻组(Ⅰ组)和硬膜外麻醉组(Ⅱ组),于麻醉前10分钟、腹内压达12mmHg后5分钟、30分钟和放气后10分钟监测SBP、DBP、HR、PaCO2、pH,并于上述时点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用快速血糖仪血糖(BG).结果:两组手术前后HR无明显变化,气腹5分钟Ⅱ组HR明显高于Ⅰ组(P<0.01).Ⅱ组SBP在气腹后5分钟、30分钟和放气后10分钟均明显低于麻醉前水平(P<0.05),Ⅰ组在气腹5分钟SBP、DBP明显升高(P<0.05,P<0.01),DBP放气后10分钟仍高于麻醉前水平(P<0.05);BP组间比较在气腹后至术毕均有明显差异(P<0.05,P<0.01).气腹后Ⅰ组E、BG与麻醉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皮质醇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气腹后PaCO2均升高,pH变化不显著,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腹部腹腔镜手术硬膜外麻醉应激反应轻,对循环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单纯全麻与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手术应激反应的情况.方法 选择4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G)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GE)两组,为20例,别于T0(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插管后)、T2(切皮后)、T3(手术探查后)和T4(术毕拔管后)的测定SBP、DBP、MAP、HR及血糖BG.记录麻醉前用药、术毕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 手术过程中GE组BP基本稳定,组有波动,术结束时两组趋近,SBP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GE组T1、T2和T3时HR明显比G组低(P<0.05或 P<0.01),4时相近.随手术进展两组BG均缓慢升高,3 、T4 时G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GE组(P<0.01).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能减轻胃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应激,能保持围术期生理功能的平衡,胃癌手术较适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降低术后血液的高凝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ASA I、II级择期全子宫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组,n =10)、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组(G+E组,n =10)和单纯全麻组(G组,n =10)。E组与G+E组术后采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G组术后采用经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A),维持VAS评分小于3分。分别于麻醉前(T0)、术毕即刻(T1)、术后24 h(T2)和72 h(T3)采集静脉血测定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E)与肾上腺素(E)]和凝血参数[血小板(Plt)、凝血活酶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T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结果G组病人围术期NE,E水平均明显高于基础值及其它两组(P <0.05,P <0.01),G+E组与E组的NE水平围术期无明显变化且无组间差异。3组病人围术期Plt,PT和APTT均在正常范围波动;三组病人FIB水平术毕(T1)均明显降低(P <0.05),术后期则显著升高(P <0.05),且在T3达到高峰,G+E组和G组病人在T3的FIB水平均明显高于E组(P <0.05)。G+E组与G组病人的TAT水平在T1明显高于T0(P <0.01);而E组则无变化,但在术后期E组病人的TAT水平明显降低(P <0.05);E组及G+E组病人在T1,T2的TAT含量明显低于G组(P<0.01);E组病人围术期的TAT含量较G+E组明显降低(P <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