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伤寒论》第176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由于本条“里有寒”三字与脉治不符,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杨韵伯《伤寒来苏集》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场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场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而肖氏[’J则撰文认为当以桂林古本《伤寒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白虎场主之”为准.细绎以上各论,似均不能表达件太原旨.…  相似文献   

2.
对《伤寒论》第176条原文所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中的“里有寒”三字,因与脉治不符,历代注家对此争议颇多。柯韵伯所著《伤寒来苏集》将此文改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汤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将此原文改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汤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热,  相似文献   

3.
“表有热,里有寒”见《伤寒论》181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争论颇多,如:《医宗金鉴》曰:“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清·程郊倩曰:“此处‘表里’二字错简,里有热表有寒”。明·方有执曰:“里有寒者,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笔者认为,“里有寒”之“里”指阳明,“寒”指寒邪;“表有热”之表,是与“里”相对而言,指体表之肌肉,“热”指里热蒸腾于外之热。现将此不同看法,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伤寒串讲》关于阳明经证引用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既是清热重剂,为什么“里有寒”又可使用之? 山东宁津县中医院任建林河北省石家庄市杨青一任建林、杨青一同志: 关子《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来注释颇多。《玉函经》作“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旧云白通汤,一云内虎者恐非。”《医宗金鉴》引王三阳云“经文‘寒’字  相似文献   

5.
<正> 白虎汤(现今有些方书改名为石膏知母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该书第181条(据赵开美本)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条《玉函经》改白虎汤为白通汤,以迎合“里有寒”句,而不顾“脉浮滑”三字之义,这无异于削足适履。考《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以此证彼,白虎汤证者,必是里有热,而非里有寒也。181条的“表有热”必是表有寒,“里有寒”必是里有热的错简。因为181条之首明明冠以“伤寒”二字,表有寒者,是表有寒邪之意也,表之寒邪不解,传里化热,则  相似文献   

6.
余每览《伤寒论》对石膏的妙用,无不废书三叹,深赞仲师之善能辨证遣方用药。兹就仲景在《伤寒论》中对石膏的应用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同道赐教。一、石膏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石膏,辛,甘,性寒,入肺、胃二经,具有较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为外感热病的常用药物,在《伤寒论》的具体应用下,突出了它“清”的特性,其主要适应证,可概括有六个方面: 1、大热:《伤寒》27条,“热多寒少”,168条“热结在里,表里俱热”,169条“无大热”(热已入里)。  相似文献   

7.
读了《四川中医》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刘联群同志的大作《‘有’疑为‘冇’》(以下简称‘刘文’)之后,深受启发。刘文认为《伤寒论》第176条经文中之两个“有”字均应为“冇(没有)”字,所以此条“表有热,里有寒”应为“表没有热,里没有寒”。“里没有寒”,古今医家言之已详。惟刘文认为“表有热”应为“表没有热”则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兹就刘文所引《伤寒论》有关经文,逐条分论如  相似文献   

8.
10.“有”疑为“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句中“此表有热,里有寒”七字,历代存疑,医注纷纭,至今不解。故1978年出版的《伤寒选读》已改为“此表里俱热”,删去了两个“有”字。笔者认为:两个“有”字,当为“冇”字,如是,则此处文意就豁然畅通,存疑自解了。试述如下: “冇”(mao卯),意思即“没有”,是  相似文献   

9.
多余的疑     
《四川中医》今年一期载《“有””疑为“冇”》一文,把《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中的“表有热,里有寒”,解释为“表没有热,里没有寒”。笔者认为刘文说话无据,把“有”字疑为“冇”字,实属多余。“冇”表示“没有”,虽然长沙一带有此方言,而起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决不会起于千多年前的东汉。因为从东汉时许慎写的中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起,历来的字书均无此字。即成书较晚,收字最多,连许多方言俗字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第181条云;“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是清解里热之剂,其证为里热证无疑,然条文却说“里有寒”。对此,后世注家众说纷纭,有谓“寒”字作“邪”字解者,有谓“表热里寒”应改为“表寒里热”者,亦有谓“白虎汤”系“白通汤”之误者。余认,为“里有寒”的寒字乃实字笔误。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载刘联群同志《“有”疑为“冇”》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将《伤寒论》176条之“有”字认定为“冇”字,笔者不敢苟同。兹不揣谫,提出几条意见,与作者商榷。刘文认为:“《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一句中的两个“有”字,当为“冇”字之误庵执蟮ɑ骋傻木袼淙豢杉?但其根据却不能令人信服。如果仔细阅读《伤寒论》,都不难看出,仲师用字都是极为严谨的。即以“有”  相似文献   

12.
通过《伤寒论》自身条文自证、前后条文互证的方法,同时旁引历代著名医家关于《伤寒论》的条文注解,如《注解伤寒论》《伤寒贯珠集》《医宗金鉴》等相关原文,从医古文文理及临床医理两个方面,对《伤寒论》条文第331条、176条进行解读。认为《伤寒论》第331条现行句读方式有误,而第176条的现行解释“脉浮滑,为表里俱热”引用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进行理解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仲景《伤寒论》第176条文字的深层含义。方法:通过研读历代医家对此条文的理解,并结合气的圆运动理论,对条文内涵进行深层解读。结果:此条文中的"表有热,里有寒"并非误笔和误传。结论:《伤寒》第176条的"表有热,里有寒"为气的圆运动所致,在使用辛凉剂的过程中要注重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14.
田瑞曼 《河南中医》2012,32(2):134-135
《伤寒论》第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对于本条中的“里有寒”,历代医家颇多疑惑,错讹说较多,均需改动原文来自圆其说.笔者认为若从医理认识此条,并无疑问,仲景此处之“寒”并非与“热”对应之“寒”,而是指邪气,此“寒”字正是仲景重视医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版本文献、病证机制、临床实践三个方面阐述《伤寒论》第176条白虎汤证,提出:该条文"里有寒"是符合医理临床的,因阳不敛藏,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运用白虎汤治疗是对证的。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其中“有寒分”一句,各家注说不一,大凡有三类解释: (一)作“有寒”的部分或成分解。如成无已说:“心下结满,有水分,有寒分,有气分,今脉微弱,知本有寒分。”但通观《内经》、《伤寒》其他各条,凡“寒、热”词后皆不用“分”,虽《金匮》有“水分”、“血分”、“气分”之称,这必与“寒、热”有别:水、  相似文献   

17.
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 ,其病因主要与合并感染、肿瘤组织坏死分解产生致热源等因素有关。长期的发热可以消耗病人的体能 ,增加病人的痛苦 ,使其生存质量降低 ,最终缩短其生存期。本人在临床中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癌性发热 ,主要运用的经方为白虎汤和小柴胡汤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分述如下。白虎汤白虎汤方出自《伤寒论》第 1 76条 :“伤寒 ,脉浮滑 ,此以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此处“里有寒”当为“里有热”,为传抄错误。此条为伤寒热变阳明的证治。《素问·水热穴论》说 :“人伤于寒 ,传而为热。”此条以脉代证 ,反…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自问世后。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流传至今已有1800余年,然历经劫难,现行诸本已失原书旧貌,难免有所谬误,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之条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殊为难解,笔者详考历代文献,结合临床,以《金匮玉函经》载“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为是,作此文。  相似文献   

19.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6,26(11):9-10
《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对于此条病机的解释,历版中医教材都认为是表郁轻证,兼有内热,和大青龙汤病机相同而症状轻微,并解释“此无阳也”为阳气不足,“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应当接在“热多寒少”之后,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所著述的《伤寒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论》第176条是关于白虎汤的适应证一段条文,其原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本条中"表有热、里有寒"的注解上,历代医家对本条经文有各种不同意见,认为此原文字有误。作者认为学习经典应该反复研究、前后联系、举一反三。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