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后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前门控技术在冠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患者进行前门控冠状动脉检查及60例患者进行后门控冠状动脉检查,处理影像学资料,采用t检验对冠脉成像两种扫描方式的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6.56±1.25)mSv和(19.03±1.32)mSv,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门控辐射剂量低于后门控66%。两组患者在图像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与后门控比较,前门控冠脉成像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64层螺旋CT(MSCT),采用适宜噪声指数的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获得稳定的腹部CT扫描图像,并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50例需接受64层MSCT腹部扫描的患者为自动毫安组,采用自动管电流扫描技术检查;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例,预设噪声指数(NI),A组为8,B组为10,C组为12,管电流设置范围为30~600mA。同期接受常规腹部MSCT(采用固定管电流扫描技术)检查的50例患者为固定毫安组,管电流520mA。其余扫描参数相同。记录各组CT辐射剂量并进行比较,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图像的平均噪声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各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毫安组的辐射剂量大于各自动毫安组的辐射剂量。固定毫安组、自动毫安A、B、C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97±0.56、2.94±0.98、2.76±1.02、2.54±1.33,自动毫安A、B组的图像均能达到临床诊断要求。自动毫安组中,噪声指数较低时,不同组织的图像噪声较固定毫安组的图像噪声变异度小,图像更加均匀。固定毫安组图像的平均噪声与BMI呈正相关(R2=0.484 6,P<0.05)。自动毫安组图像的平均噪声与BMI无相关性(R2=0.002 3,P>0.05)。结论 ATCM应用于64层MSCT低剂量腹部扫描时可以在降低射线剂量的基础上获得稳定的图像质量,噪声指数设定在10以内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56层iCT冠状动脉CTA检查降低辐射剂量的主要技术措施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40例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资料,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别随机选取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优化组,对照组为CT机自动设定参数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后门控)螺旋扫描组,优化组为对管电压、管电流进行优化设置后进行后门控扫描组,另外再选择2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轴扫(前门控);同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后门控组通过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的措施以及采用前门控扫描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扫描策略及优化措施,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贺卓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264-266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冠状动脉检查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30例诊断或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前瞻性)与对照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15人。进行图像质量评价,记录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比对照组降低57.0%;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比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更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副鼻窦扫描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付鼻窦CT检查患者,其中用固定管电流(FM)技术和ATCM技术各30例。FM组管电流为200mA,ATCM组设定噪声指数(NI)值为4,管电流范围10-250mA,其余参数相同。对2种毫安技术的mA值、图像噪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TCM组的剂量长度值(DLP)平均为(340.7±43.4)mGy·cm,较FM组的平均DLP(447.1±0.0)mGy·cm下降23.8%,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评价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副鼻窦CT扫描应用ATCM技术,在获得图像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辐射剂量约23.8%,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240例于本院疑诊或确诊为肺癌的受检者24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3组,均行胸部CT扫描。A组使用CARE Dose 4D技术,参考管电流设置为100 mAs,其余两组不使用CARE Dose 4D技术,管电流分别设置为100(B组)、50 mAs(C组)。比较3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图像噪声、图像质量评分及冠状动脉钙化灶数量。结果与 C组比较,A、B组的CTDIvol、ED明显增加,而其图像噪声、图像质量评分和钙化灶数量方面明显优于C组(P<0.05);A组的CTDIvol、ED明显低于B组,但图像噪声、图像质量评分、钙化灶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E Dose 4D技术能够在保证CT诊断效果的基础上降低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比较西门子炫速双源CT的3种不同扫描模式对冠脉桥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选择我院搭桥术后随访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心率≤65次/min且节律规则,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大螺距扫描、前门控序列扫描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3种不同的西门子炫速双源CT扫描模式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桥血管的通畅性及图像质量,并比较各组的辐射剂量。前门大螺距扫描模式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前门控序列扫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具有显著性差异(F=118.21,P<0.05)。3种双源CT扫描模式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无显著性差异(H=0.531,P>0.05)。西门子炫速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不仅能实现心脏冠状动脉低剂量的扫描,还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可有效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8.
王光大  时高峰  李扬  李月考  杨丽  杜煜 《河北医药》2016,(24):3765-3767
目的:初步研究X-CARE技术在女性胸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价值,探求一种保护女性乳腺的胸部低剂量筛查模式。方法收集2015年1~9月进行胸部低级量筛查发现肺部结节的女性患者30例,均在半年以后进行复查。第1次使用低剂量模式,并使用CARE DOSE 4D技术。第2次扫描在6个月以后,使用X-CARE技术,比较前后2次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X-CARE 组前、后部图像噪声分别为(81.89±2.76) Hu、(81.99±2.50)Hu,低剂量组图像前后图像噪声分别为(81.83±2.77)Hu、(82.00±2.50)Hu,2组前后部相应位置的图像噪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X-CARE组前、后部图像SNR分为12.24±3.33、12.27±3.32,低剂量组图像前后图像SNR分别为12.28±3.40、12.27±3.33,2组前后部相应位置的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X-CARE组与低剂量组辐射剂量分别为(1.10±0.16)mSv和(1.49±0.31)mSv,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X-CARE组辐射剂量能够降低约26.17%。结论 X-CARE技术能够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女性胸部低剂量CT扫描中乳腺受到的辐射剂量,有效保护乳腺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源CT低管电压和低浓度造影剂冠脉成像在正常体质量患者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连续选择60例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心率<80次/分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使用370 mgI·mL-1造影剂和100 Kv管电压回顾性冠脉扫描,B组使用320 mgI·mL-1造影剂和80 Kv管电压前瞻性冠脉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使用双盲法对冠脉图像质量以4分法进行评分,对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A组主动脉根部CT值、噪声低于B组,SNR和CNR高于B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观评价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有效辐射剂量(1.60±0.41)mSev明显低于A组(4.15±0.52)mSe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摄入量B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 对于BMI<24 kg·m-2、心率<80次/分的患者,采取"双低"扫描方案,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患者接受有效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宗会迁  宋鹏  柳青  付凯亮  张鑫  马利  李彩英 《河北医药》2013,35(11):1650-1652
目的评价256层CT低kV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与辐射剂量,并与标准kV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对照分析。方法 100例瘦体型患者纳入研究。50例行低管电压(100kV)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50例行标准管电压(120kV)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9个节段进行评价,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4分为可评价节段。比较两种方法组可评价节段的百分比、患者的有效剂量及图像噪声。结果低kV组优秀率及合格率分别是97.5%(439/450)和99.4%(447/450),标准kV组优秀率及合格率分别是98.2%(442/450)和99.8%(449/450);2组优秀率及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6和1.91,P均>0.05)。两种扫描技术的辐射剂量有显著差异。100kV组和120kV组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及图像噪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和26.2,P均<0.01)。结论对于瘦体型的患者,低kV冠脉CTA能保持图像质量,同时显著降低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刘文  王冬青  周恩汉  王峥超  李月峰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401-2403,2407
目的 探讨扫描延迟触发模式对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CT(64-MD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采用两种模式下完成120例冠状动脉CTA检查图像,分析评价其成像质量差异及失败原因.共120例,A组60采用对比剂小剂量峰值测试扫描延迟触发模式,B组60例采用Smart Prep(对比剂跟踪技术)触发模式.结果 质量评分A组达标率99.23%,B组达标率98.5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小剂量峰值测试扫描延迟触发模式能够明显提高64-MDCT冠状动脉CTA成像质量和检查成功率,是目前回顾性心电门控下该项检查较理想的扫描延迟触发模式,应在临床工作中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肺栓塞(PE)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将PE患者2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cT扫描检查,以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指标,计算cT扫描检测的敏感度,比较2组栓塞指数。结果cT扫描与肺动脉血管造影诊断PE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栓塞指数为(55.34±19.8)%高于对照组的(20.9±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扫描速度快、敏感、无创,对肺栓塞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总结显示心肌低强化现象的情况,并通过综合评价心肌强化情况与CTA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对于心肌血供影响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太原市中心医院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并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39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的CTA图像.心肌图像按17段分段法重建,对强化后的心肌密度进行测量,并记录CT值,以低于临近节段心肌密度30hu为低强化区域。结合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于发现的冠状动脉狭窄段相对应的供血区心肌密度与相邻正常节段心肌密度进行两组均数分析。综合分析冠状动脉CTA血管及心肌图像.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灌注造成的影响。结果39例患者均在1周内接受了冠状动脉CTA及血管造影检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显示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63段。39例患者的CT图像,经过重建,共得到663段心肌图像。其中1段心肌图像测量出脂肪密度,干扰低强化现象的分析,排除在外,其他662段心肌图像共显示低强化心肌87段。提示心肌灌注不足,其中71段显示为心内膜下低强化区,16段显示为透壁低强化区,低强化区平均CT值为(66.0±32.1)hu。其他各段心肌未见明显低强化区,CT值最低(95.2±25.8)hu,最高(122.1±26.6)hu,平均CT值为(108.18±8.83)hu。经过两组均数比较,t=5.150,P〈0.001,低强化区与正常强化区心肌CT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过程中,综合评价冠状动脉血管及心肌强化CT图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血供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诊疗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在缺血性心肌病(ICM)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ICM患者共60例,根据造影结果及患者所选治疗方案分成2组,保守治疗组28例,冠状动脉造影后按ICM指南给予药物治疗;PCI组32例,冠状动脉造影后对病变血管植入国产药物支架,并按ICM指南服用药物,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6mim步行试验(6MWT)分级和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等指标.结果 术后12个月内保守治疗组住院14例次,死亡3例(9.4%);PCI组住院7例次,死亡1例(3.6%);PCI组患者住院例次及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术后12个月时,PCI组NYHA分级为Ⅰ级7例,Ⅱ级17例,Ⅲ级5例,Ⅳ级2例;保守治疗组NYHA分级为Ⅰ级2例,Ⅱ级6例,Ⅲ级12例,Ⅳ级5例;2组NYH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术后12个月6MWT分级为Ⅰ级14例,Ⅱ级13例,Ⅲ级3例,Ⅳ级l例;保守治疗组为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2例;2组6MWT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术后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明显高于术前及保守治疗组术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44±5)%比(33±5)、(40±3)%;每搏输出量:(61±6)ml比(32±3)、(48±6)ml;心输出量:(4.38±1.50) L/min比(3.40±0.57)、(3.52±0.76) L/min,均P<0.05].结论 PCI术对ICM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改善其远期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506例,按股动脉途径或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比较手术操作时间、加压包扎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1.2±3.4)min和(10.8±3.6)min;加压包扎时间分别为(2.52±1.28)min和(20.34±6.11)min,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9%和1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2%和10.8%。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具有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特别对于心功能不全、支架术后复查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冠状动脉造影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虚拟平扫(VNC)在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双能量CT增强扫描。经liverVNC获得虚拟平扫(VNC)图像,由2名医师对VNC和常规平扫的图像质量及病灶显示情况进行评价,测量双肾病变区平均CT值、SNR及辐射剂量,并进行比较。结果VNC图像在病灶显示方面完全满足诊断要求,与常规平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钙化灶在VNC显示较常规平扫体积缩小。所测量各部位VNC平均CT值与常规平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t检验对比分析VNC与常规平扫选在肾实质、腰大肌、主动脉及肾占位的图像,虚拟平扫(VNC)SNR低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单期CTDI、DLP、有效剂量ED分别为(12.64±3.74)mGy、(464.50±207.37)mGycm、(6.96±3.11)mSv,均低于常规平扫的(17.52±2.12)mGy、(640.94±195.26)mGycm、(9.16±2.92)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8、4.842、2.588,P均〈0.05)。结论对与肾脏占位性病变,第二代双源CT可提供高质量虚拟图像.并且将明显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Partner药物洗脱支架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患者68例,分为Partner支架组和Cypher支架组,比较PCI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组患者的再狭窄率。结果Partner支架组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为(3.1±0.8)mm,Cypher支架组为(3.1±0.3)m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再狭窄率Partner支架组为4%,Cypher支架组为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PCI中,应用Partner药物洗脱支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256层与64层螺旋CT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6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 d内在进行256层螺旋CT以及64层CT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种检查设备对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并对其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平均扫描时间及平均造影剂使用剂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设备对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均为100.0%,在噪声、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扫描长度方面,256层螺旋CT与64层螺旋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256层螺旋CT平均造影剂用量为(4.45±1.37)mSv,64层螺旋CT为(5.68±1.0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P<0.05);平均扫描时间256层螺旋CT为(3.68±1.29)s,64层螺旋CT为(7.6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3,P<0.01)。结论256层螺旋CT与64层CT都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但256层螺旋CT较64层螺旋CT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放射性造影剂的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骆柏青  孟宪平 《安徽医药》2014,(11):2148-2150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研究其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2012-2013年间确诊为冠心病的80例患者进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心率差异分为A、B、C三组。检查后按照AHA分段标准将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80例患者共计显示血管1102节段,图像质量能够完全满足管腔评价共1036节段(94.01%),不能满足要求的共66个节段(5.99%)。三组成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变化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较小,适合临床冠心病筛查中的应用,对冠心病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