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中医的人体经络,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筋膜间隙中,其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能量物质、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现代医学已知的几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未知的综合功能的调控系统。用这种经络气道筋膜间隙的多种物质,能统一对经络实质认为是神经、体液、能量等一种物质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2.
黄景贤 《国医论坛》1996,11(6):25-26
1国内外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已进行了几十年,但实质性的进展甚少,其根本原因是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大多从现代医学的观点出发,以寻找、发现特定的经络组织结构为目的,而不顾经络的本来含义。有学者认为,通过解剖,《内经》已有心、肝、肺、脾、肾等五胜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记载,此时的古人亦应见到血管与周围神经,但《内经》以“经”与“脉”来描述它们,而针刺的得气,显然指的是神经功能,放经络的实质是神经系统[1]。这是以偏概全,如果神经就是经络,那么经络研究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当然,古人在解剖过程中可能见到血管与神经,但是…  相似文献   

3.
王锐 《山西中医》1990,6(4):33-35
本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认为经络本质上是功能单元,它以神经、血管、淋巴管、体液、肌肉、结缔组织以及某些特殊结构等组织器官各自功能的一部分为功能要素形成统一体,通过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自组织自运动中建立了特定的有序稳定,从而表现出其沟通内外,联系肢体,运行气血,营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整体性。同时,系统方法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经络作用原理和经络实质的主导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西医对照的方法研究经络的实质,认为中医学的经脉、营血、经筋、卫气和皮肤是经络实质。西医学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是经络实质的主体;肌肉和皮肤属于经络实质次要部分。中医学的脉对应的是西医学的血管和淋巴管;中医学的经筋对应的是西医学的肌肉和神经;中医学的营血对应的是西医学的血液和淋巴液;中医学的皮肤是西医学的皮肤。卫气的功能至关重要,其功能与多种神经功能相仿,其位置又与神经血管相傍行一致。  相似文献   

5.
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3,23(8):463-465
目的:阐明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方法: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学说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经络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对照验证研究。结果:在人体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间隙结构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神经、血管和淋巴等多种物质的复合功能。结论:经络穴位是由间隙物质构成的,组织液气是在间隙中运行着的,液气运行循经感传是有规律的,经络实质运行规律是可认识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穴区内血管、淋巴管与经络腧穴的关系。方法 36羽鸡采用ABS血管铸型、微血管灌注组织切片及淋巴灌注方法。结果 后海穴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髂内动脉、荐中动脉和肠系膜后动脉的分支,呈规律性的辐凑型;后海穴中轴结缔组织内的微血管致密,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并与腔上囊和泄殖腔的微血管形成网络连结,此区的淋巴管亦很丰富。结论 腧穴的实质应为驱体的结缔组织(包括相关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内脏器官等多种结构的主体复合构筑。  相似文献   

7.
现代经络研究已经进行了 4 0多年 ,各种解释经络现象和阐述经络实质的假说多如牛毛 ,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神经论。主张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 ,并无独立的经络结构。神经论目前已涉及从皮层、脊髓到外周传入的各个神经层次以及植物神经。二是体液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脉管或间隙性结构 ,包括早期的血脉论、淋巴管论、间隙体液论等 ,以细胞内液为介质的细胞缝隙连接假说也可包括其中。三是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电磁波或电子能量的优势传递渠道。以上三类观点涵盖了人体信息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 :神经传递、体液传递和…  相似文献   

8.
经脉与结缔组织相关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朝霞  郑利岩 《上海针灸杂志》2003,22(3):45-48,F003
目的 综述经脉与结缔组织相关性研究概况。方法 通过经脉与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管,肥大细胞及钙离子的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经脉的组织结构与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管,肥大细胞及钙离子的活动之间关系密切,尤其是结缔组织与其他几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结论 经脉不单纯是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管,肥大细胞其中的一种结构,而是一个分布等的肌肉和骨膜之间由血管,神经,淋巴管等结构组成的立体结构,在这一立体结构中,结缔组织广泛地分布其间。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循经性等特点。但经络现象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从《内经》中记载来看,经络的形态结构与神经、血液、淋巴管、肌肉和皮肤等密切有关。从现代大量的经络现象观察也表明:经络现象似与神经、血管、淋巴管  相似文献   

10.
人体经络的实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0,20(10):603-605
为阐明经络实质,根据古代经络文献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经络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经络结构是三个层次的间隙结构。气血运行是卫气营血的物质运行,气血通道是卫气营血的两种通道。结论:经络实质是间隙结构的液气通道。人体经络可分为狭义广义两种。狭义经络是循经感传的卫气通道。广义经络是卫气营血的气血通道。  相似文献   

11.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便对于经络实质展开了系统的有计划地研究,迄今为止,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及假说不计其数,但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本研究参考了国内近五十年经络实质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古代文献研究、现代医学研究以及其他假说的角度,对经络实质的假说进行了总结,并对经络实质至今未有突破性见解这一现象分析了原因,且提出了建议。本研究认为,经络实质应为多系统与多功能相整合的立体结构,不仅是一种切实存在的物质结构,更是一种功能结构,并且经络实质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也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为当前经络实质的研究提供资料参考与方法启示。  相似文献   

12.
楼新法  蒋松鹤 《中国针灸》2012,32(4):319-323
目的:探讨穴位的实质,并进行解剖学分类。方法:在前期大量穴位解剖研究的基础上,选用经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成人标本男女各1例,对全身穴位定位后进行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观察,重点观测穴位的已知结构配布的特异性并据此进行分类。结果:①穴位的配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富集部,具有气血输注之功能,为穴之内核;二是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隙或隧道,为穴之外壳。人体不同功能状况会影响"穴壳"开合,对"穴核"起节制、调节作用,以调节气血运行。②穴位依据解剖学特征可分为孔隙型、隧道型和终末型穴三类。孔隙型、隧道型穴多见于十二经穴,由"穴核"和"穴壳"构成;终末型穴包括任脉、督脉诸穴和耳穴,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交汇于浅筋膜,是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部位。结论:穴位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穿经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道和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在身体中轴的浅出交汇部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路径中的节点和终末点。  相似文献   

13.
经络气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浩然 《针刺研究》2008,33(2):142-144
十四经脉的"经",是纵向间隙的组织结构;十五络脉的"络",是横向间隙的组织结构;经脉与络脉的"脉",是纵横间隙的组织液气;经络气道的"道",是纵横间隙的组织结构;组织液气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经络气道的理论,是有原始、科学和实质依据的基础理论。经络实质是组织液气等调控系统多种物质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将《黄帝内经》中出现的经脉、络脉、经水、经气、血络、节、会、腧、穴、脏腑、经筋、皮部等12个核心经络相关概念彼此联系起来,构成6个层层递进的命题:"经络是脉动的流体";"经络是由气血驱动的,以脉动形式运动的流体";"经络是由气血驱动的,以脉动形式运动的流体,经分支成络处为气血互动的交界,谓之节(会),具有重要调控功能";"脏腑生成与转化气血,并通过经络传输与调控气血,以保持自身的机能以及彼此间的平衡";"脏腑生成之气血通过经络传输于经筋,使之得以正常运动,从而使机体获得了行为的能力";"脏腑生成之气血通过经络传输于皮部,与环境信息进行交换,使机体内外得到和谐统一"。而这些命题则可进一步整合成一个有助于理解经络功能的完整认识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能够更为准确地解析每个概念的内涵,避免误读或随意解释。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孔最穴的三维重建,来探讨穴位三维重建中神经血管难以表达的问题。方法:在VOXEL-MAN操作平台中,运用色度特征空间的交互式分割方法对肌肉等组织进行分割;对神经血管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重建;并以运行脚本的方式来获取孔最穴的进针动画。结果:在孔最穴的三维进针动画中,可以系统地观察到各组织包括神经血管和针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数学建模可以解决穴位三维重建研究中神经血管难以表达的问题,包括有神经血管的穴位三维动画可以立体的观察穴位的空间结构,这将为探讨穴位的共性和经络的实质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将使得腧穴解剖学的教学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16.
古代经络概念与现代经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古代经络文献的分析,指出古代经脉线主要来源于对经脉病候的观察。经脉线与经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王堆帛书时代早期脉字的构造和用砭石启脉的古经脉疗法提示这时的脉可能指分肉间隙,其晚期则指分肉一血脉的综合体液通道,《黄帝内经》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联络和运行气血是经脉的两个主要功能,现代经络研究可能面临多个客体。  相似文献   

17.
Bonghan Kim claimed that the primo-vessel (Bonghan duct) and the primo-node (Bonghan corpuscle) are anatomical structures corresponding to acupuncture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respectively, but this claim has not been confirmed. Recently we found that Trypan blue preferentially stained primo-vessels and primo-nodes on the surfaces of internal organs, not staining other structures like blood or lymph vessels or nerves. In this work, we applied Trypan blue to visualize the putative acupuncture meridian along skin skeletal muscles in the hypodermal layer of a rat. The Trypan blue stained-structures are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to the meridian primo-vessels, as claimed by Bonghan Kim.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investigate the network of these Trypan blue-stained structur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m as acupuncture meridi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