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的狭窄程度、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全DSA检查结果分为非狭窄组(狭窄<30%)与颅内动脉狭窄组(狭窄≥30%或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 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清脂蛋白(Lpa)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本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7.78%,发生率最高为大脑巾动脉,其次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发生率最低为大脑后动脉.(2)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同归系数、OR值、P值分别为1.659、5.256、0.002,1.657、5.241、0.046.(3)颅内动脉狭窄组HDL-C含量[(0.99±0.30)mmol/L]比非狭窄组[(1.30±0.50)m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P=0.001).(4)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TC、TG、LDL-C、ApoA1、ApoB、Lpa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保护因素有HDL-C.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和分布特点,以及与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有无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将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和各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等危险因素的差异;分析各支动脉狭窄或闭塞与以上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22例研究对象中,有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55例(45.1%),其中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6/55例(65.4%),多支动脉狭窄51/55例(92.7%)。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的年龄(67.29±10.92)岁大于无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63.28±11.2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有糖尿病比例(58.1%)较无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16.7%)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较高,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年龄有关,大脑后动脉狭窄与糖尿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早期卒中复发的影响。 方法 纳入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Clopidogrel in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CHANCE)研究影像亚组1089例非心源性高危 TIA和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MRA序列的检查结果分为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 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3组。随访患者90 d卒中复发(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事件。采用Cox回归 分析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90 d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响。 结果 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组分别有608例、298例和183 例患者;90 d卒中发生风险比例分别为5.43%、9.06%和18.03%。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伴 有颅内动脉狭窄(包含单发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显著高于非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2.50% vs 5.40%,P<0001)。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风险最高(18.03%),是无颅内动脉 狭窄患者的3.578倍(HR 3.578,95%CI 2.189~5.850)。 结论 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是非心源性TIA和轻型卒中患者早期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狭窄与HLA-DQA1、DQB1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细胞抗原(HLA)-DQA1、DQB1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 对自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例缺血性卒中伴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简称狭窄组)、49例缺血性卒中且无动脉狭窄患者(简称无狭窄组)和5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HLA-DQA1和DQB1基因多态性分型. 结果 狭窄组DQA1*0501和DQB1*0501出现频率增高,与其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狭窄组与对照组相比,DQA1*0301和DQB1*0301频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QA1*0501和DQB1*0501是缺血性卒中伴颅内动脉狭窄易感基因,DQA1*0301和DQB1*0301为缺血性卒中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6.
邵晓军  杨静  王遐  张晨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1):1005-1009
目的 探讨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筛选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存在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 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随访1年,将卒中事件作为终点事件。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分 布特征,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动脉狭窄数目、动脉狭窄程度、前后循环狭窄、缺血类型、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等对终点事件的影响。 结果 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狭窄好发于大脑中动脉(35.51%),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完成1年随访。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危险比(risk ratio,RR)2.62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66~6.478,P =0.036] 、女性(RR 2.645,95%CI 1.133~6.178,P =0.02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RR 3.644,95%CI 1.280~10.369, P =0.015)和多发性颅内动脉狭窄(RR 2.712,95%CI 1.048~7.019,P =0.040)是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性别、NIHSS评分和颅内动脉狭窄数目可能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年 内再发卒中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维、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165例汉族、108例维族ICVD患者行DSA检查,以及血糖、血脂水平检查.对两组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和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汉族组有颅内外动脉狭窄103例(62.4%),维族组为70例(6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组与维族组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及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与年龄、高血压、吸烟、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症有关(P<0.05~0.01);维族组患者动脉狭窄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三酰甘油(TG)血症有关 (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低HDL血症是汉族组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0.01);而维族组的则为高血压、糖尿病、高TG血症(均P<0.05).结论 维、汉族ICVD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是维、汉族ICVD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低HDL血症和糖尿病、高TG血症则分别是汉族和维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颅内动脉多支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58例,分为糖尿病组(n=107)、非糖尿病组(n=51)。采用MRA/CTA评价颅内动脉狭窄情况;以血糖水平的标准差和餐后血糖波动幅度评价血糖波动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颅内动脉多支狭窄率、内皮微粒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P0.01)。将107例糖尿病组患者分为颅内动脉单支狭窄组和多支狭窄组。多支狭窄组的血糖波动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内皮微粒、胰岛素抵抗均明显大于单支狭窄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水平标准差、糖化血红蛋白、内皮微粒与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多支狭窄独立相关。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受损更严重,颅内动脉狭窄范围更广泛。血糖波动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内皮微粒可能与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多支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与不良心脑血管预后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73例,所有患者均为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按照入院时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或7%进行分组并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死亡、随访一年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结果共300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高糖化血红蛋白组83例,低糖化血红蛋白组217例。随访(18.9±5.0)个月。高糖化血红蛋白组糖尿病发病率、1年的m RS评分、心脑血管事件均显著高于低糖化血红蛋白组(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组患者无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明显低于低糖化血红蛋白组(P0.001)。Cox回归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R 1.252,95%CI 1.061~1.477,P=0.008)和既往卒中史(HR 2.630,95%CI 1.365~4.970,P=0.004)是卒中患者心脑血管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一年时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龄(OR 1.069,95%CI 1.037~1.101,P0.001)、既往有卒中史(OR 4.087,95%CI 2.051~8.144,P0.001)、高糖化血红蛋白(OR 1.208,95%CI 1.002~1.455,P=0.047)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 1.320,95%CI 1.217~1.431,P0.001)。结论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年不良心脑血管预后和不良功能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头颈部动脉夹层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治疗的首发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242例,根据病因分为头颈部动脉夹层组(CAD组,32例)和非头颈部动脉夹层组(对照组,210例),收集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头颈部动脉夹层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归纳总结不同部位头颈部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头颈部动脉夹层占青年首发缺血性卒中的13.22%(32/242)。与对照组相比,CAD组患者年龄更小(t=-3.480,P=0.001),发病前多存在感染和颈部运动等诱因(t=8.796,P=0.003),存在头颈部疼痛比例更高(t=17.466,P=0.000),梗死部位位于前循环比例更低(t=22.70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OR=0.920,95%CI:0.853~0.992;P=0.030)、梗死部位位于前循环(OR=0.145,95%CI:0.059~0.356;P=0.000)是头颈部动脉夹层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素,而头颈部疼痛(OR=5.428,95%CI:1.653~17.824;P=0.005)是其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显示夹层病变位于前循环11例(34.37%),包括颈动脉颅外段9例、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1例;位于后循环21例(65.63%),包括椎动脉颅外段10例(2例为双侧病变)、颅内段6例、颅内外均累及4例、小脑后下动脉1例。结论头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椎动脉夹层及后循环梗死更常见,年龄小、梗死部位位于后循环、头颈部疼痛是头颈部动脉夹层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