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 秋水仙碱为百合科植物丽江山慈菇的球茎中提取得到的一种生物碱,是一种传统的抗炎止痛药,也是一种有丝分裂毒素,可使细胞停止于分裂期,过去主要用于肿瘤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近年来,临床应用进一步扩大,主要有以下见种。1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仍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但当前用于治疗粥样硬化的多数药物仅着眼于抑制疾病的发展,而不影响胆固醇水平。Wojcicki等为研究秋水仙碱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将家兔分为3组进行实验发现,秋水仙碱具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作者认为,粥样硬化发生的病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犹如肿瘤的细胞增殖,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前,心血管病仍是危害全球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业已证实,脂质代谢失调,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胆固醇越高,冠心病发病越早越重.因此,防治血脂异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用的降血脂药物如烟酸类、树脂类、氯贝丁酯类和鱼油类制剂等的疗效都不满意;他汀类相对地有着较好的疗效,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由于其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宜长期服用.多廿醇作为一种新开发的纯天然化学药物,有着和他汀类相同的、甚至是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在多种细胞中表达,主要与炎症过程有关。Syk在氧化脂质沉积、C-反应蛋白、NF-κB的激活、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小体的激活等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抑制Syk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并降低斑块的发展,因此,Syk抑制将作为一个新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策略。针对Syk的靶向药物的研发也将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戴丽丽  苏志桂  张灿 《药学研究》2017,36(8):471-476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主要诱因.鉴于常规的给药方式,进入斑块的药物浓度很低,难以实现直接针对斑块的有效治疗策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靶向斑块、斑块局部释放药物和提高斑块内药物有效浓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平台.本文从靶向递送策略的角度对近年来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进行综述,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诊疗的设计和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新靶点及其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拮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最主要机制在于参与胆固醇逆向转运(RCT)过程。近年来,将RCT过程中几个重要蛋白质和酶类,包括apoAⅠ,ABCA1,CETP等作为新的用药靶点进行了药物干预的尝试,在调节血脂和预防AS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创了治疗该类疾病的新局面,对下一步的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多靶点药物治疗针对疾病网络系统中的两个或多个相关靶点,同时调节疾病网络系统中的多个环节,从而发挥更好的临床疗效,具有更优越的安全性,现已在多种复杂疾病的治疗中开始应用。Sigma-1受体是一种独特的Ca2+敏感伴侣蛋白,主要位于内质网和质膜中,在应激或病理条件下被激活,并通过作用于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受体等伴侣蛋白调节多种神经信号传导。近年来,研究发现基于Sigma-1受体的多靶点药物对神经痛、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是开发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热门靶点。本文作者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Sigma-1受体多靶点药物进行综述,以期为基于Sigma-1受体多靶点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多种RNA疗法的兴起推动了微RNA(miRNA)药物的进一步发展。随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miRNA是调控心血管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miRNA模拟物和miRNA抑制剂是目前miRNA药物开发的2种主要策略。非临床研究已筛选出多个治疗性miRNA,在心衰、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常见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除心血管疾病本身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和非临床研究的局限性外,miRNA药物开发仍存在脱靶、不良反应和靶向递送困难等诸多瓶颈。目前第1个用于心衰治疗的miRNA药物CDR132L已进入临床试验,预示miRNA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高发态势。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其所导致的其他疾病,如冠状动脉病、心绞痛、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等已成为人类主要的致死病因。目前,已有众多的研究者将纳米技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中,以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可视化、提高药物靶向治疗效果和延长药物体内循环时间等功效。在这些纳米技术中,聚合物胶束因其对药物的包封率高、制备方便、体内滞留时间长、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综述了聚合物胶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成像技术及结合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应用,并对胶束在靶向内皮细胞、巨噬细胞、斑块的纤维帽、氧化应激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策略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的中西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DM)是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的一种常见内分泌疾病。DM的病程长,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及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神经系统病变、眼部病变等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严重地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在坚持控制饮食及体育疗法的基础上,人类一直在寻求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小的中西药物,以期能达到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近几年文献资料中DM治疗的中西药物进展状况作一综合报道。1西药的新技术、新剂型 目前DM的西药治疗仍以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以及α-糖昔酶抑制剂为主,只是在制药技术以及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AT1受体拮抗剂的药理及临床应用新进展.方法:参阅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坎地沙坦是一有效的治疗高血压和心衰的药物,有肾保护作用,还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结论:坎地沙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肝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性传染病,疾病复杂多变易引起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近年来广泛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但由于普通干扰素易产生抗体,半衰期过短,病人自身效果反应不明显,用药时间慢长,而派罗新是一种长效干扰素具有治疗周期短,不产生耐药性,是能有效的清除肝炎病毒的首选药物,但副作用大,针对这一缺点在临床治疗中通过观察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冠心病的病因,冠心病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常发生在大型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重要部位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膜产生斑块;斑块发生炎症导致斑块破裂、脱落;  相似文献   

13.
癌症是一类严重危害生命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化疗是目前癌症治疗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化疗药物产生的不良疗效、严重副作用和耐药性降低了治疗效果。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来源于参类的一种三萜皂苷即人参皂苷Rg5在预防和治疗癌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与主要的人参皂苷相比,具有更好的药物活性。近年来,人参皂苷Rg5被发现对肝癌、宫颈癌、乳腺癌、食管癌和胃癌等癌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因此,在这篇综述中,回顾并讨论了以往的一些文献研究,就人参皂苷Rg5对多种癌症的作用和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以期促进人参皂苷Rg5在癌症化学预防和治疗中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高脂血症和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等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素。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理想的降脂药物。我们近2年来应用阿贝他治疗58例高脂血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相关数据表明,每年新发急性脑卒中患者大约有200万人,其中急性脑梗死高达80%[1]。急性脑梗死的病理机制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脑缺血性损伤,炎性反应、氧自由基损伤等因素均在该病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丁苯酞是一种从芹菜籽中萃取出的药物,可有效对抗脑缺氧,减轻组织缺血程  相似文献   

16.
程高超  李婧 《安徽医药》2022,26(11):2145-2148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贯穿于每个人体生命过程中的慢性疾病,其最终结局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 CVD)最为常见。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高脂血症,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经典的一线降脂药物,给广大病人带来了获益。但有一部分病人在充分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时会出现血脂仍不达标或不能耐受的情况。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 / kexin 9型( PCSK9)抑制剂作为临床上另外一类新型降脂药,具有总体降脂效果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能改善病人预后等优势,是近几年最被看好的新型降脂药物。但也存在比如价格昂贵、病人依从性差、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等劣势。该文将系统地阐述 PCSK9抑制剂在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性的病理过程为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炎性细胞浸润、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基础.而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疾病,因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现将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动脉硬化是一种发生在动脉血管中的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和小动脉硬化等3种类型,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最为严重,其主要表现就是血管管壁增厚、变硬、变脆,管腔变狭窄。目前大部分的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机理近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9.
盐酸胺碘酮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复发性心房扑动以及室上心动过速等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心率失常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该种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较易引发静脉炎,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硬节无弹性伴压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还会影响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醒临床使用该药时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肺动脉高压(PAH)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内皮素(ET)在PAH的发生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ET受体拮抗剂治疗PAH疗效良好,该类药物可能成为治疗PAH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