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手术配合。方法:选择非体外循环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共11例,术中控制血压、心率的变化,保证有效环血量,充分利用局部心肌固定器及血管夹,使吻合口局部心肌处于相对静止和冠状动脉处于无血态。结果:1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死亡,术后8~10天均痊愈出院。结论:护士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手术护理配合操作体会。方法:将7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用心脏固定器、灌状动脉内分流栓、吹雾器等装置使冠状动脉血管无血流的状态下进行血管吻合。结果:全组75例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需要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种复杂、高难度的手术、器械护士要非常熟悉手术步骤,主动、及时、准确的传递器械、更好的协助医生完成手术,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5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58例,28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30例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2.6±29.2)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3.6±21.3)min.两支病变7例,3支病变41例,左主干病变10例;合并左室室壁瘤12例.共计行冠状动脉搭桥157支,平均3.6支/人.结果 58例均治愈,围手术期精神异常3例,术侧下肢肿胀活动受限10例.术后随访1个月~6年,症状完全缓解56例,症状明显改善2例.结论 合理掌握手术适应症、恰当的围术期处理、熟练的外科手术技巧、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涵平 《职业与健康》2002,18(9):168-169
微创外科是现代外科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已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新趋势。这种手术方式不需要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减少甚至避免了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引起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体外循环损伤。我院从1999年8月~2001年8月,共施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14例。现将术后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手术方式1.1 病例资料 本组14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在48~76岁,平均年龄62.9岁。术前诊断为冠心病病史时间最短1周1例,3个月2例,3a以上4例,10a以上6例,最长1例20a。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14例,其余均为陈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接受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00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选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心血管科收治的100例处于围手术期的心脏冠脉搭桥术患者,其中,接受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的患者有30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患者有70例,对上述患者的病程记录进行回顾探讨,重点对上述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护理并加强手术和疾病的宣教,手术后对患者行常规术后护理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加强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宣教以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上述患者中,在围手术期死亡的患者有3例,其中1例患者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力衰竭,其余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恢复。结论对接受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00例患者进行围术期的护理并加强宣教力度、采取合并症的预防手段,是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手术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腔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动物为14条犬,均分为两组,心脏停跳组(A组),心脏不停跳组(B组);所有动物均在体外循环辅助下采用胸壁打孔全胸腔镜进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操作。结果两组实验动物均经胸壁打孔全胸腔镜下完成多支冠状动脉的搭桥手术,B组搭桥吻合口漏血和狭窄的发生率(36.7%,24.5%)明显高于A组(14.3%,10.2%),两组血管桥的漏血和狭窄主要发生在血管桥的远端。结论胸壁打孔全胸腔镜下可以完成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操作。胸腔镜下心脏不停跳时实施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效果比心脏停跳时较差,这和胸腔镜下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施行OPCABG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33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2例发生室颤,经改体外循环下手术成功。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7例、肺部感染5例、低氧血症12例、再次插管2例、谵妄3例。除死亡2例外均痊愈出院。结论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风险高,维护相对稳定血流动力学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加强隐性低心排综合征的处理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术中麻醉管理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20例冠心病患者、于诱导前、切皮前、前降支吻合、右冠状动脉吻合、回旋支吻合、手术结束时,观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心脏操作时、吻合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吻合回旋支时平均动脉压(MAP)、SV、CI显著下降.结论 冠心病患者均能安全渡过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只有在搭回旋支时,血压,SV,CI易下降.MAP、SV、CI均下降而心率、中心静脉压上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效果和成本.[方法]对我科2007年2月~2009年12月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57例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对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辅助呼吸时间、ICU留住时间、术后拔纵膈心胞引流管时间、末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ICU留住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留量引流管时间OPCAB组均明显少于C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CAB组比CCABG组术中心脏创伤小、术后心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缩短ICU留住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了医疗成本,减少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优点及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5年6月所行33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患者术前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34%~68%,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手术患者无一例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OPCABG是一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长寿的主要疾病。据有关调查,我国城市居民疾病死亡的原因中,占首位的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一些冠心病患需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来治疗。冠脉搭桥术现在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特别是“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为很多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以及预后干预措施,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综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6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32例,冠状动脉搭桥1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5例,大血管手术3例,先心病矫治术2例)术后发生胃肠道并发症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胃粘膜保护机制削弱、损伤因素作用增强及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三方面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作用,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综合干预措施。结果 1例原有消化溃疡病史,因大量出血,死于休克;其余5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对55例患者进行为期12013年10月收治的56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32例,冠状动脉搭桥1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5例,大血管手术3例,先心病矫治术2例)术后发生胃肠道并发症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胃粘膜保护机制削弱、损伤因素作用增强及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三方面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作用,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综合干预措施。结果 1例原有消化溃疡病史,因大量出血,死于休克;其余5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对55例患者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均无复发和死亡情况。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病死率高,对术前有胃肠道病史、术前心功能差等高危患者术前可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术后对并发症早期诊断、早期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提高生率,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尹慧群 《现代保健》2008,(31):104-105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冠状动脉搭桥术已成为治疗此类病人的主要手段,而非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即在病人跳动的心脏表面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与传统的CABG相比,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特别适合高龄、危重、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冠心病病人。我院2000年~2005年施行OPCABG 32例,为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护理水平,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优点及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5年6月所行33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患者术前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34%-68%,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手术患者无一例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OPCABG是一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20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进行整理、改进,得出经验。结果全组201例手术过程顺利,均治愈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需要手术医师、麻醉师、护士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种复杂、高难度的手术,护理配合工作要想顺利进行,必须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和细心的观察。  相似文献   

16.
胡冬梅 《现代保健》2010,(1):120-12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技术。方法对4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多个环节的观察和研究。结果通过对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使手术的难度和术后危险降低。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刘平  刘勇 《大众健康》2005,(6):23-23
你能想像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怎样做冠状动脉搭桥术吗,这种高难度的技术在医学称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去年一年主任医师宋先忠就成功地为60多位患者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实施了冠状动脉措桥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相关围术期指标、术后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心脏指数(CI)、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做功指数(LVSWI)、右室做功指数(RVSW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0%(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接受冠脉搭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2例。A组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B组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2 h(T2)和术后24 h(T3)时间点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改变。结果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m-A lb/Cr)、尿N-乙酸-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浓度组内各点相比,T1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m-A lb/Cr和NAG在T1时间点较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可引起可逆性的肾功能早期损害。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较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损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接受冠脉搭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2例。A组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B组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2h(T2)和术后24h(T3)时间点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改变。结果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m-Alb/Cr)、尿N-乙酸-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浓度组内各点相比,T1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m-Alb/Cr和NAG在T1时间点较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可引起可逆性的肾功能早期损害。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较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损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