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48例慢性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方法对48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行快速经皮肝穿刺术取肝组织,研究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程度。结果G0S0者5例,占10.4%;,G1S0者11例;G1S1者12例;G1S2者2例;G2S1者9例;G2S2者7例;G2S3者2例。结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虽血生化或B超表现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大部分存在一定程度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一定程度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68例初诊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行肝穿活检术,根据病理结果将肝组织炎症(G)或纤维化(S)分级≥2级的患者确诊为HBeAg阴性的CHB,将G或S〈2级的患者确诊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比较确诊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与确诊为HBeAg阴性CHB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HBeAg阴性的CHB在初诊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中的比例为70.5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在初诊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中,乙型肝炎家族史(RR=8.395,95%CI:1.046—67.378,P=0.02),HBsAg定量〉1000U/mL(RR=24.648,95%CI:1.413~429.828,P=0.031),HBV—DNA〉1×103拷贝/mL(RR=20.345,95%CI=1.759~235.286,P=0.039)是病理确诊为HBeAg阴性CHB的危险因素。结论初诊为非活动性nSsAg携带者经肝穿病理证实大部分为HBeAg阴性的CHB患者,并且有乙型肝炎家族史、HBsAg〉1000U/mL或HBV—DNA〉1×103拷贝/niL。  相似文献   

3.
115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肝活检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肝组织病理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15例临床诊断AsC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肝功能、血清HBV-DNA检测及肝活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在115例AsC中肝组织无明显病理变化者(G0S0)10例,占8.7%;表现为慢性肝炎34例,占29.6%,其中G0~1S0~1、G2S2和G3S3~4分别为24例、5例和5例;肝硬化2例,占1.7%。免疫组化检测HBsAg&及HBcAg均阳性者71例,占66.96%,仅HBsAg阳性者44例,占33.04%。结论肝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AsC的明确诊断,并对AsC是否治疗或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4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及肝穿刺肝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34例肝组织正常者仅10例(29.41%),有14例(41.18%)呈小叶性肝炎、10例(29.41%)呈慢性肝炎改变。肝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20例(58.82%)HBcAg( )。结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需进行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朱宝剑 《中原医刊》2007,34(18):43-44
目的探讨B超定位肝穿刺活检在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的慢性HBsAg携带者病理分级分期诊断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40例HBV DNA阳性慢性HBsAg携带者肝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6例一次性穿刺取材成功,4例第2次穿刺取材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0例病理分级分期诊断分别为:G0S013例,G1So5例,G1S17例,G2S19例,G2S26例,其中9例G2S1,6例G2S2行抗病毒治疗。结论B超定位肝穿刺活检是一种实用、可靠、安全的诊断方法。对HBV DNA阳性的慢性HBsAg携带者的病理分级、分期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选择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278例分为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144例、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134例2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正虚邪恋、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5种证型,并行肝穿刺检查,确定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程度分期,找出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①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144例,其中正虚邪恋占51例,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G)分布中,G1占明显优势,纤维化程度(S)主要为S1;肝气郁结型31例,以G1~G2,S1-S2居多;肝郁脾虚25例,主要见G2,S2;肝肾阴虚25例,主要为G2-3,S2-S3;气滞血瘀12例;以G3,S3-S4多见。②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134例,其中正虚邪恋占39例,G1和S1-S2占明显优势;肝气郁结型34例,G1~G2、S1-S2为主;肝郁脾虚28例,G2、S1-S2;肝肾阴虚18例,主要为G2-3,S2-S3;气滞血瘀14例,G2-3、S3-S4为主。③HBeAg阳性的患者HBV-DNA数值较高,处于HBV-DNA高水平复制,而HBeAg阳性多为低水平复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HBV-DNA无相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炎症程度与纤维化程度存在正相关性。④肝组织免疫组化HBsAg检出率87.8%,HBcAg检出率66.9%,HBsAg与HBV-DNA无相关性,HBV-DNA与HBcAg阳性率呈正相关。结论 ①HBV携带者中医5个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正虚邪恋到气滞血瘀,随着肝组织病理损害逐渐加重,由气及血,至肝、脾、肾功能失调,符合气血脏腑传变规律;②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与HBV-DNA数值无相关性,验证了乙肝的发病机理并非乙肝病毒的直接损伤,而是免疫损伤的病理机制;③肝组织免疫组化HBsAg与HBV-DNA无相关性,但HBV-DNA数值越高,HBcAg阳性率也越高,呈正相关,是由于HBV-DNA、及HBcAg均是病毒复制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张鸿  刘大风  高峰  张人凤  金鸿  刘亚玲  王林 《四川医学》2009,30(11):1678-1680
目的分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特征,有助于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四川地区131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肝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在131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G0~154例(41.22%);G251例(38.93%);G3~426例(19.85%),S0~175例(57.25%);S229例(22.14%);S3~427例(20.61%);G0S0、G0~1S0~1、G2~4S2~4分别为3例、32例和83例,分别占2.29%、24.43%和63.36%;肝硬化13例(9.92%)。肝组织HBsAg及HBcAg均阳性者63例(48.10%);仅HBsAg阳性者43例(32.82%);病理分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血清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以及HBV-DNA不同滴度组其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炎症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年龄组与其他组比较其纤维化程度更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大部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约〉50%的患者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而需要治疗;年龄越大纤维化程度越重;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与血清病毒水平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最多的是HBV携带者。HBV携带者命名并不统一,但意义相同,分别有: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慢性HBsAg携带者、无症状HBsAg携带者、HBV携带者等。2010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将HBV携带者分为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1]。慢性HBV携带者是指血清HBsAg阳性,1年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均在正常范围,HBeAg阳性或阴性, HBV DNA阳性者。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对于这部分HBV携带者,应积极动员其行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则需要进行抗HBV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是指血清HBsAg阳性, 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 DNA阴性或低于检测低限,1年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均在正常范围者,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4,这部分HBV携带者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别治疗。全世界有超过3亿的慢性HBV携带者,主要分布在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其中1/3~1/4将发展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而HBV变异株感染者上述比例更高[2-3],全世界53%的肝癌与HBV感染相关[4-5]。HBV引起的慢性肝病大多数无症状,只是在其漫长的感染过程中,间歇出现疲乏感或其它非肝病特定的症状。HBV感染时肝损害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HBV基因组特殊区域(前核心终止密码子,前S2启动密码子)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主要免疫表位的突变,均可影响肝损害的临床经过和病情严重程度[6]。慢性HBV携带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群体,其病变谱包括从肝组织正常至肝硬化的不同表现,其感染状态包括免疫耐受的高感染状态至免疫清除的低感染状态。在我国,绝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是由慢性HBV携带者病情活动而发病的。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17.1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对慢性HBV携带者.应动员其做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 或≥G2炎症坏死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肝炎病变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建议暂不进行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一般不需治疗。上述两类携带者均应每3-6个月进行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一旦出现ALT≥2×ULN,且同时 HBV DNA阳性,可用IFNα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Ⅱ-2)。  相似文献   

10.
132例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变化,为慢性HBV携带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32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检测肝功能、血清乙肝二对半定性(HBVM)和HBV DNA。结果(1)132例慢性HBV携带者中肝组织有明显病理改变者占90.2%(119/132),其中G1占48.5%(64/132),G2占34.8%(46/132),G3占6.1%(8/132),G4占0.8%(1/132),S0占15.2%(20/132),S1占56.1%(74/132),S2占19.7%(26/132),S3占9.1%(12/132)。(2)免疫组化肝组织均有HBsAg表达。HBcAg检出率达74.3%。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病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HBV携带者90.2%有一定的肝组织病理改变,肝组织病变程度与HbsAg和HBcAg表达强度无相关性。判断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变程度和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仍为肝穿刺活检。肝穿刺活检操作简便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