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萌 《创伤外科杂志》2014,16(4):336-338
目的探讨交叉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移位掌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采用闭合复位交叉弹性髓内钉手术治疗32例38处掌骨颈骨折,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18-49岁,平均35岁。单发骨折26例,多发骨折6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对治疗结果进行功能及影像学方面的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掌骨头缺血坏死、骨不连、骨髓炎、畸形愈合情况发生。参照TAFS的评分标准,掌指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75%。骨折处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7.22±2.13)周。结论闭合复位交叉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掌骨颈骨折是理想的固定方法,具有创伤小,不损伤掌指关节面,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掌指关节功能恢复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与Henry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2月—2016年10月东莞康华医院收治5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IPPO组和Henry入路钢板内固定组(Henry组),每组各2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60~83岁,平均70.03岁。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范围、上肢功能评分(DASH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IPPO组手术时间为(37.28±4.17)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0.27±2.24)d,均短于Henry组[(57.68±6.38)min,(17.62±2.78)d,P0.05],MIPPO组术中出血量(9.76±1.63)m L,少于Henry组[(19.32±3.17)m L,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腕关节掌屈、背伸、旋前、旋后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DASH评分低于Henry组(P0.05)。MIPPO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00%,Henry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显著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背侧入路Herbert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桡骨远端背侧松质骨移植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腕舟骨骨折患者55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Herbert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桡骨远端背侧松质骨移植组(移植组,n=25)及Herbert钉固定组(固定组,n=30).移植组男性2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0.8±7.8)岁;左侧11例,右侧14例;间接暴力致伤19例,直接暴力致伤6例.固定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9.9±9.2)岁;左侧12例,右侧18例;间接暴力致伤24例,直接暴力致伤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Krimmer评分.结果 移植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固定组[(89.6±9.5)min vs.(52.6±9.3)min],但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固定组[(12.1±2.2)周vs.(17.4±2.5)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Krimm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4±8.3)分vs.(49.7±8.0)分,P=0.446],但术后6个月时,移植组Krimmer评分显著高于固定组[(97.1±7.5)分vs.(83.6±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患者术后腕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骨痂评分随时间推移均逐步升高,且移植组骨痂评分显著高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背侧入路Herbert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桡骨远端背侧松质骨移植治疗腕舟骨骨折,术后配合石膏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FTP)患者在有限内固定的基础上加用外固定支架进行辅助性固定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1月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创外科手术治疗的87例开放性SchatzkerⅣ、Ⅴ、Ⅵ型FTP患者,男性58例,女性29例;年龄19~65岁,平均39.0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9例,高处坠落伤22例,重物砸伤13例,其他3例.根据固定方式分为外固定支架组49例(有限内固定的基础上联合Taylor外固定支架)和双钢板固定组38例(双侧钢板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外固定支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0.0±11.2)min、骨折愈合时间(12.5±1.2)周短于双钢板固定组的(77.8±7.3)min、(13.9±1.6)周(P<0.05),手术出血量(92.5±10.6)mL少于双钢板固定组(118.1±1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外固定支架组的膝关节疼痛(3.38±0.98)分、行走能力(3.38±0.51)分、膝关节活动度(3.38±0.58)分、Rasmussen总分(16.69±1.70)分均高于双钢板固定组[(2.97±0.84)分、(3.01±0.55)分、(2.95±0.62)分、(15.88±1.81)分,P<0.05];外固定支架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08%与双钢板固定组13.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有限内固定的基础上加用外固定支架治疗FTP患者,手术操作更简单,可减少手术引起的创伤,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锁定加压钢板和普通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疗效和愈合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应用普通T型钢板进行固定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腕关节尺偏活动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情况[(21.8±3.7)°、(9.4±2.7)°、(21.3±3.8)°]明显优于对照组[(17.8±3.1)°、(8.1±2.0)°、(18.4±3.8)°,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腕关节恢复优良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8118,P=0.028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2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P=0.0377)。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疗效显著,愈合情况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以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34例(A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26例(B组),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A、B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影像学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测定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A组患者的背伸角[(40.6±8.7)°]、掌倾角[(42.7±8.9)°]均显著高于B组[(34.8±5.5)°和(35.1±5.8)°,P0.05];两组患者的桡偏角、尺偏角、旋前角、旋后角测定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A组患者的功能评分、活动范围评分、屈曲/伸展活动度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疼痛、握力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A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显著优于B组患者(P0.05)。结论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较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经伤椎短节段、经伤椎三节段与跨伤椎长节段三种固定状态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选取新鲜家猪脊柱标本(T_(13)~L_5)16具,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经伤椎短节段组、经伤椎三节段组和跨伤椎长节段组各4具,除正常组外均制备为L_2椎体爆裂性三柱骨折模型,而后使用椎弓根螺钉分别模拟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经伤椎三节段固定及跨伤椎长节段固定三种状态。使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在四组模型上模拟人体脊柱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活动,比较不同运动状态下四组伤椎上下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不同载荷下四组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经伤椎三节段组与跨伤椎长节段组在前屈[(1.19±0.27°)vs.(1.29±0.48)°]、后伸[(1.13±0.34)°vs.(1.02±0.46)°]、左右侧屈[(2.01±0.66)°vs.(1.94±0.61)°]及左右旋转[(2.48±0.50)°vs.(2.59±0.48)°]的ROM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与经伤椎短节段组在前屈[(1.19±0.27)°vs.(2.50±0.41)°]、后伸[(1.13±0.34)°vs.(1.70±0.44)°]、左右侧屈[(2.01±0.66)°vs.(3.44±0.85)°]及左右旋转[(2.48±0.50)°vs.(3.24±0.65)°]的ROM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与跨伤椎长节段组的轴向压缩刚度[(194.12±99.83)N/mm vs.(238.36±96.01)N/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的轴向压缩刚度显著高于经伤椎短节段组[(194.12±99.83)N/mm vs.(157.91±52.87)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爆裂性三柱骨折,经伤椎三节段固定与跨伤椎长节段固定均可获得良好的力学稳定性,但前者椎体固定数量少于后者,脊柱活动度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Viper经皮内固定与经椎旁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骨科收治116例脊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Viper组和经椎旁内固定组各58例。其中Viper组患者给予Viper脊柱微创系统治疗,经椎旁内固定组患者给予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包括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影像学指标(包括后凸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和椎体前缘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内固定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SF-36评分。结果 (1)Viper组手术时间(91.04±16.81)min显著长于经椎旁内固定组(44.85±8.14)min,术中出血量(81.29±20.53)mL显著少于经椎旁内固定组(142.60±31.27)mL,P<0.05。(2)内固定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Cobb角[(9.39±3.02)°,(9.41±3.07)°]较术前[(23.47±6.51)°,(23.23±6.72)°]明显减小;术后1年较术后即刻[(10.74±3.20)°,(10.83±3.27)°]显著增加(P<0.05);内固定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术后即刻(93.65±5.38)°,(93.92±6.27)°;术后1年:(86.26±6.04)°,(92.35±5.98)°]和椎体矢状面指数[术后即刻(178.93±27.49)°,(177.79±24.82)°;术后1年(169.37±22.15)°,(170.05±25.19)°]较术前显著升高[(64.75±12.13)°,(65.02±13.08)°,P<0.05]。内固定术后1年时,Viper组的伤椎前缘高度(86.26±6.04)%显著低于经椎旁内固定组(92.35±5.98)%,P<0.05。(3)内固定术后即刻(31.53±9.50,37.62±10.15)和术后1年(19.04±5.86,23.84±5.71)两组患者的ODI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57.83±11.39,58.02±10.72,P<0.05),其中Viper组内固定术后即刻(31.53±9.50)和术后1年(19.04±5.86)的ODI指数均显著低于经椎旁内固定组(术后即刻:37.62±10.15;术后1年:23.84±5.71,P<0.05)。(4)内固定术后1周(58.20±5.92,44.52±5.09)和术后1年SF-36评分(69.32±7.76,51.07±6.69)较术前(39.42±3.91,40.05±4.20)均显著升高,且Viper组SF-36评分(术后1周:58.20±5.92;术后1年:69.32±7.76)均显著高于经椎旁内固定组(术后1周:44.52±5.09;术后1年:51.07±6.69,P<0.05)。结论 Viper经皮内固定的微创优势更显著,更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SF-36评分和ODI指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胫骨Pilon骨折不同时间窗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114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根据伤后至手术时间分为A组、B组与C组,各38例。三组患者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A组手术时间为伤后6h内,B组为伤后6h~6d,C组为伤后7~14d。比较三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完全愈合率、复位满意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3年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A组与C组骨折愈合时间相当,分别为(11.55±3.24)周、(11.16±3.44)周,短于B组(14.20±3.68)周(P0.05)。三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率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组与C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53%与7.89%,低于B组28.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A、B、C组术后3年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9.47%、84.21%、86.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Pilon骨折患者伤后6h内及7~14d软组织无明显肿胀,伤口张力小,该时间窗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利于骨折复位与愈合及并发症的减少,可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对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10月在乐山市中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其中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8~63岁,平均40.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0例,高处坠落伤15例。骨折部位L_(1~5)。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26~65岁,平均40.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8例,高处坠落伤17例。骨折部位L_(1~5)。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188.9±18.0)min,术后住院时间(12.1±1.6)d,较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长[(160.1±20.1)min,(9.3±1.0)d],术中出血量(312.5±9.3)mL,较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285.2±10.2)mL]多(P0.05);两组术前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椎体前缘压缩度(45.1±5.9)%,后凸Cobb角(25.7±3.7)°,低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45.1±6.2)%,(25.7±4.1)°]。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患者术后1、3、7d的磷酸肌酸激酶水平低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两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生活质量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虽然手术时间长,但对腰椎骨折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对椎旁骨骼肌损伤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血管损伤的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伴血管损伤的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97例,其中股骨远端骨折及股骨髁部骨折38例,胫骨平台骨折59例;股动脉损伤53例,腘动脉损伤44例。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1~23h,平均(3.6±1.2)h。患者均Ⅰ期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按照Ⅱ期内固定更换与否,分为两组,即A组,Ⅱ期更换为内固定,56例;B组未更换内固定,41例。术后随访评价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按Evanich膝关节评分系统(改良HSS)标准评定,分为优、良、中、差四级。结果平均随访(12.5±3.5)个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4%)明显低于B组(29.3%)(P<0.05)。关节功能评分中,A组优良率为91.1%,B组优良率为82.9%,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伴血管损伤的下肢开放性骨折,可Ⅱ期更换为内固定治疗,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对四肢骨干骨折中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四肢骨干骨折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4月—2017年6月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四肢骨干骨折患者98例,男性55例,女性43例;年龄20~59岁,平均36.6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弹性髓内钉组(50例)和锁定钢板组(48例),弹性髓内钉组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处理;锁定钢板组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VAS评分、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弹性髓内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锁定钢板组(77.04±12.67)min vs.(117.76±17.64)min、(6.56±1.12)d vs.(7.93±1.27)d、(14.19±1.67)周vs.(17.42±1.98)周、(16.89±2.24)周vs.(19.45±2.64)周,P<0.05;弹性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锁定钢板组(98.67±12.74)mL vs.(211.84±23.4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术后2、4周弹性髓内钉组VAS评分(4.34±0.36)分、(3.65±0.34)分显著低于锁定钢板组(5.17±0.49)分、(4.6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弹性髓内钉组愈合率96.00%显著高于锁定钢板组81.25%(P=0.006);弹性髓内钉组优良率90.00%显著高于锁定钢板组64.58%(P=0.00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与1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结论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干骨折效果显著,且其能显著加速患者康复,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克氏针法应用于经皮固定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且选择AO分型为C型的100例胫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按双克氏针确保钢板插入方向法和凭经验确定方向法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以及伤后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A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 P<0.05)。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双克氏针法用于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安全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交锁髓内钉在股骨、胫骨干骺端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在股骨,胫骨干骺端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1年7月行股骨,胫骨干骺端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的患者18例,8例股骨骨折中,骨折线位于小转子以上2例,股骨髁面4-6cm以内6例,其中累及膝关节2例。交通伤15例,坠落伤2例,摔伤1例。根据临床疗效综合评价该手术方式的可能性。结果 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骨不连,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股骨近,远端骨折,胫骨远端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2周,13周,14周,16周,所有骨折均愈合,术后6个月均弃拐行走,评价按Johner-Wruch标准;优良17例,1例畸形愈合,优良率为94%。结论 在股骨,胫骨干骺端骨折使用交锁髓内钉疗效满意,扩大了交锁髓内钉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Fernandez I型损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类骨折提供进一步的支持。方法对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4例Fernandez I型损伤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手术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16~66岁,平均39.73岁。中医手法组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16~65岁,平均39.13岁。手术组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中医手法组则采取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关节肿胀消除时间、关节疼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94例患者得到6~18个月随访,平均11.6个月,中医手法组患者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腕关节功能和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手法组关节肿胀消除时间、关节疼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手法组并发症和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Fernandez I型损伤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可加速疼痛肿胀消退和愈合,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外置锁定钢板固定一期或二期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峡大学仁和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应用外置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6例胫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17~55岁,平均34岁。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骨折并腘动脉损伤1例,闭合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观察手术情况、术后创面闭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开放性骨折共3例,其中2例急诊全麻下行创面清创,直视下复位骨折断端、克氏针临时固定,1例中段骨折取胫骨锁定钢板,另1例下段骨折取胫骨远端解剖型锁定板。骨筋膜室高压2例,其中近段骨折1例、中段骨折1例,在入院6h内腰麻下行筋膜室双切口开放减压。胫骨近端闭合性骨折合并腘动脉1例,患者同时合并对侧股骨远端闭合骨折、脾破裂、胰腺挫伤,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急诊行损害控制性手术。所有病例均获随防,平均10个月(6~1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3~11个月),浅表皮肤针道感染2例,伤口处理后愈合。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血管损害、深部感染或移植物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外置锁定钢板固定胫骨骨折可作为部分软组织条件不良的胫骨骨折固定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7.
股骨骨折骨不连的生物力学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骨不连的生物力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68例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经带锁髓内钉治疗,13例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实施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术,治疗同时行自体髂骨髓腔内外植骨术。结果:81例股骨骨折骨不连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68例股骨干骨不连治疗后,有5例出现主钉或锁钉折断,经再次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愈,其余患者不连端全部愈合;13例股骨远端骨不连经DCS内固定术后全部愈合。81例平均愈合时间为6.5个月。根据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综合指标评定疗效,本组优54例,良21例,差6例,优良率92.6%。结论:股骨骨折骨不连的主要原因为内收肌群的生物力学因素导致内固定失败造成;股骨干骨折及骨不连手术内固定应以髓内固定为主,股骨髁部骨折及不连接应选用坚强的DCS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针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在解放军福州军区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肱骨中下段闭合粉碎性骨折的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28例和肱骨锁定钢板内固定组34例。从功能康复、骨折愈合、术中出血量及桡神经损伤并发症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综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较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有一定优势,可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19.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喜海  陈歌  张忠杰 《西南军医》2009,11(5):823-824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临床收治的32例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术后进行6到24个月治疗效果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复位要求,术后无复位丢失及内固定松动断裂,平均6到8个月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评分优23例,良5例,一般4例,优良率达88.9%。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远端粉碎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靠,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一种满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