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血小板输注对急性白血病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对103例急性白血病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低剂量血小板输注,75例采用标准剂量输注,比较2种剂量血小板输注的平均血小板输注间隔、出血事件率、血小板无效输注率。结果低剂量组平均血小板输注间隔短于标准剂量组(P<0.05)。而出血事件发生率及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亦未增加(P均>0.05)。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可用低剂量血小板输注替代标准剂量血小板输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原因,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沣率。方法观察210例患者的562例次瞰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为26.4%。其中急性白血病(AL)组为243%,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为15.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47.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组为23.0%。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沣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应视患者情况作出综合断,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 月至 2022 年 5 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 123 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妊娠期血小板 计数(PLT)最低值分为轻度血小板减少组(79 例)和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组(44 例),分析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 减少病因构成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病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 其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组与轻度血小板 减少组在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孕次、产次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中重度组患者的 诊断孕周早于轻度组,更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妊娠结局方面,中重 度组平均分娩孕周早于轻度组,中重度组产后出血率、早产率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高于轻度组,分娩前及产 后第 1 天 PLT 数值低于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妊娠期及分娩期血制品使用率、剖宫产率、 椎管内麻醉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随着血小板水平的下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不 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高,对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者,特别是中重度患者需尽早明确病因,合理有效干预,个体 化选择终止妊娠时机及分娩方式,改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规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A组(非过滤组)和B组(过滤组)患者血小板HLA抗体和HPA抗体,以CCI值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A组HLA抗体阳性率为53.33%(16/30);HP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3.33%(13/30)。B组HL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HPA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0.00%(3/30)。两组HL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难以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了解冰冻机采血小板可否替代机采血小板满足临床抢救危重病人需要。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冰冻机采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进行临床输注,观察输注前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及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机采血小板组输注后血小板数上升明显优于冰冻机采血小板组(P〈0.01)。两组止血效果同等有效(P〉0.05)。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可用于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抢救,为疾病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刘灿华  张斓  韦伟  王琪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136-136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了解冰冻机采血小板可否替代机采血小板满足临床抢救危重病人需要。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冰冻机采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进行临床输注,观察输注前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及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机采血小板组输注后血小板敷上升明显优于冰冻机采血小板组(P〈0.01)。两组止血效果同等有效(P〉0.05)。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可用于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抢救,为疾病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止血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急性或慢性出血、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输入的血小板类型进行分组:冰冻血小板组150例、新鲜血小板组20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表现与血小板计数变化等。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24h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输注前,但新鲜组血小板输注24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冰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组临床总有效率95.50%明显高于冰冻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论是冰冻血小板还是新鲜血小板都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出血,提升血小板计数水平,但新鲜血小板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冰冻血小板,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建议尽量选择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在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4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与骨髓巨核细胞数以及血小板输注量。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达到100×109/L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输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减轻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rhIL-Ⅱ)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结束后rhIL-Ⅱ 1.5mg/d皮下注射,连用7-14天,对照组23例同期住院的初发急性自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不用rhIL-Ⅱ,对比观察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注射rhIL-Ⅱ后血小板恢复至≥30×109/L、≥50×109/L、≥100×109/L的平均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O.05),输注机采血小板数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肌肉关节酸痛,水肿、发热,乏力、恶心,程度较轻,停药后消失。结论:rhIL-Ⅱ治疗初发急性自血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疗效好,安全,可缩短血小板恢复的时间,减少血小板量的输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患者介入(PCI)治疗后血小板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38例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常规剂量组(A组,34例)、晚期常规剂量组(B组,33例)、早期大剂量组(C组,36例)、晚期大剂量组(D组,35例)。早期为PCI术前30 min给予替罗非班,晚期为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小剂量为10μg/kg静脉推注,再以0.15μg/kg静脉滴注,大剂量为25μg/kg静脉推注,然后以0.15μg/kg静脉滴注。结果治疗后,A组、C组和D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均〈0.05),但C组的抑制作用最强;各组治疗后血清NO明显升高,ET明显下降(P均〈0.05),而C组治疗后的内皮功能明显优于其他3组(P均〈0.05);C组30 d内MACE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B组36%、D组31%(P均〈0.05);各组出血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早期大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EMI急诊PCI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可在较短时间内发挥最强的血小板抑制作用,改善内皮功能,降低术后MACE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和小剂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4例老年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31例,1/2剂量组32例和1/3剂量组31例,行PCI术前均一次性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常规剂量组、1/2剂量组、1/3剂量组分别给予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5μg/kg、3.3μg/kg负荷量,3组均于3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之后再分别以0.15μg/(kg·min)、0.075μg/(kg·min)、0.05μg/(kg·min)的速率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直至PCI术后48 h。比较3组患者PCI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聚集率(PA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血小板减少事件、出血事件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为3级的比例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均<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PCI术后PAR、MPV、PDW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均<0.05),而Plt和PCT水平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剂量组和1/3剂量组术后PAR、MPV、PDW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P均<0.05),但1/2剂量组和1/3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中仅常规剂量组发生1例轻度血小板减少事件,其余2组均未发现血小板减少事件。1/2剂量组出血事件、MACE总发生率与常规剂量组和1/3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1/3剂量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MACE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与应用常规剂量的替罗非班相比,1/2和1/3剂量并不会增加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发生;1/2剂量不增加出血事件和MACE发生率;1/3剂量可显著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增加以梗死后心绞痛为主的MACE发生率,但不增加再发心梗、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的风险,可能更适合于具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仙丹升血颗粒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的药效学研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强的松组,采用免疫法腹腔射外源性抗血清建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分别运用仙丹升血颗粒、强的松治疗,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巨核细胞、脏器指数及脾脏病理学改变、出凝血试验。结果:仙丹升血颗粒能有效升高造模后小鼠血小板计数(P〈0.01);使脾脏巨核细胞数、骨髓巨核细胞数恢复正常(P〈0.05);高、低剂量组和强的松治疗组胸腺、肾上腺指数较模型组有明显升高(P〈0.05),脾脏指数有明显下降(P〈0.01),强的松组和大剂量组巨噬细胞和生发中心的凋亡小体数明显减少(P〈0.05);大剂量组和强的松组治疗小鼠出血时间有明显缩短(P〈0.01),且出血重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仙丹升血颗粒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与免疫相关的血小板无效输注。方法:对我院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共输注血小板290例次,对这些病例就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免疫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与结论:引起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免疫因素与形成HLA抗体和HPA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化疗周期频繁,强化治疗后抑制骨髓,病程中反复出现血小板下降,需要多次输注血小板,是临床上重要的支持疗法。我院由于规范了血小板输血技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提高了血小板输注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SEPSA)技术 ,检测 96例输血 3次以上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 ,在输注血小板前后计数血小板 ,并计算 1h和 2 4h血小板增值 (CCI)。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和SEPSA法对部分血小板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后输注。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 6 1% ;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CCI值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多次输血的患者体内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配型后输注能较好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导致的输注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中药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泼尼龙、免疫球蛋白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服用清热凉血中药(自拟方),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凉血中药可提高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8例,分为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各22例,小剂量组采用利妥昔单抗(100 mg/m~2))静注,标准剂量组采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注,均为每周1次,连用4周,联合治疗组分别在小剂量和标准剂量基础上口服雷公藤多苷,剂量为1 mg/(kg·d),3次/天,4疗程结束后观察出血症状和测定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含量、血压、肝肾功、凝血功能等不良反应。结果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患者总有效率、完全反应率以及出血症状的改善显著高于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单用治疗组(P0.05),而与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 M、Ig G、Ig A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治疗后血清Ig M含量明显有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其他治疗组的患者血清Ig M水平(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latelet-assoeiated immunoflobulin,PAIG)阳性血小板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但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治疗后其百分比显著低于其他治疗组的患者(P0.05)。此外,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P0.05),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不良反应最小。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检在血液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6月应用微柱凝胶试验对50例临床发生血液病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检测血小板抗体阳性6例,阳性率12%。其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阳性率最高5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率最低11.1%。结论: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有效地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血健脑胶囊对实验性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观察活血健脑胶囊对由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作用,连续7 d灌胃给药后,采用Born氏比浊法测量其血小板聚集率.并对其作用的特点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活血健脑胶囊对由ADP、胶原及AA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但活血健脑胶囊高剂量组对由AA诱导的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活血健脑胶囊中剂量、低剂量组对由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结论:活血健脑胶囊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全部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和对照组(地塞米松)各28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53,P〈0.05.且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6.452,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出现失眠、高血压、高血糖、继发性感染、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及消化道出血等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好转.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