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平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常规组采用内科治疗及肢体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采用内科治疗及中医综合康复治疗(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及Fugl-Meyer运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中药、针灸、推拿及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傅雅萍  季晓东 《新中医》2018,50(3):46-4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汤,2组患者均治疗8周。评估治疗效果,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痉挛指数(CSI)及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9.31%,观察组总有效率96.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8周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后,2组CSI、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BI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CSI及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B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智能型通络治疗仪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缺血性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通络仪组、针灸组及对照组,每组各80例,分别采用智能型通络治疗仪、传统针灸及常规西医进行治疗,并应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通络仪组和针灸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而通络仪组与针灸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ABE系列智能通络治疗仪治疗缺血性卒中,可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使用方便、安全,无创伤、无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干预结合现代康复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2个月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护理前显著增加,治疗组护理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护理后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护理前显著上升,治疗组护理后改良的的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症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推拿关节治疗缺血性中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中风有下肢痉挛状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其中实验组的治疗方法是常规系统的药物、针灸结合推拿关节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是常规系统的药物、针灸治疗。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下肢)评分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实验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下肢肌张力增高均有治疗作用,并且推拿关节综合治疗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光明中医》2021,36(12)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益气活血汤,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 00%,低于观察组92. 50%(Z=2. 576,P 0. 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降低(P 0. 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 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益气活血汤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气活血中药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运动障碍疗效及对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7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补气活血中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肌力水平、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步行能力评分、S100β及Hcy水平,统计2组近期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及气短乏力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肌力水平、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步行能力评分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S100β及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补气活血中药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运动障碍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肌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并有助于下调S100β和Hcy水平。  相似文献   

8.
巨刺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手功能障碍3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宇  吴中朝  栗新 《中医杂志》2012,53(20):1746-1749
目的 比较巨刺针法与传统患侧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4例缺血性中风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取健侧手阳溪、阳谷、合谷、后溪,行针时配合患侧手腕关节的运动;对照组取患侧手相同穴位.两组每次均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穴行针1min.每周各治疗3次,隔日1次.总疗程共8周.根据改良的Ashworth分级量表评定法、Fugl-Meyer评价量表、Lindmark运动功能评定法、Barthel指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障碍手肌张力分级、手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和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平衡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总有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巨刺针法可有效促进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改善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欣  崔如珍 《新中医》2015,47(3):45-47
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芪再造汤和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9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防治感染等基础治疗,改善脑循环及现代康复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芪再造汤内服和针灸。疗程8周。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Ashworth法评价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估肢体综合运动功能,进行痰瘀阻络证候评分。结果:疾病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组91.11%,对照组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组95.56%,对照组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和痰瘀阻络证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NIHSS评分和痰瘀阻络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中西医结合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Ashworth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芪再造汤和针灸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药为主的社区康复模式对缺血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乌鲁木齐沙依巴克社区内2008年10月1日—2010年6月30日的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轻中程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主要观察指标有综合评判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FIM)、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arthel Index,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药为主的社区康复模式能改善缺血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补阳还五汤配合温阳针灸法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三亚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02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针灸组与联合组,各51例,针灸组行温阳针灸治疗,联合组在针灸组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均治疗4周。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日常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FMA)]、心肺耐力[6 min步行测试(6-min walk test, 6MWT)、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max)、最大运动负荷(maximum exercise load, Metsmax)]、血清学指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Klotho]差异。结果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取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组占48.68%(37/76),采取康复治疗;观察组占51.32%(39/76),采取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以Fugl-Meyer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Ashworth痉挛分级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或大于对照组,Ashworth痉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缓解关节痉挛密切相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栓通配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传统的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等系统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2组在治疗6周时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血栓通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康复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通络牵正方联合的康复疗法对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4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Bobath方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减重步行训练、运动再学习方案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和自拟通络牵正方内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进行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Ashworth法评价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估肢体综合运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价生活质量,并进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3.5%,优于对照组的77.4%(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Ashworth,Fugl-Meyer(上肢和下肢)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FCA评分上升,观察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残损和Ashworth肌张力分级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的中医康复手段改善了患者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减轻了临床症状,改善了患者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其在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康复治疗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秦会超  刘丰艳 《新中医》2020,52(7):129-131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试验组给予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肌肉痉挛程度[应用Ashworth量表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价]、肢体运动功能[应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分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分进行评定)的变化,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8.2%,对照组为7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shworth、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各项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中风偏瘫痉挛,能较好地改善患肢肌肉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熏蒸治疗。  相似文献   

16.
徐安瑜  徐应倩  黄璐 《新中医》2021,53(3):135-139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症状、肢肌张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分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2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肢肌张力改善情况(Ashworth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及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Ashworth评分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ANKI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RANKIN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肢体肌张力与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针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8.
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0 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30 d 后采用 Ashworth 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治疗后,治疗组 Ashworth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BI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浮针配合电针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配合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扶阳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痉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120例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C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C组基础上采用扶阳灸治疗,B组在C组基础上采用单纯火疗法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 3组治疗1、2个月后上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1、2个月后上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1、2个月后上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阳灸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2组患者同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d、治疗30d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5d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d后2组Ashworth评分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5、30d后2组下肢Ashworth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30d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