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湿热病的治疗,医家们多宗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湿热病之专著(湿热病篇)(下称《湿篇》),其对湿热病的辨证治疗,除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内容外,更有依病邪侵犯的浅深层次而进行辨证施治的内容。探讨(湿热病篇)的湿热病辨证规律,既能加深了解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在湿热病辨证施治中的作用,又能开拓、启迪湿热病辨治的思路。1对湿热病邪馒犯的浅深层次的认识“湿热之邪,不自表入里,故无表里之分”,言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的途径不是由表入里,是与伤寒相比较而言的,但虽说湿热病邪侵犯人体“无表里之分”,却正如…  相似文献   

2.
正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泄泻的中成药分为五类。一、寒湿泄泻型多为感受寒湿或风寒之邪所致,症见大便清稀、肠鸣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苔薄白或白腻、脉浮、宜用藿香正气丸。若夏季感受寒湿,发为泄泻,腹部冷痛显著者,用暑湿正气丸更宜。小儿感受风寒,发热怕冷、消化不良、大便泄泻,可用小儿四症丸。二、湿热泄泻型多为感受湿热之邪或夏令湿伤肠胃所致。常见泄泻腹痛、粪便腥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舌微循环与证治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慢性胃炎脾胃气虚兼夹寒湿,血瘀三型的异形微血管丛形态,瘀血扩张血管丛等微循环呈严重瘀滞现象。综合脏腑证型和病邪性质可分为脾胃气虚湿热内蕴型,脾胃阳虚寒湿内困型,肝郁气滞化火犯胃型,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型。治疗立足调理,胃痛久病者还当调气与活血并进。  相似文献   

4.
在外感病因中"六淫"是导致肺系病症的主要致病因素,而六淫中,寒、湿之邪又最为常见。通过寒、湿,寒湿合邪对肺系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的分析,探讨寒、湿之邪在肺系病症中的发病特征,认为寒邪为患,病多骤发;湿邪为患,病多迁延;寒湿合邪,则病易发且病重。其产生机理与寒伤阳气,湿阻气机,正气受损相关。  相似文献   

5.
湿热证的致病原因与外因、内因有直接关系,外因多为外感湿热病邪.湿热病邪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受饮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如南方多见湿热证.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嗜酒以及过量输液,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均能伤脾败胃,造成湿浊中阻或郁而化热.湿热证形成的内在因素,包括中气的虚实,阳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和内湿的有无等.即所谓:“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6.
石志忠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4):113-113
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7.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侵袭人体引起的急性热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腾,人处气交当中,则易感受湿热病邪。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生病。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交杂证候。辨证要在湿热之偏盛程度。该证变证颇多,便血最为常见。传统认为湿温便血病机乃湿热化燥化  相似文献   

8.
慢性前列腺炎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之淋浊、肾虚腰痛、阳痿、遗精、白淫等范畴。笔者临证多年,对该病有一些认识,现浅探如下。1病因病机 青壮年相火偏旺,湿热偏盛,扰乱精室,清浊混淆,精离其位而成本病。湿热为其发作的主要诱因。湿热日久,伤及脾肾,或肾虚及脾,湿热内生。脾气虚则湿愈难化,肾气伤则精易下泄;由实转虚,虚实互结而发本病。肾虚温存是其主要病机。肾虚是本,湿热是标。2分型论治 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其独特之处,临床分型较多,如湿热型、肝郁型、脾虚型、肾虚型、寒湿型、血…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处西北,长期处于燥邪浸漫之中,而糖尿病患者多以湿邪为患,故新疆地区糖尿病患者多具有外燥内湿、燥湿相兼的体质特点,在西北燥邪下从湿论治消渴病可从法、因、证、治四点出发。西北外燥内逼、饮食失调、饮食不畅、脏腑失调皆可生湿,内易生湿留而致脾胃蕴湿证,西北干燥兼湿、燥湿相互转化、协同为病,以致消渴阴伤愈剧。分型论治可分为寒湿证与湿热证二者,治法均以健脾除湿为主,根据致病特点及病理因素转归结合临床症状表现,组方名为"消渴健脾汤"。但根据湿热病邪阻遏气机的病机特性发现,除湿不可过于温燥,否则易耗阴伤津,素体阴虚者多加注意,除此之外不可操之过急,更宜缓图之。在西北燥证视角下从湿论治消渴病,是结合地方治病特色基础对消渴病机的深刻把握,更是体现了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故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0.
泄泻的辨证论治韩先知,张波湖南安乡卫生职工中专学校泄泻病因不同,病机复杂,症状各异,但主要是由于湿胜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临床常分为六个证型辨证论治。1.寒湿泄泻寒湿之邪侵害肠胃,致肠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传导失职,清...  相似文献   

11.
薛氏名雪,字生白,自号一瓢。清代乾隆年间吴县人,所著《湿热病篇》据王孟英《温热经纬》所载共四十六条,对湿证,尤其是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条分缕析,作了精辟的论述。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的学习研究,认为薛氏在本篇中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重脾胃,分虚实表里薛生白指出,“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人与外界环境息息相通,生理、病理与四时五气相应,脾胃在五行中属土,湿也属土,湿土同气。正如章虚谷指出的:“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湿热病常以脾胃为病变重心,初起邪虽在表卫,但已兼有湿邪障碍脾胃气机的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经络痹阻所致。近年来我们将其分为寒湿阻络型、湿热阻络型、肝肾亏损兼痰湿瘀阻型三型,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穴位注射方法治疗,收到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对病因的认识对温病病因的认识,传统的理论认为温病的发生,不外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厉气所致,而这些病邪和现代医学中病理学、微生物学如何联系,今人作了一些探讨。杜建成对“燥”与“湿”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湿的临床表现为下肢重着、  相似文献   

14.
从文献角度分析,认为张聿青临证治疗黄疸多分为5个方面,即湿热相搏、气滞湿停、瘀血夹湿、寒湿阻滞、毒邪留恋夹湿内侵等,综合使用宣化芳透、宣展气机、调血和营、温振脾阳、凉解宣透等治法,丰富了治疗黄疸的临证思维。  相似文献   

15.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医认为,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经络痹阻所致。近年来我们将其分为寒湿阻络型、湿热阻络型、肝肾亏损兼痰湿瘀阻型三型,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穴位注射方法治疗,收到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外感湿热病的传变体系与治则治法,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思路。[方法]研究薛雪《湿热条辨》的内容,总结湿热病的传变规律,结合湿热疫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指南,以及临床上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提出其可能的传变途径、分期证型和治则治法。[结果]新冠肺炎具有湿热病的性质,而湿热病的传变以三焦为主线,可以三焦为主体进行分期分治。邪始在上焦,则有犯太阴阳明之分,犯太阴之经则当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犯阳明之经则当辛温宣透、渗湿泄热。进而在中焦,则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之别,湿重于热则法当芳香开郁、苦温燥湿,热重于湿则主以甘寒清热、苦温燥湿。邪踞下焦,则又可见湿阻下焦、热邪下陷等证型,湿阻下焦则当清热淡渗利水,热邪下陷则当清热开窍、活血散瘀。又可以六经、卫气营血变证为支线,产生多种坏病。[结论]新冠肺炎的传变具有湿热病特点,故研究分析湿热三焦传变可以为诊疗新冠肺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症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互参《伤寒杂病论》和《中医内科学》中黄疸的辨治内容,总结出广义黄疸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失治误治、内伤酒食、房劳虚劳;病机以湿邪为主导,涉及疫毒、表邪、湿热、寒湿、虚寒、瘀血、水饮等;临床分型包括湿热疫毒炽盛证(急黄)、湿热内蕴、湿热壅上、寒湿困脾、少阳胆腑郁热、血瘀发黄、表郁发黄、房劳伤肾、水热互结、脾胃虚弱、肝脾不调,共计11个证型,相应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涌吐开壅、温中化湿、和解少阳、活血祛瘀、解表祛湿、宣肺利水、温补中焦、调和肝脾。  相似文献   

19.
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症证.  相似文献   

20.
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症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