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心肌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通过阐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中医学基础与现代研究进展,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在心肌缺血疾病中的运用,为中医从“心与小肠”论治心肌缺血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为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经络腧穴神经科学角度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一直被认为是缺乏科学实验资料证明的“理论”。中医学的“心”,既指循环的心,也指“神明”的心(脑),而从现代解剖学来看,心、脑、小肠是三个截然不同的系统。本文从经络、腧穴、神经科学等方面,对“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作了阐述。认为脑与小肠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脑内许多神经递质在小肠内能找到,肠道内许多神经丛和脑一样,有一种血脑屏障。由小肠S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促使心排出量增高。上述论述,为研究“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理论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变革于清末民初时期,并对该理论的经脉络属、生理与病理联系、病机与临床辨治等进行探析,以进一步建立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系统逻辑性,更深层次发掘该理论旨要,启发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4.
“心与小肠相表里”源自中医经典理论,强调“心”与“小肠”作为脏腑互为表里、相互配合作用,此理论与现代研究所证实的心血管疾病(CVD)和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理念相吻合。通过论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源流、CVD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以肠道微生态作为中医药治疗CVD靶点的3个方面,望能阐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以及在指导研究CVD与肠道微生态上的现实意义,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诊疗CV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一直以来都因缺乏确凿的理论依据而备受争议。认为中医藏象理论特点是重功能而轻形态,其所包含的“心与小肠”与现代解剖学的“心与小肠”不可等同;并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文字起源、经络基础、生理基础、病理基础、临床运用及现代研究方面系统阐释该理论,以进一步揭示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即小肠为心之离腑,一脏一腑,一上一下,转利枢机合为表里,强调心可病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这一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冠心病与肠道菌群是密切相关的理念相符,认为肠道菌群通过不同产物参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和免疫代谢,直接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随着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与冠心病的关系被逐渐发现,这使"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更受到认可和深化,在该思想下指导中医药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以提高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心病可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而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若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受损,会有碍于心主司神志活动的发挥。现代医学发现肠道菌群与认知功能的联系紧密,这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相吻合。糖尿病认知障碍(DCI)在中医学里属于消渴呆病范畴。中医学认为,脾胃失衡是消渴呆病的始动因子,脾虚痰浊闭阻是消渴呆病的病理物质产物,临床有健脾醒脑法指导该病。以往项目证实肠道菌群紊乱是中医学脾胃失衡的现代病理基础,提示恢复脾胃功能以调整肠道微生物稳态有助于消渴呆病的防治。近年来DCI发病率上升迅速,发病机制复杂未明,增加了治疗难度,故寻找新的靶标不容忽视。目前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紊乱互为因果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基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认知障碍均有复杂联系,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立足于既往的科研基础,逐层分析,发现肠道菌群既能影响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合成,又参与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血糖上升等糖尿病与认知障碍的共同发病环节,具有典型的靶标作用。梳理肠道菌群与DCI的关联,以期为治疗建立新的靶点和方向,并深挖中医药调控脾胃治疗消渴呆病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心与小肠相表里”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与小肠相表里”新议张碧珍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泉州362000)自然科学迅猛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更新,中医学这门古老的医学又重新步入现代科学大厦之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过去,脏象学说也被认为有许多是错误的东西,现在被科学实验证实却具有...  相似文献   

9.
肺与大肠相表里今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在却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和非议。最近有些人另创新说[1] ,并以“肺与食管相表里”或是“肺与小肠相表里”取而代之。然而 ,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个观点在几千年的中医学术史中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 ,有其存在的科学基础。笔者在此试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进展阐释肺与大肠表里的实质。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历史回顾肺与大肠相表里观点出自于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原文如下 :“肺合大肠 ,大肠者 ,传道之府。”如果说脏腑阴阳表里的配合是以部位相近、功能相似而配合的 ,…  相似文献   

10.
出这个题目,不是要否定脏与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而是想指出在脏腑表里关系的提法上有用词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问题。且不说口头上和文章里,即使在规范教材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如《内科学》载:“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相(xiang)者,《正韵》:“交相也”。如果说脏腑真是互相为表里,岂不是脏为腑之里,腑亦可为脏之里?腑为脏之表,脏亦可为腑之表?原《内经讲义》在“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一节中称“一表一里,相互配合,谓之脏腑表里相合”,采取的还是较为慎重的态度,但在“病理”中却有“互为表里的腑与脏之间……”这样的提法。而现行《中  相似文献   

11.
力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9,(10):22-22
1.心与小肠为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可见小便淋浊,或涩或痛,舌尖红,苔黄,脉数。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以经络脏腑的表里关系作为六经辨证的主要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辨证论治方法。本文仅就“太阳与少阴为表里”,从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试作初步探讨。一。在生理上互相联系,相互为用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为表里,其经络相互络属,脏腑相互联系,彼此既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又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3.
心主神明、心主血脉是心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字源学和训诂学角度发现:心的主血脉、君主之能、神思之功的发生均有一定文字学基础。从社会官制文化特征窥视:“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理论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似为藏象理论的社会模式。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确立存在着一定的字源学特点和太阳崇拜的文化特征。从字源学、训诂学和社会角度,对中医理论发生的相关情况做深入研究探索,必有独到的发现和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通报》2014,(4):47-47
人身五官百骸,有表里则有阴阳,有阴阳则有体用,以阳为体者则以阴为用,以阴为体者则以阳为用。此体用相资之道也。内而脏腑,莫不皆然。脏实而处内,以阴为体者也。腑虚而处外,以阳为用者也。如心与小肠为表里,心为之体则以小肠为心之用,而诸经之阴翳皆从小肠下泄,俾君主之官得以当阳而治。  相似文献   

15.
李艳  项丽玲  郭晖  苗明三 《中草药》2019,50(6):1493-1498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及抑郁症等。"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通过阐述其理论内容及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影响,并对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治疗相关疾病的潜在价值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基础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裴静波(浙江省岱山县中医医院岱山316200)关键词肺大肠表里关系理论基础临床应用“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脏腑表里学说之一。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是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糖络病学说,是指由血糖增高等因素引起的脉络损伤,即糖尿病基础上伴随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临床常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在糖尿病的进程中占有重要部分,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医药对糖络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理论基础薄弱、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团队以“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的中医理论为桥梁,构建肠道菌群与糖络病的联系,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糖络病及后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诸病源候论》中小肠藏象理论,认为小肠具有运化水液,主司小便,与三焦膀胱共同形成机体津液代谢通道,功能失常则小便涩少,可致痰饮、消渴等;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助心通利水饮,心火可下移小肠,心与小肠主血,与冲任共主妇人经带。  相似文献   

19.
“心移热于小肠”出自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中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心经与手在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二者经脉相联,气血相通。在生理情况下则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甚至血尿等小肠热证和症候。对于“心移热于小肠”的治疗,既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Wang SN  Wang ZH  Xie SJ  Han LB  Yi R 《中国针灸》2010,30(11):957-959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关键是心神失调、气机紊乱、肠腑失司,提出从调理心神入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同时从现代医学的脑肠途径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也为从心论治肠易激综合征提出了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