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利用2-DE-MAIDI-TOFMS/MS技术研究Z24对Wistar大鼠连续5d灌胃给药血浆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进一步分析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每组6只,每天以不同剂量的Z24(0、50、100和200mg/kg),麻醉动物后取血,分离血浆,一部分用于生化指标检测,一部分用于血浆蛋白质组分析,处死动物后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2-DE分离血浆蛋白,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利用ImageMaster2DPlatinum5.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确定发生表达变化的差异蛋白点(P<0.05),选取分离好且呈一定剂量关系的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MS/MS-MS方法获取差异蛋白的肽质量指纹图谱和序列信息,在IPI-RATv3.23数据库中进行搜索,以C.I.%>95%作为判断依据鉴定差异蛋白,检索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进一步分析Z24对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血浆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mg/kg组ALP、Tch含量升高(P<0.05),100mg/kg组ALP、TG、Tch含量升高(P<0.05),200mg/kg组ALT、AST、ALP、AL、TBI、TG和Tch含量升高(P<0.05);AST、ALP、TBI和Tch含量变化呈剂量-效应关系。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动物肝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空泡变性及纤维组织增生,且病变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加重。以上结果表明本实验剂量下Z24已引起了大鼠肝损伤。2-DE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100和200mg/kg组分别有90、111和160个蛋白点发生明显的表达改变(P<0.05),其中100和200mg/kg组同时改变的蛋白点有34个,50、100和200mg/kg组同时改变的蛋白点有38个;对其中的29个差异蛋白点进行了质谱分析,有16个蛋白点经数据库检索后鉴定出相应蛋白,去冗余后包括11种蛋白,包括表达上调的载脂蛋白E、精氨琥珀酸合成酶、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前体、丛生蛋白前体、触珠蛋白、肌动蛋白前体以及表达下调的胎球蛋白等。结论载脂蛋白E表达上调提示脂类代谢出现紊乱,丛生蛋白与细胞凋亡有关,精氨琥珀酸合成酶与鸟氨酸循环有关,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功能是输送肝内储存的视黄醇(VitA)到周围组织,这些蛋白质表达的改变提示Z24的肝脏毒性作用与脂类代谢紊乱及细胞凋亡有关,进而引起了肝脏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Z24对大鼠肝脏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Z24对大鼠肝脏抗氧化体系的影响.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灌胃给予Z24(0、50、100、200 mg/kg),1次/d,连续5 d,以生理盐水作对照.给药结束后次日,检测血浆生化指标,肝匀浆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并做肝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100、200 mg/kg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1)升高(P<0.05),200 mg/kg组总胆汁酸(TBA)降低(P<0.05),光学显微镜下见各给药组均出现肝细胞空泡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电子显微镜下见200 mg/kg组有线粒体嵴断裂等改变,表明该剂量下Z24已引起了肝损伤.50 mg/kg组CuZn-SOD活力代偿性升高,100、200 mg/kg组GSH-Px活力降低(P<0.05),各给药组GST活力均升高,未见MDA含量升高和GSH含量降低,表明该剂量下Z24未引起肝氧化和抗氧化能力失平衡.结论 Z24对GSH-Px有抑制作用,但氧化应激效应并不是Z24肝毒性作用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一次性ip链脲佐菌素(60 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取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80只,按血糖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红景天苷25、50、100 mg/kg组以及盐酸二甲双胍(25 mg/kg)组,每组16只;另取同龄正常饲养大鼠16只作为对照组.ip给药治疗,1次/d,疗程为12周.分别于0、4、8、12周测定各组大鼠血糖水平.治疗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体质量和肝脏指数;检测血清中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红景天苷50、100 mg/kg组大鼠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肝脏指数显著降低、体质量显著增高(P<0.05、0.01),血清中ALP活性明显降低(P<0.01),肝脏组织中SOD、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0.01);红景天苷25、50、100 mg/kg组大鼠血清中转氨酶(ALT、AST)活性和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0.01);红景天苷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红景天苷对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肝脏具有剂量相关性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红景天苷能够有效改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降低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改善肝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西洋参总皂苷对大鼠肝微粒体CYP1A2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西洋参总皂苷低剂量组[低剂量组,50 mg/(kg·d)]、西洋参总皂苷中剂量组[中剂量组,100 mg/(kg·d)]、西洋参总皂苷高剂量组[高剂量组,200 mg/(kg·d)]和β-萘黄酮阳性药对照组[阳性药组,80 mg/(kg·d)],预处理11 d后,观察大鼠肝微粒体CYP1A2酶活性、CYP1A2 mRNA表达和CYP1A2酶蛋白表达情况,研究CYP1A2特异性探针底物非那西丁在预处理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变化。结果预处理后,大鼠肝微粒体CYP1A2活性、mRNA和蛋白表达随西洋参总皂苷剂量升高有增加趋势,非那西丁在预处理大鼠体内代谢速率加快。结论西洋参总皂苷对大鼠肝微粒体CYP1A2活性有一定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水飞蓟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选取40只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余10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水飞蓟素低、中、高(50 mg/kg、100 mg/kg、200 mg/kg)剂量组,每组10只。灌胃给予药物处理,4周后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肝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胱天蛋白酶(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ERK/p38MAP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水飞蓟素各剂量组大鼠的肝组织病变随药物剂量升高而逐渐减轻,且肝细胞凋亡率也逐渐降低(P <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二氧化钛(TiO2)纳米对雌性小鼠重要脏器的影响.方法 5周龄雌性小鼠隔日腹腔注射TiO2纳米200 mg/kg(低剂量组)或500 mg/kg(高剂量组),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共给药5次.停药1周后,测量各重要脏器的脏器系数、血清生化指标、雌二醇和孕激素水平,并行脏器病理切片和HE染色.结果 两纳米剂量组主要脏器的脏器系数变化与对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血生化指标中,ALT/AST比值均有显著增加,高剂量组小鼠的ALP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组小鼠尿酸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组小鼠α-羟丁氨酸脱氢酶增高明显.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的雌二醇、孕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病理也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TiO2纳米200 mg/kg对雌性小鼠肝、肾和心功能有轻度影响,但对小鼠雌、孕激素的分泌及卵巢组织病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肟草酮原药对大鼠的主要亚慢性毒性作用及无明显损害作用剂量。方法按照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实验方法》中大鼠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方法进行,设0、11.31、33.92和101.75mg/kg4个剂量组。结果雌性大鼠中剂量组(33.92mg/kg)和高剂量组(101.75mg/kg)总摄食量、总食物利用率、体重总增加量低于对照组,雄性大鼠中剂量组(33.92mg/kg)和高剂量组(101.75mg/kg)组肝/体比均高于对照组,中剂量组雄性大鼠肺/体比和脾/体比高于对照组,雌性大鼠中剂量组肝/体比高于对照组。血液常规指标中剂量组雄性大鼠RBC、HGB均低于对照组、ALP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雄性大鼠RBC、HCT、RDW均低于对照组、高剂量组雄性大鼠RBC、HGB、HCT低于对照组,RDW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肟草酮原药的无明显损害作用剂量为:雄性大鼠(9.67±0.65)mg/(kg·d),雌性大鼠(10.21±0.45)mg/(kg·d)。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祁州漏芦(以下简称"漏芦")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KM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联苯双酯(100 mg/kg)组、漏芦乙醇粗提物(200 mg/kg)组、漏芦正丁醇提取物(200 mg/kg)组和漏芦水提取物(200 mg/kg)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1 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300 mg/kg对乙酰氨基酚(APAP)以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比色法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肝匀浆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肝线粒体Na+-K+-ATP酶(Na+-K+-ATPase)、Ca2+-Mg2+-ATP酶(Ca2+-Mg2+-ATPase)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和ALP活性增强,ALB含量降低;肝组织MDA含量增加,CAT、GPx、SOD、GST活性减弱,GSH含量减少;肝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漏芦乙醇粗提物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减弱,ALB含量增加,肝匀浆MDA含量减少,GSH含量增加,CAT、GPx、SOD、GST活性增强,肝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芦正丁醇提取物组小鼠血清ALT、AST、ALP活性减弱,ALB含量增加,肝匀浆MDA含量减少,GSH含量增加,CAT、GPx、SOD、GST活性增强,肝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芦水提取物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减弱,ALB含量增加,肝匀浆MDA含量减少,GSH含量增加,GPx、GST活性增强,肝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漏芦不同溶剂提取物对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喹乙醇(OLA)染毒对实验大鼠肝脏炎症反应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OLA致肝损伤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SPF级),随机分为对照组、20 mg/kg OLA组、40 mg/kg OLA组和60 mg/kg OLA组,每组实验动物8只。不同剂量OLA染毒组大鼠通过灌胃给不同浓度等体积的OLA溶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双蒸水。染毒4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肝组织做病理观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肝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以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随着OLA染毒剂量的增加,血清中ALT、AST、ALP和LDH含量逐渐升高;肝组织中TAOC和SOD、GSH-Px、CAT活性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OLA组肝组织中TNF-α分别升高了11.68%、12.74%和1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分别升高了45.99%、70.81%和8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肝组织TNF-α和IL-6含量与染毒剂量呈正相关(r=0.948,P=0.026和r=0.954,P=0.023)。大鼠肝脏病理观察,OLA组大鼠肝脏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结论 OLA染毒可致大鼠肝组织中发生炎症反应,继而引起肝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0.
甘草制剂—甘酮酸抗溃疡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酮酸100或200mg/kg ip一次,对 Shay 氏法幽门结扎大鼠能抑制溃疡形成,减少胃液的分秘;对阿司匹林诱发的大鼠出血性溃疡有抑制作用。甘酮酸100或200mg/kg po 10次,能抑制醋酸诱发的大鼠慢性溃疡,其抗溃疡作用与日本已上市的 FM100(Aspalon)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松花粉对急性汞中毒大鼠肝肾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染汞模型组,松花粉低、中、高剂量组(2、4、8 g/kg)。通过皮下注射HgCl_2建立急性汞中毒模型,末次染汞后,各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2次/d,共5 d。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肝汞、肾汞、血汞和尿汞的含量。通过试剂盒,测定尿素氮(BUN)、尿蛋白、尿乳酸脱氢酶(LDH)、尿碱性磷酸酶(ALP),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肝、肾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或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染汞模型组大鼠的肝汞、肾汞、血汞、尿汞、BUN、尿蛋白、尿LDH、尿ALP、血清ALT、血清AST、血清TBIL、肾脏MDA和肝脏MDA含量或活性均升高(P<0.01),肾脏和肝脏SOD、GSH-Px、GSH含量或活性降低(P<0.01)。与染汞模型组比较,松花粉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尿汞含量增加(P<0.05或P<0.01),上述其余指标均能显著地向正常对照组的数值变化(P<0.05或P<0.01)。结论松花粉具有清除体内汞蓄积、修复急性汞中毒诱导的急性肝肾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9,(1):94-98
目的:研究七十味珍珠丸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量-时-效关系。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10mL/kg)、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10 mL/kg)、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30 mg/kg)、七十味珍珠丸不同剂量组(0.52、1.04、2.08、4.17、8.33、16.67、33.34、66.68、133.36、266.72、533.44 mg/kg),每组18只,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1次;灌胃25 min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用线栓法制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24、48、72 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级,检测大鼠脑梗死率以评价脑缺血各时段七十味珍珠丸的最佳有效时间点、最佳给药剂量(D_(max))和最大效应(最小脑梗死率,E_(max)),然后采用Thermo Kinetica 5.1软件对七十味珍珠丸给药剂量与脑梗死率进行量-时-效关系拟合,计算量效曲线下面积(AUClast)、滞留剂量(MRTlast);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显著异常(P<0.05或P<0.01),脑梗死率明显增加(P<0.01),大鼠血清中SOD水平显著降低(P<0.01,48 h),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48 h)。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尼莫地平组神经行为异常无显著变化(P>0.05),脑梗死率显著降低(P<0.01,24、48 h),大鼠血清中SOD水平显著升高(P<0.01,48 h),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48 h);七十味珍珠丸2.08~33.34 mg/kg剂量组神经行为异常显著改善(P<0.05,24 h);脑缺血24 h,七十味珍珠丸4.17~133.36 mg/kg剂量组脑梗死率均显著降低(以33.34 mg/kg剂量组最低,P<0.05或P<0.01),33.34~533.44 mg/kg剂量组大鼠血清中SOD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52~2.08、8.33、33.34、266.72、533.44 mg/kg剂量组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D_(max)为33.34 mg/kg、E_(max)为3.02%、AUClast为5 141.76 mg/kg、MRTlast为329.161 mg/kg;脑缺血48 h,七十味珍珠丸2.08~133.36 mg/kg剂量组脑梗死率均显著降低(以66.68 mg/kg剂量组最低,P<0.05或P<0.01),1.04~533.44(除4.17外)mg/kg剂量组大鼠血清中SOD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16.67~66.68、533.44 mg/kg剂量组大鼠血清中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D_(max)为66.68 mg/kg、E_(max)为2.13%、AUClast为5 219.36 mg/kg、MRTlast为340.521 mg/kg;脑缺血72 h,七十味珍珠丸各剂量组脑梗死率、MDA水平均无显著降低(P>0.05),SOD水平均无显著升高(除0.52 mg/kg剂量组外,P>0.05)。结论:七十味珍珠丸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有效时间点为48 h、D_(max)为66.68 mg/kg,其改善机制可能与增强SOD水平、降低MD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胡滨  王大斌  郭茂 《天津医药》2023,(4):382-387
目的 探究川穹嗪(TMP)通过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信号通路对偏头痛大鼠发挥镇痛和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硝酸甘油诱导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M)组、TMP低剂量(TMP-L)组(50 mg/kg)、TMP中剂量(TMP-M)组(100 mg/kg)、TMP高剂量(TMP-H)组(200 mg/kg)、TMP(200 mg/kg)+SIRT1抑制剂(EX527,5 mg/kg)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NC)组。连续灌胃2周。给药结束24 h后,记录各组大鼠在连续30 min内出现挠头、爬笼的次数,进行行为学评分;测定机械性刺激及热刺激痛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IL)-6、IL-1β含量和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含量;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SIRT1、AMPK、p-AMPK、PGC1α蛋白表达。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对1型糖尿病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5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正常组10只大鼠,实验组40只大鼠均一次性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55 mg/kg,制造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后选取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低剂量组、药物高剂量组,每组10只。药物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100 mg·kg~(-1)·d~(-1)、200 mg·kg~(-1)·d~(-1),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连续给药14 d。给药结束后24h,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均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5 mg/kg,记录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大鼠的Ⅱ导心电图,根据ST段(J点)的偏移判断心肌缺血的程度。断尾取血,测空腹血糖;腹主动脉取血,检测生化指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的形态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核因子(NF)-_κBp65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量。结果 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100 mg·kg~(-1)·d~(-1)、200 mg·kg~(-1)·d~(-1)组均能降低1型糖尿病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时的空腹血糖,可降低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1)(P<0.05),200 mg·kg~(-1)·d~(-1)组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的偏移程度(P<0.01),100 mg·kg~(-1)·d~(-1)组对ST段的偏移改善不明显(P>0.05)。100 mg·kg~(-1)·d~(-1)组、200 mg·kg~(-1)·d~(-1)组均能改善大鼠的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显著减少TNF-α的表达(P<0.05)和NF-_κBp65的表达(P<0.05)。结论 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能降低糖尿病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中NF-_κBp65、TNF-α的表达,改善心肌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促肝细胞生长素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诱导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给予异烟肼50mg/kg+利福平100 mg/kg,建立肝损伤模型。促肝细胞生长素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40 mg/kg,给药3周后,称体质量,计算肝系数,同时比较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肝抗氧化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切片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促肝细胞生长素组ALT、AST显著降低(P0.05),ALP、TBIL和DBIL水平也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肝组织SOD、GSH-Px水平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GSH水平有升高趋势。促肝细胞生长素组肝小叶结构清晰,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诱导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肝再生增强因子提高肝组织抗氧化能力、抑制肝组织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三硝基甲苯(TNT)是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亲肝性毒物,大量研究表明反映其肝损的指标均不十分敏感,在其影响胆红素代谢方面仅有关于总胆红素的零星报导。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了TNT中毒大鼠血清中不同类型胆红素的水平,同时观察了有关酶学的改变。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50mg/kg组、100mg/kg及200mg/kg组,经口给予2、4、6及8周染毒。结果表明,染毒各组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药房》2019,(2):216-220
目的:观察甘草水提物对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对其体内IL-10、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异甘草酸镁)和甘草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鼠灌胃等容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大鼠灌胃异甘草酸镁药液(13.5 mg/kg),甘草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灌胃甘草水提物药液(120、240、480 mg/kg,以提取物量计),给药体积均为1 mL,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第8天时,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甘草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均一次性灌胃雷公藤甲素药液(0.6 mg/kg)以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查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偶联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病理学变化,血清中ALT、AST活性均显著升高,肝组织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1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甘草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程度明显减轻;除甘草水提物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ST活性外,甘草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活性和肝组织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肝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甘草水提物能减轻雷公藤甲素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促炎因子TNF-α的表达、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白璐  马英杰  王郁杰 《安徽医药》2021,25(11):2144-2149
目的 探讨肝爽颗粒对肝损伤模型大鼠肝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D大鼠均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肝爽颗粒组(1.8 g/kg、3.6 g/kg、7.2 g/kg),采用LPS/D-GalN腹腔注射法建立肝损伤SD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氧化应激与炎性反应情况、肝组织凋亡及其相关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各组大鼠肝组织氧化应激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爽颗粒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70.48±24.05)U/mg、(366.57±23.81)U/mg比(542.62±23.88)U/mg]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23.37±2.90)U/mg、(31.36±3.07)U/mg比(82.99±4.27)U/mg]低于对照组,而丙二醛(MDA)[(7.26±0.34)nmol/mg、(5.43±0.36)nmol/mg比(2.57±0.22)nmol/mg]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肝爽颗粒组SOD与GSH-Px活性高于模型组,而MDA含量低于模型组,存在剂量效应(P<0.05).各组大鼠肝组织炎性反应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爽颗粒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肝爽颗粒组TNF-α、IL-1β、IL-6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且存在剂量效应(P<0.05).Tunnel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30.95±2.01)%、肝爽颗粒组(22.74±1.98)%肝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36±0.68)%,肝爽颗粒组肝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存在剂量效应(P<0.05);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模型组、肝爽颗粒组肝组织中Bcl-2相关X(Bax)、TLR4、MyD88、核因子κB(NF-κB)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肝爽颗粒组肝组织中Bax、TLR4、MyD88、NF-κB蛋白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而Bcl-2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组,存在剂量效应(P<0.05).结论 肝爽颗粒可以改善LPS/D-GalN诱导的肝损伤,可能与调节肝组织氧化应激、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对糖尿病大鼠心肌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12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Met,200 mg/kg)组和TGP低、中、高剂量(50、100、200 mg/kg)组,每组20只;采用一次性ip链脲佐菌素(65 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后连续8周每天1次ig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同步ig给予生理盐水。通过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水平;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和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通过HE染色、TUNEL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组织GRP78、CHOP、Cleved Caspase-12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Met组和TGP中、高剂量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降低,血清LDH、CK-MB、ALT水平和心肌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心肌组织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和细胞凋亡状况明显改善、凋亡指数(AI)显著降低,心肌组织GRP78、CHOP、Cleved Caspase-1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TGP对糖尿病大鼠心肌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抑制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马齿苋多糖通过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κB(NF-κB)通路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SPF级SD大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对照组(正常饮食喂养),其余大鼠高脂饮食+维生素D3一次性腹腔注射60万U/kg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喂养10周。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马齿苋多糖低剂量组(50 mg/kg,灌胃)、马齿苋多糖高剂量组(200 mg/kg,灌胃)、GW9662组(PPARγ抑制剂,1 mg/kg,尾静脉注射)、马齿苋多糖高剂量+GW9662组(200 mg/kg马齿苋多糖灌胃,1 mg/kg GW9662尾静脉注射),每组10只,按照各自剂量给药,持续4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HE染色与油红O染色观测大鼠腹主动脉病理变化及斑块形成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腹主动脉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腹动脉中PPARγ、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