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巫敏敏 《包头医学》2023,(4):63-64+38
目的 :探讨基于目标性感染监测的预见性护理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对象来自本院2020年1月~2021年2月NICU收治的61例新生儿。根据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25)。护理后,比较两组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例次感染率,并分析影响NICU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结果:观察组院内感染率(8.33%)、例次感染率(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院内感染率(32.00%)、例次感染率(36.0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Apgar评分及气管插管等因素均与NICU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有关(P<0.05)。结论:基于目标性感染监测的预见性护理可降低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率,积极主动了解NICU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及时给予处理,降低NICU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魏琼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42-143
目的:探索高危孕产妇院内感染因素,以采取措施降低孕产妇在院内受到感染的机率,从而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改善其生殖健康状况。方法:将2006年2月~2008年12月我院9 667例产妇分为高危妊娠组(6 832例)和正常妊娠组(2 835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来我院救治的因发生院内感染的232例高危孕产妇进行分析。结果:高危妊娠组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232例,发病率为3.4%;正常妊娠组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32例,发病率为1.1%,两者差异显著。在所有院内感染患者中,阴道分娩产妇的院内感染率为22.4%,阴道助产术及剖宫产术的院内感染率共为77.6%,两者有显著差异。感染部位中呼吸道最为常见,其次为生殖道感染。89.65%的患者是在分娩后的3~8 d发生院内感染。结论:高危孕产妇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的孕产妇;高危孕产妇发生院内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和生殖道最为多见;发生院内感染的时间主要是在分娩后的3~8 d;手术分娩是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相关院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0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21例,院内感染率为7.00%。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部位为头皮静脉留置,为21.43%,其次为贵要静脉和腋静脉。21例院内感染患者共分离出2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5株,为51.72%;革兰阳性菌9株,为31.0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静脉留置针所致院内感染率显著高于≤60岁患者;有并发症的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无相关并发症者;留置时间越长,院内感染发生率越高;穿刺部位在头部和上肢静脉感染率明显高于下肢静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静脉留置针输液相关院内感染发生率与年龄、相关并发症、留置时间有关(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所致院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相关并发症、留置时间是导致静脉留置针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生儿区院内感染的来源与潜在的危险因素,为降低院内感染率提供控制措施,并进一步完善新生儿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方法抽查2004年1月~2005年6月360例住院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0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院内感染12例,感染率为3.3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第一位.结论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与新生儿的住院天数、重症儿使用插入性操作停留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重症监护室(ICU)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方法监测和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我院ICU院内感染状况,总结危险因素及控制对策。结果 ICU属于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963例患者中134例(13.9%)发生医院感染,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8.2%,患者特殊的自身因素及外在因素等均成为发生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规范医疗操作流程,优化护理流程,合理应用抗生素,将有效降低重症监护室的院内感染率,提高治愈率,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30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组3066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中,有226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总感染率为7.37%。2011年,我院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为10.71%。2012年,我院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为7.25%。2013年,我院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为4.93%。近年来,我院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在重症监护室中可导致院内感染的因素较多。加强对重症监护室病房环境的管理工作,健全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在施行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为ICU患者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及施行有效的护理是预防ICU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发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导致肝硬化和重症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因素,为防治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09年3月248例收住我院的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记录其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248例患者中,89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5.9%,恶化或死亡的医院感染率(17.5%)高于好转或痊愈组(11.6%)(P〈0.05)。并发医院感染的多少与患者的年龄有密切关系。腹腔感染占院内感染的首位,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占的比例最高;发生感染的因素主要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侵入性诊疗以及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等。结论: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一般都会发生病情恶化,预后差,医护人员应该努力找到发生感染的原因,尽最大努力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患者院内感染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感染率及危险因素,为防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9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与年龄、出血部位、昏迷、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脑出血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3.0%,脑干出血感染率最高,为42.1%,60岁及以上组较60岁以下组感染率高,昏迷组较非昏迷组感染率高,且感染率随住院天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脑出血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高,其中以脑干出血感染率最高,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昏迷患者较非昏迷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住院时间长者感染率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2006年3~5月的住院患者,通过护理措施对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和预防.结果 作者所在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小组在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其感染率为3%,与2001年10%的感染率相比明显降低(P<0.05),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加强病房管理及监测力度,能积极有效地降低院内感染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40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9例,感染率为4.5%,对照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25例,感染率为12.5%。观察组患者的院内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3,P=0.00)。结论:在基层医院实施综合预防与控制感染措施,可有效控制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代春兰 《河北医学》2013,19(1):91-93
目的:分析心血管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1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生院内感染76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性别与院内感染发生与否无直接关系(P〉0.05);高龄(〉50岁)、住院时间长(〉1月)、实施介入性治疗、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伴发基础疾病〉2种的患者,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相反组(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多样,主要有高龄、长时间住院、介入治疗及抗生素使用等等,应当采取恰当的措施减少甚至避免其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对入住ICU48小时后和出ICU48小时内的住院患者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和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综合ICU患者医院感染人次率和例次率分别为17.25%、21.88%,千日感染人次率和例次率分别为14.78‰、18.75‰;平均病情严重程度3.94分,调整后日感染人次率和例次率分别为3.75‰、4.76‰;总器械使用率为146.24%,其中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分别为54.35%、50.59%、41.30%;相关的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感染率为1.46‰、3.53‰、11.53‰。结论:3种侵入性操作是引发ICU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ICU患者合理使用侵入性操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医院感染目标监测能及时获得医院感染的动态信息,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我院妇产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感染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感染发生率和感染部位,对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x2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64例,感染率为2.96%.感染部位分布为呼吸道感染22例,占34.4%,胃肠道感染14例,占21.9%,泌尿道感染12例,占18.7%,切口感染11例,占17.2%,宫腔感染5例,占7.8%.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接受化疗、营养状况差、合并其他并发症、接受手术治疗、无指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护理、病房定期通风、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陪护人员数量(P<0.05).结论 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相对较高,并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对各种可控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提高高危人群的基础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丁美祥  王彤  张瑞红  宁小平 《中外医疗》2009,28(31):127-128
目的对ICU院内感染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寻找对策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10月ICU收治316例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结果院内感染共发生61例,占19.03%,死亡21例。ICU住院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占81.9G%,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共栓出致病菌145株,其中革兰氏染色阴性菌75株,占51.72%;革兰氏染色阳性菌38株,占26.21%;真菌32株,占22.07%。前4位致病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结论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致病菌构成以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ICU应加强管理,根据医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护易感人群,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医院感染2058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2 288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生医院感染2 058例,感染率4.8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33.47%),以ICU感染率为最高(39.45%)。病原体共检出485株,其中G-杆菌占42.89%,G+球菌占25.98%,真菌占31.13%。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神经外科医院内感染菌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2005年1月-2007年5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1月-2007年5月回顾性监测重型颅脑损伤、颅内肿瘤和高血压脑出血共1862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为38.21%,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为16.79%,真菌感染率为9.6%。各类疾病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感染率最高。结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提高送检率,以明确病原学诊断,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提供干预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方式,对医院2012年手术科室住院患者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病例4 285例,发生手术部位相关性医院感染共17例,感染率为0.40%;Ⅰ类切口手术1 044例,发生医院感染2例,感染率为0.19%;Ⅱ类切口手术3 241例,发生医院感染15例,感染率为0.46%。按不同手术危险指数级别统计:危险指数评分为0分病例共1 764例,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病例;危险指数评分为1分病例共1 479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例,感染率为0.41%;危险指数评分为2分病例共97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1例,感染率为1.12%;危险指数评分为3分病例共64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为3.12%。结论:对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主动实施全程监测跟踪,及时控制和降低危险,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张芹  张浩 《西部医学》2010,22(8):1568-1569
目的探讨侵入性操作致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9月-10月的住院患者4520例,其中接受侵入性操作的1865例作为观察组,未接受侵入性操作的265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0.5%,对照组为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以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为3.1%;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次数越多,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结论侵入性操作致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医院严格实施预防和管理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与技巧,降低儿科院感的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引起院感的因素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提出整改的措施。结果2011年4~6月,我科住院患儿中有55人发生院内感染,平均每月发生院感18.3例;品管圈实施后三个月共有17例住院患儿发生院内感染,平均每月发生院感5.7例。结论我们通过品管圈活动实施,不仅明显降低了新生儿科的院感发生,还提高了科室医护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科室院感管理更加规范化,增加了科室的凝聚力。品管圈活动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伦理观念,值得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ICU所发生医院感染进行回顾分析。结果:ICU医院感染多见于呼吸道、泌尿道、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手术切口的感染。结论: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消毒隔离,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