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由于胚胎发育中肠管旋转发生障碍,从而并发肠梗阻或肠扭转。临床少,现就所见两例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方法 13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给予精心的手术治疗与术前术后护理,合理喂养,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 13例患儿术后无并发症,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前积极准备,有效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感染,给予营养支持等措施,可减少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超在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就诊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3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经手术证实的彩超图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存在SMA、SMV位置关系异常,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其中SMV位于SMA前方12例,SMV位于SMA左侧20例,患儿中上腹存在低回声光团,有"漩涡征"或"靶环征",肠扭转180°~540°;超声检测呈阴性3例,其中,2例患儿无肠旋转不良现象,可能为血管位置的正常变异;进行术后随访,漏诊3例,患儿SMV位于SMA左侧,肠扭转180°~450°。结论:彩超检查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准确快捷等特点,应用于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诊断,确诊率较高,有助于患者及早接受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诊断和腹腔镜手术的优点。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5月,我院完成腹腔镜辅助下的LADD’S手术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随年龄而异,大多数发生在新生儿期,且以男性为多。主要临床表现为肠梗阻,本组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的LADD’S手术,其中三例中转开腹。合并其它畸形2例,占15.4%.治愈13例(100%)。结论腹腔镜治疗肠旋转不良效果好,主要依据病史和X线影像学检查,漏诊和误诊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不足,早期准确诊断和手术治疗将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做进一步研究。步骤与方法:本例患者主要是通过钡剂结肠造影发现异常,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从组织胚胎学及病理学的角度加以论述。主要发现及结论:盲肠、升结肠位于右侧髂窝上方,而降结肠则位于右侧髂窝处,形成右侧腹部两条结肠影及中腹部两条横结肠阴影。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右位降结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价值。方法:选取60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者,分析超声检查结果。结果:60例患儿行超声检查发现胃和十二指肠降段中部及其以上出现充盈扩展,且胃内容物在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移动。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关系异常,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螺旋走行为"漩涡状",肠系膜上动脉旋转度数180~540°。超声诊断中肠扭转度数准确率为60%。结论: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钡餐造影方法,避免误诊、漏诊。方法:13例小儿均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钡剂量20ml~30ml,不易过大,以免影响诊断效果。还需多体位观察抓住特征性X线表现。结果:8例出现典型X线表现:十二指肠呈“螺旋状”;3例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不全梗阻;2例服钡多十二指肠显示不清而漏诊。结论:X线钡餐造影检查方法很重要,正确的造影方法可以明确诊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依据,否则易误诊,给患儿的生命带来危险。  相似文献   

8.
理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排便过程异常及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症候群。笔者自2003年4月至2005年6月采用中医辨证内服理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并与思密达治疗进行对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有关的功能性肠病,为一组包括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腹痛及腹胀等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其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近2年来运用安肠饮配合穴位微创埋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每因精神因素诱发或加剧)的特点。笔者于2003年3月~2005年3月,应用调肝益肠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8例,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本征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本病发病率高,约占胃肠道专科门诊量1/3。由于症状反复发作,长期存在,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2005年6月~2007年5月笔者以宣肺化湿,抑肝扶脾法治疗肝郁脾虚、湿痰内蕴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8例,并与匹维溴铵治疗24例对照观察,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肠病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该病为肠壁血液灌注不良引起的肠壁缺血性病变,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又称为缺血性结肠炎。本院消化科2002-2005年共收治9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现将其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及发病机理不甚明确的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形状异常(可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可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又缺乏明显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可以解释的征候群。笔者自2003年-2005年3月,观察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50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逍遥散加减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2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登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2057-205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表现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笔者近年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IBS5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3月-2009年3月我院门诊IBS患者95例,依据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罗马Ⅱ标准)^[1]确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新生儿婴幼儿先天性肠神经节细胞缺失症的X线确诊为外科及时治疗,排除肠梗阻和其它原因,起到关健作用。方法:钡剂灌肠。结果:方便快捷,诊断率高。结论:先天性肠神经节细胞缺失症的确诊及治疗,解除了小肠结肠炎和肠穿孔的发生,减少了患儿的死亡和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溏薄、或见黏液便、水样便;但又无机体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解释的症候群,且常伴有全身性的神经官能症表现。其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西医亦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3年5月-2006年6月以来,采用自拟宁肠治泻汤治疗本病52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疏肝健脾补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极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点是整个肠道刺激的生理过程反常,而缺乏明显的组织形态学和生态异常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根据临床症状,常可分为腹泻为主型、便秘为主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笔者近3年来采用疏肝健脾补肾法为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结肠癌患者行肠造口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行肠造口围术期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1月~2009年1月期间43例结肠癌行肠造口术患者的护理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通过精心护理,调整了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加强患者的心理和造口周围皮肤护理,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是结肠癌患者行肠造口围术期的护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的症候群,又称为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IBS分腹泻型和便秘型,本篇讨论的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20.
小肠扭转是一段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造成的闭袢型小肠梗阻,同时肠系血管受压,也属一种严重的机械性肠梗阻。常可在短时间内发生肠绞窄、坏死,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特别重要,其死亡率高达15-20%,我院自1993年-2006年共收治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