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盆腔炎性包块是妇产科临床常见病之一,过去治疗采用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疗程长,易复发。1995年1月~1999年6月共收治急性盆腔炎性包块70例。1995年1月~1996年12月共30例,应用抗生素综合治疗作为对照组。1997年1月~1999年6月底共40例,在应用抗生素同时加用微波照射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次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组40例:年龄18~47岁,平均32.5岁,在应用抗生素同时加用微波照射治疗。对照组30例:年龄25~51岁,平均37岁;应用抗生素综合治疗。1.2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二级患者均有急性下腹痛发作史,同时…  相似文献   

2.
本院采用菌必治、替硝唑、α -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生理盐水联合在超声引导下行后穹隆穿刺灌注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0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9年3月~2002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盆腔炎性包块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30例 ,伴盆腔积液25例 ;对照组30例 ,伴盆腔积液23例。年龄21~41岁。治疗前1个月未用任何抗生素或阴道冲洗。1.2诊断标准一般症状均以下腹痛、腰骶痛为主 ,伴白带增多或脓性白带 ;妇科检查子宫颈有举痛、子宫体有压痛 ,盆腔或附件区触及不活动、界限不甚清楚的触痛包块。其体温、辅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在女性盆腔炎性包块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86例确诊为盆腔炎性包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辅用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42例,仅用抗生素治疗。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1~2个疗程后随访治疗效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6.36%,对照组为28.57%,观察组较对照组治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辅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秦小润  唐娟 《山西护理杂志》2013,(12):3893-3895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辅助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性包块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在静脉输注抗生素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抗生素静脉输注治疗,分别于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病人下腹痛、白带、包块大小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第1疗程、第2疗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3.8%,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8%、90.0%,两组第2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热奄包配合抗生素静脉输注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疗效优于单纯用抗生素治疗法,护理时应注意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5.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劲卿 《护理研究》2005,19(12):1078-1079
慢性盆腔炎常由于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或病人体质差病程迁延所致 ,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疾病较顽固 ,体质较差时可反复急性发作 ,病人十分痛苦 ,我院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我院收治慢性盆腔炎病人 14 3例 ,进行中药灌肠治疗。年龄最大的 45岁 ,最小的 2 0岁 ,平均 3 5岁。内诊以及B超证实 ,盆腔有包块者 3 9例 ,附件增厚者 63例 ,子宫附件压痛者 41例。其中有急性盆腔炎史者 75例。1.2 灌肠中药的主要组成成分 丹参 15 g ,赤芍 15g ,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女性盆腔炎性包块术后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9例术后第3天开始腹部理疗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25例仅用腹部理疗。观察两组的盆腔超声影像及临床症状的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临床盆腔炎症状明显减轻,以及超声提示明显好转。而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术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女性盆腔炎性包块疗效肯定、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盆腔炎症是妇女常见疾病,当炎症延误治疗或没有得到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会导致病程迁延形成不规则炎性包块[1]。单用西药抗炎治疗缠绵难愈,难以消除包块,且使患者承担许多抗生素的不良反应。2004年5月~2006年5月我科运用中药离子导入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药保留灌肠并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108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料和方法   1996年 6月~ 1999年 9月在本院住院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患者 16 8例 ,治疗分为两组。观察组10 8例 ,年龄 19~ 4 3岁 ,平均 31岁 ;病程 1~ 4 8个月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坠胀疼痛和腰骶部疼痛 ,或伴有白带增多甚至脓性白带 ;6例性交痛 ,月经不规则 ,淋漓不净 2 5例 ,伴继发性不孕 17例。妇科检查 ,宫颈有举痛 ,子宫压痛 ,附件有不同程度的增粗、增厚 ,压痛或盆腔包块。实验室检查 ,白带白细胞增多 ,无特异性致病菌。B超检查示盆腔积液 2 9例 ,盆腔炎性包块 58例。对照组 6 0例 ,应用抗生素并口服中药治疗。  两组均应用抗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头孢类+抗厌氧菌药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的5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头孢类+抗厌氧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头孢类+抗厌氧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并根据B超检查结果评估两组盆腔积液、炎性包块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0%(P<0.05)。两组治疗前B超检查结果显示盆腔积液、炎性包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腔积液、炎性包块改善效果更明显,两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头孢类+抗厌氧菌药物可显著提高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疗效,对盆腔积液、炎性包块的改善作用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头孢类+抗厌氧菌药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的5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头孢类+抗厌氧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头孢类+抗厌氧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并根据B超检查结果评估两组盆腔积液、炎性包块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0%(P0.05)。两组治疗前B超检查结果显示盆腔积液、炎性包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腔积液、炎性包块改善效果更明显,两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头孢类+抗厌氧菌药物可显著提高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疗效,对盆腔积液、炎性包块的改善作用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女性盆腔慢性炎性包块,常为急性盆腔感染延迁日久所致.一般病程长,疗效差.一年来,我们采用清利湿热伍活血解毒等中药治疗9例,均获全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9例中,年龄23~49岁.病程1~3.5年.属输卵管积液2例,卵巢囊肿4例,盆腔炎性包块3例.均经妇科内诊和B超小腹探查证实,后均以中药内服治疗,服药最少9剂,最多42剂,平均22剂治愈.经妇科内诊和B超验证包块已消失,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经随访,半年内未见反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治疗组采用西医抗生素常规治疗及中成药口服和直肠给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抗生素常规治疗。两组用药安全性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治疗组总有率97.37%,对照组为96.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2例,复发率3.08%(2/65);对照组复发17例,复发率26.98%(17/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多种治疗方法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效果优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3.
超短波并远红外线治疗盆腔炎性包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 ,多采用抗生素治疗 ,但疗效欠佳 ;盆腔炎性包块患者经抗炎治疗无效后 ,多采用手术治疗[1 ] 。我科于 1 995年至今 ,采用超短波并远红外线治疗盆腔炎性包块 ,疗效较佳。现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共 48例 ,均经妇科临床检查及B超确诊 ,且经较长时间的抗炎治疗无效后转入本科治疗。将患者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1 2例。甲组年龄 2 2~ 43岁 ,平均 35岁 ,病程 6个月~ 2 0年 ,包块大小 3 .4cm× 3 .0cm~ 5 .9cm×7.4cm ;乙组年龄 2 0~ 44岁 ,平均 34岁 ,病程 8个月~ 1 9年 ,包块大小 3 .3cm× 3 …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下经腹部、阴道穿刺治疗盆腔包块国内报道较多[1~ 3 ] ,但经阴道穿刺治疗盆腔包裹性积液的整体资料及有关护理尚未见报道。我们在B超引导下经阴道穿刺治疗盆腔包裹性积液 30例 ,取得了满意的近期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收集 2 0 0 0年 3月~ 11月门诊诊断盆腔包裹性积液患者30例 ,年龄 2 3~ 5 1岁 ,平均 40岁。包块最大直径 2 0cm ,最小 5cm。患者均在无急性生殖道炎症情况下进行穿刺。1 2 操作方法在常规妇科消毒后 ,将阴道探头加双层避孕套外用pvp-I消毒 ,置入后穹隆 ,并将包块图像置于穿刺引导…  相似文献   

15.
盆腔粘连性包块因其症状、体征不典型 ,B超检查不具特异性 ,临床医生诊断有一定困难。现将我科 1 998- 0 5~ 2 0 0 1 - 1 0因盆腔粘连性包块误诊为卵巢肿瘤 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最小 1 8岁 ,最大 46岁 ,平均 30岁。其中 7例已婚 ,1例 1 8岁未婚有性生活史 ,既往有人流史 3例 ,自然流产 1例 ,不孕症 1例 ,慢性盆腔炎 2例 ,有腹部手术史 1例。各例均以腹痛为主症就诊 ,伴发热 2例 ,阴道流血 2例 ,腹痛 3例 ,白带增多 2例。 4例全腹压痛及反跳痛 ,3例压痛不明显。妇检均可触及一巨大囊实性包块 ,压痛 ,活动欠佳 ,边界不清。血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对于盆腔粘连患者给予中草药治疗,取得很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5年6月~1998年6月进行盆腔手术患者172例,出现盆腔粘连症94例。其中术后1~2周内出现大小便不适、盆腔疼痛下坠65例;术后2月~1年有盆腔粘连症状或盆腔粘连性包块2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8岁。1.2方法盆腔手术后有粘连症状,妇科检查发现盆腔包块者B超检查记录包块大小。开始服用中药,每日一剂,早晚水煎服,15~30d。妇科检查并B超复查观察疗效。处方:黄芪12g、川芎15g、桃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自拟复盆汤保留灌肠联合宫炎平胶囊口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试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自拟复盆汤保留灌肠联合宫炎平胶囊口服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2组疗效、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与治疗前、治疗4周后盆腔附件炎性包块直径、积液量。结果:试验组治疗4周后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4周后盆腔附件炎性包块直径、积液量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0.00%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自拟复盆汤保留灌肠与宫炎平胶囊口服治疗慢性盆腔炎可提升疗效,加速盆腔附件炎性包块及积液消失,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桂红灌肠液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盆腔炎性包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桂红灌肠液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加替沙星静滴+抗妇炎胶囊口服,2组均治疗28d为1个疗程,对照组中加替沙星静滴10d。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有效率为61.4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盆腔左侧炎性包块的有效率为100%,右侧有效率为85.7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桂红灌肠液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疗效显著,尤以左侧明显,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盆腔炎综合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MF-多源治疗仪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1月至12月盆腔有炎性包块的急性盆腔炎或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者7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用头孢噻肟钠,甲硝唑静滴 中药热敷下腹部 MF-多源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用头孢噻肟钠 甲硝唑静滴.结果观察组治疗急性盆腔炎35例,总有效率为94.28%,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7.1%(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MF-多源治疗仪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综合治疗方法具有整体与局部治疗的互补优势,既调整了机体的功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又能促进局部病变的加速康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慢性盆腔炎治疗中成药的选择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 ,临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盆腔炎发病急 ,病程短 ,临床多以抗生素治疗 ,疗效显著而快捷 ;慢性盆腔炎病情日久 ,反复发作 ,盆腔组织增厚、粘连或形成包块 ,临床多以中药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以促进炎症吸收 ,消除包块 ,松解粘连。但由于慢性盆腔炎疗程长 ,显效慢 ,一般人很难坚持服汤药长期治疗 ,故选择有效的中成药在此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1 亚急性盆腔炎常见症状 :下腹坠痛、胀痛或灼痛比较明显 ,伴腰痛 ,或带下量多 ,有低热或无发热 ,血象高或无明显升高。临床可选用妇乐冲剂、金刚藤糖浆、康妇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