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变化对尿微量白蛋白(UmALB)排泌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脉压(PP)水平分成PP<70mmHg组,77例和PP≥70mmHg组,83例,两组均行系统降压治疗1月,将血压达标(BP140/90mmHg)者再继续治疗观察5月,分析这些患者治疗前后PP及UmAL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PP<70mmHg组治疗前后UmALB量无明显改变。PP≥70mmHg组治疗后有60例血压达标,该组总的UmALB分泌量减少,其中治疗后PP<70mmHg病例比治疗后PP≥70mmHg病例的UmALB分泌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脉压变化可引起UmALB排泌量的变化,PP从≥70mmHg降至PP<70mmHg时UmALB排泌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辛俊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5):337-338
目的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不同的脉压(PP)水平与微量白蛋白尿(mAlb)之间的相关分析,探讨脉压与早期肾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脉压将住院确诊的13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脉压<60 mm Hg组58例,脉压≥60 mm Hg组72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清晨微量白蛋白尿.结果 脉压≥60 mm Hg组较脉压<60 mm Hg组年龄、收缩压(SBP)明显增高,舒张压(DBP)明显降低(P<0.05);脉压≥60 mm Hg组血尿酸(UA)及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增高.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r=0.243,P=0.040),血肌酐(Cr)与血尿酸呈正相关(r=0.404,P<0.01).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中脉压是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早期可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脉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早期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CDCPSⅠ期及Ⅱ期研究中156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其中女性698例,40.9%)行B超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并通过对血压的测量,分析血压及不同脉压(PP)对颈动脉IMT的影响,同时分析内膜增厚组(IMT≥0.8 mm)与内膜正常组(IMT<0.8 mm)血压和PP水平有无差异结果(1)合并高血压组与不合并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IMT显著增厚[高血压组(0.76±0.15)mm,非高血压组(0.74±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2)直线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19548)、BMI(r=0.07252)、LDL(r=0.06523)、SBP(r=0.11173)、DBP(r=0.05962)、PP(r=0.10592)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3)以PP 50mm Hg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压≥50mm Hg组颈动脉IMT(0.77±0.14)mm较脉压<50mm Hg组(0.74±0.15)mm显著增厚(P=0.0006);即使在非高血压患者,脉压≥50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4)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增厚(P=0.046);在<60岁的患者脉压≥50 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5)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显著增厚(P=0.008)(4)颈动脉IMT≥0.8 mm组SBP、PP均较IMT<0.8 mm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02),而两组间DBPIMT增厚组(78 2±9.8)mm Hg,正常组(79.1±10.0)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PP与颈动脉IMT的正相关性与SBP相近,而强于DBP。对于PP≥50mm Hg的患者要尽早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
血脂康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对血压和脉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脂康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对血压和脉压的影响.方法 将经氨氯地平(5 mg,1次/d)降血压治疗后达到轻度高血压标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血脂康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低脂、低盐饮食及按原剂量服用氨氯地平;血脂康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脂康600 mg,2次/d,连续服用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2周时血压和脉压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血脂康组治疗12周收缩压降低,分别为(149±9)mm Hg与(130±8)mm Hg;脉压缩小,分别为(64±11)mm Hg与(48±7)mm Hg(均为P<0.05);12周时组间比较,血脂康组优于对照组,收缩压分别为(130±8)mm Hg与(144±9)mm Hg,脉压为(48±7)mm Hg与(60±10)mm Hg(均为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应用常规剂量血脂康治疗可以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室肥厚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脉压(PP)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1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别用动态血压记录仪监测动态血压,根据血压检测结果按24 h平均脉压(AB-PP)分为≥60 mm Hg组和<60 mm Hg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内径(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射血分数(EF)、左室重量(LVM)及重量指数(LVMI),并将两组年龄、性别及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在年龄、性别上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2)ABPP≥60 mm Hg组的LVMI及影响LVMI的3大因素Edd、IVST、LVPWT的值高于ABPP<60 mm Hg组,EF则低于<60 mm Hg组(P<0.01).(3)对两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例数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老年人24 h平均脉压增大与左心室肥厚呈正相关,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程度对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6例,全部患者均经过降压药物治疗.根据血压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23例为血压控制不良组(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mmHg),另23例为血压控制良好组(收缩压< 140 mm Hg且舒张压<90 mm Hg)作为配对(1∶1).对2组患者血压、血管弹性功能[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系统血管顺应性(SVC)、肱动脉扩张性(BAD)、系统血管阻力(SVR)]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1)在血压控制良好组cfPWV(m/s)明显低于控制不良组(10.38±1.73比12.83±3.13,P<0.01).(2)血压控制良好组的SVC(ml/mm Hg)、BAD(%/mm Hg)与血压控制不良组相比增高(1.16±0.23比0.94±0.17,6.01±0.98比4.63±0.71,均为P<0.01).(3)cfPWV与年龄、收缩压、脉压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74、0.416、0.507.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fPWV=4.796+0.099×脉压,即cfPWV与脉压成线性关系,提示收缩压及脉压增大加重患者的大动脉功能减退.结论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弹性功能异常,并与血压控制不良直接相关.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SVC、BAD、cfPWV均有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需要良好的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24 h平均脉压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探讨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66例高血压病患者,男570例,女39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SCA),根据SCA结果分为冠心病组(A组)及非冠心病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24 h平均脉压(PP);根据脉压结果分为PP>40 mm Hg组及PP≤40 mm Hg组.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P:A组(56.6±10.3)mm Hg,显著大于B组(35.1±9.8)mm Hg,P<0.01;PP>40 mm Hg组共有767例患者(79.4%),其中有610例冠心病患者(79.5%),PP≤40 mm Hg组共有199例患者(20.6%),其中有73例冠心病患者(36.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脉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大高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尤其在脉压>40 mm Hg时.  相似文献   

8.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1月我院拟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颈动脉超声的276例患者,男206例,女70例,平均年龄(62.7±7.2)岁.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cAP)和主动脉脉压(PP)水平分为:A组142例(有CAP PP≥65mm Hg,1 mm Hg=0.133 kPa)、B组30例(无CAP PP≥65 mm Hg)、C组39例(有CAP PP<65 mm Hg)、D组65例(无CAP PP<65 mm 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夹层、7日内患急性心肌梗死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其与不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单纯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住院病例共238例,计算脑出血(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梗死(CI)、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HF)、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以及其在不同SBP、DBP、PP水平的发生率.结果 CI 94例(39.5%);CH 52例(21.8%);HF 46例(19.3%);SAH、AMI分别为30例(12.6%)和16例(6.7%).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随SBP、DBP、PP水平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 mm Hg,CH、SAH占同组病例90%以上,CI、HF占70%,AMI占50%.DBP≥90 mm Hg,CH、HF占同组病例90%以上,SAH占80%,CI、AMI占75%以上.PP>40 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占同组病例90%以上.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I最高,CH次之,HF居第3位.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随着SBP、DBP、PP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 mm Hg,DBP≥90 mm Hg,PP≥40 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阿托伐汀联用依那普利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78例,血清胆固醇正常.单用依那普利组38例,口服依那普利10 mg/d;联用阿托伐汀组40例,口服依那普利片10 mg/d和阿托伐汀20 mg/d.观察12周,每2周记录血压1次.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单用依那普利组脉压从治疗前(74±8)mm Hg降至(68±6)mm Hg;联用阿伐他汀组脉压从治疗前(75±7)mm Hg降至(60±6)mm Hg;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5,P<0.01).结论 阿托伐汀联用依那普利有助于改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脉压,可降低老年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其相关性.方法将9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脉压<60mm Hg和脉压≥60mmHg两组,均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CT、颈动脉超声,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尿肌酐和尿白蛋白检查.结果脉压≥60 mm Hg组与脉压<60 mm Hg组比较,其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CAPR)、BUN、Cr、尿白蛋白定量等指标均高于脉压<60 mm Hg组(P<0.05),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于脉压<60 mm Hg组(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控制脉压可以减轻靶器官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279 例高血压(EH)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狭窄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P≥60 mm Hg组的冠脉狭窄积分、冠脉狭窄率高于PP<60 mm Hg组( P<0.001).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时,PP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P增大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使冠状动脉的狭窄率、狭窄程度、累及的血管支数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心率减速力(DC)的关系。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PP分为24h平均PP60mm Hg组(PP1组,n=90)、24h平均PP≥60mm Hg组(PP2组,n=90),正常对照组(n=60)。所有病例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离线分析计算DC值,比较分析各组PP和DC值。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P值水平较对照组升高,DC值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C值随PP增高而有进一步降低趋势(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动态PP与DC呈负相关(r=-0.68,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且随着动态PP的增大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包括脉压的变化,以及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之PP的水平及PP的变化幅度,根据PP的水平分为两组:PP≤60mmHg组和PP≥60mmHg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脉压组与低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小玲 《高血压杂志》2005,13(9):580-58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其与不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单纯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住院病例共238例,计算脑出血(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梗死(CI)、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HF)、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以及其在不同SBP、DBP、PP水平的发生率。结果CI94例(39·5%);CH52例(21·8%);HF46例(19·3%);SAH、AMI分别为30例(12·6%)和16例(6·7%)。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随SBP、DBP、PP水平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mm Hg,CH、SAH占同组病例90%以上,CI、HF占70%,AMI占50%。DBP≥90mm Hg,CH、HF占同组病例90%以上,SAH占80%,CI、AMI占75%以上。PP>40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占同组病例90%以上。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I最高,CH次之,HF居第3位。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随着SBP、DBP、PP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mm Hg,DBP≥90mm Hg,PP≥40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樊民  丁茹  任雨笙  黄佐 《心脏杂志》2008,20(4):432-435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平均脉压大小分为PP≥60mmHg组(27例)、PP<60mmHg组(29例),分别予以氯沙坦50100mg/d口服治疗24周,采用高分辨率超声系统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脉压、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PP≥60mmHg组患者FMD受损程度较PP<60mmHg组更为显著(P<0.05);氯沙坦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脉压均有所降低(P<0.01)、FMD均有所改善(P<0.01),而较之PP<60mmHg组,PP≥60mmHg组患者脉压的降低及FMD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脉压增大可能加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氯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以降低脉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脉压大的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7.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337-338.该文通过对高血压患者不同的脉压(PP)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之间的相关分析,探讨脉压与早期肾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脉压将住院确诊的13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脉压<60mmHg组58例,脉压≥60mm Hg组72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清晨尿微量白蛋白。结果:脉压≥60mm Hg组较脉压<60mm Hg组年龄、收缩压(SBP)明显增高,舒张压(DBP)明显降低(P<0.05);脉压≥60mm Hg组血尿酸(UA)及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增高。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r=0.243,P=0.040),血肌酐(Cr)与血尿酸呈正相关(r=0.404,P<0.01)。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以期为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价高血压性肾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按动态脉压(24 h PP)≤40 mm Hg(1mm Hg=0.133 kPa)、41~55 mm Hg、56~70 mm Hg、>70 mm Hg分为Ⅰ、Ⅱ、Ⅲ、Ⅳ组,测量24 h 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 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 PP、尿微量白蛋白(mA1b)及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较各组的尿 mA1b、NAG 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进行24 h SBP、24 h DBP、24 h PP 与尿 mA1b、NAG 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1)Ⅰ组与Ⅱ组之间,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与Ⅳ组随24 h PP 的增高,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 h PP、24 h SBP 与尿 mA1b、NAG 呈正相关(r=0.79、0.78、0.78、0.76,P<0.05),24 h DBP 与mA1b、NAG 呈负相关(r=0.64、-0.65,P<0.0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得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时对应的24 hSBP、24 h DBP 及24 h PP 值分别为150 mm Hg、91 mm Hg、58 mm Hg。结论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可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检测评价指标,24 h SBP 高于150 mm Hg、24 h PP 高于58 mm Hg,24 h DBP 过度下降的患者为高血压性肾损害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蛋白尿的关系,并进一步评价各自在反映蛋白尿严重程度上的优劣和(或)一致性.方法将所有研究对象按SBP≥180 mm Hg(68例)、160~179 mm Hg(81例)、140~159 mm Hg(57例)分为3组;按DBP≥110 mm Hg(59例)、100~109 mm Hg(79例)、90~99 mm Hg(67例)分为3组;按PP≤40 mm Hg(39例)、41~60 mm Hg(61例)、61~80 mm Hg(56例)和大于80 mm Hg(43例)分为4组;按PPI≤0.400(50例)、0.401~0.500(70例)、0.501~0.600(62例)和大于0.600(17例)分为4组.采用全自动散射比浊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蛋白和血脂水平,比较各组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增加,蛋白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和脉压指数与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且4者在反映蛋白尿的发生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血压特征的关系.方法226例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表示.测定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并计算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结果随着PP及PPI增加,Gensini积分逐渐增加.与PP<45 mm Hg患者相比,PP≥75 mm Hg患者冠脉三支病变数增多2.2倍;与PPI≤0.4患者相比,PPI>0.6患者冠脉3支病变数增多2.7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PI与Gensini积分密切相关(P<0.01).结论 PP和PPI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应用于临床指导,且PPI在一定程度上较PP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